莫文泉

《研經言》~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是動所生病說

《靈·經脈》十二經皆有是動所生病,《難經》以氣、血二字釋之,後人不得其解,反以為非。泉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此經以脈為主,自當兼榮衛言。是動者衛也,衛主氣,故以「氣」字釋是動;所生病者榮也,榮主血,故以「血」字釋所生病:於義甚合。

白話文:

《靈樞經·經脈》提到,十二經脈都會因「是動」而生病。《難經》用「氣」和「血」來解釋「是動」,後人卻無法理解,反而認為是不對的。

我認為,「榮氣」運行在脈絡中,「衛氣」運行在脈絡外。這篇經文以經脈為主,自然會同時提到「榮」和「衛」。「是動」指的是「衛氣」,衛氣掌管氣,所以用「氣」來解釋「是動」;因「是動」而生病的是「榮氣」,榮氣掌管血,所以用「血」來解釋「所生病」。這個解釋是非常合理的。

且經於是動在手太陰雲臂厥,足陽明云骭厥,足太陽云踝厥,足少陰雲腎厥,足少陽雲陽厥,諸厥皆以衛言;於所生病則各就其脈所過者,不似是動之或循脈,或不循脈,正以榮有定位故也。其榮衛俱有之症,則兩出之,如手太陰之咳喘是也。凡脈病當以此篇為正,餘篇及《素問》,則或合臟腑言,或互眾經言,言各有當。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有動氣,稱為「雲臂厥」;足陽明胃經有動氣,稱為「雲骭厥」;足太陽膀胱經有動氣,稱為「雲踝厥」;足少陰腎經有動氣,稱為「雲腎厥」;足少陽膽經有動氣,稱為「雲陽厥」。這些動氣的症狀都與衛氣有關。

至於不同的疾病,則根據動氣經過的經脈來確定。不像是普通的動氣,有時循著經脈,有時不循著經脈,那是因為榮氣有固定的部位。疾病同時出現榮氣和衛氣異常的症狀,則會同時表現在兩條經脈上,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咳嗽喘息。

凡是關於脈病的,應以這篇文章為準。其他醫書和《素問》裡關於脈病的記載,有的將臟腑一起討論,有的將多條經脈相互討論,各有所指。

窮經者當即此篇以究他篇,則病之所屬自明,勿執他篇以疑此篇也。

2. 古湯液丸散同方異法說

《傷寒論》辨可汗云,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良;辨可下云,凡服下藥,用湯勝丸散。考仲景書,汗方除桂枝麻黃等湯外,別無發汗之丸散。今此云云,可見古方湯液丸散,隨宜酌之,不似後世異法者必異方也。仲景於此起,例如理中丸及湯、半夏散及湯抵當丸及湯、蜘蛛散及丸,其最著者也。

白話文:

《傷寒論》辨別需要發汗的,說凡是需要發汗卻沒有(合適)湯藥的,可以用丸藥或散劑,以出汗作為治癒的標準,但是不如(用)針對症狀的湯藥。辨別需要用下藥的,說凡是服用下藥的,用湯劑比丸散劑好。考證《傷寒論》,除去桂枝湯、麻黃湯等湯藥之外,沒有其他可以發汗的丸散劑。如今(這段話)所說,可見古方的湯藥液體、丸散劑,可以根據需要酌情使用,不像後世異法者(所提出的)必用異方。仲景(在書中)對此有始有終,例如理中丸和理中湯、半夏散和半夏湯、抵當丸和抵當湯、蜘蛛丸和蜘蛛散,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而於病後喜唾,用理中丸;胸痹,用人參湯;於小腹硬滿,小便利如狂者,用抵當湯;於但小腹滿,小便利者,用抵當丸:非隨症異法之證乎?他如太陽篇云: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丸謂調胃承氣丸也。

白話文:

而病後喜愛吐口水,使用理中丸;胸悶,使用人參湯;小腹變硬變滿,小便像瘋狂一樣,使用抵當湯;只小腹變滿,小便正常的,使用抵當丸:難道不是根據不同症狀使用不同的方法嗎?其他像太陽篇中說:傷寒十三天不退,發熱說胡話的,是因為有熱,應該用湯藥下泄;如果小便正常,大便卻很硬,反而瀉肚子,脈象平和的,就知道醫生用丸藥下泄,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自己瀉肚子的,脈象應當微弱無力,現在反而平和的,這就是內部有實症,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這裡的丸藥指的是調胃承氣丸。

此症宜湯下不宜丸,故辨之尤明。且也仲景有麻黃,而《深師》直作麻黃散;仲景有乾薑附子湯,而《肘後》變為姜附丸;仲景有枳朮湯,而張潔古變為枳朮丸。吾湖郡志所載,有以小柴胡散治病不效,且作湯即效者,皆足證余說也。

白話文:

這種疾病適合用湯劑治療,不適合用丸劑,所以辨別時要特別仔細。比如張仲景的麻黃湯,《深師》方書裡直接改為麻黃散;仲景的乾薑附子湯,《肘後備急方》變成了姜附丸;仲景的枳朮湯,張潔古改成了枳朮丸。此外,杭州郡政府編寫的地方誌上記載,有人用小柴胡散治療疾病沒有效果,但是改成湯劑後就見效了。這些例子都能證明我的說法。

3. 雜病治法折衷說

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古總為《傷寒雜病論》(雜或為卒,卒即雜之剝文,勿作傷寒為倉卒之病解),《外臺》總稱為《傷寒論》(詳泉《金匱方論注·序注》),是所謂《傷寒雜病論》者,為傷寒中之雜病說,非為一切雜病說(下另有論)。徒恃此書不足與治雜病,則《千金》尚焉。

白話文:

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古人通常合稱為《傷寒雜病論》(「雜」或寫作「卒」,「卒」是「雜」的異體字,不要誤解成傷寒是急性的疾病)。《外臺祕要》中則總稱它為《傷寒論》(詳見《金匱方論注·序注》)。所謂的《傷寒雜病論》,指的是傷寒中的雜病,而不是所有雜病的說法(後文另有討論)。只依賴這本書來治療雜病是不夠的,如果要治療雜病,還有《千金方》這本書可以參考。

孫氏亦推本仲景,而其論症之精詳,用藥之變化,雜法之明備,數倍於仲景書。非仲景之賢不及孫氏也,仲景既以寒字目其書,自專於寒科盡其變,其他病因,例不羼入。若《千金》統論百病,凡風雨寒暑、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諸因隨病聚。則二家命意不同,故其書詳略亦異。

白話文:

孫思邈同樣傳承了張仲景的學說,但他在診斷疾病的精準細緻、用藥的靈活變化、以及輔助治療方法的全面性上,都遠勝於張仲景的著作。這並不是因為張仲景的見識不如孫思邈,而是因為張仲景在著作中專注於寒病,所以對於其他病因的論述較少。而《千金要方》則涵蓋了百病,包括風、雨、寒、暑、飲食、起居、情緒等各種致病因素,會依據不同的疾病聚合。因此,兩位醫家的著述重點不同,所以內容的詳略程度也有所差異。

讀者能各得所宗,則傷寒、雜病兩擅其長。自墨守者以《金匱》為治一切雜病之宗,而《千金》遂斥為僻書,無惑乎學術隘而治法闕矣!

白話文:

各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專長,那麼在治療傷寒和雜病時都能夠精通。墨守成規的人以《金匱要略》作為治療所有雜病的典範,而《千金方》則被貶為偏門書籍,難怪學術狹隘而治療方法也欠缺了!

4. 釋證名

有所苦之謂病。病無定所曰流,亦曰遊。其有定所而移者曰轉。由此轉彼,而此已罷者曰並病。其依次者曰傳經。其彼病而此不罷者曰合病。其相為表裡之經俱病,亦以次傳者曰兩感。至邪已入里,而有所著曰結。結而有定形,餘症悉罷者始曰積。積而可移曰聚。偏僻在側曰癖,亦曰㾫。

白話文:

感受到身體不適稱作病。沒有固定部位的病稱為流病,也稱遊病。有固定部位但會移動的病稱為轉病。從這個部位轉移到那個部位,而原本的部位不適已經消除的稱為併病。依次發作的稱為傳經。那個部位發病而另一個部位不消除的稱為合病。表裡兩經同時發病,並且依次傳播的稱為兩感。邪氣已經侵入體內,並且有具體部位積聚的稱為結。結塊有固定的形狀,其他症狀都消失後才叫做積。積塊可以移動的稱為聚。偏離正中位置在側方的稱為癖,也稱㾫。

假物而成曰癥瘕:症言其可徵驗;瘕言其為虛假(本《病源》)。結而無定形,久不愈,愈而復發曰注,亦作疰,亦曰系氣。其新病甫愈,有因復發者直曰復,亦作癁。誤於醫曰壞病。染於人曰易病。病而至於氣竭曰極:極有六,言究竟也;氣去曰死,言澌散也。大抵散者泄之,結者排之,誤者救之,染者絕之,症宜用此數法。

白話文:

癥瘕: 由虛假之物所引起。癥指可徵驗的症狀;瘕指虛假的病症。(摘自《病源》)

注: 結成塊狀但沒有固定形狀,久治不癒,痊癒後又復發。也寫作疰或系氣。

復: 新病剛癒後,因某種原因又再次發作。也寫作癁。

壞病: 因誤治而導致的疾病。

易病: 從他人傳染而來的疾病。

極: 疾病發展到氣力耗盡的程度。極有六種,表示疾病的究極狀態;氣力消失表示死亡,即消散。

治療原則:

  • 分散的疾病宜瀉之
  • 結塊的疾病宜排之
  • 誤治的疾病宜救之
  • 傳染的疾病宜絕之
  • 癥瘕疾病宜採用上述這幾種治療方法。

而正氣有不支者,即於其中加補味以扶之。歷代醫法,約略如此。

5. 釋露

《本草》、《靈》、《素》屢言淋露寒熱,《靈樞》又以「歲露」名篇。「露」字人皆不曉。泉案:淋露即羸露,古者以為疲睏之稱。《左·昭元年傳》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注:露,羸也。《韓非子·亡徵》好罷露百姓。《風俗通義》怪神大用羸露。皆此義也。字亦肯作路,《詩·皇矣》患夷載路,箋路瘠也,侵伐混夷以瘠之。

白話文:

在《本草經》、《黃帝內經》的《靈樞》、《素問》中,常常提到「淋露寒熱」這種疾病。《靈樞》中還有一篇章節的名字叫做「歲露」。「露」字的含義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據泉水的考證,「淋露」就是「羸露」,古代認為是疲乏困倦的意思。《左傳·昭元年》中說:「不要讓水堵塞在低窪的地方,導致身體虛弱。」注釋中說:「露,就是羸弱。」《韓非子·亡徵》中說:「很喜歡收取百姓的勞役。」《風俗通義》中說:「怪神可以大肆地使用羸弱的人。」這些都表達了這個意思。這個字也可以寫成「路」,《詩經·皇矣》中說:「擔心夷狄(北方民族)入侵並掠奪,使我國疲弱。」箋注中說:「路就是瘦弱。」這是指侵犯和掠奪夷狄,使他們疲弱。

《管子·四時》不知四時之故,天下乃路是也。歲露者,謂歲氣不及,虛風困之,民受虛風之邪,即被困成病,與《管子》之言正合。楊上善注《太素》,概以霧露當之,陋矣。傷寒例凡有觸冒,露體中寒,正本《左傳》。淺人增霜字於冒下,豈寒之為氣,止霜露乎?經文必不若是掛漏也。

白話文:

對於不懂四季規律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就是條死路。所謂「歲露」,是指歲氣不足,虛風侵襲,人遭受虛風之邪,就容易生病,與《管子》所說相符。楊上善注釋《太素》時,籠統地把霧露當成歲露,這是膚淺的。傷寒的常見原因是接觸了寒邪,身體著涼,正如《左傳》所說。淺薄的人在「冒」字下面添加「霜」字,難道寒氣只有霜露這一種形式嗎?經典著作中不會有這種疏漏。

《病源》有小兒傷食而瘦之哺露,婦人產後瘀血之惡露,皆其引申義也。(淋,古多作癃,楊注《太素》癃,淋也。而《漢書》有癃疲之病,是淋亦通疲。)

白話文:

《病源》中記載有小兒因傷食而消瘦的乳露,婦女產後瘀血的惡露,這些都是引申出來的含義。(「淋」,古代多寫作「癃」,楊注《太素》認為癃就是淋。不過《漢書》中有「癃疲」的疾病,說明「淋」也通「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