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讀《傷寒補天石》、《貫珠集》二書合記

傷寒一症,頭緒繁多,自仲景立法立方以來,叔和編次,無已註釋,理蘊為之一顯。迨後續為註釋者,不下數十家,互相訾低,殆無底止。余謂數十家中,吳蒙齋之《指掌》,固為捷徑,雖李士材亦以為善,然而奧義深微,末由參究。方中行起而《條辨》,洵為卓識。程郊倩拾其唾餘,徒滋浮衍。

白話文:

傷寒這個疾病症狀複雜,自從張仲景制定治療原則和藥方以來,葛洪編排分類,晉朝陶弘景添加註釋,使得其中的道理顯現出來。之後為其添加註釋的學者超過幾十家,他們互相批評指責,幾乎沒有終結。我認為這幾十家學者中,吳謙的《傷寒指掌》是一條捷徑,即使李士材也稱讚其優良。然而,這其中的深奧含義很深,無法細緻研究。方中行重新開始寫《傷寒條辨》,真的見解獨到。程郊倩拾取方中行剩餘的內容,只是徒增浮華。

柯韻伯立言雖暢,不免穿鑿。至如張路玉、周禹載諸君詮發,各極精詳,又或嫌其叢蔓。獨有喻氏之書,膾炙人口者,以其繁簡得宜,通乎眾耳。然以尤在涇先生《貫珠集》較之,則又徑庭矣。即如首篇云:「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而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泄,衛而虛者,寒猶不固。

白話文:

柯韻伯的論述雖然流暢,但難免有些穿鑿附會。至於張路玉、周禹載等人的註解,都非常詳細,不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內容太過繁複。只有喻氏的著作最受歡迎,因為它簡繁得宜,通俗易懂。不過,與尤在涇先生的《貫珠集》相比,還是存在著很大差距。例如,書中第一章提到:「寒冷程度較輕的,只會損傷衛氣,風寒程度較重的,還會損傷營氣;衛氣充實的,風寒難以泄散,衛氣虛弱的,寒氣也不容易固守。」

但當分病症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立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仲景著書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瞭然,古來未有。何其《金匱心典》梓行於世,並採入《御纂醫宗金鑑》,而《貫珠集》一書,尚未傳播,良可惜哉。

白話文:

但是要分辨病症是否有出汗,從嚴重的麻黃、桂枝的辨別中可以得到,不需要拘泥於營、衛的哪個虛弱哪個充盈,因為這將傷寒中風的證據分開。」訂立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仲景寫書的宗旨,就像雪亮月亮明晰,讓人一目瞭然,古往今來都沒有過。可惜的是,《金匱心典》流傳於世,並收錄於《御纂醫宗金鑑》,而《貫珠集》一書,還沒有流傳開來。

至於變通其法而云今昔異宜者,如陶節庵、高鼓峰輩,雖亦代有傳書,而莫如戈存橘之《補天石》為最,舉凡四時感症,無論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

白話文:

至於那些變通其方法,並說現在和以前的方法不同的人,比如陶節庵、高鼓峯等人,雖然代代相傳有著作,但是都沒有戈存橘的《補天石》最為全面。這本書囊括了四季感應的各種疾病,不管是真的傷寒還是類似的傷寒,都分類論治,各有各的妙處,可以說既廣博又詳細,又詳細又簡約。

其書板廢之後,莫之再鏤者,余實不得其解,欲將戈、尤二君之書合鐫行世,一則由證以立法,一則由法以辨證,相為經緯,瞭如指掌,竊以為凡屬感症,止須讀此二書,思過半矣。無如力不從心,因循未鏤,今老矣,有志而不逮矣,愛紀數語,以俟諸同學,或有意見相同者否。

白話文:

自從那本經典的書版毀壞後,再也沒有人把它重刻。我實在不解,很想把戈、尤兩位醫生的書合刻出版。這樣一來,就可以用它來驗證治療方法,也可以用治療方法來辯證病情。兩者相互參照,就像用手指指掌,一目瞭然。我認為,只要患了感冒等疾病,只須閱讀這兩本書,道理就可以想通一半。但礙於精力不足,遲遲沒有刻印出版。如今我年老了,有志卻力不從心。只好寫下這番話,留給各位同道中人,看看有沒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

2. 妊娠陰脈小弱論

《內經》言手少陰脈動甚謂之有子,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曰動、曰搏,皆有力之象也;而《金匱》復以「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者為妊娠,二說何其相反耶?蓋《內經》所云者,一謂手中之少陰腎脈,血聚氣盛故脈動,一謂陰得胎氣而強,故陰脈搏指,而陽脈反與之有別,此皆於三月之胎診之始驗。

白話文:

《內經》說,手少陰脈跳動有力稱為「有子」,陰氣搏擊陽氣導致脈象不同於平常的稱為「有子」,「動」和「搏」都表示有力的現象。但是《金匱要略》又說,如果「陰脈細小微弱,病人口渴、不能進食,沒有寒熱」症狀,這也是懷孕的表現。兩種說法好像很矛盾。其實,這是因為《內經》中所說的「有子」,一是指手中少陰腎脈,因為血氣旺盛,脈搏才會跳動有力;另一種是指陰氣得到胎氣而強盛,所以陰脈搏指,而陽脈卻與陰脈的脈象不同,這兩種情況都是在懷孕三個月時最初驗孕的表現。

其《金匱》所云者,謂下焦之氣血驟為胎蝕,暫似有虧,故脈小弱,此惟於兩月左右驗之,過此則不然矣,是以下文有「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句。由是觀之,二書似反而實同也,然更以《千金》所云「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之語,合而參之,斯得圓通之妙焉。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所說的「下焦氣血突然被胎兒吸收,暫時有點虛弱」,指的是胎兒在懷孕兩個月左右時,脈搏可能會比較微弱。過了兩個月後,這個現象就不會出現了。所以《金匱要略》後面提到:「按照規律,懷孕六十天後應該會有這個症狀」。綜合來看,《金匱要略》和《千金要方》這兩本書的說法雖然看似相反,但實際上是一致的。如果再結合《千金要方》中「懷孕初期尺脈微弱,呼吸5次,3個月後尺脈有力」的說法,就能全面地理解這個問題了。

3. 讀書十則(有小序)

嘗讀喻西昌書,有曰「邇來習醫者眾,醫學愈荒,無方之書全不考究,有方之書奉為靈寶」云云,可知吾儕之學問,全在乎無方之書為根本也,然而《典》、《墳》具在,蘊奧良多,何以考之,何以究之哉?聊紀數則,以為引伸之鑑。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喻西昌的書,裡面說:「最近學習醫術的人很多,但醫學卻愈來愈荒廢。沒有方子的書完全不研究,有方子的書卻奉為聖書。」由此可知,我們的學問基礎完全在於沒有方子的書。然而,《內經》、《難經》這些經典著作都還在,裡面蘊含著許多的奧妙。我們要怎麼研究它,怎麼探究它呢?我隨意列舉幾件事,作為引發思考的借鑑。

4. 讀書須看反面

丹溪曰:方書瘦胎飲一論,為湖陽公主作也,予族妹苦於難產,予甚憫焉,視其形肥而勤於針黹,構思旬日,忽自悟曰,此正與湖陽公主相反。彼奉養之人,其氣必實,耗其氣使和平,故易產。今形肥,知其氣虛,久坐,知其不運,今其有孕至五六月,遂於大全方紫蘇飲加補氣藥,與十數貼,因得男兒甚快。烈按同一難產,而有虛實之別,補氣之方,反從瘦胎飲悟出。

白話文:

丹溪曾說:「方書上『瘦胎飲論』,是為湖陽公主所做。」我族妹難產,我十分憐憫,觀察她身材肥胖,卻勤於針線活,思考了十幾天,忽然領悟到:這正與湖陽公主相反。湖陽公主是被養得氣息充足的,讓她的氣息平和,所以生產容易。而我族妹身材肥胖,可見她氣息虛弱;常時間坐著不動,說明她氣息不流通。如今她懷孕五六月,我就在《大全方》的紫蘇飲中加入補氣藥,給她服用了十幾帖,後順利生下一個男孩。烈按:同是難產,卻有虛實之分,補氣的方子,反而從瘦胎飲中領悟出來的。

故凡前賢議論,必明其正義,又必於反面構思,方不為其所囿,可見讀書不可獨泥於正面也。

5. 讀書須悟對面

趙養葵《五行論》曰:「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予獨曰水生金。夫肺出氣也,腎納氣也。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從事於肺,或壯水之主,益火之源,肺向水中生矣」。烈按:水生金,乃金生水之對面也,世人但知其一面,而不知又有彼一面,凡此之類,自在人善悟之耳。

白話文:

中醫古籍《五行論》中,趙養葵說:「世人都說金生水,而我獨自認為是水生金。肺負責呼氣,腎負責吸氣。所有氣從肚臍以下向上冒的,都是因為腎虛,不能把氣吸納歸元,不要只顧著補肺,或者補養腎陰的源頭,肺在水中生長出來了。」

烈氏評註:水生金,是金生水的對面。世人只知道一面,卻不知道還有另一面,凡是像這樣的,在於人是否擅長領悟罷了。

6. 讀書須識正旨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吳鶴皋注云:「身熱則血敗,而孤陽獨存,故死。」烈按:腸澼便血之身熱有三:一則表邪下陷於陽明,藥中加葛根,胃氣得升即愈;一則陰盛格陽,雖為危候,亦有用溫藥而得生者;惟陰氣已竭之身熱,於法不治。

白話文:

《素問·論虛實》記載:「皇帝問:腸子腐爛,便血會怎樣?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發冷,就能活下來。」吳鶴皋註釋說:「如果身體發熱,血液會敗壞,只剩下陰氣,所以會死亡。」烈按:腸子腐爛,便血時身體發熱有以下三種情況:一種是外邪進入陽明經,此時加入葛根入藥,胃氣得到提升就能好轉;一種是陰氣過盛,阻礙了陽氣,雖然是個危急情況,但也有人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後而活下來的;只有陰氣已經耗盡導致發熱的情況,按照醫理是無法治療的。

吳鶴皋但注得孤陽獨存,可知陽陷與格陽不在此例也,苟使泥於吳注,幾疑此症惟有孤陽獨存矣,並疑凡身熱者皆死矣。故曰讀書須識正旨。

白話文:

吳鶴皋只提到「孤陽獨存」的情況,可見「陽陷」和「格陽」不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死板地遵循吳鶴皋的註解,就會誤以為此症只有「孤陽獨存」一種情況,而凡是發燒的都會死掉。因此,讀書時必須掌握文章的正確旨意。

7. 讀書必須匯參

李念莪《腫脹論》引《內經》實脹四條,虛脹二條,寒脹三條,熱脹一條,又五運六氣各有腫脹。然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三者。

白話文:

李念莪在《腫脹論》中引用《內經》,提出以下關於腫脹的分類:實脹四種,虛脹兩種類型,寒脹三種,熱脹一種。此外,五運六氣也可能導致各種不同的腫脹。

然而,有一個總綱領,指出「所有濕熱導致的腫脹,都和脾有關」。又說:「腫脹的根本原因在腎,最後會表現在肺上,都是水液積聚造成的。」還有說法:「腎是胃的大門,如果大門關閉不暢,水液就會積聚,導致相應的疾病。」

由此可見,各個經絡都可能發生腫脹,但都是由脾、肺、腎三臟器共同導致的。

烈按:今醫之各有所偏者,因看書時不能參考異同,以致囿於一說,遂為成見。張路玉《醫通》凡例曰:「從古立言,止就一端而論」,誠哉是言也,故引此以為讀書必須匯參之法。

白話文:

烈註:現在的醫生各有所偏,是因為在看書時沒有參考不同的觀點,導致被單一說法侷限,進而形成偏見。張路玉在《醫通》的凡例中說:「自古以來,論述醫學都是隻針對一個方面」,這句話非常正確。因此,我引用這段話來說明讀醫書時必須全面參考不同觀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