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醫經溯洄集》~ 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

回本書目錄

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

1. 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

難經曰。傷寒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嗟乎。其傷寒汗下之樞機乎。夫邪之傷於人也。有淺深焉。淺則居表。深則入里。居表則閉腠理。發怫熱。見惡寒。惡風。頭痛等證。於斯時也。惟辛溫解散。而可愈。入里則為燥屎。作潮熱。

白話文:

《難經》中說,傷寒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疾病,出汗之後就會痊癒,如果使用瀉下之法,就會死亡。陽氣旺盛、陰氣虛弱,出汗之後就會死亡,如果使用瀉下之法,就會痊癒。唉!這可是傷寒治療中使用汗法和瀉下法的關鍵啊!邪氣侵犯人體,有淺有深。淺的話,就停留在體表,深的話,就進入體內。停留在體表,就會閉塞腠理,出現發熱、怕冷、惡風、頭痛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使用辛溫藥物來發散解表,才能使疾病痊癒。如果邪氣進入體內,就會出現乾燥的大便、潮熱等症狀。

形狂言。譫語。大渴等證。於斯時也。惟鹹寒攻下而可平。夫寒邪外客。非陰盛而陽虛乎。熱邪內熾。非陽盛而陰虛乎。汗下一瘥。生死反掌。籲。是言也。謂之傷寒汗下樞機。其不然歟。惜乎釋者旁求。厥義滋隱。外臺秘要曰。此陰陽指身之表裡言。病者為虛。不病者為盛。

白話文:

神志昏亂,說胡話,口渴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使用鹹寒的藥物攻下才能平息。寒邪侵襲體外,不是陰盛而陽虛嗎?熱邪在體內旺盛,不是陽盛而陰虛嗎?發汗後一病即可痊癒,生死就在一瞬間。唉,這句話,叫做傷寒汗下樞機。難道不是這樣嗎?可惜解釋的人旁敲側擊,其含義更加隱晦。《外臺祕要》說:「這裡的陰陽是指身體的表裡而言。生病的人為虛,不生病的人為盛。」

表病里和。是陽虛陰盛也。表和里病。是陽盛陰虛也。竊意陰陽之在人。均則寧。偏則病。無過不及之謂均。過與不及之謂偏。盛則過矣。虛則不及矣。其可以盛為和乎。故內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且謂陽虛當汗。陰虛當下。乃遺邪氣。而反指正氣為言。得無晦乎。

白話文:

身體表面和內臟的疾病互相調和平衡。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緣故。身體表面和內臟的疾病互相影響,這是因為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緣故。我認為陰陽之氣在人體中,均衡則安寧,偏頗則生病。不超過也不不及才叫做均衡。超過和不及都叫做偏頗。旺盛就是超過。虛弱就是不及。旺盛怎麼能夠成為和解呢?所以《內經》說:邪氣旺盛則身體充實。精氣被奪走則身體虛弱。並且說:陽氣虛弱的時候應該發汗。陰氣虛弱的時候應該瀉下體內濁氣。可是,他們卻忘記了邪氣,而反而指出正氣來說。這樣難道不會模糊不清嗎?

傷寒微旨曰。此陰陽指脈之尺寸言。尺脈實大。寸脈短小。名陰盛陽虛。可汗。寸脈實大。尺脈短小。名陽盛陰虛。可下。苟汗證已具。而脈未應。必待尺脈力過於寸而後行。下證已具。而脈未應。必待寸脈力過於尺而後用。竊意越人設難。以病不以脈。其所答也。何反以脈。

白話文:

《傷寒微旨》中說:這裡的中陰陽指的是寸脈和尺脈。尺脈實大、寸脈短小的,可以發汗;寸脈實大、尺脈短小的,可以瀉下。如果是發汗證,而脈象沒有如發汗之脈的變化,就必須等到尺脈的力量超過寸脈的力量才能進行發汗治療。如果是瀉下證,而脈象沒有如瀉下之脈的變化,就必須等到寸脈的力量超過尺脈的力量才能進行瀉下治療。我猜想,越人提出難題時,是根據病症而不是根據脈象。而他的解答中為什麼又以脈象為依據呢?

不以病乎。且脈固以候病也。倘汗下之證已急。不可稍緩。待脈應而未應。欲不待。則惑於心。欲待之。則慮其變。二者之間。將從病歟。將從脈歟。吾不得無疑於此也。或詰予曰。仲景傷寒論引此。而繼以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矛氣入胃。陰盛以亡之語。夫桂枝表藥。承氣里藥。

白話文:

病症並非是由於脈象的狀況所引起的,況且把脈本就是為了診斷疾病。假設汗、下治療的證據已經十分緊急,不能稍稍緩慢,等待脈象應當而又不應當出現的時候,想要不等待就感覺心中有疑惑,想要等待就擔心病情發生了變化。在這兩種情況之間,是該順從病症呢,還是該順從脈象呢,我不得不產生懷疑。有人責問我說,仲景的《傷寒論》引用了這一段話,接著說“桂枝入咽喉,陽盛則斃。矛氣入胃,陰盛以亡”。桂枝是表藥,承氣是裡藥。

反則為害。是固然矣。然麻黃亦表藥也。其不言之何歟。且子以陰盛為寒邪。寒邪固宜用麻黃也。今反舉桂枝。又何歟。予曰。何不味仲景之言乎。其曰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又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又桂枝條。而曰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麻黃湯條。

白話文:

違反法則就會受到傷害。這是肯定的。然而麻黃也是發汗的藥。為什麼不提它呢?而且您認為陰盛為寒邪。寒邪本來就應該用麻黃。現在反而舉出桂枝。這是為什麼呢?我說。為什麼不細細品味一下仲景的話呢?他說:凡是傷寒的病,大多是從風寒引起的。又說脈浮而緊。浮就是風,緊就是寒。還有桂枝條,說的是「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麻黃湯條,

而曰惡風。夫風寒分言。則風陽而寒陰。風苟行於天地嚴凝凜洌之時。其得謂之陽乎。是則風寒常相因耳。故桂枝麻黃皆溫劑也。以溫劑為治。足以見風寒之俱為陰邪矣。但傷衛則桂枝。傷榮則麻黃。榮衛雖殊。其為表則一耳。仲景此言。但以戒汗下之誤為主。不為榮衛設也。

白話文:

但稱之為惡風。風寒分開來說,則風為陽而寒為陰。風如果普遍發生於天地間嚴寒凝結、凜冽爽利的時節,又怎麼能夠稱之為陽呢?這樣看,風寒通常總是互相糾纏。所以桂枝和麻黃都是溫熱劑,用溫熱劑進行治療,足以說明風寒都是陰邪之氣。但只傷及衛氣則用桂枝,只傷及營氣則用麻黃。營氣和衛氣雖然不同,但都是表症。仲景這句話,只是主要告誡人們避免汗下之法的錯誤,不是針對營氣和衛氣而說的。

舉桂枝則麻黃在其中矣。所謂陽盛即斃者。是言表證已罷。而里證既全。可攻而不可汗。所謂陰盛以亡者。是言里證未形。而表證獨具。可汗而不可攻。由是觀之。則越人仲景之本旨。庶乎暢然於其中矣。

白話文:

使用桂枝,麻黃其實也包含在其中。所謂的陽盛立即死亡,是說表證已經消失,而裡證已經完全出現,可以攻裡證,但不能發汗。所謂的陰盛死亡,是說裡證還沒有形成,而表證獨自存在,可以發汗,但不能攻裡證。由此看來,越人仲景的本意,大概在這裡可以暢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