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本草綱領論

天地所生萬物,皆感五運六氣之化,故不出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之別。經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隨所利而行之。此物性之綱領也。

白話文:

天地間所生的萬物,都是受到五行六氣的變化而產生的,所以不出金、木、水、火、土、辛、甘、酸、苦、鹹五味、黑、赤、青、白、黃五色、寒、熱、溫、涼五種溫度的範疇。醫經上說:五味具有陰陽的作用,辛味和甘味能發散、宣通氣機,屬於陽性;酸味和苦味能湧動、瀉泄,屬於陰性;淡味能滲透、排泄,屬於陽性;鹹味能湧動、瀉泄,屬於陰性。這六種味性有收斂、疏散、緩和、急迫、乾燥、滋潤、柔軟、堅實的不同作用,應根據具體情況而使用。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和作用。

五氣、五味,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鹹;腎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白話文:

  • 五氣、五味各歸屬人體各臟腑所喜。酸味食物先入肝,苦味食物先入心,甘味食物先入脾,辛味食物先入肺,鹹味食物先入腎。

  • 肝的顏色是青色,適合食用甘味食物;心的顏色是紅色,適合食用酸味食物;肺的顏色是白色,適合食用苦味食物;脾的顏色是黃色,適合食用鹹味食物;腎的顏色是黑色,適合食用辛味食物。

  • 辛味食物有疏散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的作用,甘味食物有緩和的作用,苦味食物有堅固的作用,鹹味食物有軟化的作用。

  • 毒藥可以攻克邪氣,五穀是養生的食物,五果是輔助的食物,五畜是益補的食物,五菜是充實的食物,將氣味相合的食物一起食用,可以補充益補精氣。

四時五臟之病,隨五味所宜也。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又能潤,為能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白話文:

四季五臟的疾病,依隨五味來改善。

肝臟五行屬木,味道為苦,性質急促。

若肝臟疾病發作,可以急用甘味食物來緩和。

若想要疏散,可以急用辛味食物來疏散。

可以用辛味食物來補益,用酸味食物來瀉下。

心臟五行屬火,味道為苦,性質緩和。

若心臟疾病發作,可以急用酸味食物來收斂。

若想要柔軟,可以急用鹹味食物來柔軟。

可以用鹹味食物來補益,用甘味食物來瀉下。

脾臟五行屬土,味道為苦,性質潮濕。

若脾臟疾病發作,可以急用苦味食物來燥濕。

若想要緩和,可以急用甘味食物來緩和。

可以用苦味食物來瀉下,用甘味食物來補益。

肺臟五行屬金,味道為苦,性質氣逆。

若肺臟疾病發作,可以急用苦味食物來瀉下。

若想要收斂,可以急用酸味食物來收斂。

可以用酸味食物來補益,用辛味食物來瀉下。

腎臟五行屬水,味道為鹹,性質乾燥。

若腎臟疾病發作,可以急用辛味食物來滋潤。

(辛味食物也能滋潤,因為它能夠疏通腠理,使津液通暢。)

若想要堅固,可以急用苦味食物來堅固。

可以用苦味食物來補益,用鹹味食物來瀉下。

又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靈樞》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此五味補瀉宜忌之綱領也。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凡甘溫、辛溫,皆從補。

白話文:

辛味的食物可以使氣血運行,因此氣血虛弱的人不宜多食辛辣;鹹味的食物可以使血液運行,因此血虛的人不宜多食鹹味;苦味的食物可以作用於骨頭,因此骨質疏鬆的人不宜多食苦味;甘味的食物可以作用於肌肉,因此肌肉無力的人不宜多食甘味;酸味的食物可以作用於筋骨,因此筋骨痠痛的人不宜多食酸味。這五種味道是補益和瀉化的總綱。各種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這幾個方面。虛弱的人要補益,實證的人要瀉除,寒冷的人要溫熱,燥熱的人要清涼,堅實的人要削弱,外邪入侵的人要驅除,勞累疲倦的人要溫養。(凡是甘溫、辛溫的食物,皆屬於補益。)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驚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此治病之綱領也。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致矣。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豈不綽然有餘裕哉!

白話文:

閉結的要疏通它,滯留的要攻下它,燥熱的要滋潤它,急迫的要緩和它,散亂的要收斂它,虛損的要溫補它,衰弱的要振奮它,盛大的要折損它,驚恐的要安撫它,高亢的要抑制它,低下的要提升它,輕微的要抑制它,嚴重的要順應它,上逆的要宣通它,下陷的要升舉它,微小的要逆轉它,嚴重的要順應它,上面的要瀉下來,下面的要升上去,要摩挲它,要洗滌它,要按摩它,要劫持它,要打開它,要發散它,要順應事物而採取措施,違背的要以正治,順從的要以反治。這就是治療疾病的綱領。世間萬物皆有其自然屬性,一切疾病都有其當然的道理,通過事物推究其屬性,通過疾病探求其道理,掌握其屬性和道理,使之豁然貫通,那麼天地間生長的一切事物,人生中患的各種疾病,都歸於一致了。用這個綱領治療疾病,可以從十變到百,推廣到千,豈不綽綽有餘嗎?

2. 藥性形名論

按《本草綱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自神農及今,計一千六百餘種,命名之義,各有思存。如黃連白芷青黛、元參之類,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參、酸棗、細辛之類,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膃肭臍、火硝、香薷之類,以氣而命名;桑皮、橘核杏仁蘇子之類,以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之類,因時而命名也;防風續斷、決明、益智之類,以功能而命名也;鉤藤、兜鈴、狗脊烏頭之類,以形象而命名也。命名之義,不能枚舉,施於治道,各有功用。

白話文: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自神農時代到現在,共有超過一千六百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而命名它們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例如像黃連、白芷、青黛、元參這類藥物,是以它們的顏色來命名;甘草、苦參、酸棗、細辛這類藥物,則是以它們的味道來命名;寒水石、膃肭臍、火硝、香薷這類藥物,是以它們的氣味來命名;桑皮、橘核、杏仁、蘇子這類藥物,則是以它們的形狀來命名;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這類藥物,是以它們生長的季節來命名;防風、續斷、決明、益智這類藥物,則是以它們的藥理功效來命名;鉤藤、兜鈴、狗脊、烏頭這類藥物,則是以它們的形狀來命名。

總之,藥物的命名方式有很多,而它們在治療疾病方面也都有各自的功用。

如五氣分走五臟,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松節杉節及草根之多堅節者,皆能治骨。荔核、橘核之類,治睪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五臟功能和五行相關聯,五味相反地治療五行所屬的疾病。皮能治療皮膚病,脛節能治療骨骼疾病,荔枝核之類的果核能治療睾丸疾病。松子、杉子等核仁能明目,藤蔓類的藥物能治療筋脈疾病,肉類能補血補肉。

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於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於上下,在土之根荄,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幹,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於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

白話文:

如水草、石草,它們的特性是生長向上;梢杪子實,它們的特性是生長向下;甘香之品,它們的特性是能橫向蔓延到四面八方;寒熱之氣,它們的特性是在上下浮沉。在土中的根莖,本於上部的親近上部,本於下部的親近下部;在外面的枝幹,在根部的治療本源,在枝部的在肢體上起作用。這是物性的自然規律。

又如夏枯之草,夏收之術,半夏之生,麰麥之成,皆得火土之氣,而能化土,秋英之菊,秋鳴之蟬,感金氣而能制風;凌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氣,而能清熱;先春而發者,秉甲木之性,而能生升。此感天地四時之氣,而各有制化也。甘溫者補,苦寒者瀉;色赤者走血,色白者走氣:赤圓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圓者入胃,徑直青赤者走肝,雙仁圓小者補腎,以形色之相類也。(以象形而治五臟,詳《金匱要略》。

白話文:

就像夏枯草、半夏和麥子,都是由於炎熱而長成;菊花、蟬在秋天鳴叫,是因為受到了金屬性的影響;冬天的花草不會凋謝,是因為受到了寒水的清熱影響;春天的花草比其他季節先盛開,是因為受到木屬性的影響,所以會有生長和上升的效果。所以說,中醫認為中藥的性質和作用,是由天地四時之氣的影響而產生的。

甘溫的藥有補益作用,苦寒的藥有瀉下的作用;紅色的藥能活血,白色的藥能理氣;赤圓的藥能養護心臟,白色的藥能養護肺臟,紫色的藥能增強脾臟的功,香味的圓形藥能進入胃臟,青色的藥能疏導肝氣,有雙重果仁的藥能補益腎臟。這些都是依照中藥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其功效的。

)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輕清者主上,重濁者主下,濁中之清升,清中之濁降。凡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清濁升降之質性者也。又如山桅炒黑而降,黑豆黃卷而升,紅曲生血,神麯化秔。此假造釀而得化功者也。因名而取實,因象以用形,得其性之升降浮沉,氣之溫涼寒熱,色之青黃赤白,味之甘苦酸辛,一千六百餘種,大概不越乎此矣。

白話文:

陽性屬上,陰性屬下,陰中之陽上升,陽中之陰下降;輕清屬上,重濁屬下,濁中之清上升,重濁之清下降。所有的物體受到陰陽之氣的感應而生長,各自都有清濁升降的本性。例如,山桅炒黑而下降,黑豆黃卷而上升,紅麴生血,神麯化秔。這是通過人工製造發酵而得到的變化作用。根據名稱取實物,根據形象來判斷形體,得到它們的升降浮沉的性質,氣的溫涼寒熱的性質,顏色的青黃赤白的性質,味道的甘苦酸辛的性質,一千六百多種,大概不超出這個範圍。

3. 草木不凋論

草木寒不黃隕,及花發於冬者,得冬令寒水之資也。木生於水,水通於天,水火相濟,水由地行,水氣之通於四臟者也。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腎之肺藥也;黃連、菖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之類,腎之心藥也,厚朴、豆蔻、丁香、枳橘之類,腎之脾藥也,菌桂、䈽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腎之肝藥也。

白話文:

草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變黃凋落,那些在冬天開花的花草,都是因為吸收了冬天的寒水精華。木生於水,水通於天,水火相濟,水隨地勢流動,水氣和五臟相通。像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這一類,是腎補肺的藥物;黃連、菖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這一類,是腎補心的藥物;厚朴、豆蔻、丁香、枳橘這一類,是腎補脾的藥物;菌桂、蒼竹、密蒙花、女貞實這一類,是腎補肝的藥物。

夫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而復還出於四臟,入肝為淚,入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上下交通,而外注於九竅。是以得寒水之草木,能啟陰氣上滋四臟,復能導四臟之氣而下交於陰,又匪獨腎氣之通於四臟。五臟之氣,皆相貫通,而藥性亦然。如棗仁脾之心藥也,石斛脾之腎藥也,芍藥脾之肝藥也,桑皮脾之肺藥也。

白話文:

腎臟是水臟,它儲藏著五臟的精氣,然後再將精氣輸出到四臟。精氣入肝臟則化為淚水,入心臟則化為血液,入脾臟則化為唾液,入肺臟則化為鼻涕。精氣在五臟之間上下貫通,並通過九竅排出體外。所以,具有寒冷水性的草木,能夠激發陰氣,滋補四臟,同時也能引導四臟之氣下交於陰。而且,不只是腎氣與四臟相通,五臟之氣也都是相通的,藥物的性質也是如此。像是棗仁是脾臟的心藥,石斛是脾臟的腎藥,芍藥是脾臟的肝藥,桑皮是脾臟的肺藥。

類而推之,總不出五行之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