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四卷 (18)

回本書目錄

鱗部第四十四卷 (18)

1. 河豚

(宋《開寶》)

【校正】併入《食療》鯸鮧、《拾遺》䲅魚。

白話文:

【校正】將《食療》中的鯸鮧,以及《拾遺》中的䲅魚併入。

【釋名】鯸鮧(一作鯸鮐)、鰗鮧(《日華》)、䲅魚(一作鮭)、嗔魚(《拾遺》)、吹肚魚(俗)、氣包魚。

白話文:

【釋名】鯸鮧(也有叫鯸鮐的)、鰗鮧(《日華》有記載)、䲅魚(也有叫鮭的)、嗔魚(《拾遺》有記載)、吹肚魚(俗稱)、氣包魚。

時珍曰:豚,言其味美也。侯夷,狀其形醜也。䲅,謂其體圓也。吹肚、氣包,象其嗔脹也。《北山經》名䰽魚(音沛)。

白話文:

李時珍說:豬,說的是豬肉的味道鮮美。侯夷,形容豬的外形醜陋。䲅,說的是豬的身體圓滾滾的。吹肚、氣包,形容豬的肚子鼓脹的樣子。《北山經》中將豬稱為䰽魚。

【集解】志曰:河豚,江、淮、河皆有之。

藏器曰: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目能開闔。觸物即嗔怒,腹脹如氣球浮起,故人以物撩而取之。

白話文:

【集解】記載說:河豚,江、淮、河這些地方都有。

藏器(書名)記載說:肚皮發白,背上有一個像印章一樣的紅色條紋,眼睛能開合。遇到東西就會生氣,肚子鼓脹得像氣球一樣浮起來,所以人們用東西撩撥牠來捕捉牠。

時珍曰:今吳越最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黑。有黃縷紋,無鱗無腮無膽,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頭相從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貴之,尤重其腹腴,呼為西施乳。嚴有翼《藝苑雌黃》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吳越地區最多。模樣像蝌蚪,大的有尺餘長,背部呈現青黑色,有黃色的條紋,沒有鱗片、沒有鰓部、也沒有膽,腹部白色但不光滑。通常以三條為一部連在一起。在那裡的當地人於春季時非常珍視河豚,尤其重視牠肥美的腹部,稱之為「西施乳」。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是水族中最美味的,世人流傳牠會殺人。我擔任丹陽、宣城的官員時,看到當地人每戶都吃牠,只用菘菜、蔞蒿、荻芽這三種蔬菜來烹煮,也沒有看過有人死於河豚中毒。

南人言魚之無鱗無腮,無膽有聲,目能眨者,皆有毒。河豚備此數者,故人畏之。然有二種,其色炎黑有紋點者,名斑魚,毒最甚。或云三月後則為斑魚,不可食也。又案:《雷公炮炙論》云: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狗膽塗之,復當榮盛。《御覽》云:河豚魚雖小,而獺及大魚不敢啖之。

白話文:

  • 南方人說魚沒有鱗片、腮和膽,但有聲音,眼睛能眨動的,都是有毒的。河豚具備這些特徵,所以人們害怕它。然而有兩個品種,其中一種顏色鮮豔、黑色,有花紋點,叫做斑魚,毒性最強。或者說三月後就成了斑魚,不可食用。

  • 又查《雷公炮炙論》說:鮭魚插在樹上,站立著就會枯萎。用狗膽塗抹它,就會重新恢復生機。

  • 《御覽》說:河豚魚雖然小,但獺和大的魚都不敢吃它。

則不惟毒人,又能毒物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在魚則鮭與𩶰䱙。故鮭肝死人,𩶰䱙螫人。

白話文:

不只毒害人類,還能毒害其他生物。王充在《論衡》中說:所有含太陽火氣而生長的生物,都有毒。在魚類中,以鮭魚和𩶰䱙的毒性最大。所以鮭魚的肝臟可以毒死人,𩶰䱙則可以螫傷人。

【氣味】甘,溫,無毒。宗奭曰:河豚有大毒,而云無毒何也?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

白話文:

【氣味】甘味,溫和,無毒。宗奭說:河豚有很大的毒性,為什麼說它無毒呢?它的味道雖然鮮美,但烹飪方法不恰當。吃河豚有致死風險,愛惜生命的人應該遠離它。

藏器曰: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煮之不可近鐺,當以物懸之。

白話文:

藏器曰:海中的[海參]是大毒,江中的[河豚]次之。煮的時候不可靠近鍋子,應當用東西懸掛著。

明代中醫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海參有劇毒,河豚的毒性次之。烹煮時不要靠近鍋子,要用東西將它們懸掛起來。

時珍曰:煮忌煤炲落中。與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相反。宜荻筍、蔞蒿、禿菜。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案:陶九成《輟耕錄》:凡食河豚,一日內不可服湯藥,恐犯荊芥,二物大相反。亦惡烏頭、附子之屬。余在江陰,親見一儒者,因此喪命。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實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河豚烹飪時忌諱以煤氣爐烹煮。與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等藥物相剋。適合與蘆筍、蔞蒿、禿菜一起食用。忌諱橄欖、甘蔗、蘆根、糞汁。

陶九成在《輟耕錄》中記載:凡是食用河豚後,一天內不能服用湯藥,以免與荊芥相剋,這兩種食物大相剋。河豚也忌諱烏頭、附子等藥物。我在江陰親眼見過一位儒者,因此喪命。河豚子絶対に不能食用,曾經用清水浸泡過河豚子,一夜之間就長得像芡實一樣大了。

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復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與干胭脂等分同搗粉,水調灌之,大妙。又案:《物類相感志》言:凡煮河豚,用荊芥同煮五、七沸,換水則無毒。二說似相反,得非河豚之毒入於荊芥耶?寧從陶說,庶不致悔也。

白話文:

民間傳說中毒時用橄欖和龍腦泡水喝可以解毒;另外有一種方法:用炒過的槐花和等量的胭脂混合研磨成粉末,用開水調勻灌服,效果很好。另外在《物類相感志》中記載:煮河豚時,加荊芥同煮五至七次,換水之後就無毒了。這兩種說法似乎相互矛盾,難道是河豚毒素進入荊芥中嗎?還是聽陶弘景的說法,纔能夠避免讓人後悔。

【主治】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開寶》)。伏硇砂(《土宿本草》)。

白話文:

【主治】滋補虛弱,去除濕氣,調理腰腿,治療痔瘡,殺蟲(《開寶》)。伏硇砂(《土宿本草》)。

肝及子,

【氣味】有大毒。

《藏器》曰: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惟橄欖木、魚茗木、蘆根、烏蓲草根煮汁可解。

白話文:

肝之實

氣味大有毒。

《藏器》說:入口會腐蝕舌頭,入肚會腐蝕腸胃,沒有藥物可以解毒。只有橄欖木、魚茗木、蘆根、烏蓲草根煮出來的汁液可以解毒。

時珍曰:吳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脹,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脹眼睛花」之語。而江陰人鹽其子,糟其白,埋過治食,此俚言所謂「捨命吃河豚」者耶?

白話文:

李時珍說:吳地人說它的血液有毒,油脂使舌頭麻木,果仁會腹脹,眼睛看起來會昏花,有「吃油麻,腹脹眼睛昏花」的說法。而江陰人用鹽醃製它的果仁,用酒糟拌它的花朵,埋在土裡之後做成食物吃,這是民間所謂「捨命吃河豚」的做法嗎?

【主治】疥癬蟲瘡。用子同蜈蚣燒研,香油調,搽之(時珍)。

白話文:

【主治】疥瘡、蟲瘡。用它和蜈蚣一同燒研成粉末,用香油調成糊狀,塗抹於患處。(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