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6)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6)

1. 白棘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別錄》棘刺花

白話文:

【校正】併入《別錄》[棘刺花](中藥學名詞)。

【釋名】棘刺(《別錄》)、棘針(《別錄》)、赤龍爪(《綱目》),花名刺原(《別錄》)、菥蓂(《別錄》)、馬朐(音劬)。時珍曰:獨生而高者為棗,列生而低者為棘。故重朿為棗,平朿為棘,二物觀名即可辨矣。朿即刺字。菥蓂與大薺同名,非一物也。

白話文:

【釋名】(中藥)棘刺(見於《別錄》)、棘針(見於《別錄》)、赤龍爪(見於《綱目》),花的別名有:刺原(見於《別錄》)、菥蓂(見於《別錄》)、馬朐(讀音:ㄑㄩˊ)。李時珍說:單獨生長而且高的稱作棗,一羣生長且矮的稱作棘。因此,高峻的叫棗,平坦的叫棘,這兩種東西只要看名字就可以辨別出來了。朿就是刺字。菥蓂和大薺是同一個名字,並不是同一種東西。

【集解】《別錄》曰:白棘生雍州川穀。棘刺花生道旁,冬至後一百二十日採之,四月採實。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白棘生長在雍州的河谷地帶。帶刺的果實生長在道路旁,在冬至後的一百二十天採摘,四月採摘果實。

當之曰:白棘是酸棗樹針。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真也。

白話文:

內容上稱呼白棘為酸棗樹的針。現在的人用天門冬的苗代之,並非真實的。

恭曰:棘有赤、白二種。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棘中時復有之,亦為難得。其刺當用白者為佳。然刺有鉤、直二種:直者宜入補益,鉤者宜療瘡腫。花即其花,更無別物。天門冬一名顛棘,南人以代棘針,非矣。

白話文:

恭謹地說:棘有赤、白兩種。白棘的莖是白色,就像粉末一樣,果實和葉子跟赤棘相同,在棘中偶爾會出現,也非常難得。用作藥材時,應該選擇白色的棘刺。不過,棘刺有鉤狀和直兩種:直的適合用於滋補,鉤狀的適合治療瘡腫。花是指棘的花,沒有其他特別的。天門冬別名顛棘,南方人用它來代替棘針,這是錯誤的。

頌曰:棘有赤、白二種。《切韻》云:棘,小棗也。田野間皆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白話文:

頌曰:棘樹有赤、白兩種。《切韻》上說:棘樹,是小棗。田野間都有,叢生高度有三、二尺,花朵、葉子、莖、果實都和棗很像。

宗奭曰:本文白棘一名棘針、棘刺,如此分明,諸家強生疑惑,今不取之。白棘,乃是肥盛紫色,枝上自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白棘取白之義,不過如此。

白話文:

醫家宗奭說:本文所提到的白棘,它的別名有棘針、棘刺,是非常明確的,其他醫家卻故意讓讀者產生疑惑,我就不採納這種看法。白棘,是生長茂盛呈現紫色的,它的枝條上自然會先剝離皺薄的白色表皮,所以白棘指的是白色的意思,僅此而已。

白棘

【氣味】辛,寒,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辛辣,性質寒涼,無毒。

【主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本經》)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別錄》)。

白話文:

【主治】治療心腹疼痛、癰腫潰膿,止痛(《本經》)用棗刺針灸治療結核,治療男性虛弱、陽痿、精液自出,滋補腎氣,增益精髓。棗針:治療腰痛、咽喉痹阻不通暢(《別錄》)。

【附方】舊六,新八。

小便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外臺秘要》)。

臍腹疼痛:因腎臟虛冷,拘撮甚者。

白話文:

【附方】 古方:六種,新方:八種。

小便尿血:

做法:用棘刺三升,水五升,煮沸後取二升,分三次服用。(出自《外臺祕要》)。

臍腹疼痛:

原因:因腎臟虛冷,導致筋脈痙攣收縮嚴重所致。

棘針鉤子一合(焙),檳榔二錢半,水一盞,煎五分,入好酒半盞,更煎三、五沸,分二服。(《聖惠方》)。

白話文:

將刺蝟背上的針和鉤子一起燒製,加入檳榔二錢半,水一茶杯,煎至剩五分之一,加入半茶杯好的酒,再煎三到五次,分成兩次服用。(摘自《聖惠方》)

頭風疼痛:倒鉤棘針四十九個(燒存性),丁香一個,麝香一皂子。為末。隨左右㗜鼻。(《聖惠方》)。

白話文:

頭痛:倒鉤刺一個(燒掉再用),丁香一個,麝香一皁子。研磨成粉。聞左邊鼻孔調右邊鼻孔。(《聖惠方》)

眼睫拳毛:赤龍爪(倒鉤棘也)一百二十個,地龍二條,木賊一百二十節,木鱉子仁二個(炒)。為末。摘去睫毛,每日以此㗜鼻三、五次。(《普濟方》)。

白話文:

眼睛睫毛(生長方向):赤龍爪(倒鉤一樣刺一樣的東西)一百二十個,蚯蚓二條,木賊一百二十節,馬兜鈴的種子兩粒(炒過)。把上面這些藥材都磨成末。清除睫毛上面的污垢,每天用這些藥末敷鼻子三次或五次。(《普濟方》)。

齲齒蟲食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棗樹刺朽落地者),水三升,煮一升,含漱。或燒瀝,日塗之,後敷雄黃末,即愈。(《外臺秘要》)。

白話文:

齲齒腐爛:用200枚棘針(棗樹刺朽落地後),加入3升水,煮成1升,含漱。或者把瀝青燒熱,每天塗抹,然後敷雄黃末,就可以治癒。(《外臺祕要》)

小兒喉痹:棘針燒灰,水服半錢。(《聖惠方》)。

小兒口噤:驚風不乳。白棘,燒末,水服一錢。(《聖惠方》)。

小兒丹毒:水煮棘根汁,洗之。(《千金方》)。

癰疽痔漏:方同上。

疔瘡惡腫:棘針(倒鉤爛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燒存性,以月內孩子糞和塗,日三上之。

白話文:

**小兒喉嚨痛:**以荊棘針燒成灰,用冷水送服半錢。(《聖惠方》)

**小兒不肯吃奶:**驚風導致無法進食。白荊棘燃燒成粉,用冷水送服一錢。(《聖惠方》)

**小兒丹毒:**將荊棘根煮沸後,取出汁液洗滌患處。(《千金方》)

**癰疽痔漏:**治療方法與上同。

**惡性瘡腫:**取三枚帶倒刺的荊棘針、七枚丁香,一同放入瓶中燃燒,保留藥性,再加入一個月內嬰兒的糞便製成藥膏,每日塗抹患處三次。

又方:曲頭棘刺三百枚,陳橘皮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聖惠方》)。

白話文:

另一種配方:曲頭棘刺三百枚,陳放過的橘子皮二兩,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幾次服用。(出自《聖惠方》)

諸腫有膿:棘針,燒灰,水服一錢,一夜頭出。(《千金方》)。

小兒諸疳:棘針、瓜蒂等分。為末。吹入鼻中,日三次。(《聖惠方》)

【主治】燒油塗發,解垢䐈(宗奭)。

棘刺花(《別錄》)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金瘡內漏(《別錄》)。

【主治】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別錄》)。

【主治】脛臁瘡,搗敷之。亦可曬研,麻油調敷(時珍)。

白話文:

諸腫有膿

  • 用燒過後的棘針,磨成灰,以水服用一錢,一晚後膿頭就會出來。(《千金方》)

小兒諸疳

  • 棘針和瓜蒂等量,磨成粉末。吹入鼻子中,每天三次。(《聖惠方》)

  • **功用:**用燒過的油塗抹頭髮,可以去除污垢。(宗奭)

棘刺花(《別錄》)

  • **味性:**苦,平,無毒。
  • **功用:**治療金瘡內流膿水。(《別錄》)

  • **功用:**治療心腹痿痹,清熱,利尿。(《別錄》)

  • **功用:**治療脛臁瘡,搗碎敷上。也可以曬乾研成粉末,用麻油調和敷用。(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