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13)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13)

1.

(《拾遺》)

【釋名】時珍曰:其木理多紋章,故謂之樟。

【集解】藏器曰:江東𦨴船多用樟木。縣名豫章,因木得名。

白話文:

釋名

李時珍說:樟樹的木材紋理很多,所以稱為樟。

集解

王藏器說:長江東部的漁船大多使用樟木。豫章縣因樟樹而得名。

時珍曰:西南處處山谷有之。木高丈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凋。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紋,宜於雕刻,氣甚芬烈。豫、章乃二木名,一類二種也。豫即釣樟,見下條。

白話文:

時珍說:西南地區各地山谷都有這種樹木。樹木高一丈多。小葉子像楠木葉,但更尖長,背後有黃紅色茸毛,四季不凋謝。夏天開細小的花,結小的果子。樹木大的有幾個人合抱那麼粗,肌理細膩,紋理錯綜複雜,適合雕刻,氣味非常芬烈。豫、章是兩種樹的名字,同類不同種。豫就是釣樟,見下條。

樟材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氣味辛辣,性溫,無毒性。

【主治】惡氣中惡,心腹痛鬼疰,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無藥處用之。煎湯,浴腳氣、疥癬風癢。作履,除腳氣(藏器)。

白話文:

【主治疾病】疫癧中惡、心腹疼痛、鬼魅作怪、霍亂腹脹、消化不良、經常吐出酸臭的水,可以用酒煮沸服用,在沒有其他藥物可用的情況下使用。煎成湯汁,可以浸泡腳氣、疥癬和和風瘙癢。用艾草編制的鞋子,可以去除腳氣(《藏器》記載)。

【發明】時珍曰:霍亂及乾霍亂須吐者。以樟木屑煎濃汁吐之,甚良。又中惡、鬼氣猝死者,以樟木燒煙燻之,待蘇乃用藥。此物辛烈香竄,能去濕氣、辟邪惡故也。

白話文:

【闡述】李時珍說:霍亂和乾霍亂需要催吐者。可以用樟木屑煎成濃汁催吐,效果很好。另外,中邪、鬼氣猝死者,可以用樟木燃燒煙燻之,待患者蘇醒後再用藥。樟木辛烈,香氣竄鼻,能祛濕氣,辟邪惡。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手足痛風,冷痛如虎咬者:用樟木屑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極滾泡之,乘熱安足於桶上熏之。以草荐圍住,勿令湯氣入目。其功甚捷,此家傳經驗方也。(虞摶《醫學正傳》)

白話文:

手腳痛風,冷痛痛得像被老虎咬腫:使用樟木屑一斗,乾淨水一石(100斤),煮沸騰後浸泡,趁熱將腳放在桶上燻。以草墊圍在四周,不要讓水蒸氣進入眼睛。它的功效非常快速,這是家傳的經驗方。(虞摶《醫學正傳》)

癭節

【主治】風疰鬼邪(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主治:**受風或鬼邪所致(李時珍)。

**附方:**取無花艾葉一把

三木節散:治風勞,面色青白,肢節沉重,膂間痛,或寒或熱,或躁或嗔,思食不能食,被蟲侵蝕,症狀多端。天靈蓋(酥炙,研)二兩,牛黃人中白(焙)各半兩,麝香二錢,為末。別以樟木瘤節、皂莢木瘤節、槐木瘤節各為末五兩,每以三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滓,調前末一錢,五更頓服,取下蟲物為妙。(《聖惠方》)

白話文:

三木節散:用於治療風勞(風濕),主要症狀包括面色青白、肢體沉重、背部疼痛、忽冷忽熱、煩躁易怒、食慾不振、被蟲侵襲等,表現多樣。

製作藥方:

  1. 將天靈蓋(燒焦後研磨)、牛黃、人中白(炒製)各取半兩,麝香二錢,研磨成細粉末。

  2. 分別將樟木瘤節、皁莢木瘤節、槐木瘤節各研磨成細粉末,各取五兩。

  3. 每一次取三錢粉末,加入一盞水,煎煮至半盞,去除藥渣。

  4. 將煎煮後的湯劑調入前面研磨的藥粉一錢,在五更時分一次性服用,連續服用,直至排出蟲物為妙。(出自《聖惠方》)

2. 釣樟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枕材

【釋名】烏樟(弘景)、棆(音綸)、枕(音沈)、豫(《綱目》)。

白話文:

【校正】合併於《拾遺》的「枕材」。

【名稱的解釋】烏樟(陶弘景說)、棆(讀音:綸)、枕(讀音:沈)、豫(《綱目》)。

時珍曰:樟有大、小二種,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鄭樵《通志》云:釣樟亦樟之類,即《爾雅》所謂「棆,無疵」是也。又相如賦云:楩、楠、豫、章。顏師古注云: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別。觀此,則豫即《別錄》所謂釣樟者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樟樹有大、小兩種,顏色有紫、淡兩種。這裡所說的,就是樟樹的較小一種,參照鄭樵的《通志》說:釣樟也是樟樹的一種,也就是《爾雅》裡說的「棆,無疵」。另外,司馬相如的賦中說:楩、楠、豫、章。顏師古注釋說: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木。這兩種樹木生長到七年,才能清楚分別出來。根據這些記載,豫就是《別錄》裡說的釣樟。樟樹的根部聞起來像烏藥的香味,因此又叫做烏樟。

【集解】弘景曰:釣樟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烏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識。

白話文:

【集解】弘景說:釣樟生長在桂陽、邵陵等地,又稱為烏樟,方士較少使用,但民間人士多認識。

恭曰:生郴州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楠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枇杷葉上毛。八月、九月採根皮,曬乾。

白話文:

恭曰:生長在郴州的山谷中。樹高一丈多。葉子像楠葉,但更尖長,背面有紅毛,像枇杷葉上的毛。八月、九月採摘根皮,曬乾。

炳曰:根似烏藥香。

藏器曰:枕生南海山谷。作𦨴船,次於樟木。

根皮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根部味道猶如烏藥,十分芬芳。

藏器說:枕木生長在南海的山谷中,可以拿來製造船隻,次於樟木。

根皮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金瘡止血,刮屑敷之,甚驗(《別錄》)。磨服,治霍亂(蕭炳)。治奔豚腳氣水腫,煎湯服。亦可浴瘡痍疥癬風瘙,並研末敷之(大明)。

白話文:

【主治效果】用來治療金瘡止血,刮成粉末敷在傷口上,效果顯著(《別錄》)。磨成粉末服用,治療霍亂(蕭炳)。用來治療奔豚腳氣水腫,煎湯服用。也可以用來治療患處有傷口、疥癬和風瘙,把金瘡藥研磨成粉末後敷在傷口上(大明)。

莖葉

【主治】置門上,闢天行時氣(蕭炳)。

白話文:

**主治:**掛在門上,可以避開當季流行的傳染病(蕭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