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卷 (6)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三十卷 (6)

1. 赤爪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水痢,頭風身癢(《唐本》)。

【主治】消積,治反胃(時珍)。

莖、葉,

【主治】煮汁,洗漆瘡(時珍。出《肘後》)。

白話文:

**氣味:**苦味,寒性,無毒。

主治: 根部:

  • 消化不良
  • 反胃

莖葉:

  • 煮成汁液,用來清洗漆瘡

2. 庵羅果

(宋《開寶》)

【釋名】庵摩羅迦果(出佛書)、香蓋。

時珍曰:庵羅,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羅,梵音三合者也。華言清淨是也。

【集解】志曰:庵羅果,樹生,若林檎而極大。

宗奭曰:西洛甚多,梨之類也。其狀似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鬆軟,入藥亦希。

白話文:

釋名庵摩羅迦果(出於佛教典籍)、香蓋。

**時珍曰:**庵羅,梵文「庵」與「羅」的合稱。庵摩羅,梵文「庵」、「摩」、「羅」的合稱。譯為漢語即「清淨」之意。

集解陶隱居說:庵羅果,生長於樹上,像林檎但極大。

宗奭說:在西洛盛產很多,屬於梨的種類。它的形狀像梨,比其他品種的梨成熟得早,在七夕節前後即可食用。顏色黃如鵝梨,剛剛成熟就變得很鬆軟,鮮少用於藥用。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庵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種出西域,亦柰類也。葉似茶葉,實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無害。今安南諸地亦有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一統志》記載:庵羅果俗名香蓋,是水果中的極品。原產於西域,也屬於柰類。葉子像茶葉,果實像北梨,五月到六月成熟,多吃也沒有害處。現在安南諸地也有。

【氣味】甘,溫,無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動風疾。凡天行病及食飽後,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主治】食之止渴(《開寶》)。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飢(士良)。

【主治】渴疾,煎湯飲(士良)。

白話文:

氣味 甜,溫和,無毒。士良說:酸,微寒。

志書記載:會引發風疾。凡是傳染病或吃飽後,都不宜食用。與大蒜和辛辣食物同時食用,會令人得黃疸病。

主治:食用可止渴(《開寶本草》)。主治婦女經脈不通,男子營衛中血脈運行不暢。長期食用,可讓人不感覺飢餓(士良)。

主治:口渴,煎湯飲用(士良)。

3.

(《別錄》下品)

【釋名】頻婆(音波)。

時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綴於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雲端好也。

白話文:

【解釋名稱】頻婆(讀音:波)。

李時珍說:篆書中的「柰」字,像小鳥停在樹枝上的形狀。梵語稱之為頻婆,現在北方人也這麼叫,就像說它「端莊美好」。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雖有,而北國最豐。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白話文:

【集解】陶弘景說:柰,江南雖然有,但以北方最豐盛。做成果脯來吃,不適合人體。林檎與柰相似而較小,兩者對人體皆無益處。

士良曰:此有三種:大而長者為柰,圓者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澀為梣,秋熟,一名楸子。

白話文:

徐良說:「這有(三)種東西:又大又長的稱為柰,圓的稱為林檎,都屬於夏季成熟;小的、味道澀的稱為梣,屬於秋季成熟,又名楸子。

時珍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孔氏《六帖》言:涼州白柰,大如兔頭。《西京雜記》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柰和林檎,都是同一類別的兩種水果。樹和果實都像林檎,但更大,在西邊的土地最多,可以種植,也可以嫁接。有白、紅、青三種顏色。白色的稱為素柰,紅色的稱為丹柰,也稱為朱柰,青色的則稱為綠柰,都是夏天才成熟。在涼州還有一種冬柰,冬天成熟,果肉淡綠色。孔氏的《六帖》中說:涼州的白柰,大如兔頭。《西京雜記》中說:上林苑的紫柰,大如一升,果核是紫色的,花是青色的。」

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異種也。郭義恭《廣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乾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謂之頻婆糧。亦取柰汁為豉用。其法:取熟柰納甕中,勿令蠅入;六、七日待爛,以酒醃,痛拌令如粥狀,下水更拌,濾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盡,劃開,曬乾,為末,調物甘酸得所也。劉熙《釋名》載:柰油,以柰搗汁塗繒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

白話文:

柰汁像漆一般,沾染到衣服上就洗不掉了,這叫做「脂衣柰」。柰有很多不同的種類。郭義恭在《廣志》一書中記載,西方非常盛產柰,家家戶戶都會收摘下來,曬乾了做成乾果,上百石的乾果作為儲備,那裡的人稱之為「頻婆糧」。還會用柰汁來做豆豉。方法是:將熟透的柰放入甕中,不要讓蒼蠅跑進去,大約六七天等到腐爛,用酒醃漬け,使勁攪拌讓它變成粥狀。再加入水拌勻,過濾掉皮子,靜置很長時間後,去掉清汁,倒在布上,在下面放些灰燼吸乾水分,將柰汁劃成一塊塊曬乾,研磨成粉末,拌在食物中,會讓食物酸甜可口。劉熙的《釋名》裡記載:柰油是將柰搗爛取汁,塗在絲織品上,晾乾後取下,看上去像油一樣。

今關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塗器中,曝乾,名果單是矣。味甘酸,可以饋遠。杜恕《篤論》云:日給之花似柰,柰實而日給零落,虛偽與真實相似也。則日給乃柰之不實者。而《王羲之帖》云:來禽、日給,皆囊盛為佳果。則又似指柰為日給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白話文:

現在關西地區的人用赤柰、楸子的汁液塗在器皿中,曝曬乾燥,就稱它是果單子。果單子的味道甘酸,可以送給遠方的人。杜恕在《篤論》中說:日給的花朵看起來像柰,但柰的果實是真實的,而日給的花朵是虛假的,虛偽與真實相近。所以日給應該是沒有果實的柰。但《王羲之帖》中說:來禽和日給這兩種果子,用囊盛放是最好的果子。所以日給又似乎是指柰。木槿花也叫做日及,或許名字相同罷了。

【氣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臚脹,有病人尤甚(《別錄》)。

思邈曰:酸、苦,寒,澀,無毒。

時珍曰:案:《正要》云:頻婆:甘,無毒。

白話文:

氣味:苦味、寒性,有少量毒性。吃太多會導致肺部阻塞、肚子脹氣,有病的人症狀會更嚴重(《別錄》)。

孫思邈說:酸味、苦味、寒性、澀味,無毒。

李時珍說:根據《正要》的記載,頻婆:甜味,無毒。

【主治】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治猝食飽氣壅不通者,搗汁服(孟詵)。益心氣,耐飢(《千金》)。生津止渴(《正要》)。

白話文:

主治:

  • 補充中焦的不足之氣,調節脾胃功能。
  • 治療因暴食引起的氣滯不暢,可搗汁服用(孟詵所記載)。
  • 增強心氣,耐飢餓(《千金方》所記載)。
  • 生津止渴(《正要》所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