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卷 (7)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三十卷 (7)

1. 林檎

(宋《開寶》)

【校正】併入《拾遺》文林郎果。

【釋名】來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間。云其樹從河中浮來,有文林郎拾得種之,因以為名。

珣曰:文林郎,南人呼為榲桲是矣。

時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來眾禽於林,故有林禽、來禽之名。又唐高宗時,紀王李謹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貢。帝大悅,賜謹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為文林郎果。又《述徵記》云:林檎實佳美。其榲桲微大而狀醜,有毛而香,關輔乃有,江南甚希。據此,則林檎是文林郎,非榲桲也。

白話文:

**校正:**併入《拾遺》一書,文林郎果。

**釋名:**來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說:文林郎果生長在渤海一帶。傳說這種樹從河中漂浮而來,有文林郎拾得它的種子並種植,因此得名。

珣說:文林郎果,南方人稱之為「榲桲」,這是正確的。

時珍說:記載:洪玉父說:這種果實味道甘甜,可以招引許多鳥類到樹林中,因此有「林禽」、「來禽」之名。另外,唐高宗時期,紀王李謹進貢了五種顏色的林檎,它們像朱紅色的柰子。皇帝十分高興,賜給李謹文林郎的官職。人們因此稱林檎為文林郎果。還有,《述徵記》說:林檎的果實十分美味。而榲桲果略微大一些,形狀醜陋,有毛但很香,關中地區有,江南地區較少。據此,林檎纔是文林郎果,而不是榲桲。

【集解】志曰:林檎,在處有之。樹似柰,皆二月開粉紅花。子亦如柰而差圓,六月、七月熟。

白話文:

【集解】記載說:林檎,各地都有。樹木像梨,都在二月開粉紅色的花。果實也像梨但比較圓,在六月、七月成熟。

頌曰:亦有甘、酢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爛熟乃堪啖。今醫家干之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白話文:

讚美說:林檎也有甘甜、酸酸的兩種:其中甘甜的,早熟,果味脆而美;酸酸的品種比較晚成熟,須爛熟纔可食用。現在的醫家將林檎製成乾的,用於治療傷寒的藥物,叫做林檎散。

時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實者。林檎熟時,曬乾研末點湯服甚美,謂之林檎麨。僧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林檎樹生毛蟲,埋蠶蛾於下,或以洗魚水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林檎,就是柰子中比較小而圓的。味道酸的那種,就是楸子。它的種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全都根據顏色和味道來命名的。黑色的那種顏色很像紫色的柰子。還有的在冬月再次結果。林檎成熟時,曬乾研磨成粉末以後加入湯裏服用非常好吃,叫做林檎麨。和尚贊寧在《物類相感志》裏說:林檎樹會生毛蟲,在下面埋蠶蛾,或者用洗魚的水澆,那麼就會停止生毛蟲。這些都是物性的奇妙之處。

【氣味】酸、甘,溫,無毒。

思邈曰:酸、苦,平,澀,無毒。多食令人百脈弱。

志曰:多食發熱及冷痰澀氣,令人好唾,或生瘡癤,閉百脈。其子食之,令人煩心。

白話文:

【氣味】酸味、甘味,溫和,無毒性。

思邈說:酸味、苦味,平性,收斂,無毒性。多食用會使全身經絡虛弱。

《本草綱目》記載:多食用會導致發熱和冷痰阻塞氣道,令人經常吐口水,或會生出瘡癤,阻塞全身經絡。它的種子食用會令人心煩。

【主治】下氣消痰,治霍亂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蘇頌)。療水穀痢、泄精(孟詵)。小兒閃癖(時珍)。

白話文:

【主治】能宣通氣機、消痰化瘀,適用於霍亂引起的腹痛(大明)。消渴症患者,應該食用此藥(蘇頌)。治療消化不良、腹瀉和遺精(孟詵)。可治療小兒閃挫引起的疼痛(時珍)。

【附方】舊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並林檎食之。(《食醫心鏡》)

小兒下痢:林檎、構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錄》)

小兒閃癖,頭髮豎黃,瘰癧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東行根

【主治】白蟲、蛔蟲,消渴好唾(孟詵)。

白話文:

水瀉不止:將半熟林檎十枚,放入二升水中煎煮,煎至剩一升,連林檎一起食用。

小兒腹瀉:將林檎、構子搗成汁液,不限量服用。

小兒閃脖子,頭髮豎起發黃,瘰癧瘦弱:將乾燥的林檎脯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於患處。

東行根

主治:驅除白蟲、蛔蟲,止渴且唾液分泌過多(孟詵所述)。

2.

(音士。《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杮從𠂔,音滓,諧聲也。俗作杮,非矣。杮(音肺),削木片也。胡名鎮頭迦。

白話文:

**釋義:**李時珍說:杮字從「𠂔」得來,讀音同「滓」,是諧音。平常所寫作的「柿」,是不正確的。「杮」(音同「肺」),是一種削薄的木片。胡人稱之為「鎮頭迦」。

【集解】頌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種亦多。紅柿所在皆有。黃柿生汴、洛諸州。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圓小,皮薄可愛,味更甘珍。椑柿色青,可生啖。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俗呼為牛奶柿。世傳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賓,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也。

白話文:

【集解】頌曰:柿子南北都有,品種也很多。紅色的柿子到處都有。黃色的柿子產在汴州、洛州等地。朱柿產在華山,像紅柿一樣,但更圓更小,皮薄可愛,味道更甜更珍貴。椑柿顏色青綠,可以生吃。各種柿子吃起來都很美味,對身體有益。還有一種小柿子,叫做軟棗,俗稱牛奶柿。據說柿子有七種獨特之處:一是長壽,二是陰涼,三是沒有鳥窩,四是沒有蟲蛀,五是霜葉可供玩賞,六是嘉賓,七是落葉肥滑,可以寫字。

宗奭曰:柿有數種:著蓋柿,於蒂下別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狀如牛心。蒸餅柿,狀如市賣蒸餅。華州朱柿,小而深紅。塔柿,大於諸柿,去皮掛木上,風曬乾之佳。火乾者,味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溫水養去澀味也。

白話文:

宗奭說:柿子有幾種:著蓋柿,在蒂的下面另外有一層。還有一種牛心柿,形狀像牛心。蒸餅柿,形狀像市面上賣的蒸餅。華州朱柿,小而深紅。塔柿,比所有的柿子都大,去皮掛在樹上,風曬乾的品質最好。火乾的,味道不是很好。生柿子,可以用溫水浸泡以去除澀味。

時珍曰:柿高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色,八、九月乃熟。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曬乾者謂之白柿,火乾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醂柿。其核形扁,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其根甚固,謂之柿盤。案《事類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稜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雞子、鴨子、牛心、鹿心之狀。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柿子樹很高大,葉子圓圓的,有光澤。四月開花,花小,黃白色。果實是青綠色的,八、九月才成熟。生的柿子放在器具中自然變紅的稱為烘柿,曬乾的稱為白柿,用火烘乾的稱為烏柿,浸泡在水中保存的稱為醂柿。柿子核形狀扁平,像木鱉子仁一樣,但更堅硬。柿樹的根非常牢固,稱為柿盤。《事類合璧》中說:柿子是朱紅色的果實。大的像碟子,八稜稍扁;其次像拳頭;小的像雞蛋、鴨蛋、牛心、鹿心。

一種小而如拆二錢者,謂之猴棗。皆以核少者為佳。

白話文:

有一種小如半個荔枝的,叫做「猴棗」。以核少者為上品。

烘柿:時珍曰: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歐陽修《歸田錄》言:襄、鄧人以榠楂或榲桲或橘葉於中則熟,亦不必。

白話文:

烘柿:李時珍說:烘柿,不是說用火烘烤。是指把青綠色的柿子收好,放在器具中,自然會紅熟,就像烘烤過一樣,澀味消失,味道像蜜一樣甜。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襄陽、鄧州的人們用榠楂、榲桲或橘葉放在柿子中間,柿子也能熟,這種方法也不是必須的。

【氣味】甘,寒,澀,無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奭曰:凡柿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為其味甘也。曬乾者,食多動風。

頌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二物俱寒也。

白話文:

**氣味:**甘甜,性寒涼,口感澀,無毒性。

**弘景說:**新鮮的柿子性寒,鹿心柿子尤其不能吃,會引起腹痛。

**宗奭說:**所有的柿子都是涼性的,但不會寒涼到極致。柿子吃多會引起痰液,因為它的味道甘甜。曬乾的柿子吃多了會刺激風邪。

**頌說:**柿子和螃蟹一起食用,會引起腹痛和腹瀉,因為這兩種食物都是寒性的。

時珍曰:按:王璆《百一選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紅柿,至夜大吐,繼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漸甦醒而愈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據王璆《百一選方》記載:一個人吃了螃蟹,又吃了很多紅色的柿子,到晚上他嘔吐得很厲害,接著吐血,昏迷不醒。一位醫道士說:只有木香才能解毒。於是便把木香磨成汁灌下去,他漸漸地醒過來了,而且痊癒了。

【主治】通耳鼻氣,治腸澼不足。解酒毒,壓胃間熱,止口乾(《別錄》)。續經脈氣(詵)。

【發明】藏器曰:飲酒食紅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別錄》言解酒毒,失之矣。

白柿、柿霜

白話文:

主治:通暢耳鼻氣息,治療腸胃虛寒。解酒毒,壓制胃部熱氣,止口乾(《別錄》記載)。續接經脈之氣(詵)。

發明:藏器書中記載:飲酒後食用紅柿,容易醉酒或心痛欲死。《別錄》記載解酒毒,這是錯誤的。

白柿、柿霜

【修治】時珍曰:白柿即乾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內甕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白話文:

【修治方法】李時珍說:白柿也就是乾柿子,經過霜凍的。製作方法是用大柿子去皮,壓扁,白天放在太陽下曬,晚上放在露水中,直到柿子乾了,再放入甕中,等長出白色的霜,再取出。現在的人稱它為柿餅,也叫柿花。柿子上的霜叫做柿霜。

【氣味】甘,平,澀,無毒。

弘景曰:曬乾者性冷,生柿彌冷。火熏者性熱。

白話文:

氣味 甘、平、澀,無毒。

陶弘景說:曬乾的柿子性寒,生柿子更加寒涼。火燻過的柿子性熱。

【主治】補虛勞不足,消腹中宿血,澀中厚腸,健脾胃氣(詵)。開胃澀腸,消痰止渴,治吐血,潤心肺,療肺痿心熱咳嗽,潤聲喉,殺蟲(大明)。溫補。多食,去面䵟(藏器)。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時珍)。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補虛弱不足,消除腹中積血,收緊並增厚腸道,增強脾胃之氣(腫脹)。增進胃口,收縮腸道,化痰止渴,治療吐血,滋潤心肺,治療肺癆、心熱咳嗽,潤喉殺蟲(大明藥典)。溫補的作用。多吃可以去除臉上的皺紋。治療反胃、咯血、血淋(血便膿血)、痔瘡漏血(時珍藥典)。霜:清上焦的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止咳,治療咽喉、口腔、舌頭的瘡痛(時珍藥典)。

【發明】震亨曰:乾柿屬金而有土,屬陰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為助也。

白話文:

**發明:**震亨說:乾柿子屬金而兼有土,屬陰而具有收攝之意。因此它既能止血,也能治療咳嗽,還能作為輔助治療方法。

時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按:方勺《泊宅編》云:外兄劉掾云:病臟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乾柿燒灰,飲服二錢,遂愈。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柿子是脾、肺血液的一部分。它的味道甘甜,氣息平和,澀性可以收斂,所以有健脾、澀腸、止咳、止血的作用。因為大腸是肺和胃的結合體。真正的柿霜是柿子的精華,用於治療肺病上焦的藥物最好。據《泊宅編》記載:我表兄劉掾說:他患了臟毒,腹瀉一個月後,他認為自己一定會死。得到一個偏方,只用乾柿子燒成灰,喝二錢,就治好了。

又王璆《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澼、消宿血、解熱毒之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證矣。又《經驗方》云: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證也。

白話文:

又王璆在《百一方》中說:曾通判的兒子患下血病十年,也使用此方一服而痊癒。作為散劑、丸劑都可以,與本草治腸胃積滯、消除宿血、解熱毒的原理相符合。那麼柿子就是太陰血分之藥,這可以進一步證實了。又《經驗方》中說:有個人三代人都死於反胃病,到孫子輩時得到一方:用乾柿餅和乾飯一起每天吃,絕對不喝水,按照方法吃,他的病就痊癒了。這又是另一例證據。

【附方】舊四,新十二。

腸風臟毒:方說見上。

白話文:

腸風臟毒:具體方劑,請參閱上文。

小便血淋:葉氏:用乾柿三枚(燒存性),研末。陳米飲服。《經驗方》:用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白話文:

小便出血:葉氏:用三枚乾柿(燒成灰,留存特性),研磨成末。用陳年米湯服用。《經驗方》:用白柿、烏豆、鹽花煎成湯,滴入墨汁後服用。

熱淋澀痛:乾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朱氏方》)

白話文:

熱淋澀痛:乾柿、燈心等量。用水煎煮後每日服用。(出自《朱氏方》)

小兒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時入乾柿末,再煮三、兩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療》)反胃吐食:乾柿三枚,連蒂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藥雜之。

白話文:

小兒秋痢:用粳米煮粥,煮熟後放入乾柿末,再煮三、五沸食用,餵奶的母親也一起食用。(《食療》)反胃吐食:乾柿三枚,連蒂搗碎,用酒送服,效果顯著。千萬不要用其他藥物混雜服用。

腹薄食減,凡男女脾虛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者:用乾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以酥、蜜煎勻,下柿煮十餘沸,用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詵《食療》)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白話文:

  1. 腹薄食減:腹部瘦弱,飲食減少。凡是男女脾胃虛弱,腹部瘦小,飲食消化不良,臉上出現黑色斑點的症狀。

治療方法:使用乾柿三斤,酥一斤,蜂蜜半斤。將酥和蜂蜜均勻煎熬,加入乾柿煮沸十多次,用不透氣的容器盛放。每天空腹吃三到五枚,效果很好。(孟詵《食療》)

  1. 痰嗽帶血:青州產的大柿餅,在米飯上蒸熟後掰開。每次服用一枚,加入一錢真青黛,在睡覺前服用,用薄荷湯送服。(《丹溪纂要》)

產後咳逆,氣亂心煩。用乾柿切碎,水煮汁呷。(《產寶》)

白話文:

產後咳嗽打嗝,氣息混亂,心神煩躁。用乾柿子切成碎片,加水煮成湯汁喝。(出自《產寶》)

婦人蒜髮:乾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茅香湯下,日三。(《普濟》)

白話文:

女性脫髮:乾柿子五枚,茅香(煮熟)、枸杞子(浸泡在酒精中,然後研磨烘乾),各等份。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茅香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出自《普濟方》)

面生䵟𪒟:乾柿,日日食之。(《普濟方》)

鼻窒不通:乾柿同粳米煮粥,日食。(《聖濟》)

耳聾鼻塞:乾柿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聖惠》)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臁脛爛瘡:用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甚效。(筆峰《雜興》)

桐油毒:乾柿餅食之。(《普濟》)

烏柿(火熏乾者)

【氣味】甘,溫,無毒。

白話文:

面生䵟𪒟:

  • 乾柿:每天食用。

鼻塞不通:

  • 乾柿和粳米煮成粥,每天食用。

耳聾鼻塞:

  • 乾柿三枚切細,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每天空腹食用。

痘瘡入目:

  • 白柿,每天食用,效果良好。

小腿潰爛:

  • 使用柿霜、柿蒂等分量燒研成粉末,敷用效果顯著。

解桐油中毒:

  • 乾柿餅食用。

烏柿(火燻過的柿子)

【藥性】甘,溫,無毒。

【主治】殺蟲,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別錄》)。治狗齧瘡,斷下痢(弘景)。服藥口苦及嘔逆者,食少許即止(藏器)。

白話文:

【主治】殺滅蟲子,治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別錄》)。治療狗咬的傷口,止住下痢(弘景)。服用藥物後嘴裡發苦或嘔吐的,吃少許就能停止(藏器)。

醂柿(音覽)

【修治】瑞曰: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白話文:

做法:瑞醫師說:水藏的柿子性質寒涼,鹽藏的柿子有毒。

時珍曰:醂,藏柿也。水收、鹽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中,經十餘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白話文:

李時珍說:醂,就是藏柿。除浸在水裡、用鹽醃漬外,還可以用成熟的柿子,用草木灰汁洗淨三次或四次,使灰汁全部滲入器皿中,經過十幾天就可以食用。但這種柿子並不適合用來治療疾病。

【主治】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詵)。

柿糕

白話文:

主治: 收斂下焦虛弱,補益脾胃,化解瘀血(毒氣)。

【修治】時珍曰:案:李氏《食經》云:用糯米(洗淨)一斗,大幹柿五十個,同搗粉蒸食,如干,入煮棗泥和拌之。

白話文:

【加工整理方法】李時珍說:考證李氏《食經》中說:用糯米一斗(洗乾淨),大幹柿五十個,一起搗碎成粉蒸來吃,如果太乾燥,就加入煮好的棗泥拌一拌。

【主治】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詵)。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止下痢、下血有效(《藏器》)。

白話文:

主治:用柿子做糕點給小兒食用,可以治療秋季腹瀉。將黃柿子和米粉做成糗蒸,給小兒食用,可以有效止瀉和止血(《藏器》)。

柿蒂

【氣味】澀,平,無毒。

【主治】咳逆噦氣,煮汁服(詵)。

白話文:

【氣味】澀味,性平,無毒。

【主治】咳嗽、呃逆、嘔吐,可用柿蒂煮汁服用。

【發明】震亨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為補虛,孰為降火?不能清氣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白話文:

震亨說:人體的陰氣,依靠脾胃來滋養。脾胃受損,則肝火就會乘虛而入,直接衝擊肺部,引起咳嗽、呃逆。古代醫家認為是胃寒引起的,於是就用丁香、柿蒂等藥物來治療,但是不知道哪個是補虛的,哪個是降火的。這些藥物都不能清肺氣、化痰,反而有增火的作用。

時珍曰:咳逆者,氣自臍下衝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乾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咳逆,是指氣流從臍下衝脈直衝上來,到達咽喉膈膜,發出呃忒蹇逆的聲音。朱肱的《南陽書》認為噦就是咳逆,王履的《溯洄集》認為咳嗽就是咳逆,都錯了。噦,是指乾嘔有聲音。咳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傷寒後吐瀉,還有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從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來的;有傷寒失下,還有平人痰氣抑遏而引起的。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虛實陰陽,或者溫補,或者泄熱,或者降氣,或者吐下。

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薑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後虛人咳逆,亦有功績。丹溪朱氏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薑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白話文:

單方使用柿蒂,煮汁飲用,利用它苦溫能降逆氣的特性。《濟生》方劑柿蒂散,加上丁香、生薑的辛熱之性,用來化痰散鬱,以治逆氣之法,而古人經常使用而且有效。至於易水的張氏又再加入人參,在治癒疾病後,用於消除虛人的咳嗽逆氣,也能見效。丹溪朱氏只堅持以寒治熱的道理,卻不及從治的方法,矯枉過正了。如果陳氏《三因》方劑再加入良薑之類的藥材,那真以為是胃寒而助長邪火了。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咳逆不止:《濟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滿。用柿蒂、丁香各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或為末,白湯點服。潔古加人參一錢,治虛人咳逆。《三因》加良薑、甘草等分。《衛生寶鑑》加青皮陳皮。王氏《易簡》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咳逆不止:

**《濟生》柿蒂散:**治療咳嗽、嘔吐、胸悶。使用柿蒂、丁香各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或將它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體虛的人還可以加入人參一錢,治療虛弱引起的咳嗽和嘔吐。《三因》中加入良薑、甘草等分。《衛生寶鑑》中加入青皮、陳皮。王氏《易簡》中加入半夏、生薑。

木皮

【主治】下血。曬焙研末,米飲服二錢,兩服可止(頌)。湯火瘡,燒灰,油調敷(時珍)。

【主治】血崩,血痢,下血(時珍)。

白話文:

木皮

**主治:**便血。將木皮曬乾後烘烤研磨成細粉,用米湯送服二錢,兩次服後可止血(《本草綱目》記載)。燙傷或燒傷,將木皮燒成灰,用油調和後敷上。(李時珍記載)

**主治:**崩漏,血痢,便血。 (李時珍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