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五卷 (5)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五卷 (5)

1.

(尺沼切《拾遺》)

【校正】原附粟下,今分出。

【釋名】糗(去九切)。

時珍曰:麨以炒成,其臭香。故糗從臭,麨從炒省也。劉熙《釋名》云: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集解】恭曰:麨,蒸米、麥,熬過,磨作之。

藏器曰:河東人以麥為之,北人以粟為之,東人以粳米為之,炒乾飯磨成也。粗者為干糗糧。

米麥麨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藏器曰:酸,寒。

白話文:

校正: 原先附屬在粟的條目下,現在獨立分出。

釋名: (發音「ㄔㄡˇ」)

李時珍說:麨是用炒熟的方式製成的,具有香氣。因此「糗」字從「臭」字,而「麨」字從「炒」字省筆而來。劉熙的《釋名》說:糗,指磨碎的米飯。

集解: 黃宮愚說:麨是用蒸過的米或麥,經過長時間熬煮後,再磨成粉末製成。

張藏器說:河東地區的人用麥子製成麨,北方人用粟米製成麨,東方人用粳米製成麨,都是將煮乾的飯磨成粉末。顆粒較粗的稱為乾糧。

氣味: 甘甜、苦澀,稍微寒涼,無毒。

張藏器說:酸性,寒涼。

【主治】寒中,除熱渴,消石氣(蘇恭)。和水服,解煩熱,止泄,實大腸(藏器)。炒米湯,止煩渴(時珍)。

白話文:

【主治】

寒冷季節中,去除煩渴,消除石氣(蘇恭)。用炒好的大米湯服用,可以去除煩躁口渴(李時珍)。

用米湯和水一起服用,可以解除煩熱,止住腹瀉,有益於大腸的健康(《藏器》)。

2.

(《綱目》)

【釋名】粢。

白話文:

【釋名】糧食。

時珍曰:糕以黍、糯合粳米粉蒸成,狀如凝膏也。單糯粉作者,曰粢。米粉合豆末、糖、蜜蒸成者曰餌。《釋名》云:粢,慈軟也。餌,而也,相黏而也。揚雄《方言》云:餌謂之糕,或謂之粢,或謂之𩚹(音令),或謂之餣(音浥)。然亦微有分別,不可不知之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糕是用小米、糯米和粳米粉蒸成的,形狀像凝固的油膏。只用糯米粉做的,叫做粢。用米粉、豆末、糖、蜜蒸成的,叫做餌。《釋名》說:粢,有慈柔的含義。餌,有粘合的含義。揚雄的《方言》說:餌可以叫做糕,也可以叫做粢,也可以叫做𩚹(音令),或者叫做餣(音浥)。但是,它們也有微小的區別,不可不知。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粳米糕易消導。粢糕最難克化,損脾成積,小兒尤宜禁之。

【主治】粳糕:養脾胃,厚腸,益氣和中。粢糕:益氣暖中,縮小便,堅大便,效(時珍)。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無毒。

李時珍說:粳米糕容易消化。粢糕最難消化,會損傷脾胃,導致積食,尤其是兒童更應禁止食用。

主治 粳糕:滋養脾胃,促進腸道健康,增強氣血,調和臟腑。 粢糕:增強氣血,溫暖脾胃,減少小便,增加大便的量(根據李時珍的說法)。

【發明】時珍曰:晚粳米糕,可代蒸餅,丸脾胃藥,取其易化也。糯米粢,可代糯糊,丸丹藥,取其相黏也。九日登高米糕,亦可入藥。按:《聖惠方》治山瘴瘧有糕角飲:九月九日取米糕角(陰乾)半兩,寒食飯二百粒,豉一百粒,獨蒜一枚,恆山一兩,以水二盞,浸一夜,五更煎至一盞,頓服,當下利為度。

白話文:

【說明】:李時珍說:晚上蒸的粳米糕,可以代替蒸餅,丸製脾胃類藥物時取用,因為它容易分解。糯米做的餈粑,可以代替糯米糊,丸製丹藥時取用,因為它具有黏性。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的糕,也可以入藥。根據《聖惠方》記載,治療山瘴瘧疾的方劑中有糕角飲:九月九日取米糕角(陰乾)半兩,寒食飯二百粒,豉一百粒,獨蒜一枚,恆山一兩,加入二杯水浸泡一夜,五更時煮到只剩一杯,一次性服下,拉肚子就好。

【附方】新一。

老人泄瀉:干糕一兩,薑湯泡化,代飯。(《簡便方》)

白話文:

老人腹瀉:

附方一:

乾糕一兩,用薑湯泡開,代替飯食用。(《簡便方》)

3.

(《綱目》)

【釋名】角黍。

白話文:

【名稱】端午節的糉子。

時珍曰: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糉子通常被稱為糉子。古人用菰蘆葉包著黍米煮熟,形狀尖尖的,像棕櫚葉的中心,所以稱為糉子或角黍。近來多用糯米來製作。如今的習俗是將糉子作為五月五日的節慶禮品互相饋贈。有人說糉子是為了祭祀屈原,把他投進江中,餵飽蛟龍。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瘧藥,良(時珍)。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無毒。

主治:五月五日取糉子尖,與抗瘧疾藥一同使用,效果良好(李時珍《本草綱目》)。

4. 寒具

(《綱目》)

【釋名】捻頭(錢乙)、環餅(《要術》)、饊。

白話文:

【釋名】米粉餅(錢乙)、環狀餅(《要術》)、油炸麵餅。

時珍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菸用之,故名寒具。捻頭,捻其頭也。環餅,象環釧形也。饊,易消散也。服虔《通俗文》謂之餲,張揖《廣雅》謂之粰𥹷,《楚辭》謂之粔籹,《雜字解詁》謂之膏環。

白話文:

李時珍說:寒具,在冬季和春季可以保存幾個月,以及寒食節禁菸時食用它,所以叫做寒具。捻頭,把它的頭捻斷成為小段稱為捻頭。環餅,像環釧的形狀,故稱環餅。饊,容易消散。服虔在《通俗文》中稱它為餲,張揖在《廣雅》中稱它為粰𥹷,《楚辭》稱它為粔籹,《雜字解詁》稱它為膏環。

【集解】時珍曰:錢乙方中有捻頭散,葛洪《肘後》有捻頭湯,醫書不載。按:鄭玄注《周禮》云:寒具,米食也。賈思勰《要術》云:環餅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林洪《清供》云: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麵,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菸用。

白話文:

【彙集整理】李時珍說:錢乙的方中有捻頭散,葛洪的《肘後救卒方》有捻頭湯,但書中沒有記載。根據記載:鄭玄注的《周禮》中說:寒具,是米飯。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說:環餅又名寒具,用米粉和水揉成,加入牛油或羊油,做成後入口即碎。林洪的《山家清供》說:寒具,就是捻頭。用糯米粉和麵粉,麻油煎成,再用糖來食用。可以保存一個月左右,但要注意不要吸菸。

觀此,則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蘇東坡《寒具詩》云: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白話文:

從這裡可以得知,寒具就是現在的饊子。將糯米粉和麵粉混合,放入少許鹽,拉長後扭成手鐲形狀,油煎後食用。蘇東坡在《寒具詩》中寫道:纖細的手搓成玉一樣的長麵條,碧綠的油煎出嫩黃色的饊子。前一天晚上春睡時輾轉反側,睡得不好,將佳人纏在手臂上的金鐲子都壓扁了。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時珍)。

【附方】新二。

白話文:

氣味甘鹹,溫和,無毒。

主治利尿利便,潤腸通便,溫暖中焦,補益氣血(李時珍)。

附方新方二個。

錢氏捻頭散,治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捻頭湯食前調下。如無捻頭,滴油數點代之。(錢氏小兒方)。

白話文:

「錢氏捻頭散」是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的一種藥方。

做法是:將延胡索和苦楝子等分,研磨成細粉。

每次服用的劑量是半錢或一錢,用「捻頭湯」在飯前調和服用。

如果沒有捻頭湯,可以用幾滴油代替。

(出自《錢氏小兒方》)。

血痢不止:地榆曬研為末。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熱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或以地榆煮汁,熬如飴狀,一服三合,捻頭湯化下。

白話文:

血痢不止:將地榆曬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拌在羊肉上,烤熱後食用,用捻頭煮成的湯送服。或者將地榆煮成汁,熬煮成飴狀,每次服用三合,用捻頭湯化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