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2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21)

1. 土茯苓

(《綱目》)

【校正】併入《拾遺》草禹餘糧

白話文:

【校正】合併至《拾遺》一書之草本<禹餘糧>。

【釋名】土萆薢(《綱目》)、刺豬苓(《圖經》)、山豬糞(《綱目》)、草禹餘糧(《拾遺》)、仙遺糧(《綱目》)、冷飯糰(《綱目》)、硬飯(《綱目》)、山地慄(《綱目》)。

白話文:

【釋名】

  • 土萆薢(《本草綱目》)
  • 刺豬苓(《圖經本草》)
  • 山豬糞(《本草綱目》)
  • 草禹餘糧(《拾遺記》)
  • 仙遺糧(《本草綱目》)
  • 冷飯糰(《本草綱目》)
  • 硬飯(《本草綱目》)
  • 山地慄(《本草綱目》)

時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餘糧云:南中平澤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蕷,亦名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充糧而棄其餘,故有此名。觀陶氏此說,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遺糧、冷飯糰之名,亦其遺意。陳藏器《本草》草禹餘糧,蘇頌《圖經》豬苓下刺豬苓,皆此物也,今皆並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陶弘景在《石部》中對禹餘糧的注釋,在南方平原地區有一種藤蔓植物,它的葉子像菝葜,根部形成塊狀,有節,像菝葜但顏色是紅色,味道像山藥,也叫禹餘糧。傳說大禹在山中行走時食物不足,就採摘這種植物充飢,並棄其餘,因此得名。從陶弘景的說法來看,這種植物就是現在的土茯苓。因此,現在還有仙遺糧、冷飯糰等名稱,也是對它的描述。陳藏器的《本草》中記載了禹餘糧,蘇頌的《圖經》中將豬苓和刺豬苓都歸類到禹餘糧,這些都是同一種植物,現在都歸類為一類。

茯苓、豬苓、山地慄,皆象形也。俗又名過岡龍,謬稱也。

白話文:

茯苓、豬苓、山地慄,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它們的外形而定的。民間俗稱它們為「過岡龍」,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集解】藏器曰:草禹餘糧生海畔山谷。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穀食,不飢。頌曰:施州一種刺豬苓,蔓生。春夏採根,削皮焙乾。彼土人用敷瘡毒,殊效。

白話文:

【集解】《藏器》記載:草禹餘糧生長在海邊的山谷。它的根像盞子一樣連綴在一起,一半在地面上,皮像茯苓,肉是紅色的,味道澀。人們把它當作穀物食用,不會飢餓。歌頌:「施州有一種叫刺豬苓的植物,它是蔓生的。在春夏季節採摘它的根,削去皮後烘乾。當地人用它敷治瘡毒,效果非常好。」

時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蓴,莖有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竹葉而質厚滑,如瑞香葉而長五、六寸。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

白話文:

李時珍說:土茯苓,在楚地和蜀地的山林中長著很多。它是一種蔓生植物,莖上有細小的斑點。它的葉子是不對稱的,形狀有些像大竹葉,但質地肥厚光滑,像瑞香葉一樣,長五、六寸。它的根狀如菝葜,但形狀是圓的,大小如雞鴨蛋,彼此連接著生長,相距遠的有尺許,近的只有數寸。它的肉質柔軟,可以生吃。有赤、白兩種,入藥以白色者為良。根據《中山經》的記載:鼓鐙山上有一種草,名叫榮草,葉子像柳葉,根部像雞蛋,吃了它可以治風病。

恐即此也。昔人不知用此。近時弘治、正德間,因楊梅瘡盛行,率用輕粉藥取效,毒留筋骨,潰爛終身,至人用此,遂為要藥。諸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參考之。但其功用亦頗相近,蓋亦萆薢、菝葜之類也。

白話文:

恐怕就是這種植物。古代人不知道可以用它。近時弘治、正德年間,由於楊梅瘡盛行,大多用滑石粉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毒性留存在筋骨中,潰爛終身,直到有人使用它,才成為重要的藥物。其他醫生無從考證,常常誤認為萆薢和菝葜。然而,它們的根和幼苗完全不同,應該參考一下。但是它們的功效也有點相似,大概也是萆薢、菝葜之類的植物。

【氣味】甘、淡,平,無毒。

時珍曰:忌茶茗。

白話文:

【性味】甘、淡,性平,沒有毒性。

李時珍說:忌諱與茶葉一起服用。

【主治】食之當谷不飢,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時珍)。

白話文:

【功效主治】吃它像吃五穀雜糧一樣不會飢餓,能夠調理腸胃、止瀉、使人精力充沛、做事不怠惰(藏器)。增強脾胃功能,增強筋骨,去除風濕,使關節靈活,止瀉,治療拘攣、骨痛,惡瘡及癰腫。能夠解汞粉、銀硃的毒性(時珍)。

【發明】機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莢、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

白話文:

有個淫蕩的人,得了楊梅毒瘡,用了輕粉治療,好了一段時間後又復發了,好幾個月後肢體開始攣縮,變成癰漏,拖了很久,最後導致無法行走坐臥。只要使用銼土、萆薢各三兩,可以酌量加入皁莢、牽牛各一錢,加水六碗煎成三碗,分成三份服用,服用幾次後大多數人都能治癒。這種疾病最開始是由毒氣傷害陽明所造成的,再加上輕粉過於燥烈,久了之後津液衰弱,肝臟的相火侵犯脾土所致。

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鬱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鬱為多故也。

白話文:

土壤屬性為濕,主宰肌肉,濕熱鬱積於肌肉紋理間,所以發生癰腫,嚴重了就會抽搐,內經所說的濕氣傷害人體皮膚、肌肉、筋骨就是這麼一回事。土萆薢性味甘淡平,能夠祛除脾臟濕氣,濕氣消除後,營衛之氣就會跟著運行,筋脈柔軟,肌肉結實,拘攣、癰漏都會痊癒。剛開始病發時服用了沒效,是因為火氣旺盛,濕氣還沒積聚。這種藥擅長祛除濕氣,不能祛除熱氣,病情久了,火衰氣乏,濕氣鬱積的情況就會增多,所以才沒效。

時珍曰: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起於嶺表,傳及四方。蓋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熏蒸,飲啖辛熱,男女淫猥。濕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遂致互相傳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類有數種,治之則一也。其證多屬厥陰、陽明二經,而兼乎他經。

白話文:

李時珍說:楊梅瘡在古代醫書上沒有記載,也沒有人得過這種病。近年來這種病起源於嶺南一帶,並傳播到其他地區。嶺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瘴氣瀰漫,飲食辛辣熱氣,男女淫亂。濕熱之邪積聚久了,就會發作成為毒瘡,於是互相傳染,從南方到北方,遍佈全國,但患此病的都是淫邪之人。楊梅瘡有多種症狀,但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這些證狀大多屬於厥陰、陽明二經,但也兼屬於其他經絡。

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耳之類。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銀硃劫劑,五、七日即愈。蓋水銀性走而不守,加以鹽、礬升為輕粉、銀硃,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氣歸陽明,故涎被劫,隨火上升,從喉頰齒縫而出,故瘡即干痿而愈。若服之過劑,及用不得法,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莫之能出。

白話文:

邪氣在身體的部位,就會先從那個部位發作出來,如果邪氣同時侵入少陰經和太陰經,就會從咽喉處發作;如果邪氣同時侵入太陽經和少陽經,就會從頭部和耳朵等部位發作。這是因為相火寄宿在厥陰經,而肌肉屬於陽明經的緣故。

醫生使用輕粉、銀硃製成的藥劑,五到七天就能治癒。這是因為水銀的性質是流動而不固定,加入鹽、礬升華而成輕粉、銀硃,其性質燥烈,很擅長驅逐痰涎。痰涎是脾臟的液體,這種藥物進入胃中,其藥氣歸於陽明經,所以痰涎被驅逐,隨著火氣上升,從喉嚨、臉頰、牙齒的縫隙中排出,所以瘡口就會乾枯萎縮而痊癒。

如果服用了過量的藥劑,或者使用的方法不正確,那麼毒氣就會侵入經絡、筋骨之間,無法排出。

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疳漏。久則生蟲為癬,手足皴裂,遂成廢痼。惟土茯苓氣平味甘而淡,為陽明本藥。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故諸證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梅瘡,不犯輕粉。

白話文:

當痰液消失後,血液耗盡,筋腱失去滋養,氣血不暢,就會變成筋骨痙攣疼痛,發展成癰疽、毒瘡、瘵漏等疾病。如果病情長期存在,就會產生寄生蟲,形成癬疾,手足乾裂,最終成為難以治癒的慢性疾病。但是土茯苓性味平和,甘甜微淡,是陽明經的本草藥。它能夠健脾益胃,祛除風濕。脾胃健康,氣血就能通暢;風濕消除,筋骨就能靈活。因此,用土茯苓治療的多種疾病都能夠治癒。這也是古人沒有說出的妙用。當今的醫家有一種搜風解毒湯,用來治療楊梅瘡,而且不含有輕粉。

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水二大碗煎飲,一日三服。惟忌飲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法面、房勞。

白話文:

病症嚴重的病人一個多月,病情輕微的病人半個月就可以治癒。服用輕粉藥導致筋骨攣痛、癱瘓無法行走的人,服用此方藥也有效。藥方使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皁莢子四分。氣虛的人加人參七分;血虛的人加當歸七分。用水二大碗煎煮,一天服用三次。唯獨忌諱喝茶及吃牛肉、羊肉、雞肉、鵝肉、魚肉、燒酒、方便麵、房事。

蓋秘方也。

【附方】新六。

白話文:

【祕方】新的六種祕方。

楊梅毒瘡:鄧筆峰《雜興方》:用冷飯糰四兩,皂角子七個。水煎代茶飲。淺者二七,深者四七,見效。一方:冷飯糰一兩,五加皮、皂角子、苦參各三錢,金銀花一錢。用好酒煎,日一服。小兒楊梅瘡,起於口內,延及遍身:以土萆薢末,乳汁調服。月餘自愈。(《外科發揮》)骨攣癰漏:薛己《外科發揮》云:服輕粉致傷脾胃氣血,筋骨疼痛,久而潰爛成癰,連年累月,至於終身成廢疾者。土萆薢一兩,有熱加芩、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代茶。

白話文:

楊梅毒瘡:鄧筆峯的《雜興方》中記載:用四兩冷飯糰、七個皁角子,水煎代茶飲用。病情淺的喝二七次,病情深的喝四七次,就會見效。另一種方法:用一兩冷飯糰、三錢五加皮、三錢皁角子、三錢苦參、一錢金銀花。用好酒煎服,每天一次。小兒楊梅瘡,從口腔內開始,蔓延到全身:用土萆薢研磨成粉末,用乳汁調服。一個月左右即可自愈。(《外科發揮》)

骨攣癰漏:薛己在《外科發揮》中說:服用輕粉會損傷脾胃氣血,導致筋骨疼痛,時間久了會潰爛成癰,年復一年,最終成為終身的殘疾。用一兩土萆薢,如果發熱加芩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代茶飲用。

月餘即安。《朱氏集驗方》:用過山龍四兩(即硬飯),加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水煎日飲。

白話文:

一個月後病情就好轉了。《朱氏集驗方》:用過山龍四兩(又名硬飯),加入四物湯一兩、皁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每天用清水煎服。

瘰癧潰爛:冷飯糰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鐵器、發物。(《陸氏積德堂方》)

白話文:

瘰癧潰爛:將冷飯糰切片或磨成粉末,用煎煮水服用或加入粥中食用。一定要多吃,效果纔好。江西出產的白色冷飯糰效果最佳。忌用鐵器和發物。(出自:《陸氏積德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