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29)

1. 甘蕉

(《別錄》下品)

【釋名】芭蕉(《衍義》)、天苴(《史記注》)、芭苴。

白話文:

釋名:

  • 芭蕉(《衍義》)
  • 天苴(《史記注》)
  • 芭苴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焦。俗謂乾物為巴,巴亦蕉意也。《稽聖賦》云:竹布實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芭苴乃蕉之音轉也。蜀人謂之天苴。曹叔雅《異物志》云: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飽人,而滋味常在牙齒間,故名甘蕉。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陸佃的《埤雅》記載,芭蕉的葉子不會脫落,一片葉子展開,另一片葉子就會枯萎,因此得名「焦」。民間把乾枯的物品叫做「巴」,「巴」也是芭蕉的意思。《稽聖賦》中說:竹子開花後結實,根部就會變苦;芭蕉花開後,整株植物就會枯萎。芭苴是芭蕉音轉的結果。四川人把芭蕉叫做「天苴」。曹叔雅的《異物志》中記載:芭蕉結出的果實,它的果皮像火一樣紅,果肉像蜜一樣甜,四、五個芭蕉就可以讓人吃飽,而且它的味道會在牙齒間停留很長時間,因此得名「甘蕉」。

【集解】弘景曰:甘蕉本出廣州。今江東並有,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耳。

恭曰:甘蕉出嶺南者,子大味甘;北間者,但有花無實。

白話文:

【集解】陶弘景說:甘蕉原本出產於廣州。現在江東也有,根莖葉片沒有不同,只有果實不能食用而已。

恭醫生說:生長在嶺南的甘蕉,果實大而且味道甘甜;生長在北方地區的甘蕉,只有花朵,沒有果實。

頌曰:今二廣、閩中、川蜀皆有,而閩廣者實極甘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時中州種之甚盛,皆芭蕉也。其類亦多,有子者名甘蕉,捲心中抽乾作花。初生大萼,似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

白話文:

頌曰:如今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重慶都有芭蕉,而閩廣地區的芭蕉真正特別甜美可口,其他地區芭蕉雖然也有很多,但是結果很少,而近期中原地區種植芭蕉非常多,皆為芭蕉。品種也很豐富,有籽的叫做甘蕉,中間收縮的地方抽出花莖結果。剛開始一個很大花萼,像倒掛的荷花,有十幾層花萼,每一層都像花瓣,逐漸長大的話,就會有花在花瓣中間冒出,異常繁盛。紅色的像火炬一樣,叫做紅蕉。白色的像白蠟的顏色,叫做水蕉。

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最甘美,曝乾可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其莖解散如絲,閩人以灰湯練治,紡績為布,謂之蕉葛。

白話文:

它的花大而像象牙,所以叫做牙蕉。其實還有青色和黃色之分,種類也很多,最甘美多汁的,曬乾後可以寄送到遠方,北方人得到它當作珍貴的水果。它的莖部鬆散如絲,閩南人用草木灰水洗滌整理,紡紗織布,叫做蕉葛布。

宗奭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抽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瓣亦相似,但色微黃綠,中心無蕊,悉是花葉也。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也。

白話文:

宗奭說:芭蕉種植三年以上就有花,從芭蕉心中抽出,一莖只有一朵花,花朵就像蓮花一樣,花瓣也很相似,但是顏色略微發黃帶綠,花心沒有花蕊,都是花瓣。花頭總是低垂下來,每朵花從仲夏開始綻放,一直到中秋之後才凋謝,每片花葉綻放,也會有三片花葉脫落。

時珍曰:按萬震《南州異物志》云:甘蕉即芭蕉,乃草類也。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余。葉長丈許,廣尺余至二尺。其莖虛軟如芋,皆重皮相裹。根如芋魁,青色,大者如車轂。花著莖末,大如酒杯,形色如蓮花。子各為房,實隨花長,每花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萬震的《南州異物志》記載:甘蕉就是芭蕉,是一種草本植物。遠遠望去,它像樹木一樣,粗大的有超過一圍。葉子長約一丈,寬一尺到二尺。莖部柔軟中空,好像芋頭,都是重重的皮包著。根部像芋頭的根莖,是青色的,大的有車轂那麼大。花開在莖的末端,像酒杯那麼大,形狀顏色像蓮花。果實分為不同的房,果實隨著花長大,每朵花開花時,裡面有六個果實,但果實不是一起生長,花也不是一起凋落。

蕉子凡三種,未熟時皆苦澀,熟時皆甜而脆,味如葡萄,可以療飢。一種子大如拇指,長六、七寸,銳似羊角,兩兩相抱者,名羊角蕉,剝其皮黃白色,味最甘美。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者,名牛乳蕉,味微減。一種子大如蓮子,長四、五寸,形正方者,味最弱也。並可蜜藏為果。

白話文:

香蕉有其中一種,未成熟時,味苦澀,成熟後,味甜而脆,味道像是葡萄,可以解決飢餓。一種籽像拇指那麼大,長六、七寸,尖銳,像羊角,兩個兩個相連的,叫做羊角芭蕉,剝他的皮是黃白色的,味道最香甜。一種籽像雞蛋一樣大,有類似牛奶的味道,叫做牛乳蕉,味道稍微淡一點。一種籽像蓮子一樣大,長四、五寸,形狀是正方形的,味道最淡。也可以將它們蜜餞起來當水果吃。

又顧玠《海槎錄》云:海南芭蕉常年開花結實,有二種: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為蕉子。不似江南者,花而不實。又范成大

白話文:

此外,顧玠在《海槎錄》中說:海南的芭蕉常年開花結果,有兩種:板蕉大而味道淡;佛手蕉小而味道甜。人們都稱之爲芭蕉。不像江南的芭蕉,只開花不結果。還有范成大

《虞衡志》云:南中芭蕉有數種:極大者凌冬不凋,中抽一干,長數尺,節節有花,花褪葉根有實,去皮取肉,軟爛如綠柿,味極甘冷,四季恆實。土人以飼小兒,云性涼,去客熱,謂之蕉子,又名牛蕉子。以梅汁漬,曝乾壓扁,味甘酸有微霜,名芭蕉干。一種雞蕉子,小於牛蕉,亦四季實。

白話文:

《虞衡志》中記載:南方生長著幾種芭蕉:體型最大的芭蕉冬季也不會凋零,中間抽出一個樹幹,長達數尺,莖節上長有花,花謝後葉根長出果實,剝去果皮取肉,柔軟鬆軟像綠色的柿子,味道非常甘甜爽口,四季常有果實。當地人用它來餵養小孩,說它性情涼爽,可以去除客氣,稱之為蕉子,又名牛蕉子。把它用梅汁浸泡,曬乾壓扁,味道甘酸,有點微霜,叫做芭蕉乾。還有一種雞蕉子,比牛蕉小,也四季結果。

一種芽蕉子,小於雞蕉,尤香嫩甘美,惟秋初結子。一種紅蕉花,葉瘦,類蘆箬,花色正紅,如榴花,日拆一兩葉,其端各有一點鮮綠尤可愛,春開至秋盡猶芳,俗名美人蕉。一種膽瓶蕉,根出土處特肥飽,狀如膽瓶也。又費信《星槎勝覽》云:南番阿魯諸地,無米穀,惟種芭蕉、椰子,取實代糧也。

白話文:

有一種芽蕉,果實比雞蕉小,特別清香柔軟甘美,只有在初秋時結出果實。還有一種紅蕉花,葉子細長,像蘆草的葉子,花色鮮紅,像是石榴花,每天開出一兩片花瓣,花瓣的頂端各有一點鮮豔的綠色,特別可愛,從春天開花到秋天結束,一直都很芬芳,俗名叫美人蕉。還有一種膽瓶蕉,根部露出地面的地方特別肥壯,形狀像膽瓶。又根據費信的《星槎勝覽》記載,南番和阿魯地區沒有稻米,只有種植芭蕉和椰子,用果實代替糧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

白話文:

**氣味:**甘,大寒,無毒。

**《本草綱目》評價:**性味:寒涼;功效:不益人,多食會引起寒氣。

【主治】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裂,舂取仁食,通血脈,填骨髓(孟詵)。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乾者,解肌熱煩渴(吳瑞)。除小兒客熱,壓丹石毒(時珍)。

白話文:

【主治】生吃能止渴、潤肺。蒸熟曬裂後取仁食用,能疏通血脈,充填骨髓(孟詵)。生吃可破血、癒合金屬創傷,解除酒毒。乾的桂圓能解除肌肉熱引起口渴(吳瑞)。消除小兒客熱,壓制丹石毒(李時珍)。

【氣味】甘,大寒,無毒。恭曰:寒。

頌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白話文:

【氣味】甘味,性大寒,無毒。恭曰:性寒。

讚頌:甘蕉、芭蕉,性質相同。

【主治】癰腫結熱(《別錄》)。搗爛敷腫,去熱毒。搗汁服,治產後血脹悶(蘇恭)。主黃疸(孟詵)。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動,躁熱口乾,並絞汁服之。又治頭風遊風(大明)。

白話文:

功能主治

癰瘡腫脹,發熱疼痛(《別錄》)。將藥搗爛敷於腫處,可消除熱毒。將草藥搗汁服用,可治療產後血脹,胸悶憋氣(蘇恭)。治療黃疸(孟詵)。治療天行熱狂病,煩躁口渴,患癰毒並服用金石藥物導致躁熱口乾,連同絞汁一起服用。還可治療頭風和遊風病(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發背欲死: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一切腫毒:方同上。

赤遊風疹:方同上。

風熱頭痛:方同上。

風蟲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熱含嗽。(《普濟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日華子本草》)

消渴飲水,骨節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聖惠方》)

血淋澀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產後血脹:搗芭蕉根絞汁,溫服二、三合。

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蕉油(以竹筒插入皮中,取出,瓶盛之),

【氣味】甘,冷,無毒。

白話文:

【附方】舊方四個,新方六個。

得背部疾病將死:將芭蕉根搗碎塗抹患處。(《肘後方》)

各種腫毒:使用上述配方。

赤遊風疹:使用上述配方。

風邪導致的頭痛:使用上述配方。

風熱導致的牙痛:芭蕉汁一碗,煮熱含在口中漱口。(《普濟方》)

流行疫病導致的發狂:芭蕉根搗碎取汁飲用。(《日華子本草》)

口乾舌燥,骨節發熱:使用未成熟的芭蕉根搗汁,不定期飲用一到兩湯匙。(《聖惠方》)

血淋蟲導致疼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用清水煎服,每日兩次。(《聖惠方》)

產後血脹:將芭蕉根搗碎榨汁,溫熱飲用兩到三湯匙。

傷口無法癒合:將芭蕉根取汁,塗抹患處效果良好。(《直指方》)芭蕉油(將竹筒插入芭蕉表皮中,取出,用瓶子盛裝。)

【氣味】甘甜,性寒,無毒。

【主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傷。梳頭,止女人發落,令長而黑(大明)。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取吐,極有奇效(蘇頌)。

白話文:

【主治】用於治療頭痛、發熱、口渴、燙傷。梳頭時用,可防止頭髮脫落,使頭髮生長濃密烏黑(大明)。用於治療突發昏眩、口吐白沫、昏迷欲倒的風癇病,服用此藥後會嘔吐,療效十分顯著(蘇頌)。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囟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鄧筆峰雜興》)

白話文:

小兒驚嚇:將芭蕉葉汁、薄荷汁一起煎煮均勻,塗抹在頭頂,保留囟門,塗抹在四肢,但不要塗抹手心、腳心,非常有效。(出自《鄧筆峯雜興》)

【主治】腫毒初發,研末,和生薑汁塗之(時珍,《聖惠方》)。

白話文:

**主治:**腫塊初發,研磨成粉末,與生薑汁調和塗抹患處。(李時珍,《聖惠方》)

【附方】新一。岐毒初起:芭蕉葉,熨斗內燒存性,入輕粉,麻油調塗,一日三上,或消或破,皆無痕也。(《仁齋直指方》)

白話文:

【附方】方子一:瘡毒剛開始發作時:芭蕉葉,用熨斗燙一燙,留下其本質,加入輕粉,用麻油調和塗抹,一天塗抹三次,膿瘡不是消失就是破掉,都不會留下疤痕。(出自《仁齋直指方》)

【主治】心痹痛。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日華》)。

白話文:

【主治】心臟抽痛。將花燒成灰,研成細末,用鹽湯送服二錢(根據《日華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