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12)

1. 列當

(宋《開寶》)

【釋名】慄當(《開寶》)、草蓯蓉(《開寶》)、花蓯蓉(《日華》)。

【集解】志曰:列當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

白話文:

【釋名】慄當(《開寶》)、地虀(《開寶》)、花地虀(《日華》)。

【集解】《本草綱目》記載:列當生長在南方的山區岩石上,形狀像藕根,剛長出來時就挖取,在陰涼處晾乾。

保升曰: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皆有之。暮春抽苗,四月中旬採取,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採取壓扁,日乾。

白話文:

保升說:原州、秦州、渭州、靈州都有。在暮春時節抽出嫩苗,四月中旬的時候採摘,長度五、六寸到一尺左右,莖是圓形的紫色,採摘後壓扁,在太陽底下曬乾。

頌曰: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當也。

白話文:

頌曰:草蓯蓉根的外型和肉蓯蓉根本非常像,把草蓯蓉根的表皮刮掉,壓扁之後,想要拿來代替肉蓯蓉,但是療效和功力卻差很多。草蓯蓉根就是列當了。

【氣味】甘,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煮酒、浸酒服之(《開寶》)。

白話文:

【主治功效】男女五勞七傷、補強腰腎、令人有子嗣、去除風熱,可以煮酒或浸泡酒服用。(《開寶本草》)

【附方】舊一。

陽事不興:慄當(好者)二斤(即列當)。搗篩畢,以好酒一斗浸之經宿,隨性日飲之。(昝殷《食醫心鏡》)

2. 鎖陽

(《補遺》)

白話文:

補遺

  • 桑螵蛸

為水性蟲,消痰利水,治淋閉。今人牙齒腫痛,下焦壅熱者,合鹿角霜、硭硝、海粉、巴豆霜,為散塗之,甚效。

  • 野車前

消渴引飲,發喉痹,為吐血、衄血之聖藥。今人小便不通,以汁服之,如神。

  • 牡蠣

滋陰養血。今人痘後血虛,面無人色,及婦人腹中血虛,合紅花、當歸、四物湯調服,妙。

  • 金英子

止肺中咳嗽,血上衝肺,或血氣脹痛,合桃仁、白芍、紅花、川芎,為散服之,甚效。

  • 螃蟹

治黃疸,合茵陳、皮硝、山梔子,為散服之。

  • 蛤蜊

治小便不通,合硭硝、當歸、蟬蛻,為散服之。

  • 蟯蟲

治吐瀉,合麝香、生白芍、當歸、乾薑,為散服之。

  • 夜明砂

治小便不利,合牡丹皮、澤瀉、瞿麥、木通,為散服之。

  • 田螺

治黃疸,合茵陳、青木香、山梔子,為散服之。

  • 海龍

治心腎不足,陽痿不舉,合肉蓯蓉、鎖陽、海狗腎,為散服之。

【集解】時珍曰:鎖陽出肅州。按:陶九成《輟耕錄》云:鎖陽,生韃靼田地,野馬或與蛟龍遺精入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絕類男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里之淫婦,就而合之,一得陰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時珍疑此自有種類,如肉蓯蓉、列當,亦未必盡是遺精所生也。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鎖陽產在肅州。根據:陶九成《輟耕錄》說:鎖陽,生長在韃靼的田地裡,野馬或與蛟龍遺精入地,時間久了就冒出來像竹筍一樣,上面肥大,下面瘦長,鱗甲像梳子一樣櫛比鱗次,筋脈互相連接,極類似男性的陽具,就是肉蓯蓉一類的植物。有人說,鄉間的淫婦,只要接近它,它就能立刻吸收陰氣,勃然生長起來。當地人把鎖陽挖出來,清洗乾淨,去皮,切成薄片,曬乾,用來做藥,它的功效是肉蓯蓉的百倍。李時珍懷疑鎖陽是自然生長的品種,像肉蓯蓉、列當,也未必全都是遺精所生的。

【氣味】甘,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熱,無毒害。

【主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大便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結者勿用(震亨)。潤燥養筋,治痿弱(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效】滋補陰氣,使精血充盈,促進排便。對於體虛大便乾燥、結塊的人,吃它可以代替蓯蓉,煮成粥效果更好。大便不乾燥、不結塊的人不要服用。(出自陳震亨)滋潤乾燥,滋養筋骨,治療痿弱。(出自李時珍)

3. 天麻

(宋《開寶》)

【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併為一。

白話文:

【更正】天麻,是宋版(開寶本)重複記載的,現在合併為一項。

【釋名】赤箭芝(《藥性》)、獨搖芝(《抱朴子》)、定風草(《藥性》)、離母(《本經》)、合離草(《抱朴子》)、神草(《吳普》)、鬼督郵(《本經》)。

白話文:

【釋名】赤箭芝(《藥性》):一種紅色的靈芝。

獨搖芝(《抱朴子》):一種獨自生長、搖晃的靈芝。

定風草(《藥性》):一種可以鎮定風氣的草藥。

離母(《本經》):一種可以離散母子關係的草藥。

合離草(《抱朴子》):一種可以離散夫妻關係的草藥。

神草(《吳普》):一種具有神奇功效的草藥。

鬼督郵(《本經》):一種可以驅使鬼魂的草藥。

弘景曰:赤箭,亦是芝類。其莖如箭桿,赤色,葉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為衛。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又有鬼箭,莖有羽,其主療並相似,而益大乖異,並非此赤箭也。

白話文:

弘景說:赤箭,也是一種靈芝。它的莖像箭桿,顏色鮮紅,葉子生長在莖的頂端。根部像人的腳,也有人說像芋頭,有十二個子根保護著。有風的時候不動,沒有風的時候自己搖晃。像這樣的,也不是俗人常見的。徐長卿也叫鬼督郵。還有一種鬼箭,莖上有羽翼,它的主治功效與赤箭相似,但外形卻大不相同,並不是這種赤箭。

頌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離草,一名獨搖芝,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數尺,皆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爾。如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則絲不得上,亦不相屬也。

白話文:

古人說:《抱朴子》中記載:神仙之方中有合離草,別名獨搖芝、離母。之所以叫它合離、離母,是因為這種草的根部像芋頭,周圍有十二枚遊子圍繞著,就像十二辰一樣。離大芋頭幾尺遠的地方,都有細根像白髮一樣,雖然相互依賴但實際上並不相連,只是用氣相連而已。就像菟絲草,下面有伏菟根,沒有它,菟絲就不能向上生長,也不能相連。

然則赤箭之異,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菟絲之下有伏菟,亦不聞有見者,殆其種類,時有神異者而如此爾。

白話文:

然則赤箭(植物)的奇特,陶隱居已經說過它不是世俗所見過的。菟絲草下面有伏菟(一種寄生植物),我也沒有聽說過有人見過。或許是它們種類繁多,偶爾有神奇獨特的吧!

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開寶本草》重出一條,詳後集解下。

白話文:

李時珍說:赤箭(天麻)這個名稱,是根據它的外形而得名;獨搖、定風,是因為它的特性不同而得名;離母、合離,是因為它的根部不同而得名;神草、鬼督郵,是因為它的功效而得名。天麻就是赤箭的根部,《開寶本草》又重複列出一條,詳情見後面的集解。

【集解】《別錄》曰:赤箭生陳倉川穀、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陳倉,今屬雍州扶風郡。

白話文:

【解說】《別錄》記載:赤箭生長在陳倉川穀、雍州以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採集其根部,晾乾即可。

陶弘景說:陳倉,現在屬於雍州扶風郡。

志曰:天麻,生鄆州、利州、太山、嶗山諸處,五月採根曝乾。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桿。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鄆州者佳。

白話文:

志書上說:天麻這種植物,產地在鄆州、利州、太山、嶗山等地,在五月時採集它的根部曬乾。天麻的葉子像芍藥的葉子一樣,但比芍藥的葉子小,它中間會抽出一根莖,直直地挺立著,就像箭桿一樣。莖的頂端會結出果實,果實的形狀像續隨子。到了葉子枯萎的時候,果實就變黃成熟了。天麻的根部連在一起,有十到二十個,就像天門冬之類的植物。天麻的根部形狀像黃瓜,也像蘆菔,大小不一。當地人很多都是生吃天麻,或者蒸煮來吃。現在,人們大多使用產自鄆州的天麻,認為鄆州的天麻品質最好。

恭曰:赤箭,是芝類。莖似箭桿,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四月開花,結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稜,中有肉如面,日曝則枯萎。其根皮肉汁,大類天門冬,惟無心脈爾。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之,似芋,可生啖之,無干服之法。頌曰: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

白話文:

註解說:赤箭,是芝草的一種。莖像箭桿,顏色赤紅。頂端有花,葉子赤紅色,遠遠看過去像帶有羽毛的箭。四月開花,結出的果實像苦楝子的果實,果核有五、六個稜角,裡面有像麵粉一樣的肉,曬乾後就會枯萎。它的根皮和根裡面的汁液,很像天門冬,只是沒有心脈而已。挖出根五、六寸深,會看到十多個小塊根包圍著它,這些小塊根像芋頭,可以生吃,沒有乾吃的辦法。歌頌說:赤箭,現在江湖間也有,但是不入藥用。

其苗如蘇恭所說,但《本經》云三月、四月、八月採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採苗,七月、八月、九月採根,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又曰:天麻,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桿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芝。

白話文:

它的幼苗就像蘇恭所說的,但《本經》上說在三月、四月、八月採收根部,沒提到要用到幼苗。現在的醫生們則是在三月、四月採收幼苗,七月、八月、九月採收根部,和《本經》所載不同,很難兼顧,因此才採用現在的做法。又說:天麻這種植物,現在汴京的東邊和西邊、湖南、淮南一帶的州郡都有。春天就會長出幼苗,剛開始冒出來的時候像是芍藥,獨自長出一根莖直往上生長,長到三、四尺高,就像箭桿那樣,是青紅色的,因此得名「赤箭芝」。

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採。初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曝乾收之。

白話文:

莖的中央是空的,佔莖的一半以上,靠近莖的地方有很小的尖葉。頂端長出穗狀花序,花開後結出果實,像豆子那麼大。果實到夏天也不會掉落,而是穿過莖的空洞進入莖中,隱藏在泥土裡。根的形狀像黃瓜,一串生長著一二十個,大的能重達半斤或五、六兩。根的皮是黃白色的,叫做龍皮。根的肉叫做天麻,在二月、三月、五月、八月採收。採收後趁著還濕潤的時候颳去皮,用沸水稍微煮一下,曬乾後收起來。

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宗奭曰:赤箭,天麻苗也。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為二條。承曰: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開寶本草》又於中品出天麻一條,云出鄆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齊、鄆而來者為上。蘇頌《圖經》所載天麻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也。

白話文:

嵩山、衡山地區的人,有人採摘赤箭的嫩芽,用蜜汁煎製成果脯,視為珍品。宗奭說:赤箭,是天麻的嫩苗。赤箭與天麻的治療功效不同,所以後人將它們分為二種。承曰:現在的醫生所用的天麻,就是赤箭的根。另外,《開寶本草》的中品類中也記載了天麻這一條,說天麻產於鄆州。現在的赤箭、根苗,都是從齊州和鄆州產的為上品。蘇頌《圖經》中所記載的天麻的形狀,就是赤箭嫩苗未長大的樣子。

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返從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識其外內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嘗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一物明矣。機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經分為二,以根與苗主治不同也。

白話文:

赤箭使用苗,具有從表入裏的功效;天麻使用根,具有從內達外的作用。根能抽苗直上,苗能結子成熟而落地,再從莖桿中向下,直到土壤中生長,這粗略可以知道它們的外內主治原理。如今翰林沈括最為博學,曾經說過:古方使用天麻而不使用赤箭,使用赤箭而不使用天麻,那麼天麻、赤箭本來就是一種東西就清楚了。機曰:赤箭、天麻,同為一種東西,經文將它們分為兩種,是因為根與苗的主治不同。

產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時珍曰:《本經》止有赤箭,後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辯如此。沈括《筆談》云:《神農本草》明言赤箭採根,後人謂其根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也。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則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於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

白話文:

不同的地方生產的赤箭,各有各適合的用途。李時珍說:《本經》中只有赤箭,而後人稱為天麻。《藥性論》中說:赤箭別名為天麻,本質上就很明白了。宋代的馬志在《重修本草》中,又寫了天麻,從此分歧就出現了。沈括在《筆談》中說:《神農本草》明確說赤箭採根,後人認為它的根像箭,懷疑應該用莖,其實不然。比如鳶尾、牛膝,都因為莖葉相似,所以用它們的根,有什麼好懷疑的嗎?在上品五芝之外,滋補養生的上品藥中,赤箭是第一位的。世人被天麻的說法迷惑,以致於只用它來治療風病,實在可惜。

沈公此說雖是,但根、莖並皆可用。還筒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曝乾,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干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獨搖芝,生高山深谷之處,所生左右無草。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

白話文:

沈公的說法雖然正確,但天麻的根莖都可以用。還筒子從天麻的莖中落下,俗名叫還筒子。天麻的根晾乾後,肉呈白色,堅硬如羊角,被稱為羊角天麻;蒸熟後變成黃色的皺紋,像乾瓜的,俗稱醬瓜天麻,都可以用。還有一種形狀尖細空心的,看起來像玄參的,不能用。《抱朴子》中說:獨搖芝生長在高山深谷中,生長的地方周圍沒有草。它的莖像手指那麼粗,像丹砂一樣紅。

葉似小莧。根有大魁如斗,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如人參中之神參也。斅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風草,二物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御風草根莖斑,葉背白有青點。使御風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腸結之患。

白話文:

葉子像小莧菜。根有大的像鬥一樣,細小的像十二個雞蛋圍繞著它。人們得到大的,服用它可以延年益壽。按:這是一種天麻中神奇的一種,就像人參中的人參一樣。斅說:凡是用天麻的,不要用御風草,兩種植物相似,只是葉子、莖不同。御風草的根莖有斑點,葉背白色有青點。如果用了御風草,就不要用天麻。如果一起用,會讓人患腸結。

【正誤】藏器曰: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飲去熱氣。莖葉搗敷癰腫。承曰:藏器所說,與赤箭不相干,乃別一物也。時珍曰:陳氏所說,乃一種天麻草,是益母草之類是也。《嘉祐本草》誤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誤。

白話文:

《正誤》中,藏器說:天麻生長在澤地,外形像馬鞭草,節節生長著紫色的花。花裡面有籽,像青葙子的籽。天麻籽性寒,用來泡製藥酒可以去除體內的熱氣。把天麻的莖葉搗成泥,可以敷在腫脹的部位。承先生說:藏器所說的天麻,與赤箭並不相同,是另外一種東西。時珍說:陳氏所說的天麻,是一種天麻草,與益母草是同類的。《嘉祐本草》誤將天麻草的描述引入天麻的條目中。現在更正這個錯誤。

【修治】斅曰:修事天麻十兩,銼,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系,從巳至未取出,蒺藜炒過,蓋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焙乾,單搗用。若用御風草,亦同此法。時珍曰:此乃治風痹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白話文:

修治方法:

斅說:研製天麻十兩,銼碎,放入瓶中。使用蒺藜子一鎰,用小火熬焦,蓋在天麻上,用三層紙密封,從巳時到未時取出,蒺藜炒過,蓋好,密封如前,一共七遍。用布擦去上面的水氣,用刀劈開,焙乾,單獨搗碎使用。如果使用御風草,也用相同的方法。時珍說:這是一種治療風濕痹症的藥物,因此要用這種方法來修製。如果用於治療肝經風虛,只需清洗乾淨,用濕紙包好,在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用酒浸泡一夜,焙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