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10)

1. 知母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條文一: 芫花:味辛,氣寒,有毒。主惡瘡爛肉,墮胎,破癥瘕,殺蟲。

芫花:味道辛辣,性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的瘡瘍潰爛,墮胎,化解癥結腫塊,殺死寄生蟲。

條文二: 巴豆:味苦,氣微寒,有毒。主瀉水,破癥積,殺蟲,通閉。

巴豆:味道苦,性微寒,有毒性。主要用於瀉水消腫,化解癥結積聚,殺死寄生蟲,通利閉塞。

條文三: 甘遂:味辛,氣微寒,有毒。主逐水邪,破癥積,殺蟲。

甘遂:味道辛辣,性微寒,有毒性。主要用於驅除水濕邪氣,化解癥結積聚,殺死寄生蟲。

條文四: 瘌痢頭:味辛,氣微溫,有毒。主緩風散濕,通利九竅,殺蟲。

瘌痢頭:味道辛辣,性微溫,有毒性。主要用於緩解風濕,通利九竅,殺死寄生蟲。

【釋名】蚔母(《本經》音遲。《說文》作耆)、連母(《本經》)、蝭母(𦳚音匙,又音提,或作𦳚)、貨母(《本經》)、地參(《本經》)、水參(又名水須、水浚)、𧂇(《爾雅》,音覃)、莐藩(音沉煩)、苦心(《別錄》)、兒草(《別錄》,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時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蚔虻之狀,故謂之蚔母,訛為知母、蝭母也。余多未詳。

白話文:

【解釋名稱】蚔母(《本經》讀音同「遲」。《說文》寫作「耆」)、連母(《本經》)、蝭母(讀音同「匙」,又音同「提」,或寫作「𦳚」)、貨母(《本經》)、地參(《本經》)、水參(又名水須、水浚)、𧂇(《爾雅》,讀音同「覃」)、莐藩(讀音同「沉煩」)、苦心(《別錄》)、兒草(《別錄》,又別稱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李時珍說:宿根的旁邊初生的子根,形狀像蚔虻(一種蟲),所以叫做蚔母,訛傳為知母、蝭母。其他名稱,我多半不認識。

【集解】《別錄》曰:知母,生河內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

禹錫曰:按:《範子》云: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郭璞釋《爾雅》云:𧂇,蝭母也。生山上,葉如韭。

頌曰:今瀕河懷、衛、彰、德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修治】斆曰:凡使,先於槐砧上銼細,焙乾,木臼杵搗,勿犯鐵器。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說:知母,生長在河內川穀。二月、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

陶弘景說:現在產出於彭城。形狀像菖蒲但較柔軟光滑,葉子很難枯死,挖出後會隨即發芽,必須等到完全乾燥才能停止發芽。

蘇頌說:根據《範子》,提母出產於三輔地區,黃白色的較好。郭璞在解釋《爾雅》時說:𧂇,就是蝭母。生長在山上,葉子像韭菜。

寇宗奭說:現在河懷、衛輝、彰德、德州等郡以及解州、滁州也有產出。四月開青色花朵,像韭菜花,八月結實。

修治

雷斆說:凡是使用知母,先在槐木砧板上銼成細粉,烘焙乾燥後,用木臼搗碎,切勿接觸鐵器。

時珍曰:凡用,揀肥潤里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乾;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使用白芷,要選擇肥厚而裡面潔白者,去除毛,切片。如果要引導藥性往上行,就用酒浸泡,然後焙乾;如果要引導藥性往下行,就用鹽水潤濕,然後焙乾。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苦、甘。權曰:平。

白話文:

【氣味】苦味,寒性,無毒。大明(李時珍)說:苦、甘兩味。權(權衡)說:平性。

元素曰:氣寒,味大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又云:陰中微陽,腎經本藥,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

白話文:

元素說:氣寒,味道大辛、苦。氣味俱厚,下降,是陰性。又說:陰中有少許陽氣,是腎經的本藥,進入足陽明、手太陰經的氣分。

時珍曰:得黃柏及酒良,能伏鹽及硼砂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

白話文:

李時珍曰:用黃柏和酒效果很好,可以鎮壓鹽和硼砂的毒性。

【主治】消解口渴發熱,去除邪氣,四肢浮腫,通利小便,補益虛損,增強氣力(《本經》記載)。

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熱勞傳屍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大明)。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

白話文:

  1. 別錄: 治療傷寒、久瘧引起的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氣,以及風汗內疸。服用過多會導致泄瀉。
  1. 甄權: 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虛勞,憎寒虛煩。

  2. 大明: 治療熱勞引起的屍體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咳,潤心肺,安心神,止驚悸。

  3. 元素: 涼心去熱,治療陽明熱證,瀉膀胱、腎經之火,治療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好古)。安胎,止子煩,闢射工、溪毒(時珍)。

【發明】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白話文:

  1. 甄權: 心中煩躁不安,骨頭發熱,勞累往來,產後恢復期虛弱疲勞,腎氣虛弱,怕冷虛熱。

  2. 大明: 治療因熱勞引起的屍體潰爛疼痛,通潤小腸,化痰止咳,滋潤心肺,安神,止驚悸。

  3. 元素: 清涼心火,治療陽明經發熱的病症,瀉掉膀胱、腎經的熱氣,治療熱性昏迷、頭痛,下痢、腰痛,喉嚨有腥臭味。

瀉肺火,滋潤腎水,治療命門真火過盛(好古)。安胎,止小孩煩躁,抵禦射工弓匠的毒氣、溪水之毒(時珍)。

【發明】甄權說:知母可以治療各種熱勞,如果患者虛弱口乾,可以加用。

杲曰:知母入足陽明、手太陰。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閟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

白話文:

杲氏說:知母的作用路線包含足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知母有四個主要用法:清瀉無根的腎火、治療有盜汗的骨蒸潮熱、抑制虛勞引起的熱症、滋補化生陰液的來源。仲景使用知母加入白虎湯,用來治療無法入睡、煩躁不安的患者。煩惱是由肺部引起,躁動是由腎臟引起。主藥是石膏,輔以知母的苦寒,以清瀉腎臟的熱源;加入甘草和粳米,使藥物不會太快下降。另外,每當患者小便不通、口渴時,大多是上焦氣分的熱邪,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的化源被阻斷。這時應使用氣味淡薄的藥物,以清瀉肺火、清肺金、滋補化生水的來源。

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詳載木部黃柏下。

白話文:

如果熱在下焦,也就是血液裡有熱但又不口渴,那是因為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也就是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治療方法應該是用黃柏、知母等大苦寒的藥物,來補腎和膀胱,讓陰氣運行、陽氣自然轉化,小便就能順暢了。詳細的方法請參考藥材部分的黃柏。

時珍曰: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補陰之說,詳黃柏條。

白話文:

李時珍說:腎臟怕燥熱,所以應該吃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肺臟怕逆氣,所以應該吃苦味的食物來瀉火。知母的辛味、苦味較涼,下方可以滋潤腎臟的燥熱,滋陰補腎;上方可以清肺金、洩肺火,所以知母治療了肺和腎兩種經脈的氣。黃柏是治療腎經血脈的藥物。所以這兩種藥必須相互配合著吃,就像蝦和水母,必須相互依附。補腎陰液的說法,詳見黃柏條目。

【附方】舊二,新六。

白話文:

【附方】舊二,新六。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嚥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醫學集成》)久嗽氣急,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錢。以水一鍾半,煎一鍾,食遠溫服。

白話文:

  1. **古文:**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嚥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

長期或最近咳嗽,痰多,從胸膈下堵塞停飲,一直到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研成細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三片薑,兩面蘸藥,細嚼嚥下,然後睡覺,第二天早上肯定會瀉一次,咳嗽立刻停止。成年人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另一種方法不用巴豆。

  1. **古文:**久嗽氣急,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錢。以水一鍾半,煎一鍾,食遠溫服。

長期咳嗽,氣急,知母(去除毛,切片)五錢(隔著紙炒一下),杏仁(用薑水泡,去除皮和尖,烘乾)五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煎到剩下一杯,飯後溫服。

次以蘿蔔子、杏仁等分。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薑湯下,以絕病根。(鄧筆峰《雜興方》)妊娠子煩,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臥者。知母一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醫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科鄭宗文得此方於陳藏器《本草拾遺》中,用之良驗。

白話文:

接著用蘿蔔子和杏仁各等分,搗成粉末,和米糊一起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以徹底根治病根。(摘自清代醫家鄧筆峯的《雜興方》)懷孕的婦女煩躁不安,是因為服用了藥物導致胎氣不穩,煩躁得無法安眠。取一兩知母(洗淨並焙乾),搗成粉末,和棗肉一起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人參湯送服。醫生如果不瞭解這種疾病,誤以為是虛煩症狀,反而會損害胎氣。婦產科醫生鄭宗文從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得到了這個方子,並經使用驗證其效果良好。

(楊歸厚《產乳集驗方》)妊娠腹痛,月未足,如欲產之狀。用知母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溪毒射工,凡中溪毒。知母(連根葉)搗作散服,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闢射工。

白話文:

楊歸厚《產乳集驗方》記載:懷孕期間腹部疼痛,月份還不到,卻有快要生產的樣子。可以用二兩知母研成細末,加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粥送服二十丸。

《聖惠方》記載:溪毒射工,凡是中了溪毒的人。可以用知母(連根葉)搗碎成散服,也可以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季外出時,多將知母屑隨身攜帶。想要進入水中時,先取少許知母屑投水上游,這樣就不會有畏懼。兼闢射工。

亦可煮湯浴之,甚佳。(《肘後良方》)紫癜風疾,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衛生易簡方》)嵌甲腫痛,知母(燒存性)研,摻之。(《多能方》)

白話文:

紫癜風的疾病,可以用醋磨知母,每天擦拭三次,效果很好。(《衛生易簡方》)

嵌甲腫痛,把知母燒存性研成粉末,敷在患處治療。(《多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