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1)

回本書目錄

(1)

1.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白話文:

脈象濡弱,且弱脈出現在關部,濡脈出現在寸部,微脈出現在尺部,澀脈出現在寸部。微脈表示陽氣不足,澀脈表示血虛。陽氣若不足,會中風、汗出、煩躁;血虛則會厥冷。陽氣不足時不可瀉下,否則會導致心下痞硬。

2. 動氣在右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白話文:

當氣的運行不正常且聚集在右側,不應該使用瀉法。如果錯誤地進行瀉治,可能會導致體液枯竭,出現咽喉幹燥、鼻子乾燥、頭暈和心悸的症狀。

3. 動氣在左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白話文:

當氣的運行不正常且聚集在左側,同樣不應該使用瀉法。如果進行了瀉治,會導致腹部緊繃和疼痛,食物無法下行,且氣的異動會更加劇烈。即使感覺身體發熱,躺下時卻會感到想要蜷縮。

4. 動氣在上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白話文:

當氣的運行不正常且聚集在上方,不應該進行瀉治。瀉治後可能會引起手掌熱煩、身體上部感覺浮冷、熱汗自然流出,並有強烈渴望飲水的情況。

5. 動氣在下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白話文:

當氣的運行不正常且聚集在下方,同樣不應該進行瀉治。如果錯誤地進行了瀉治,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出現頭暈,進食後下痢排清穀,以及感到心窩區塊堵塞的感覺。

6. 咽中閉塞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白話文:

喉嚨堵塞,無法吞嚥東西。吞嚥時,會感覺上面輕、下面重,水份無法吞下去,躺下時會想要縮起身體,全身緊繃疼痛,一天拉肚子好幾十次。

7. 諸外實者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白話文:

外表上很壯實的人,不能用瀉藥治療。如果使用了瀉藥,就會發低燒、脈搏消失,甚至會虛弱到四肢冰冷,應在肚臍上敷熱敷。

8. 諸虛者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白話文: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不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如果錯誤地進行瀉下,可能會出現強烈口渴,若患者表現出極度渴求水的症狀,通常恢復會較快;但如果患者厭惡飲水,病情則會更加嚴重。

9.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白話文:

脈象綿細虛弱,虛弱反而是表示腎關衰弱,綿細反而是表示氣血衰竭。弦脈出現在脈象的上方,微脈出現在脈象的下方。弦脈是陽氣運行的特徵,微脈是陰寒的特徵。脈象的上面實,脈象的下面虛,心意想要獲得溫熱。微細而弦緊的脈象表示有虛症,有虛症時不可以用下行的治療法。

10. 微則為逆

微則為逆,欬則吐涎,下之則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擘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白話文:

輕微時會感覺不適,咳嗽時會吐出涎沫。下利後,咳嗽會停止,但腹瀉卻持續不止。腹瀉不停的話,胸中就會有像蟲子在啃咬的感覺。喝粥的話,粥會直接從口中流出來。小便也不順暢。兩側肋骨會感到緊繃疼痛,呼吸困難。頸子和背部會互相牽引,如果拉開的話會感覺麻木。極度寒冷時反而會出汗,身體冷得像冰塊一樣。眼睛昏花,說話不停。而穀物類食物卻攝入很多。這就是「除中」,嘴巴雖然想說話,舌頭卻無法向前伸。

11.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白話文:

脈搏虛弱,虛弱感主要在關脈,脈搏濡濕感主要在寸脈;脈搏浮在表層,脈搏數主要在裏層。脈浮是陽虛,脈數是血虛,脈浮是虛症,脈數是熱症。

脈浮是虛症,會自發出汗、怕冷;脈數會疼痛、發抖。脈搏微弱在關脈,胸部以下會感到急迫、喘不過氣,喘氣中,疼痛在肋骨處,發抖和寒意併發,症狀類似瘧疾,醫生誤用瀉藥,因此導致脈數、發熱、狂奔見鬼,心中感到痞塞,小便淋漓不暢,小腹很硬,小便時會帶血。

12. 脈濡而緊

脈濡而緊,濡則胃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飢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

白話文:

脈搏濡軟卻緊繃,濡軟表示胃氣虛弱,緊繃表示榮氣(身體的氣血)中寒。

由於陽氣虛弱,衛氣(保護身體的外層氣)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發熱和惡寒;榮氣緊繃,胃氣受寒,出現輕微嘔吐、內心煩躁。

醫生誤以為是體內有很大的熱氣,於是解渴後讓病人發汗。結果陽氣流失,導致煩躁不安,心窩下出現堅硬的痞塊。

身體內外氣血都極度虛弱,突然起身時會頭暈目眩。熱氣滯留於皮膚表面,導致悶悶不樂,無法入睡。

不知道胃氣受寒,緊繃的寒氣卡在關元(臍下三寸處)。醫術再高明也無用武之地,只能不斷用冷水灌入身體。

當滯留的熱氣隨時間消散後,病人會頻頻發抖,感到寒冷。

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白話文:

蓋了被子反而更加發熱,汗水冒出也到頭頂。身體時而寒顫時而發熱,小便困難。寒氣由於水引起的,胃腸不適應間歇。嘔吐變為腸胃突出而逆,顛倒混亂不得安寧。手腳輕微麻木,身體發冷而內心煩躁。稍一拖延想從後面補救,哪裡還能挽救回來。

13. 脈浮而大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乾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埿而死。

白話文:

脈象浮而大,浮像是氣很盛,大像是血不足。血不足就是陰虛,陽氣獨自下行於陰部,小便應該短赤而排尿困難,子宮應該是虛的。現在反而小便順利,而且大汗淋漓。按照正常的規律,衛氣應該微弱,現在卻反而更盛,體液四散,氣血耗盡,乾渴煩熱而無法入眠,血少肉消,轉變為暴液。醫生又用毒藥攻其胃,這會加重虛弱,客陽(外來之陽)離去是有時限的,必定會漸漸衰竭而死,就像污水一樣。

14. 脈數者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白話文:

脈搏跳動過快,而且一直這樣,停不下來。一旦停下來,表示邪氣已經積結在體內,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被邪氣困住。因此,邪氣會浮現於體表,與皮毛相應。脈搏過快,不能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用瀉下法,會導致腹瀉不止,病情會更加嚴重。

15. 脈浮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白話文:

脈象浮大,應該讓身體發汗,但醫生卻使用下瀉藥,這完全是錯誤的。

16. 嘔多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白話文:

身體多虛,雖然有陽證的症狀,也不建議攻實治療。

17. 太陽病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白話文:

太陽病症,身體表徵未完全解除,不能用瀉法治療,如果用瀉法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

18. 夫病陽多者熱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白話文:

先生生病了,陽氣太多會發熱,此時服瀉下藥就會腹脹便祕。

19. 無陽陰強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白話文:

如果沒有足夠的陽氣而陰氣過強,且大便已經很硬,那麼進行瀉下治療將可能導致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並伴隨腹部脹滿的症狀。

20.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衂。

白話文:

傷寒後,出現發熱、頭痛和輕微冒汗。如果發汗,則會神志不清;如果燻蒸,則會喘不過氣,小便困難,心腹脹滿;如果瀉下,則會氣短,小便困難,頭痛,背部僵硬;如果加用溫針灸,則會抽搐。

21. 傷寒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白話文:

得了傷寒,脈象既緊又細,又冷又發燒,那麼脈搏會逐漸衰弱。衰弱的徵兆是:脈搏剛開始來勢猛,逐漸變弱,再後來又逐漸變強。出現這樣脈象的人怕冷,嚴重的會手腳發冷出汗,喉嚨痛;發熱重的,眼睛發紅,脈搏也多,眼睛昏花,如果醫生再給他發汗,喉嚨會受傷;如果再給他瀉下,兩隻眼睛會閉上;怕冷重的,大便會稀,發熱重的,大便會帶膿血;如果給他燻熱,身體會發黃;如果給他敷熱,喉嚨會乾澀。如果小便通暢,還可以救治;小便困難,則危險了。

22.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衂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燥,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發高燒時,口中不斷喘氣,頭痛,眼睛發黃,口渴難耐,想喝水就會嘔吐,害怕喝水則會虛脫。若瀉下,喉嚨會長瘡,即使手腳溫暖者,便中也會帶膿血。如果頭痛眼睛發黃,若瀉下,則兩眼會閉上。貪喝水者,脈搏必定虛弱,呼吸聲微弱,喉嚨阻塞;若發汗,則會發抖,陰陽皆虛。害怕喝水者,若瀉下,則胃寒不思飲食,大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若發汗,則口腔受傷,舌頭上有白苔,煩躁,脈搏快速有力,不排便,六七天後必定便血;若發汗,則小便會自動排出。

23. 下利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下利,但脈象強大的人,是身體虛弱的表現,由於大力下瀉所致。如果脈象浮滑,而且因此發生腸鳴,應當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