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回本書目錄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1. 大法

大法,春夏宜發汗。

白話文:

遵循自然法則,春天和夏天適宜發汗。

2. 凡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白話文:

已經出汗了,如果想要全身都出透,就用毛巾擦拭身體讓它濕潤,過一陣子再擦一下,也會有效果。不過不能像是水流一樣,汗流浹背。如果疾病還沒好,就應該再發汗一次。出汗太多會損失陽氣,陽氣虛弱的時候,就不可以再發汗。

3. 凡服湯發汗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白話文:

一般服藥發汗,只要藥效發作後症狀就會緩解,不需要把藥全部服完。

4. 凡云可發汗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白話文:

會發汗的藥物,若沒有湯藥形式,也可以用丸劑或散劑。發汗解病是重點,但不如湯藥有效,視病情而定。

5. 夫病脈浮大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為太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白話文:

病人的脈浮大,詢問病情時,病人說「(身體)只是很僵硬而已」。如果用瀉藥(利者),這叫做「太過反常」。僵硬是因為實熱,出汗就能夠解除症狀。這是為什麼呢?脈浮,本來就應該用發汗來解除症狀。

6. 下利後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白話文:

腹瀉後,身體感到疼痛,大便可以自行調整,此時應及時救治體表,使用桂枝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