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濂

《醫門補要》~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診外感起初法

凡有外感諸症,入手總宜宣達肌表之藥,使邪有路而出。若不詳審,便與苦寒湯劑,則經絡日阻,邪氣愈為局錮,無由外透,病之輕者轉重,重者轉危。但寒涼藥,用於邪已化熱,舌現乾裂,渴欲涼飲,脈象洪數,斯時為救液靈丹,猶旱魃之遇甘霖也。至有喜以熱藥當先者,每遇病者,不究其何因,輒以熟識幾味暖性填寫紙上,其人果是寒邪,原合病勢,出乎偶爾幸中,不足為功。若療溫症,何異抱薪救火?更劫其陰,旋變狂躁喘急之患。

白話文:

  1. 凡遇到外感諸病,一開始宜用發散藥物以宣達肌表,讓邪氣有路而出。

  2. 如果不詳細審察,就給予苦寒藥劑,那麼經絡就會日益阻塞,邪氣越發侷促,無法外透。病情的輕者轉為重者,重者轉危重。

  3. 但是寒涼藥物,適用於邪氣已化為熱症,舌頭出現乾裂、口渴想喝涼水、脈象洪數,這時候為救液靈丹,猶如乾旱遇到甘霖一樣。

  4. 至於喜歡以熱藥作為優先治療的人,每每遇到病人,不究其病因,就用熟練的幾味溫性藥物寫在紙上。如果那個人剛好是寒邪,原本符合病勢,那只是偶爾僥倖成功,不足以稱為功勞。

  5. 如果用來治療溫症,那就如同抱著柴火來救火,進一步劫奪其陰液,旋即轉變為狂躁喘急的疾患。

若極虛人生病不受重劑克伐,須於疏散方中微加黨參,輔助正氣,托邪易出,不可拘執初病無補法。試觀貧乏之輩,非濟以資財,烏能支持家道乎?若夾食滯之病,非添消導藥不效。總之首貴辨症,辨症既明,投方無誤。辨症不明,舉手便錯,誤人匪輕矣。

白話文:

如果極度虛弱的人生病了,不能用重藥來攻伐疾病。應該在疏散藥方中稍加黨參,以扶助正氣,使邪氣容易排出。不能拘泥於初病不能用補法的說法。試想貧困人家,如果不給他們資助,怎麼能維持家計呢?如果夾雜著飲食積滯的疾病,不增加消導的藥物是沒有效果的。總之,辨證最為重要,辨證清楚了,投方就不會錯。辨證不清,出手就錯,誤人非小。

2. 耳痔

腎與三焦濕火上騰,使耳中氣脈阻閉,或先干癢有日,繼而焮疼異常,初生小紅肉,逐漸塞滿竅內,甚至拖出耳外,時流臭血水,名曰耳痔。正如濕地熱蒸而生菌也。宜針刺出汙血水,搽硇砂散(方見後),內服龍膽瀉肝湯(方見後)。

白話文:

腎與三焦的濕熱火氣上升,導致耳中的氣脈不通暢,一開始可能只是耳朵發癢,幾天後開始異常疼痛,最初會長出小紅肉,逐漸長滿整個耳洞,甚至會長到耳外,常流出臭血水,這就是俗稱的「耳痔」。這就像濕潤的地面因熱氣蒸發而長出菌類一樣。治療方法宜用針刺放出汙血水,並塗抹硇砂散(方見後),內服龍膽瀉肝湯(方見後)。

3. 鼻痔

鼻為肺竅,天氣通於肺經,以膽移熱於腦,則辛額鼻淵。乃外由風寒侵入腦戶,蘊久化熱生痔,不聞香臭,甚而外掛。先以針刺破,隨將棉花硇砂散塞鼻中。五日一次,漸化為水而消。此如爐火上炎,而成煤也。內服羚羊角散(方見後),防面赤腫起火走串。若鼻流清涕為腦寒,治宜溫散,但生半鼻者可治,倘由鼻淵而成者,難消盡矣。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外竅,天氣循著肺經流通,膽火的熱氣上升到頭部,就會引起額頭和鼻子發生熱毒症,也就是鼻竇炎。這是因為外部風寒侵入頭部,長時間積聚化熱而形成腫瘡,聞不到香臭,嚴重時甚至會外露膿瘡。首先用針刺破腫瘡,然後用棉花蘸硇砂散塞入鼻中,每隔五日一次,腫瘡會逐漸化為膿水而消失。這就像爐火向上燃燒,形成煤煙一樣。同時服用羚羊角散(方子見下文),以防止臉部紅腫起火蔓延。如果鼻子流清涕是因腦寒引起的,治療方法宜用溫散藥物,但僅限於單側鼻塞的患者纔有治癒的可能,如果是由於鼻竇炎引起的,就難以完全消除了。

4. 虛火鼻衄

虧弱之體,太歷辛苦,或病後未曾復元,氣血不充,肺主氣,脾統血,肺虛氣不外護,脾虛血失中守。若陰絡一傷,逼血上溢,清道而出,以補肺益脾飲(方見後),二帖自已。

白話文:

身體虛弱,經歷過過度勞累,或疾病後未曾完全康復,氣血不足,肺主導氣,脾統治血,肺虛導致氣無法外護,脾虛導致血失去中樞的守護。如果陰脈受到損傷,迫使血液向上溢出,通過清道流出,以此補充益肺補脾的飲品(配方見後),喝兩劑即可自愈。

5. 蝦蟆瘟

時行厲氣,遏於膽胃二經,致耳下浮腫不堅,或由左串右,或由右串左,外宜貼清涼膏藥,內進普濟消毒飲(方見後)。若化熱成膿,按癰疽治法。倘誤用火針必赤腫可畏。若耳根痰腫,至數日後多堅大,不能左右相串。

白話文:

流行的戾氣,積聚在膽與胃兩條經脈上,導致耳下浮腫不堅硬,這種浮腫可能由左側轉移到右側,或者由右側轉移到左側。外治宜貼清涼膏藥,內服普濟消毒飲(方子見後)。如果浮腫化熱成膿,則按治療癰疽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火針,勢必會出現紅腫,後果可怕。如果耳根有痰腫,數天後大多堅硬腫大,左右不能相互連線。

6. 痹症

痹者,閉也。風寒濕外受,則經絡閉塞,四末失其滋養,手足麻木緩縱,周身痠痛。有因勞傷筋骨而成者,有因坐臥濕地者,有因浸入涼水者,有因衝犯雨雪者,皆宜針灸多次,內常服祛風濕活血脈藥酒,痛處常貼膏藥。遷連之病,亦有治之不應成廢疾者。痹脈沉緩或澀,先宜辨明。

白話文:

痹症,是指身體的經絡閉塞不通,導致四肢得不到滋養,而出現手足麻木、四肢痠痛的症狀。這種疾病的發生,既可能由風寒濕三氣侵襲人體所致,也可能由勞傷筋骨、坐臥濕地、浸泡冷水、淋雨受寒等因素引起。

在治療痹症時,針灸和服用活血化瘀、祛風濕的藥酒是常見的治療方法,此外,在疼痛部位貼上膏藥也有助於緩解疼痛。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痹症在治療後可能轉變為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在治療時必須先辨清痹症的脈象,以確定最適當的治療方法。

7. 似痹非痹

營分不足,無以榮筋,筋急作痛者,有肌表不密,外風內乘,久郁化熱,耗營燥絡,使筋脈枯澀,周身軟弱,串疼無休者,脈數而弦,以養陰潤燥湯(方見後)。緩治自效。

白話文:

營衛之氣不足,筋脈得不到濡養,筋脈乾燥攣縮就疼痛;若肌表腠理不緻密,外感風邪,也會導致筋脈疼痛。病程日久就會鬱久化熱,耗傷營液,灼燒脈絡,使筋脈枯燥澀滯,全身軟弱,疼痛不止,脈象數而緊,宜用陰潤燥湯(方見後)緩緩調治,自能見效。

8. 陰斑陽斑宜辨

陰寒內伏,逼其浮火外散,舌潤脈沉遲而虛,發斑如蚊咬痕,當服理中湯(方見後)。若夫時邪所發為陽,初時寒熱,或脈靜身涼,或又嘔惡煩亂,渴不喜飲,頭疼有汗,是邪陷胃腑,而逼營分熱蒸液耗而然(治法見前)。設早誤苦寒藥,使營氣冰凝,則斑內隱,神昏譫語,恐無救法。

白話文:

寒邪侵襲人體,迫使蘊藏體內的肺熱外散,舌頭濕潤,脈搏沉緩遲緩而弱,皮膚上出現如蚊子叮咬的斑點,此時應服用理中湯(配方見下文)。如果病邪屬於陽邪,初期出現寒熱交替,有時脈搏微弱身體發涼,有時又嘔吐噁心煩躁不安,口渴卻不喜歡喝水,頭痛並伴有汗液,這是病邪侵犯了胃腸,迫使營氣發熱,液體耗損而引起的(治療方法見前文)。如果早期誤用苦寒藥物,導致營氣凝固,則斑點會向體內隱退,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恐無救治之法。

9. 寒濕腫腿

奔走熱足驟入冷水浸洗,或在水中勞作。凡人動則毛孔開,寒濕之氣內襲,致脈絡阻滯,氣機為之不運,難以蒸變,陰液為血所聚。隧道者,皆水,肌肉呆板腫亮,日大不得汗泄。初時艾針刺灸,佐進藥酒,或可退細,延久成患足。

白話文:

如果奔跑後,熱乎乎的腳突然浸入冷水裡清洗,或者在水中工作。一般人在運動時,毛孔會打開,寒濕之氣會乘虛而入,導致血管阻滯,氣機無法運轉,難以蒸發變化,陰液為血所聚集。脈絡就像隧道,都是水,肌肉僵硬腫脹,日漸增大,無法出汗。最初艾灸針刺,輔以藥酒,可能可以退燒,但如果延續久了,就會患上足患。

10. 解顱

先天不足之嬰孩,若吮乳汁,不為肌膚,則精氣無以上充髓海,肢體消瘦,惟頭顱日見胖大亮白,令人可駭,有發此症未日久而殤者,亦有延數年者,治之徒費手無功。昔見鹽商之子,用真人參研末,做棉帽冬夏久戴,長成者,只可廣人之見聞,天下能有幾鉅富者,其力皆可購參乎?況真者覓於何處乎?他孩用之,果能皆效乎?

白話文:

先天不足的嬰兒,如果吮吸乳汁,卻不能長成肌肉,則精氣不能上達髓海,肢體消瘦,只有頭顱一天比一天肥胖亮白,令人驚駭。有患上這種疾病不久就夭折的,也有延續數年才死的。治療這種疾病,徒勞無功。

以前看到一個鹽商的兒子,用真正的人參研成末,做成棉帽冬夏長時間佩戴,長成後,只能讓人開闊眼界。天下能有幾個大富豪,能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人參呢?何況真正的人參又在哪裡才能找到呢?其他孩子使用,真的都能有效嗎?

11. 瘰癧

瘰為小者,癧為大者。症原與治法,前賢論之極詳,究難遍試。大都多由肝經忿鬱,胃腑痰瘀,經絡不暢,則痰隨氣上升至頸。蓋氣也痰也,皆能蘊而為熱也。氣遇痰則凝,痰有熱則腫,結久不散乃成。推之動者,烙以火針。及已潰爛者,俱常貼五苔頭草膏,(方見《青囊集》,一膏貼十日。

白話文:

瘰病在初始階段較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即變大,稱為癧。症狀和治法,前人已論述得很詳盡,但治療方法難以全部試用。通常多由於肝經氣血鬱結,胃腑痰瘀,經絡不通暢,痰隨氣上升到頸部。痰和氣都可以蘊結化熱。氣遇痰則凝結,痰有熱則腫脹,結塊時間久了不散開就形成了腫塊。由此推論,發作的時候用火針烙,發作後潰爛的,一律常貼五苔頭膏,(方法見《青囊集》,用膏藥貼十天。

)內服清肝化痰丸(方見後),非治數月不痊。推之不動,並串至胸脅者難治。有食鼠食剩物,與虛體勞傷而生者。

白話文:

*服用清肝化痰丸(見後附方),至少治療數個月才能痊癒。患處固定不動,且蔓延至胸脅者難以治癒。有吃剩東西的老鼠,或虛弱身體勞損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