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慶宣

《劉涓子鬼遺方》~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黃父一疽論

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㹞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注溪谷而燥經脈,津液和調而變化赤為血,血和則乘脈先滿,乃注經絡,經絡皆盈,乃注於經絡(句有脫誤)。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謂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

白話文:

九江的黃父向岐伯問道:我聽說腸胃接受食物,上焦產生氣,溫暖四肢百骸,滋養骨節,疏通毛孔。中焦產生氣,像露水一樣,流注在溪谷,滋潤經脈。津液調和,變化成紅色變成血,血液調和,則充滿經脈,然後流入經絡。經絡都充滿後,就流入經絡(這句話有脫誤)。陰陽已經張開,隨著呼吸作用而運行,運行有規律,循環有道理,與天體運轉相合,不能停止。簡而言之,就是從虛處取走,補實處,瀉則不足,疾則氣滯,去虛補實則有餘,血氣調和了,形體和精神才能維持。

余已知血氣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知聞乎。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故大宿失度,日月薄蝕也。經始紀冰道流溢,草薷不成,五穀不植,經路不通,民不往來,庵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則言其故。

白話文:

岐伯說:經脈運行不息,與天體運行相同,與大地紀律相同,所以如果大星宿的位置失常,就會出現日食和月蝕。經脈開始運行時,冰雪融化,河流奔流,草木不生,五穀不長,經脈不通,人民不能往來,村落分散,人們離居異處,但血氣還存在,所以要說說它的原因。

夫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泣則不通,不通則歸之不得復,及故癰腫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水髓消不當骨肉不瀉,筋枯空虛,筋骨肌肉不得相親,經脈敗漏,熏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白話文:

氣血在經絡中不斷運行,上應天體星宿,下應人體經脈數目。寒氣侵犯經絡,就會造成氣血凝滯,氣血凝滯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就會造成氣血迴流不暢,而造成壅塞。由於壅塞,因此就會形成癰腫,癰腫又由於寒氣的影響,轉化成熱,熱盛就會造成肌肉潰爛,肌肉潰爛就會化膿,膿液不排出,就會造成筋脈腐爛,筋脈腐爛就會傷及骨頭,骨頭受傷,就會造成骨髓流失,骨頭和肌肉無法相互滋養,經脈破敗,燻灼五臟,五臟受傷,最終就會死亡。

黃父曰:願聞於癰疽之形與其期日。

岐伯曰:略說癰疽極者一十八種。癰發於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則化為膿,膿塞其咽半日死。其為者寫則已,含豕膏無冷,寫三日而已(一方無冷食)。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癰大而赤黑,不急則熱氣不入淵脈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脈十餘日死,陽氣大發,消腦,名曰腦漯,其色不樂,項痛如㓨,以藏頭乘心者,不治(本作留字)。發於肩及臑者名曰雌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大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白話文:

岐伯說:大致來說,嚴重的瘡毒類疾病共有十八種。瘡毒發生在咽喉處,叫做猛疽。猛疽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化膿,膿液堵塞咽喉半日內就會死亡。患有此病如果立即治療就會痊癒,服用豬油膏沒有禁忌,連續服用三天就可以了(另有一種說法是沒有食物的忌諱)。瘡毒發生在頸部叫做夭疽,症狀是瘡大而發黑,如果不趕緊治療,熱氣就會循著經脈深入腋下,損傷任脈,並在十幾天內灼傷肝脈,最終導致死亡。陽氣大盛,消蝕腦髓,叫做腦漯。患者面色不佳,頸部疼痛,好似被木樁敲擊。這個要從心臟開始治療,否則就無法治癒(原文是留字)。瘡毒發生在肩部和腋下叫做雌癰,症狀是發黑,要緊急治療。這個病症會導致大汗淋漓,但不會傷及五臟。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𥦖石欲細長疏,或云塗豕六膏,日以勿裹,其癰堅而不潰者,馬刀夾纓乃治之。

白話文:

長在腋下,發紅變硬的就是米疽,治法是針灸,針要細長、密佈,有人說塗上豬油,不要包紮,如果腫堅不破潰,可以用馬刀夾著勒緊,就可以治癒。

發於胸者名曰並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萎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十歲(似誤)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陵翹草、陵根各一升,水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白話文:

這種疾病發病於脅肋,叫做改訾,改訾是婦女才會有的疾病。這種疾病久了就會變成大膿瘡,這時治療它時,膿瘡裡面竟然有如小紅豆般大小的生肉。有治療方法可以用,就是將陵翹草和陵根各抓取一升,再加入六升的水一起熬煮,熬到剩下三升的濃縮液,然後強迫病人把藥喝下去,之後讓病人穿厚厚的衣服、坐在鍋爐上,讓病人流汗,直到汗流到腳底為止。

發於股陽明名曰股甕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白話文:

  • 發於大腿內側,名為赤施疽,如果不緊急治療,六天後會死亡。在兩腿之間,如果不治療,六天後會死亡(另一種說法是十六天後死亡)。
  • 發於臀部的叫兌疽,其狀赤紅、堅硬、腫脹且疼痛劇烈,需要緊急治療,如果不緊急治療,三十天後會死亡。

發於膝名曰雌疽,其狀癰色不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以手緩柔之,乃破。諸疽發於節而相應之者,不可治之也。

白話文:

產生在膝蓋的叫雌疽,它的狀況是瘡腫的顏色,不寒也不熱而且堅硬,千萬不要弄破,一旦弄破就會致死。必須用手輕輕的撫摸按摩,自然就會破了。所有發生在關節而互相影響的瘡腫,是不能醫治的。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腦名曰菟齧,其狀疾赤至胃,急治之,不治煞人。

發於踝名曰走援,其狀癰也,急不變,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名曰四淫,其狀如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名曰癘疽,其狀初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漸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苦速,成病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具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所著緩急之處,生死之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治如左僧納私撰是用,非是先賢恐後高雅,故記之名字,令惑之耳。

白話文:

癰疽這種疾病,在剛開始發作時症狀很輕微,很多人都不把它當回事。但這其實是種很嚴重的疾病,需要盡快治療。早點治療,病情不會惡化;如果拖延不治,等到病情嚴重了,就難以挽救了。因此,得了癰疽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免留下遺憾。

黃父在《癰疽論》中詳細地闡述了癰疽的緩急之處、生死之期,以及不同類型癰疽的症狀、難易程度和治療方法。左僧納私自撰寫了《癰疽論》,在文中引用了黃父的理論,但卻沒有註明出處,以此來誤導後人。這不是先賢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名字,以免受到誤導。

發皮㹞淺腫,高之赤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㹞深腫,下之堅其色,或青或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㹞,肉㹞已殃者,癰疽之甚也(肉㹞似誤,按㹞即肉字也)。

白話文:

筋發腫,向下壓其腫脹的地方很硬,顏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或微熱而發紅,應該急着治療。形成消疽,中半發作而附骨的,或還沒有感覺到肉腫,肉腫已經擴散的,這是癰疽最嚴重的。

凡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多致禍矣。

夫癰壞後有惡㹞當者,以豬蹄湯洗其穢,次敷飲㹞膏散惡㹞盡,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邊令善㹞速生,當須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㹞易傷則重發,便益潰爛,慎之慎之。

白話文:

當癤瘡已經破壞後,有惡性膿液流出時,要用豬蹄湯清洗它的污穢,然後敷上飲膿膏散,使惡膿流盡,之後再敷上生肌膏,然後按摩四周,讓好的肉芽組織快速生長,在期間必須禁絕房事、小心風寒,不要讓自己勞累,等筋脈恢復正常後,才能讓自己勞動。如果不這樣,新生的肉芽組織容易受傷,就會再次發作,更加潰爛,要慎重,慎重。

2. 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癰疽之甚,未發之兆,肥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日疽雚似若小癤,或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復。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炷,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亦應即貼即敷令得所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藥,外即冷敷。

白話文:

癰瘡腫毒到了最嚴重的時候,在發作之前,肥胖、口渴就是徵兆。一開始發作的時候,或者長出像小瘡一樣的毒瘡,或者疼痛劇烈,這些都是徵兆,應該仔細觀察。想要知道是否是毒瘡,按壓患處,按壓後就會凹陷下去。按壓周圍,比較大小,確定後就灸。第一步,灸患處二三百壯,再灸周圍一二百炷,小的灸周圍,中等大的灸六處,大的灸八處,壯數、灸處不嫌多。也應該立刻敷藥,讓患處得以消散,內服補暖湯散,如果沒好轉,服冷藥,外敷冷敷。

不已,用熱貼貼之法,開其口泄熱氣。

3. 相癰知有膿可破法

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用排針膿深難見,上㹞厚而生㹞火針,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㹞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痛於前者,內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速即不良。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白話文:

患有堅硬癰的大塊腫瘤時,裡面還沒有膿,呈現一半堅硬薄、一半有膿的狀態。當上面柔軟薄的地方都已經有膿後,纔可以將瘡腫打破。打破的方法,應該從下而上逆向打破,讓膿可以容易流出來。深層的膿液較難以看見,要用排針。膿瘡腫厚,則使用生鐵火針。如果沒有其他的膿,可以從上面多按壓幾次,裡面隱隱感到疼痛的,就是腫瘤,而堅硬的地方則還沒有膿。按壓後比之前更加疼痛的,說明裡面的膿已經成熟了。膿液流出後,熱氣冷卻的過程不像之前那樣快速,快速者則不利於康復。治療癰疽腫的松脂貼劑。

黃柏,芎藭,白芷白蘞黃耆黃芩防風,芍藥,菵草,白蠟,當歸大黃(各一兩),細辛(二分),膒脂(三兩),松脂(二斤)

白話文:

黃柏、芎藭、白芷、白蘞、黃耆、黃芩、防風、芍藥、菵草、白蠟、當歸、大黃(各一兩),細辛(二分),膒脂(三兩),松脂(二斤)

上十六味切,曝乾極燥,微火煎三上下,手不得離,布綿絞去滓貼之。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大黃,臘蜜,芎藭(各一兩),松脂(一斤半),陳膒脂(各一合半)

白話文: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大黃、臘蜜、芎藭(各一兩),松脂(一斤半),陳膒脂(各一合半)

上十味細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綿絞去滓,向火塗紙上貼之。

治癰疽松脂帖腫方

松脂(一斤),大黃(三分),膒脂(一兩),細辛(半分),黃芩(一分半),防風(半分),白芷,白蘞,芎藭,當歸,芍藥,菵草,黃連,白蠟,黃柏(各一分)

白話文:

松脂(半公斤),大黃(30公克),膒脂(50公克),細辛(5公克),黃芩(15公克),防風(5公克),白芷、白蘞、芎藭、當歸、芍藥、菵草、黃連、白蠟、黃柏(各10公克)

上一十五味細切,曝令極燥,先煎脂蠟下松脂烊盡,內諸藥三上下,候色足絞以綿布,水中以新竹片上火炙之,施紙上貼之。此藥大秘,實有奇效,不妄傳之。

白話文:

將上一條藥方中的十五味藥材切碎,放在太陽底下曬至極乾燥,先煎脂蠟,待脂蠟溶化後,加入所有的藥材,煎煮三遍,待顏色充足時,用紗布絞取藥汁,將藥汁塗在以竹片炙烤過的新紙上,直接貼在患處。這個藥方非常靈驗,有奇特的療效,所以不輕易傳授。

治癰疽,升麻薄極冷方

升麻(一兩),大黃(一兩),白蘞(六分),黃耆(一兩),黃芩(六分),白芨(一分,乾者),牡蠣(二分,粉),龍骨(一兩),甘草(二分,炙),芎藭(一兩)

白話文:

升麻(6克),大黃(6克),白蘞(3.6克),黃耆(6克),黃芩(3.6克),白芨(0.6克,曬乾的),牡蠣(1.2克,磨成粉),龍骨(6克),甘草(1.2克,炙過的),川芎(6克)

上十味篩,和以豬膽,調塗布敷之癰上,燥易之。

治癰,白蘞薄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塗布上,敷癰上,一燥輒易之,亦可治。又以三指撮置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十過,以寒水石沫塗腫上,紙覆之,燥復易,一易輒以煮汁拭之,晝夜二十易之。

白話文:

將上三味研磨成粉末,與雞蛋清混合塗在癰上,藥膏變乾後立即更換。也可以取三指撮住三升水,煮三沸,用棉花沾汁液擦拭腫處數十次,再用寒水石的沫塗在腫處,用紙覆蓋。藥膏變乾後更換,每次更換後都用煮汁擦拭,晝夜更換二十次。

治癰疽始一二日,痛微,內薄令消,豬膽薄

黃耆,龍骨,青木香梔子仁,羚羊角乾地黃,升麻,白蘞,大黃,黃柏,黃芩,芎藭,赤小豆麻黃(去節),黃連,犀角(一兩)

白話文:

  1. 黃耆:具有補氣益中、固表止汗、託瘡生肌的功效。

  2. 龍骨:具有鎮靜安神、清熱固澀、收斂止血的功效。

  3. 青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

  4. 梔子仁:具有清熱降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5. 羚羊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鎮驚安神的功效。

  6. 乾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補血養顏的功效。

  7.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疏風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8. 白蘞:具有利水消腫、清熱通淋、化痰止咳的功效。

  9. 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肝退黃、活血化瘀的功效。

  10.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的功效。

  11.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的功效。

  12. 芎藭:具有活血行氣、祛瘀止痛、調經活血的功效。

  13.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的功效。

  14. 麻黃(去節):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15.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的功效。

  16. 犀角(一兩):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鎮靜安神的功效。

上十六味各等分搗篩,以豬膽調令如泥,以故布開口如小豆大,以泄熱氣。

治癰腫熱盛,口燥患渴,除熱止渴,黃耆湯

黃耆,栝蔞,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梔子(二十枚),芍藥,黃芩(一兩半)

白話文:

黃耆、栝蔞、乾地黃、升麻(各80公克),麥門冬(120公克,去除籽心),梔子(20枚),芍藥、黃芩(各60公克)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客熱鬱積在內,或生癤,黃耆湯方

黃耆(二兩),人參(一兩),芎藭,當歸,甘草(炙,各一兩),遠志(去心),乾地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麥門冬(去心,五兩)

白話文:

黃耆(兩百公克),人參(一百公克),川芎、當歸、甘草(先烤過,各一百公克),遠志(去掉核),熟地黃(各兩百公克),大棗(二十顆),生薑(五百公克),麥門冬(去掉核,五百公克)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癰未潰,黃耆湯方

黃耆(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三兩),芍藥,半夏,生薑(各八兩),飴(一斤)

白話文:

黃耆(四兩):具有補氣固表、益氣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常用於脾虛氣弱、表虛不固、自汗、盜汗、水腫等症。

甘草(二兩,炙):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緩急止痛、解毒調和諸藥等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咳嗽氣喘、脘腹疼痛等症。

桂心(三兩):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止痛止瀉等功效,常用於陽虛怕冷、手足麻木、胸痹心痛、腹痛泄瀉等症。

芍藥(八兩):具有養陰和血、緩急止痛、平肝鎮痙等功效,常用於陰虛血虧、潮熱盜汗、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半夏(八兩):具有化痰止嘔、除濕利尿、清熱止咳等功效,常用於痰多嘔吐、胸悶氣促、咳嗽喘息、水腫等症。

生薑(八兩):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止嘔止瀉等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嘔吐腹瀉等症。

飴(一斤):具有補益氣血、潤肺補脾、潤腸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氣血虛弱、肺脾兩虛、便祕等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飴化分三服。

治癰,內補竹葉黃耆湯

竹葉(切,一升),黃耆(四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黃芩(一兩),人參(二兩),桂心(一兩,如冷用半兩),大棗(十二枚),乾地黃(二兩),升麻(三兩),茯苓,生薑(各一兩)

白話文:

  • 竹葉(切碎,一升)

  • 黃耆(四兩)

  • 甘草(二兩)

  • 芍藥(四兩)

  • 黃芩(一兩)

  • 人參(二兩)

  • 桂心(一兩,如果用於治療寒症,則減半為半兩)

  • 大棗(十二枚)

  • 乾地黃(二兩)

  • 升麻(三兩)

  • 茯苓(一兩)

  • 生薑(一兩)

上十二味以水二斗,煮竹葉澄清,取九升,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補度冷下,赤石脂湯

赤石脂,人參,甘草(炙),乾薑(各二兩),龍骨(一兩,碎),附子(大者,一枚,炮)

白話文:

赤石脂、人參、甘草(蜜炙過的)、乾薑(各二兩),龍骨(一兩,搗碎)、附子(較大的,一個,灸過的)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進一服。

治取冷過寒,下蝕見出,溫中湯

甘草(六分,炙),乾薑(六分),附子(炮,去皮破,六分),蜀椒(二百四十粒,去口者出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斷下補骨,附子湯

附子(二分,炮),當歸,人參,黃連,甘草(炙,各一兩),乾薑,桂心,芍藥(各二分),蜀椒(去汗目閉口,半分)

白話文:

  • 附子(六公克,炮製過)

  • 當歸(三公克)

  • 人參(三公克)

  • 黃連(三公克)

  • 甘草(炙製過,三公克)

  • 乾薑(六公克)

  • 桂心(六公克)

  • 芍藥(六公克)

  • 蜀椒(去除汗毛和眼睛,並閉合嘴,一點五公克)

上九味以水五升,煮取一斗五合,去滓分溫二服。

治癰瘡及惡瘡,有惡㹞,豬蹄湯洗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白蘞(二兩),白芷(二兩),黃連(一兩),狼牙(二兩),芍藥(二兩),黃芩,獨活,大黃(各一兩)

白話文:

豬蹄(一隻,按照食物的方法處理好),白蘞(100公克),白芷(100公克),黃連(50公克),狼牙(100公克),芍藥(100公克),黃芩、獨活、大黃(各50公克)

上九味以水三斗,煮豬蹄一斗五升,去蹄內諸藥煮,煮五升洗瘡,日四次,甚良。

治癰疽腫壞多汁,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芎藭,甘草(炙),大黃,黃芩(各二兩),芍藥(三兩),當歸(二兩)

上七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蹄取八升,去蹄,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去滓及溫洗瘡上,日三。亦可布內湯中,敷瘡腫上,燥復之。

白話文:

先將上述七種藥材以一斗五升的水煮豬蹄,煮到剩下八升之後,把豬蹄取出,再將藥材放進去煮,再煮到只剩下三升,然後將渣滓濾掉,用溫熱的藥水清洗瘡口,一天三次。也可以將藥材放入湯水中,將藥布浸泡在湯水中後敷在患處,藥布乾燥後再重新浸泡。

治肘疽方

黃連,皂莢(各等分,炙去皮子)

上二味搗下,和以淳苦酒,調令如泥,塗滿肘,以綿厚敷之,日三易,良。

治癰疽最膿,增損散

黃耆(五分,膿多倍之),小豆(一分,熱口乾倍之),芎藭(二分,肉未生倍之),白蘞(三分,有膿瘡不合倍之),栝蔞(三分,若小便利倍之)

白話文:

黃耆(五分,若膿多則加倍),小豆(一分,若口乾發熱則加倍),芎藭(二分,若肌肉未生長則加倍),白蘞(三分,若有膿瘡不合則加倍),栝蔞(三分,若小便量少則加倍)。

上六味搗篩,令細酒調溫服方寸匕,日三。

治癰消膿,木占斯散

木占斯,桂心,人參,細辛,敗醬,乾薑,厚朴,甘草(炙),防風,桔梗(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木佔斯、桂心、人參、細辛、敗醬、乾薑、厚朴、甘草(炙)、防風、桔梗(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酒服方寸匕,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及疽之不能發壞者,可服。瘡未壞,去敗醬。已發膿,納入敗醬,此藥時有化癰疽成水者,方正桂為異,故兩存焉(案:正桂句似誤)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酒送服一湯匙,藥一入口就覺得流進了瘡中。如果患有癰疽卻遲遲不爆發流膿的患者,可以服用此藥。瘡尚未爆發流膿,可將敗醬藥去除。瘡已經爆發流膿,可加入敗醬。此藥有時可使癰疽化膿成水,正桂方具有不同的效用,因此兩種藥方都流傳下來(註:正桂句似乎有誤)。

治發背及婦人發房並腸癰,木占斯散

木占斯,厚朴(炙),甘草(炙),細辛,栝蔞,防風,乾薑,人參,桔梗,敗醬(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清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善。敗醬,草名也。病在上者當吐,在下者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也。諸病在裡,惟服此藥,即覺有力。及癰疽便即腹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瘡已潰,便即早愈。凡俗流醫不知用此藥,發背有不善而渴,便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心,便消散

白話文:

將十種藥材搗碎過篩,以清酒送服一湯匙,每天服用七次,連續四天。藥物越多越好。敗醬是一種草藥,如果疾病在身體上部,服藥後應吐出膿血,如果疾病在身體下部,服藥後應排出膿血,這都是腸癰的症狀。各種內科疾病,服用此藥後,就會感覺有力氣。及癰疽便即腹痛,長期服用。治療各種瘡瘍和痔瘡,瘡口潰爛後,很快就會痊癒。一般的醫生不知道用這種藥,發背(背部生瘡)不恰當,而且口渴,就經常服用它。如果藥效發作,感到口渴,就會消散。

若雖服壞,終無苦,但晝夜服勿懈也。發此藥消散不覺,腫去時即愈。或長服即去敗醬,偏治婦人乳腫諸產,疵速愈良。又云惟服有異,始覺背有不善之也。

白話文:

即便藥服用時間過長,也不會產生不適,只需要日夜服藥,不要懈怠。當藥發揮作用,腫脹會逐漸消失,最終痊癒。長期服用可以消除敗醬,對於婦女產後乳腺腫脹特別有效,能快速治癒。另外也有人說,只有服用時出現不適感,才能真正治癒背部疾病。

治諸癰疽已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瞿麥散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薏苡仁,芎藭,赤小豆(末,各一兩)

白話文: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薏苡仁、芎藭、赤小豆(磨成粉,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小豆出於銅器中,熬令乾後,漬漬後復熬五過止。然後治末,合搗篩,溫酒服方寸匕,晝夜各五。三日後痛癢者,肌肉也。又方:用苦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瘡口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耆、薏苡仁、芍藥等。

白話文:

首先將九味藥用清酒和小豆放在銅器中熬煮,直到藥物乾透為止。接著浸泡藥物,再重複熬煮五次,直到藥物完全熬透。然後將藥物研磨成細末,混合搗篩,用溫酒送服一湯匙,早晚各五次。服用三天後,如果疼痛仍然劇烈,則表明是肌肉疼痛。

另一種方法是:用苦酒浸泡小豆,疼痛劇烈者加倍瞿麥,瘡口未癒合者加倍白芷,膿液多者加倍黃耆、薏苡仁、芍藥等。

治癰食惡㹞散方

藜蘆(一分半),真珠(一分半),石硫黃,雌黃,麝香(各三分),馬齒,礬石(熬),漆頭,蘆茹(各三分)

白話文:

藜蘆(一錢五分),真珠(一錢五分),石硫黃,雌黃,麝香(各三錢),馬齒,礬石(熬製),漆頭,蘆茹(各三錢)

上九味篩搗,粉瘡上,亦可為膏和敷瘡上。

治癰疽食惡,㹞散方

雄黃(一兩),礬石(一分,熬),蘆茹(一兩)

上三味搗篩,稍著之,隨用多少,不限一兩。

治癰疽,兌膏方

當歸,芎藭,白芷,松脂(各二兩),烏頭(一兩),豬脂(二升),巴豆(十枚,去心皮)

白話文:

當歸、川芎、白芷、松脂,各二兩

烏頭,一兩

豬油,二升

巴豆,十粒(去除心皮)

上七味㕮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合相得,以綿布絞之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丈作兌,兌之瘡雖深淺,兌之膿就,兌盡即善。肉瘡淺者不起,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則止。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物磨成粉末,放入膏藥中,以細火煮沸三遍,加入松脂攪拌使之融洽,再用棉布包裹,擰出渣滓,將藥膏敷在於繃帶上,敷在瘡口上。 無論瘡口深淺,敷藥後膿就會消退,敷完後就好了。 較淺的肉瘡不會發作,敷藥在瘡口中,一天三次,惡肉消失後就停止。

治食㹞,青龍膏

白礬(二兩,火煉末之),熟梅(二升,去核),鹽(三合),大錢(二十七枚)

白話文:

  • 白礬(120公克,經過火煉製成粉末)

  • 熟梅(1.2公升,去除果核)

  • 鹽(18公克)

  • 大錢(27枚)

上四味於銅器中猛火投之,摩滅成末,乃和豬脂搗一千杵,以塗瘡上,甚痛勿怪。此膏食惡㹞盡復著,可敷蛇銜膏塗之,令善㹞復生。

白話文:

將前四味藥材放在銅器中,以大火猛烈投下,將藥材燒成細末,再與豬脂搗一千次,然後塗在瘡口上,即使十分疼痛也不要怪罪。這個藥膏可以把瘡口附近的壞肉都吃掉,令復原後可以長出新肉。也可以塗在蛇咬傷口上,讓新肉再生。

治癰疽金瘡,生肉膏

大黃,芍藥,黃耆,獨活,白芷,芎藭(各一兩),當歸(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

白話文:

大黃、芍藥、黃耆、獨活、白芷、芎藭(各一兩),當歸(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盛煎豬膏三升,煎三上下,以綿布絞去滓,用兌摩,多少隨意,常用之。

治丹癰疽始發,焮熱浸淫長成,㩉湯方

升麻,黃芩(各三兩),黃連,大黃(各二兩),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芎藭(二兩),芒硝(三兩),羚羊角屑(各一兩)

白話文:

升麻、黃岑(各120克),黃連、大黃(各80克),當歸(40克),甘草(40克,炙),川芎(80克),芒硝(120克),羚羊角屑(40克)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鐺中納芒硝,上火攪令成沸,盡滓,稍分適冷熱貼帛,㩉腫上數過,其熱隨手消散。王練甘林所秘,不傳此方。

白話文:

將上九味的藥材切碎,用一斗三升的水煮成五升,過濾掉渣滓,將芒硝放入鍋中,在火上攪拌煮沸,直到渣滓完全消失,待稍稍冷卻,敷在布上,敷在腫脹處,多次重複,熱氣會隨手消散。這是一個王練甘林的祕方,他並沒有傳授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