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湯

CHI SH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四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19%
肺經 13%
胃經 13%
腎經 10%
肝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赤石脂湯,由赤石脂、人參、甘草、乾薑、龍骨、附子組成,爲中醫常用方劑之一。

赤石脂,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瘡瘍金瘡、燒燙傷、大便出血、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氣虛、血虛、脾胃虛弱、肺虛咳嗽、氣喘、失眠、神經衰弱等症。

甘草,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龍骨,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龍骨善於安撫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精神緊張和焦慮不安。同時,龍骨能夠調節腸道蠕動,緩解腸胃不適和腹瀉。由於龍骨含有碳酸鈣和磷酸鈣,因此能促進血液凝固,止血生肌。另外,龍骨還能滋養肝腎,強健筋骨,增強骨骼強度和彈性,預防骨質疏鬆。此外,龍骨還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男性患者的澀精和遺精等問題。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綜上所述,赤石脂湯具有清熱解毒、補氣補血、溫經散寒、溫裡溫中、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癰疽惡腫、瘡口外形青紫,熱度不高,或腫勢發展緩慢,或由熱性腫毒變為寒性。

方劑組成解釋


赤石脂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甘草調和諸藥;乾薑溫中散寒;龍骨、附子溫經散寒,助赤石脂溫經散寒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霍亂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上吐下瀉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赤石脂湯,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赤石脂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乾薑2兩,龍骨1兩(碎),附子大者1枚(炮)。 主治:癰疽冷下。

赤石脂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赤石脂8兩,烏梅20枚,梔子14枚,白朮3兩,升麻3兩,廪米1升,乾薑2兩。 主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霍亂,下焦熱結,或痢下膿血煩痛。

赤石脂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引《肘後方》。 組成:赤石脂1兩,乾薑半兩(炮),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當歸(切,焙)半兩,芍藥1兩(一方無附子)。 主治:傷寒下痢膿血,腹痛不止。

赤石脂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赤石脂3分,黃連3分(去須),地榆3分,甘草(炙)1分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2分半,乾薑(炮裂)1分半,當歸(切,焙)半兩。 主治:産後血痢,赤白兼下血。

赤石脂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赤石脂1兩,黃連1分(去須),石膏1分(碎),甘草(炙)1分,龍骨1分,知母1分(焙),前胡1分(去蘆頭),赤茯苓1分(去黑皮),桂1分(去粗皮),芍藥1分。 主治:小兒卒下熱痢。

赤石脂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赤石脂1兩半,白芷1兩半,天雄1兩半(炮裂,去皮臍),龍骨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肉豆蔻1兩(去殼),黃連1兩(去須),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地榆1兩,白朮1兩,桂1兩(去粗皮),訶梨勒1兩(煨,取皮),木香1兩,吳茱萸半兩(湯洗,焙乾炒),黃芩(去黑心)半兩。 主治:膿血痢,後重裏急,日夜頻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