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首 (3)

回本書目錄

卷首 (3)

1. 論《內經》《金匱》中風卒中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內經》論中風,症因不一,有風入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漐然悶,名曰寒熱,此言風寒在表發寒熱也。有風氣入胃不得外泄,則為熱中,此言風邪入里發熱也。有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泣出,此言人弱汗多,熱氣外泄,而為虛寒也。有風氣與太陽俱入,散於分肉之間,肌肉憤䐜而有瘍,此言風毒逆於肉裡而發瘡瘍也。

白話文:

《內經》中論述中風,症狀原因並不一致,有風侵入皮膚,發散則輕鬆寒冷,閉塞則鬱悶沉悶,稱之為寒熱,這是在說風寒在表層而引發寒熱。有風氣進入胃部而不能排出,則成為熱中,這是說風邪進入體內而導致發熱。有人瘦弱,汗液外泄而寒冷,稱之為寒中泣出,這是說人體虛弱,汗液過多,熱氣外泄,導致虛寒。有風氣與太陽之氣同時進入,散佈在皮肉之間,肌肉憤怒而有瘡瘍,這是說風毒逆於肉裡而引發瘡瘍。

有衛氣有所凝而不行,其肉有不仁,此言惡癘之風,傷人衛氣,閉塞血脈而為麻風癩風也。以上,《內經》總敘風邪之症也。又云: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此言風邪中於各經之俞,或左或右,則為卒中偏風,半身不遂之症也。又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目風。

白話文:

如果衛氣凝聚不通,肌肉就會失去知覺,這是說邪惡的毒風傷害人的衛氣,阻塞血脈而導致麻風病和癩風病。以上,《內經》總體敘述了風邪的症狀。又說:風邪中於五臟六腑的俞穴,各人各的經絡,中於哪一俞穴,就會出現偏風。這是說風邪中於各經的俞穴,或者左或者右,就會出現中風偏癱,半身不遂的症狀。又說:風邪沿著風府向上侵襲,就會導致腦風和眼風。

此言頭風之症,能害人目也。又云:飲酒中風,多汗不可單衣,喘息惡風,口乾善渴,則為漏風。此言因酒熱得風,故多汗惡風,口乾善渴,表裡皆病之症也。又云: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言入房汗出,風中於內,必病遺尿便澀之症也。又云:新浴中風,頭多汗惡風。苦先一日則病甚頭痛,名首風。

白話文:

這裏所說的是頭風的症狀,能損害人的眼睛。又說:飲酒後中風,多汗不能穿單衣,喘息畏風,口乾善渴,那就成為了漏風。這裏所說的是由於酒熱而得風,所以多汗畏風,口乾善渴,表裏皆病的症狀。又說:進房汗出後中風,那就稱之為內風。所說的進房汗出,風中於內,必定會產生小便澀、遺尿等症狀。又說:剛洗完澡後中風,頭部多汗畏風。痛苦在一天前就開始了,症狀是劇烈頭痛,這叫做首風。

此言因浴見風而成頭風頭痛之症也。又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此言外傷於風之飧泄症也。又云:外在腠理,汗出汗泄衣,身體盡痛,名泄風。此言因自汗,成痛風之症也。以上,《內經》論外感風中也。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因為洗澡後被風吹,而得了頭痛的疾病。又說:長期的風邪侵襲到身體內部,就會出現腸風飧泄的症狀。這是說因外傷風濕引起的腹瀉的症狀。又說:外在腠理出汗,汗水浸濕了衣服,全身疼痛,這叫做泄風。這是說因為自汗,而引起的痛風的症狀。以上,《內經》中討論的是外感風寒的情況。

又云:春甲乙傷於風,嗌乾善怒,憎女子,名肝風;夏丙丁傷於風,善嚇色赤,言不快,名心風;季夏戊己傷於風,四肢不欲動,微黃不嗜食,名脾風;秋庚辛傷於風,多汗惡風,時咳短氣,名肺風;冬壬癸傷於風,面龐然浮腫,有病不能正立,名腎風。又云:食飲不下,隔塞不通,失衣則脹,食寒則泄,形瘦腹大,名胃風。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法:春季(甲乙)因風邪造成的病,會出現咽喉乾燥、容易生氣、憎恨女性,叫做肝風;夏季(丙丁)因風邪造成的病,會出現容易受到驚嚇、面色發紅、說話不順暢,叫做心風;夏末(戊己)因風邪造成的病,會出現四肢不想活動、皮膚略微發黃、不愛吃東西,叫做脾風;秋季(庚辛)因風邪造成的病,會出現多汗、厭惡風、有時會咳嗽和氣短,叫做肺風;冬季(壬癸)因風邪造成的病,會出現臉部浮腫、生病後沒辦法站直,叫做腎風。另外還有說法:吃不下東西、消化不良、沒穿衣服就肚子脹、吃生冷的食物就拉肚子、身體瘦弱、肚子很大,叫做胃風。

以上,《內經》論內傷風邪也。至《千金方》,則以《內經》風論發卒中條,立名中風,而以半身不遂,為偏枯;身無痛,四肢不收,為風痱;奄忽不知人,為風懿;痹而不仁,為風痹,類中風,即為當今中風之祖。至仲景《金匱》,其第一條則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此發《內經》所中為偏風之條,而以脈之微數,以明不同中寒中濕也。

白話文:

以上是《內經》關於內傷風邪的論述。到了《千金方》,則用《內經》的風論來發散和中條,命名為中風,而半身不遂,稱為偏枯;身上沒有疼痛,四肢不收,稱為風痱;昏昏沉沉,不認識人,稱為風懿;麻痺而沒有感覺,稱為風痹,這些與中風類似,就是當今中風的前身。到了仲景的《金匱》,其第一條說:風作為疾病,會半身不遂,或只有一側手臂不遂,這是痹證,脈搏微弱而數,這是中風引起的。這是發揚《內經》中說的中為偏風的條目,而以脈搏微數,來說明不同於中寒中濕。

第二條言: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縱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此發《內經》偏枯中風之症。

白話文:

第二條說: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縱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這是從《內經》中引發的偏枯中風的症狀。

若脈微數,則為風熱;若脈不數,而見浮緊,則為風寒;風寒初中皮膚,失治,則或左或右,喎僻不遂;故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此申明風邪之中人經絡臟腑,次序輕重之不同也。第三條言: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而快速,則為風熱;如果脈搏並不快速,但見浮起而緊,則為風寒;風寒剛開始侵襲皮膚,治療不當,就會出現左邊或右邊偏癱,歪斜不能伸展;所以邪氣在經絡中,肌肉皮膚就會失去知覺;邪氣在經脈中,就會沉重僵硬不能活動;邪氣進入腑臟,就會不認識人;邪氣進入臟腑,就會言語困難。這說明風邪侵犯人體經絡臟腑的程度和輕重不同。第三條說: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脈緩則為失血,衛脈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按:前條以寸口之脈浮緊,明風寒從外而漸入於裡;此條以寸口之脈遲緩,明亦是風寒從外而漸入於裡。第四條言: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

白話文:

當邪氣侵襲人體時,會出現身體發癢、皮疹等症狀;如果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人體,引起胸悶、氣短。注意:前面一條提到寸口脈浮緊,說明風寒從外逐漸進入體內;這一條提到寸口脈遲緩,說明風寒也是從外逐漸進入體內。第四條說:寸口脈沉弱,沉主骨,弱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液出入水中,就像水能傷心一樣,關節疼痛、黃汗排出,所以稱之為「歷節」。

此言脈沉主骨,脈弱主筋,乃是汗出入水中風,而成歷節痛黃汗出之症。又云: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此言脈弱血虛中風而成痛風之症。又云: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言不虛之盛人,脈多實大,今見澀小,且見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之症,例如《內經》飲酒中風多汗喘息等條,又兼見歷節痛,不可屈伸之症也。又云:諸支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白話文:

原文說:脈沉主骨,脈弱主筋,這是因為汗液出入水中風,而造成歷節疼痛、黃汗的症狀。又說: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就會疼痛如針刺一般。這是說脈弱血虛中風而造成痛風的症狀。又說: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這是說不虛的盛人,脈多實大,如果出現澀小,且有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能屈伸等症狀,就像《內經》說的飲酒中風多汗喘息等條文,又合併出現歷節痛、不可屈伸的症狀。又說:諸支節疼痛,身體瘦弱,腳腫得像脫臼一樣,頭暈、短氣,覺得溫溫的想吐,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

此重申上文支節疼痛之痛風症,是外感,宜桂枝芍藥知母湯,和營衛以散表邪也。又云: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

白話文:

此文重複闡述,上文中的支節疼痛,即痛風症,是外感風寒引起的,應當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調和營衛,以發散外邪。又說:酸味的食物會傷害筋,筋傷則鬆弛,叫做泄。鹹味的食物會傷害骨,骨傷則萎縮,叫做枯。枯泄相搏,叫做斷泄。營氣不通暢,衛氣就不能獨自運行,營衛都微弱,三焦沒有指令,四肢衰竭,身體消瘦,只有腳腫大,黃汗流出,小腿冰冷。假若發熱了,就會成為歷節風(一種關節疼痛的疾病)。

此言筋傷骨痿,內傷枯細之症,似歷節痛風,然歷節痛風,系外感症,必發熱;假令黃汗脛冷,且見發熱,方可為歷節痛風症,方可散表。故下文復申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散邪。以上,《金匱》之論中風也。由此觀之,《內經》之論中風,總敘風邪致病,非專言卒中暴僕之症。

白話文:

上述講述的是筋骨受傷萎縮,內傷枯竭衰細的病症,類似於歷節痛風,但歷節痛風是外感症,一定會發熱;如果是黃汗且小腿冰冷,而且出現發熱的症狀,那麼纔可以定為歷節痛風症,可以治療表症。所以下文又重複說,歷節疼痛,不能彎曲伸展而疼痛,烏頭湯可以散邪。以上,是《金匱》中關於中風的論述。由此可見,《內經》中關於中風的論述,是總的敘述風邪導致的疾病,並不是專門針對中風突然發作並昏迷的病症。

《千金方》則發卒中之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四症,而補立治法。仲景《金匱》論風,即以《千金方》所發之半身不遂,四肢不收,奄忽不知人,風痹之歷節疼痛,而發明《千金》。侯氏黑散治寒,風引湯治熱,擴充而為卒中風之準繩。然止論外感風寒,未曾詳言內傷諸中。

白話文:

《千金方》提出中風偏癱、風痱、風懿和風痹四種症狀,並制定了治療方法。仲景在《金匱》中討論風病,就是根據《千金方》提出的半身不遂、四肢不能活動、忽然不認識人的症狀,以及風痹的關節疼痛,來闡述《千金方》。侯氏黑散用於治療寒性中風,風引湯用於治療熱性中風,這兩種藥方被擴展為治療中風的標準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只討論了外感風寒,還沒有詳盡地說明內傷諸中。

於是,河間發火性急速,暴中卒倒,皆屬於火;東垣發氣郁壅滯,氣虛受邪;丹溪發因痰而生熱,因熱而生痰。是則《千金》、仲景發卒中病,單主風寒,但言外感,故劉、李、朱先生,發主火、主氣、主痰,兼內傷卒中亦全之矣。喻嘉言先生妙論叢生,獨著中風以《內經》邪害空竅之下,補出補虛堵塞治法,此亦一偏之見。恐留而不去,反成其害矣。

白話文:

於是,河間認為是火性急促,突然發病倒地,都屬於火症;東垣認為是氣鬱滯留,氣虛受邪;丹溪認為是因為痰而產生熱,因為熱而產生痰。所以,《千金》和仲景認為中風病是由風寒引起的,只說外感,所以劉、李、朱三位先生認為中風病是由火、氣、痰引起的,他們也兼顧了內傷中風病。喻嘉言先生妙論迭出,獨創中風病以《內經》邪害空竅理論為基礎,提出補虛堵塞的治療方法。這個見解很有創意,但是又很片面。如果擔心邪不能去除,反而造成害處。

夫中風寒之症,有虛有實,有氣血不足,空腹見風,風邪乘虛而入者;有氣血壅滯,飲酒中風,風邪乘實而入者;有先中風寒,因而生痰生熱者;有先有痰熱,後召風寒者。夫飢寒迫切,因虛而邪得以外入,人人知之也。醉飽當風,因實而邪得外入,人所不知也。是以外有六經表症,則比例加減續命湯等散表;內見便溺阻塞,比例於三化湯等清裡。

白話文:

中風寒的疾病,有虛也有實,有氣血不足,空著肚子感受風寒,風邪乘虛而入的;有氣血壅滯,喝酒後中風,風邪乘實而入;有先中風寒,繼而生痰生熱的;有先有痰熱,後來感染風寒的。飢餓寒冷迫切,由於虛弱而邪氣得以由外侵入,人人皆知。醉飽受風,由於實而邪氣得以由外侵入,人們所不知道。因此,外有六經表症,則按比例加減續命湯等散表藥;內見便溺阻塞,按比例加減三化湯等清裡藥。

邪散正虛,當用補虛堵塞,古人分閉脫二條,以驗虛實,良有以也。至治風先治血,此言厲風傷血,血痹不行,當行血祛邪;非言補血即可治風,非言厲風傷氣,亦以血治。又云:中風之症,理氣為先。此言氣道壅閉,故當先理其氣,非言凡治中風該用理氣也。故當細詳外感寒邪屬表者,比例《千金》之候氏黑散、加減續命湯等散表;若積熱壅閉屬裡者,比例風引湯、三化湯等清裡。

白話文:

邪氣散盡,正氣即虛,此時應當滋補正氣,以固護身體。古人將正氣虛脫分為閉證和脫證兩種,以此來判斷虛實情況,這種分類是很恰當的。治療風證,首先應當治療瘀血。這句話是指,劇烈風邪會損傷血液,導致血脈瘀阻不通,此時應當活血祛邪;並不是說補血就可以治療風證,也不是說劇烈風邪只會損傷氣血,而是說治療風證時,均應當以活血化瘀為先。另有古語說:「中風之症,應先理氣。」這句話是指,氣道閉塞,因此應當首先理順氣機,並不是說凡是治療中風都應該理氣。因此,應當詳細辨別外感寒邪屬表證者,參考《千金要方》中的候氏黑散、加減續命湯等散表藥方;若積熱壅閉屬裡證者,參考風引湯、三化湯等清裡藥方。

若內傷之陰火上炎積熱上衝者,則遵河間治法;痰凝中脘,攻注成疾者,則丹溪、節齋之法當矣。故凡治病,切不可執一家論例。如四肢不舉,與半身不遂,似同實異。四肢不舉,有虛有實;半身不遂,病邪為患。

白話文:

如果因為內傷所導致的陰火往上燃燒、熱氣往上衝擊的情況,就使用河間的治療方法;痰液凝結在中脘,侵犯成為疾病的情況,就使用丹溪、節齋的方法。所以無論是治療什麼疾病,都不要絕對的依照一家的論點和原則。比如四肢無法舉起、與半身無法活動,看似相同其實不同。四肢無法舉起,原因在於虛或是實;半身無法活動,原因在於病邪所為。

故四肢不舉,以土不及為虛,土太過為實;土不及者,脾胃二經氣血不足,則渾身無力,四肢難以舉動,無麻木痛苦者也;土太過則氣血壅實,而四肢作楚,不能舉動,或痛或麻木,或極冷如冰者也。至半身不遂,則壅滯者多,虛者少,豈以一人之身,有半邊不虛,半邊獨虛之理。

白話文:

所以四肢不能舉動,是因脾胃氣血不足,所以全身無力,四肢難以舉動,不會有麻木疼痛的感覺;脾氣過剩,則氣血壅實,四肢疼痛難以舉動,可能會疼痛或麻木,或極度寒冷如冰。至於半身不遂,通常是壅滯的多,虛症的少,難道一個人有一邊不虛,一邊獨虛的道理嗎?

即有偏中風寒者,亦止得外感寒邪,宜用辛散表邪,實非虛寒而宜溫補。《準繩》書注半身不遂,立胃脈沉澀為虛,胃脈鼓大為實是矣;後於心脈小堅急,止注元陽不足一條,不知凡病有虛實,有心脈小堅急,元陽不足,即有心脈大搏指,心火太旺,書不盡言,學者宜細詳補解。不玩《內經》云:心氣熱則陽氣內動,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又云:陽有餘,陰不足。

白話文:

當有的人偏於中風寒邪的,也只不過是受到外界寒邪的侵襲,應使用辛散的藥物以祛除外邪,並非虛寒體質適合溫熱補益。《準繩》這本書註解半身不遂,將胃脈沉澀的視為虛,胃脈鼓大的視為實,是正確的;後面提到心脈小堅急,只註解一句元陽不足,不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有虛實之分,有心脈小堅急,元陽不足的,就會有心脈大搏指,心火太旺的,這本書並沒有全部說完,學者應該仔細詳讀並補充解釋。不熟悉《內經》所云:心氣熱則陽氣內動,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又云:陽有餘,陰不足。

為偏枯。又云:熱多則大筋軟短而拘,小筋弛張而痿。如是則半身不遂,未可指為元陽不足一條立論。今之用熱藥,誤治偏枯筋痿,以至大害,禍本於此。

白話文:

得了偏枯這類的病。又說:熱證過多,那麼大筋會變軟縮短並僵直,而小筋會鬆弛無力而痿弱。如果是這樣,那麼半身不遂,就不能只用元陽虛弱這一條來立論。現在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偏枯筋痿,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禍根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