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𤼏瘡

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過。多生此瘡。

烏雲膏,治頭𤼏。並坐板膿疥。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硫黃末減半和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條上。少半指厚。捲成條線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點著一頭。下以粗碗接之。其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內一宿。出火毒。搽用。

連蛤散,治頭𤼏頭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

為末。用水調。攤於碗內。覆於磚上。燒艾熏之。以黑干為度。再研為末。清油調敷。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陳醋調敷。

一生於面者。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香油調敷。

2. 螻蛄癤

螻蛄癤即鱔拱頭。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遠。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內有衣膜。故愈而復發。未潰時用紺珠膏貼之。膿熟者針之。插三品一條槍於孔內。化盡內膜。自不再發。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必風襲之也。用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擇吉日。須午時。於北房門檻前側臥。耳前有穴名螻蛄穴。用麥粒大艾。於穴上灸之。只一壯即愈。

敗銅散,螻蛄癤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銅舊罐子為細末。用香油調敷。

紺珠膏(見首卷),三品一條槍(見瘰癧門)

3. 髮際瘡

髮際瘡為生於髮際間也。其形如粟如芡實。頭白肉赤。痛癢相兼。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由風熱上壅所致。宜紺珠丹發之。或酒製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髮內。頂平而癢。結黃蠟痂者。梅瘡也。生腦後窩中。發癢流汁浸淫者。名燕窩瘡。治同𤼏瘡。

紺珠丹(見首卷),酒製防風通聖散(見禿瘡門)

4. 面部

面屬乎諸陽。而統屬惟陽明胃也。其或胃熱則面熱。胃寒則面寒。宜升麻湯。熱加黃連。寒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浮腫。胃有濕熱則面生瘡。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5. 黃水瘡

黃水瘡。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由外傷風熱內傷濕熱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鹽湯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治面腫生瘡。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梔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身有瘡。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煅一兩),石膏(煅一兩),輕粉(五錢),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

上為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將瘡洗淨。薄塗患處。

二白散,治黃水瘡。頭𤼏眉𤼏。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內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

為末。用麻油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調敷患處。

一黃散,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內艾內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

槐枝煎油調敷。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治症同前。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硃(四錢)

共為末。紙捲成條。麻油浸透。火燃著。一頭滴下油藥。以器接之。用調前藥。三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