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辨石榴疽鷀癰論

立齋曰:石榴疽,生肘尖上一寸余,屬三焦天井穴,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熱相搏而成。初起一點黃粟小泡,根腳便覺開大,色紅堅硬,漸漸腫如復碗,疼痛不可忍,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熱時作如瘧狀。內服蟾酥丸發汗;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少許,研敷腫處神效;破後用菊花蕊煎湯洗之,頂上用奪命丹以膏蓋之。此證以九日得膿為吉,反此為凶。

白話文:

立齋說:石榴疽,長在手肘尖上一寸多的地方,屬於三焦穴,是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熱相搏擊而形成的。一開始只會出現一個黃色的小粟泡,但根部很快就會感覺到腫脹,顏色變成紅色而且堅硬,腫脹的程度逐漸發展到像茶碗那麼大,疼痛得讓人無法忍受,皮膚破裂後會露出疊在一起的膿包,就像石榴籽一樣,讓人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狀。內服蟾酥丸來發汗;用菊花燒成灰後保留其活性成分,再加入少量的輕粉,研磨後敷在腫脹處,效果非常顯著;膿包破裂後用菊花蕊煎湯清洗,在膿包的頂部用奪命丹製成的膏藥覆蓋。患上這種疾病,如果能在九天內化膿排膿,就是吉兆,如果超過九天還是沒有化膿,就是凶兆。

湯劑如疔疽調治。

鷀癰生於肘撐上,紅腫作痛,若潰之,必殞命,不可輕忽。初宜灸之。

2. 辨螻蛄串肘癰肘後毒論

丹溪曰:螻蛄串,生於臂(小臂也)內中廉,屬包絡經。由思慮傷脾,脾傷則運化遲,故生濁液,流於肌肉,脾氣鬱滯不舒凝結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漸增,漫腫堅硬,不紅不熱,手背及內關前後連腫數塊,臂膊不能轉動,日久其腫塊漸次潰破,孔孔時流白漿,內潰串通諸孔,外勢腫硬不消,膿水淋瀝如漏;患者必面黃肌瘦,飲食減少,午後寒熱交作,虛證並添,而成敗證矣。初宜逍遙散,次用人參養營湯,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

白話文:

丹溪說:螻蛄串,生長在小臂內側的廉肉上,屬於包絡經。由於思慮過度而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則運化遲緩,因此產生濁液,流注於肌肉中,脾氣鬱滯不舒,凝結成塊。初起時,筋骨像被箭射中一樣疼痛,疼痛逐漸加重,腫脹堅硬,不紅不熱,手背和內關穴前後連續腫脹成數塊,臂膊無法轉動。時間久了,腫塊逐漸潰破,孔洞中時常流出白色膿液,內部潰爛串通諸孔,外表腫脹堅硬不消,膿水淋漓如漏;患者必定面黃肌瘦,飲食減少,午後寒熱交作,虛症並增,最終形成敗證。初期應使用逍遙散,然後使用人參養營湯,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十個病人中可以保住三、四個。

若妄投寒涼克伐,損傷脾胃,則活者鮮矣。

肘癰生於肘之圍繞,由心肺風火凝結而成,形小為癤,形大為癰。

肘後癰,亦風火鬱結,氣血凝滯而成。二證初起,俱宜疏散調營。

3. 辨手腕癰兌疽論

丹溪曰:手腕癰,生手腕外面,屬手三陽經,由風火濕毒凝結而成。乃皮肉澆薄之處,若遷延日久不潰,或漫腫平塌;既潰,腐爛露骨者逆,難於收功。若腫硬焮赤不爛,而多生頭者,即名鼓槌瘋,又名手腕疽。

白話文:

丹溪說:手腕上的癰疽,長在手腕的外側,屬於手三陽經,是由風、火、濕、毒凝結而成的。這裏是皮肉澆薄的地方,如果拖延時間久了不潰破,或者腫脹而平塌下去;潰破後,腐爛見骨的,病情嚴重,難以治癒。如果腫脹堅硬、紅赤不潰爛,而長出很多膿頭的,就叫做「鼓槌瘋」,又叫做「手腕疽」。

兌疽,生手腕裡面,橫紋後前梢動脈之間,又名脈疽。初起寒熱腫痛,痛徹手膊,舉動不便。此乃肺金門戶,若潰深則肺氣大泄,最為危候。以上二證,均仿疔疽調治。

白話文:

兌疽,生長在手腕內側,從橫紋到手背動脈之間,又稱為脈疽。初期症狀為發冷發熱,腫脹疼痛,疼痛徹骨,舉動不便。這是肺金的門戶,如果潰爛深了,肺氣就會大量洩漏,是最危險的徵兆。以上兩種證候,都可以依照疔疽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4. 辨手發背手心毒托盤疔論

手發背,發於手背中渚、液門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若發於正中勞宮,屬手厥陰心包絡經,由風熱相乘,氣血壅滯而結。初起形如芒刺,憎寒惡熱,昏悶作癢,疼痛嘔逆,遂滿手背高腫,後聚毒成瘡,深入至骨。成膿潰速者順;若漫腫堅硬,潰遲為疽;又有初起一粒高腫,隔日即爛,此屬濕火。

白話文:

手發背,發源於手背中渚、液門兩個穴位,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如果發作在正中的勞宮穴,則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由風熱相乘,氣血壅滯而結塊。初期形狀像芒刺,怕冷怕熱,昏悶,發癢,疼痛,嘔吐,於是整隻手背腫脹,之後聚集毒素形成瘡口,深入骨頭。成膿潰爛快的是順遂的;如果腫脹堅硬,潰爛緩慢的就是疽;還有一種是剛開始只有一個腫塊,隔天就潰爛了,這是濕熱引起的。

初宜俱用荊防敗毒散,次用黃連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有將手背盡行爛去者,須摻珍珠散,貼白玉膏收功)

白話文:

一開始應該同時服用荊防敗毒散,然後服用黃連解毒湯,或者犀角地黃湯。(如果有手背全部爛掉的情況,需要敷上珍珠散,貼上白玉膏才能痊癒)

手心毒,一名擎珠毒,又名瘭疽,屬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二經濕火之毒所結也。其瘡如泡,色如血赤,外形雖小,內毒有餘,疼痛非常,日夜無間,此證往往有不能收功,流血至死者。治法必用大補水之劑,佐以解毒之味,如地丁、銀花、元參、生地、當歸、丹皮、貝母之屬。

白話文:

手心毒,又名擎珠毒、瘭疽,是屬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濕火之毒所結。這種瘡看起來像水泡,顏色像鮮血一樣紅,外形雖然很小,但裡面的毒素卻很大,疼痛非常劇烈,日夜不停。這種病症往往很難治癒,會出血至死。治療的方法一定要用大補水的藥物,輔以解毒的藥物,如地丁、銀花、元參、生地、當歸、丹皮、貝母等。

托盤疔,生於手掌中心,系手厥陰、少陰二經之所司也。由心火熾甚,逼血妄行,肝風鼓舞,毒散四肢,加以憂思過度,酒色不節,遂至毒流骨髓,侵於勞宮,勞宮繫心經之脈絡,故毒生焉。初起堅硬起泡,其泡明亮者即挑之。治以銀花解毒湯

白話文:

託盤疔,是發生在手掌中心部位的皮膚疾病,是由手厥陰、少陰兩條經絡的功能失調引起的。病因是心火過於旺盛,導致血液運行紊亂,肝風鼓動,毒邪散佈到四肢,加上憂思過度、酒色不節,以致毒邪流入骨髓,侵犯勞宮穴。勞宮穴是心經的絡脈,所以毒邪在這裡產生了。疾病的初期,會出現堅硬的起泡,如果水泡明亮就可以挑破。治療方法是使用銀花解毒湯。

5. 辨手丫發合谷疽論

五指丫處結毒焮腫者,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疽,余皆名手丫發,俗名手丫支、手背丫,是手三陽經受證;手掌心丫,是手三陰經受證。初起如粟,漸大如豆,焮熱疼痛不止。此皆由濕火凝聚而成。初起宜疏散清熱解毒;成功後其膿不透,即以制蠶、角針透之;待膿泄邪退,扶胃而和其營,然後收功。

白話文:

手指縫隙處如果出現紅腫、疼痛的病症,除了大拇指上的合谷穴處的病症稱為「合谷疽」之外,其餘部位出現的病症都稱為「手丫發」,俗稱為「手丫支」或「手背丫」。這是手三陽經受到病邪侵襲而引起的。手掌心出現的病症,則是手三陰經受到病邪侵襲而引起的。病症在早期時像粟米粒般大小,逐漸長大到綠豆般大小,紅腫、灼熱、疼痛,疼痛不止。這些病症都是由於濕熱凝聚而成的。在病症早期,應採用疏散清熱解毒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膿液沒有排出,就用制蠶、角針刺破膿腫,讓膿液排出,病邪消除。然後,採用扶助胃氣的方法來調和營氣,最後使病症痊癒。

合谷疽,又名虎丫毒。此手陽明大腸經濕熱之毒結聚之所致也。初起黃粟小泡,熱癢焮痛根深。有紅線上攻腋內者,即名合谷疔。若初起如豆,漸至漫腫,堅硬焮痛而不可忍者,名合谷疽。治法與前證同。

白話文:

合谷疽,又稱虎丫毒。這是手陽明大腸經濕熱之毒積聚而引起的。剛開始時會出現黃色粟米粒大小的小水泡,伴有熱、癢、灼痛和根部疼痛。如果沿著紅線向上攻到腋窩,就稱之為合谷疔。如果剛開始時像豆子一樣大,逐漸腫脹,堅硬發燙疼痛且無法忍受,就稱之為合谷疽。治療方法與前一個證狀相同。

6. 辨蛇頭疔蛇眼疔水蛇頭論

蛇頭疔,又名天蛇毒,又名調疽。生手大拇指頂頭,或生他指。初起如粟,漸大如豆,或如桃李,堅硬焮赤腫痛,疼極連心;又或青或白,乍黃乍紫乍黑,或癢或麻木不痛,自筋骨發出,根深毒重,屬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絡經熱毒結聚而成。甚則手背手心皆腫,指頭皮硬。

白話文:

蛇頭瘡,又叫天蛇毒,又叫調疽。它長在手的大拇指頂端,或者長在其他手指上。剛開始像小米粒那麼大,逐漸長到黃豆那麼大,或者像桃子和李子那麼大,堅硬紅腫疼痛,疼痛極其劇烈,甚至連心臟都疼;或者青色或白色,時而黃色時而紫色時而黑色,或者癢或麻木不痛,從筋骨中發出,根深毒重,屬於肺經和包絡經的熱毒積聚而成。嚴重時,手背和手掌都會腫脹,手指和頭皮變硬。

當以豬膽套之,或以雄黃散塗之,與以蟾酥丸發汗解毒,更服銀花解毒湯。若四、五日後潰膿,有黃頭可刺者,順;如不潰無膿,黑色過節者,險。其藥即進涼膈,或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若毒氣攻心,嘔吐不食,膨脹,齒縫出血,是為危候。此證膿未熟時不可開刀早,否則致皮裂肉胬,疼痛倍增,不能速愈。

白話文:

當用豬膽汁敷塗患處,或用雄黃散塗抹患處,再服用蟾酥丸發汗解毒,並服用銀花解毒湯。如果四五天後潰爛流膿,有黃色的膿頭可以刺破,則病情順利;如果沒有潰爛流膿,皮膚發黑,則病情危險。可服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藥物。如果毒氣攻心,嘔吐不吃東西,腹部膨脹,牙縫出血,則是危重症狀。症狀未成熟時,不能過早切開,否則會導致皮膚破裂,肌肉腐爛,疼痛加劇,難以快速治癒。

若患久即有多骨,多骨出始能收口,虛而不斂者能補之。更有膿不泄,火毒不化,腐爛其筋,至落去一節者。

蛇眼疔,生於手指甲旁尖角間,形如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如鐵釘。亦火毒所發。若有黃頭出如眼者,即以針挑破之。

白話文:

蛇眼疔,生長在手指甲旁邊尖角的地方,形狀像豆子,顏色是紫色的,一半露在外面一半藏在裡面,堅硬如同鐵釘,也是由火毒所引起的。如果長出黃色的膿頭,像眼睛一樣,就用針把它挑破。

水蛇頭,指頭有黃泡明亮者是。亦宜挑破,去其惡水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