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正面頭面部

自巔頂起至髮鬢額角眉目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以便檢閱參治。

2. 百會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百會疽一名玉頂疽,(百會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庭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初發如麥米,頓增痛楚,寒熱大作,由陽虛浮泛,宜鹽湯下八味丸,引火歸源。若元氣素厚,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煽,臟腑熱毒上攻而成者,宜黃連消毒飲,七日無膿者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百會疽又稱為玉頂疽,(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位於前額之後一寸五分,頭頂中央旋毛中凹陷的地方,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初期發作時像麥米大小,疼痛劇烈,寒熱交替,是陽氣虛弱浮泛所致,宜用鹽湯送服八味丸,引火歸元。若是元氣充足,六陽經受風邪侵襲,風火相煽,臟腑熱毒上攻而成,宜服用黃連消毒飲,七天內無膿者死亡。(《準繩》)

申鬥垣曰:腦發生於巔頂之上泥丸宮穴,乃足太陽膀胱經兼督脈相併而作,多血少氣,狀如火燎漿泡,大如銅錢,色如葡萄,頭如米粒,四圍堅硬,赤色可治,悶亂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腦生在頭頂上的泥丸宮穴,是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相併而形成的,多血少氣,像火燎漿泡,大如銅錢,色如葡萄,頭像米粒,周圍堅硬,呈紅色,可治癒;如果煩悶心亂,神志不清的,就會死亡;如果過了八天有膿,可以刺破的,就能活。

又曰:前腦疽即腦癰,俗云囟門蕩子發癰是也。有生囟門,有生腦前、腦後、腦側者,皆由當風睡臥,風寒入腦內,氣血凝滯,遂生此證,四五日可治,半月二旬以外,毒氣深入腦內,難治。又有腎經虛熱,壅於腦戶,伏結成毒,但潰久成穴,腦髓外流者,不治。治與癰疽同。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又曰:前腦疽即腦癰,俗雲囟門蕩子發癰是也。有生囟門,有生腦前、腦後、腦側者,皆由當風睡臥,風寒入腦內,氣血凝滯,遂生此證,四五日可治,半月二旬以外,毒氣深入腦內,難治。又有腎經虛熱,壅於腦戶,伏結成毒,但潰久成穴,腦髓外流者,不治。治與癰疽同。

又說:前腦疽就是腦癰,民間稱之為囟門蕩子發癰。有的長在囟門上,有的長在腦前、腦後、腦側,都是因為當風睡臥,風寒進入腦內,氣血凝滯,於是生了這個病,四五天內可以治癒,半個月二十天以後,毒氣深入腦內,難以治癒。還有一種是腎經虛熱,壅滯在腦戶,潛伏著化膿成毒,只剩下潰爛的孔洞,腦髓流出來的,不治。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

胡公弼曰:頂門乃三陽經脈聚會之所,其穴名曰百會穴,此處前後生毒,最易傷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是陽經亢極,熱氣不散,氣血凝滯,結聚巔頂而成。此疽繫心經受證,治之忌灸,如有用灸者,艾柱宜小,壯數宜少,若火氣太過,會合陽經,毒流頭面潰爛難治,故曰不宜灸也。(《青囊》)

白話文:

胡公弼說:頭頂是三陽經絡匯聚的地方,這個穴位叫做百會穴,這個地方前後長毒,最容易損害腦髓,腦髓一旦陷下去,最難治癒。這是陽經亢奮極致,熱氣不散,氣血凝滯,聚積在頭頂而形成的。這種毒瘡與心經受證有關,治療時忌諱灸灸,如果要灸灸,艾柱要小,壯數要少,如果火氣太大,會與陽經結合,毒氣流向頭面潰爛難治,所以說不宜針灸。(《青囊》)

蔣示吉曰:腦發疽生巔頂之上,由督脈太陽經所主,受病在心,乃陰陽不調,熱氣上壅,聚而不散而成。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矣。

白話文:

蔣示吉說:腦疽發生在頭頂上,是由督脈和太陽經主管的。這種病是心臟出了問題,陰陽失調,熱氣上升,聚集而不散,最終形成的。如果不趕快治療,頭頂會裂開,骨髓會枯竭,到時候就沒救了。

《心法》曰:百會疽生頭頂中央,自側面觀之,正對耳尖者是。

又曰:已潰,開瘡看視,務宜密室中揭膏拭膿收拾,切忌外風襲入,以免漫腫抽搐之虞。

澄曰:頭為諸陽之首,巔乃腦髓之穴,此處患毒,非諸陽蘊熱亢極,即心事勞攘火炎,或素有蓄熱,醇酒炙煿而成,或過服升、柴,提動積熱而起。初起如粟,根腳堅硬,不紅不焮,痛疼徹腦,頭如頂石,破後無膿,鼻流穢物者死。如初起紅腫,根腳分明,潰後得膿者吉,但不可輕敷涼藥,逼毒入腦,施治之法,悉遵癰疽治法,毋庸分門立方。

白話文:

澄說:頭部是諸陽之首,頭頂是腦髓的孔穴,此處患了毒瘡,不是諸陽蘊熱亢盛到極點,就是心裡憂慮焦躁引起火氣上炎,或者素來就有積熱,嗜好醇酒和炙烤食物而形成,或者過量服用升柴藥物,引動積熱而發作。毒瘡剛開始像粟米大小,根腳堅硬,不紅不腫,疼痛徹入腦髓,頭像頂著石頭一樣,破潰後沒有膿,鼻孔流出穢物的人會死亡。如果毒瘡剛開始就紅腫,根腳分明,潰破後流出膿的人就會康復,但不能輕易塗敷涼性藥物,以免逼迫毒邪進入腦髓,治療的方法,都遵循癰疽的治療方法,不必要另立方劑。

3. 百會疽門主方

立消散,敷百會疽。

龍膽草藁本,西牛黃白芷地骨皮雄黃金銀花藤(各等分)

白話文:

龍膽草、藁本、西牛黃、白芷、地骨皮、雄黃、金銀花藤(皆等分)。

共研極細,生酒調敷,中留一孔透氣,自消。

4. 頂門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頂門疽,一名佛頂疽,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致,穴名上星。(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頂門疽,又名佛頂疽,是由於太陽經風熱引起的,穴位名稱為上星。(在上星穴位於神庭穴後面,深入髮際一寸。)這是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攻而形成的。脈搏洪大,神志昏迷,二便閉結者,無法治癒。(《準繩》)

申鬥垣曰:頂門疽,又名佛頂疽,乃心經受毒,陰陽不和,穢熱上壅,入於腦中,遂成此證。如根腳穿過腦者,不治。(《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頂門疽,又叫佛頂疽,由於心經受到毒害,陰陽不和,穢熱之氣上攻,進入腦中,於是形成此症。若是根部穿過腦的,無法治癒。(出自《啟玄》)

蔣示吉曰:頂疽,生巔頂上,乃任脈所主,六腑不調,熱壅上焦,濕聚高巔而成。(《說約》)

澄曰:頂門疽,有堅硬不痛者為疽,均照癰疽門施治,故不另立方法。若紅腫如桃似李,或上有黃頭,膿血相親,小兒積暑熱癤,多有類此者,不可作頂門疽治之。

白話文:

澄說:頭頂上的瘡,有堅硬而不疼痛的,這叫做疽,治療方法與癰瘡相同,所以沒有另外寫出來。如果有發紅腫脹,像桃子或李子一樣,或者上面有膿頭,膿血互相混合,小孩子因為暑熱積聚而長的瘡,有很多是像這樣的,不能把它當做頭頂的疽來治療。

5. 小兒囟腫門主論

馮魯瞻曰: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充,為之瞋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骨蒸自汗者。更有風熱傷肝,木鬱思達,所以令腫者;更有肺熱生風,肺主皮毛,亦令囟腫毛焦者;更有胎中受熱所致者。然寒氣上衝而腫者,色白堅硬;熱氣上衝者,柔軟紅色。

白話文:

馮魯瞻說:囟腫,就是囟門腫脹隆起的症狀。

脾臟掌管肌肉,如果乳汁哺餵不規律,經常處於飢餓或過飽的狀態,或者忽冷忽熱,影響了脾臟的運作,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氣上行,引起囟門腫脹,隆起高聳,好像東西堆積在那裡一樣,頭髮短而稀疏、枯黃,伴有骨蒸自汗的症狀。

還有一些是風熱之邪損傷肝臟,肝鬱氣滯,思慮過多,也會引起囟腫;還有肺熱生風,肺臟掌管皮毛,也會引起囟腫,頭髮焦枯;還有一些是胎兒在母體內受熱所致。

如果是寒氣上衝而引起的囟腫,腫脹部位的顏色是白色且堅硬的;如果是熱氣上衝,則腫脹部位的顏色是柔軟的紅色。

更有外因覆護過暖,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外用封囟法,可也。(《錦囊》)

澄曰:小兒囟腫,多由肝風脾熱上壅,驚風慢脾之證多見之。切不可輕用犀角磨塗,涼藥外敷,逼熱人腦,多令危亡,只宜疏風平肝導熱,其腫自消。

白話文:

澄說:小兒囟門腫大,多是因肝風、脾熱上衝,驚風、慢脾的症狀中常可見,切不可輕易用犀角磨粉塗抹,或用涼藥敷在外面,會把熱逼到腦中,多會導致危險或死亡,只宜疏散風熱,平熄肝火,引導熱邪外散,腫脹自然會消退。

6. 小兒囟腫門主方

全生湯,感熱囟門忽腫。

遠志肉,蟬蛻,明天麻防風羌活(各五分),川芎桔梗(各四分),牛蒡子(炒,三分),甘草(一分),燈心水煎服。

白話文:

遠志肉、蟬蛻、明天麻、防風、羌活(各五分),川芎、桔梗(各四分),牛蒡子(炒熟,三分),甘草(一分),用燈心草水煎服。

7. 小兒囟陷門主論

馮魯瞻曰:囟陷者,有因臟腑蓄熱,渴飲水漿,致成瀉痢,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若與枕骨並陷,百難救一。亦有父精有損,母血虛衰,稟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陰陽兩虧,無時溫熱而囟陷者;有因蓄熱不除,漸至身羸發落,腳縮手拳,皮焦鶴膝,血絕筋衰而囟陷者。宜各隨證調治,枕陷尤重於囟陷,不獨小兒也。

白話文:

馮魯瞻說:囟門凹陷,有的因為臟腑積熱,口乾想喝很多水,導致腹瀉,時間久了,血氣虛弱,不能上升到髓海和大腦,所以囟門凹陷,就像一個坑。這是胃虛脾弱的極致,應該趕緊扶助元氣,如果連枕骨也凹陷,那就很難救治了。也有一些是父親精子有損,母親血虛氣弱,先天不足,所以形體枯瘦,陰陽兩虛,常常感到寒冷而囟門凹陷;還有的是因為積熱不除,逐漸發展到身體虛弱,頭髮脫落,腳縮手拳,皮膚焦枯,筋脈衰弱而囟門凹陷。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枕骨凹陷比囟門凹陷更加嚴重,不只是小兒才會這樣。

蓋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陷則腎元敗矣。(《錦囊》)

澄曰:囟陷,乃病後元氣不振,所以陷也。惟內服異功散,扶脾保元,此為良策。

白話文:

澄說:囟門凹陷,是因病後元氣虛弱,所以凹陷。應該內服異功散,補益脾胃、保全元氣,這是一個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