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論瘡瘍僵肉

梅氏曰:凡治背瘡,肉長疾嫩,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肉,速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傅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準繩》)

白話文:

梅氏說:治療背部瘡,瘡肉生長過快、鮮嫩柔軟,但皮膚生長過慢,覆蓋不了瘡肉,風一吹就變成硬肉了。這時,要趕快把寒水石燒熱研磨成細末,敷在瘡上,再敷上銅綠細末,這樣,瘡肉就不會變成硬肉了。(《準繩》)

2. 論瘡瘍瘡口黑暈瘡內無血色

凡瘡口黑暈而無血色者,乃涼藥太過,宜用沖和膏加肉桂當歸,溫活死血,則黑暈自退也。如顏色未復原,仍以沖和膏敷之。

白話文:

凡是瘡口周圍出現黑暈,且沒有血色,這是因為涼性藥物用多了,應該使用沖和膏加上桂皮、當歸,溫暖和活化死血,黑暈自然會消退。如果顏色還沒有恢復,繼續使用沖和膏敷。

3. 論瘡瘍瘡毒入內罨

夫瘡之始發,肉色未辨,經絡初滯之時,宜表散,以托裡之劑,使經絡易通,而毒氣亦散,則毒氣引令外出,為順。《內經》云:汗之則瘡已。俾營衛通行,妙在斯矣。有等庸俗之人,不知斯理,而自高傲,強自內疏,不知脈浮在表之理,反使邪毒內罨,如傷寒證,當汗而誤下之義同。

白話文:

當瘡口剛剛形成,肉色還不明顯,經絡剛被阻滯的時候,應該使用表散的藥物來託裡,使經絡容易疏通,毒氣也能夠散去,這樣毒氣引領外出,是順暢的。《內經》上說:發汗就可以治癒瘡。使營衛之氣通行,妙處就在這裡。有些庸俗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卻自以為高明,強行從內部疏通,不知道脈浮在表面的道理,反而使邪毒內鬱,就像傷寒證,應該發汗卻誤下藥,道理是一樣的。

以致外如麻而里如瓜,憎寒壯熱,邪已內攻,惟有急以蒜灸以接其陽,引毒外出,更以托裡大劑治之,或有可生者。常見有瘡疥之人,熏燃捻子等藥,亦令入內,俱自取傷生之禍爾。

白話文:

由於外皮像麻,裡面像瓜,害怕寒冷並發燒,邪氣已入侵內部,只有趕快用蒜灸來連接陽氣,引出毒素排出體外,再以大劑量的藥物治療內部,或許還有可能存活。經常看到皮膚病患者,用燻燃藥物治療,導致毒素進入體內,都是自己造成傷害生命的災禍。

4. 論瘡瘍面赤不得攻下

夫瘡瘍面赤,雖伏大熱,禁不得攻裡,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秘結,只宜多發其表,以發散陽火,少加潤燥之藥。若見風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也。若只乾燥秘澀,只宜潤之,亦不可下。

白話文:

如果瘡腫的面板發紅,即使有很大的熱量,也不可以攻裡,因為這時陽氣鬱結,邪氣在經絡中,應該發散來祛除它。所以說:火鬱結了就發散它。即使大便祕結,也只宜多發其表,以發散陽火,少加潤燥的藥物。如果見到風脈、風證,只可以採用發散風藥,就可以通利了。如果只是乾燥祕澀,只宜滋潤它,也不可以攻下。

5. 論瘡瘍治法當分緩急

凡患瘡瘍,或泄瀉,或出汗,或不進飲食,或夜不寐,宜先治內證,內證一愈,則外證易痊,此乃急則治標之法,膏圍二藥,仍照舊用之,勿缺。

白話文:

凡是得了瘡瘍、泄瀉、出汗、不吃不喝或失眠等病症,應當先治療內在病因。內在病因一旦治癒,外在病症就很容易痊癒。這是因應緊急情況,先治療症狀的方法。膏藥和敷料等藥物,仍要照舊使用,不可間斷。

6. 論瘡瘍補瀉不可倒施

東垣云:夫癰疽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裡以溫,若反用寒藥,則是以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若反用溫劑托裡,則是以骨髓之病,上徹皮毛矣。是必表裡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令危,重則死矣。

白話文:

東垣說:癰疽的產生,有內外之別,治療也有寒溫之異。由於外感而得的,治療方法應該託裡溫補,如果反而使用寒藥,就會把皮毛的邪氣引入骨髓裡。由內而產生的,治療方法應該疏泄宣通,使用寒藥治療,如果反而使用溫劑託裡,就會使骨髓的疾病,上衝皮毛。這樣的話,必然會造成裡外貫通而潰爛,合為一個瘡口,邪氣助長而成毒,痛苦百倍,病情較輕的也會變得危急,病情嚴重的則會死亡。

7. 論瘡瘍輕證用重劑

夫人身氣血有虛實,瘡瘍所發有輕重,治療之法有攻補。元戎云:若人氣血壅盛,營衛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營衛短澀,寒摶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丹溪云:腫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行散為主。大抵用藥之法,如執權衡,當察病勢輕重,邪蓄表裡,瘡毒腫潰,元氣虛實,若不詳究其因,率爾投治,實實虛虛,七惡之禍,不能免矣,治者審之。

白話文:

人的身體氣血有虛實之分,瘡瘍的發作也有輕重之別,治療的方法有攻補之法。元戎說:如果人的氣血壅盛,營衛充滿,抑鬱不暢,腐化而生癰瘡,應當瀉之以奪取過剩的熱氣。如果飲食少思,精神衰弱,營衛短澀,寒凝而生癰瘡,應當補之以接濟虛弱的氣。丹溪說:腫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行散為主。總的來說,用藥的方法,如同稱量輕重,應當察看病情的輕重,邪氣蓄積在表裡,瘡毒腫潰,元氣虛實,如果不詳細地究明其原因,率爾投藥治療,實實虛虛,七種惡果,就不能免除了,治療者應當慎重。

8. 論瘡瘍寒熱逆從用藥法

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治熱以寒,而熱彌熾,何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腎,腎水滋,熱自除。腎虛生寒者,補益其心,心火降,寒自退。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蓋治寒以熱,必涼藥以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藥以導之,此亦欲其藥性之調和也。其間有正有權者,因病有微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

白話文:

我曾見過有治療寒症而用熱藥的,結果寒症反而更厲害了;也有治療熱症而用寒藥的,結果熱症反而更嚴重了。這是為什麼呢?假設是心臟實熱引起的熱症,那麼就應該滋補腎臟,腎水滋潤了,熱症自然就消除了。如果是腎臟虛弱引起的寒症,那麼就應該補益心臟,心火下降了,寒症自然就退去了。這就叫做寒症而用熱藥治療的,是從陰方面著手;熱症而用寒藥治療的,是從陽方面著手。另外,寒症是因為熱症而引起的,就要用熱藥來治療;熱症是因為寒症而引起的,就要用寒藥來治療。關鍵是要通曉其中的道理而已。我又聽說微小的病症要逆著它來治療,嚴重的病症要順著它來治療。所以治療寒症而用熱藥,一定用涼藥來引導;治療熱症而用寒藥,一定用溫藥來導引。這也是為了使藥性調和。其中有正有權,是因為病症有微有甚,微小的病症逆著治,是理所當然的。

甚者從治,理之權也。

9. 論瘡瘍用汗下藥

仲景云:治傷寒有汗、吐、下三法。東垣云:治瘡瘍有疏通、托裡、和營衛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瘡瘍腫硬木悶,煩熱便秘,脈沉而實,其邪在內,當先疏其內以下之。焮腫作痛,便利調和,脈浮而洪,其邪在表,當先托其里以汗之。元戎云:營衛充滿,抑遏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營衛虛弱,壅滯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東垣又云:瘡瘍雖面赤伏熱,不得攻裡,裡虛則下利。

白話文:

仲景說:治療傷寒有汗法、吐法、下法三種方法。東垣說:治療瘡瘍有疏通法、託裡法、和營衛法三種方法。使用得當,疾病就會痊癒。比方說瘡瘍腫硬木悶,煩熱便祕,脈沉而實,其邪氣在身體內部,應先疏通其內部以下瀉之。瘡腫作痛,便利調和,脈浮而洪,其邪氣在身體表面,應先托出其邪氣以發汗之。元戎說:營衛充滿,抑遏而形成瘡瘍的,應泄瀉以奪取盛熱之氣;營衛虛弱,壅滯而形成瘡瘍的,應滋補以接濟虛怯之氣。東垣又說:瘡瘍即使面赤伏熱,也不得攻裡,裡虛則下利。

仲景又云:瘡家雖身體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發痙,苟不審詳,妄為汗下,以致血氣虛損,毒反內陷,少壯者難以潰斂,老弱者多致不救。

白話文:

仲景又說:瘡家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用發汗藥,因為發汗則會引起痙攣,如果不能詳細考察,胡亂用發汗、瀉下藥,以致氣血虛弱,毒邪反而內陷,年少力壯的人也難以潰散和收斂,老年體弱的人更是無藥可救。

10. 論瘡瘍附子不可輕用

附子,味辛而甘,氣溫大熱,有大毒。製法:以童便煮而浸之,再用文武火以烈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此佐使之藥,通行諸經,其性善走而不守,浮中沉無所不致,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用之得宜,有奪旗斬將之功,用之不宜,有殺身殞命之禍。

白話文:

附子,味道辛辣甘美,氣溫大熱,有劇毒。製作方法:用童便煮沸浸泡,再用文武火去除毒性,還可以幫助附子下行,加入鹽巴後效果更佳。它是輔助藥物,可以通行全身經絡,其藥性善於走動而不停留,上浮下沉都能到達,是陽中之陽,因此能一直運行而不停止。如果使用得當,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如果使用不當,則有殺身之禍。

人參一錢為君,止可下附子一二分為使,再加甘草以解其毒,內外之證,遇嚴寒時候,瘡口沉塌,四肢厥冷,寒濕疼痛,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腰脊風寒,伏陰傷寒,方可下附子,不審陰陽虛實,一概用之,使人服後,火鬱中焦,氣鬱下焦,咆哮喘急,頃刻而斃。凡用附子者,豈可不細審之乎。

白話文:

每次用參一錢為君藥,可以再下二、三分的附子為藥引,再加點甘草來解除其毒性,內、外證,遇到嚴寒的時候,瘡口凹陷,四肢冰冷,寒濕疼痛,痿痹拘攣,膝蓋疼痛不能行走,腰脊風寒,隱伏期陰寒冷,纔可以下附子,不認真分清楚陰陽虛實,一樣使用,會讓人服後,火氣鬱結在中焦,氣鬱結在下焦,喘息急促,頃刻之間就死亡。凡是要用附子的,難道可以不細心判斷嗎?

又曰:解附子毒,令多吸新水,連飲數碗,遂大嘔泄,方解其毒,此又不可不知也。

11. 論瘡瘍當舍時從證

薛立齋曰: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熱飲冷,便秘作渴,脈洪數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者。若脈細皮寒,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溫之劑,以助陽氣。《內經》云: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證。

白話文:

薛立齋說:經典上說:各種疼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如果腫脹發紅煩躁,發熱想喝冷水,便祕口渴,脈搏洪數有力,這是常見的症狀,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必須使用大苦寒的藥物來瀉熱。如果脈搏細弱,皮膚寒冷,腹瀉腸鳴,飲食不能入口,嘔吐不止,手腳冰涼,這是變化的症狀,即使在盛夏,也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內經》說:治療寒證要用寒藥,治療熱證要用熱藥,有假象的則相反,即使違背了季節,也必須根據證狀來治療。

王肯堂曰:如腫赤煩躁,發熱引冷,便秘作渴,脈洪數實,是為五實,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瀉其陽以救其陰。若脈細皮寒,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為五虛,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熱之劑,散其陰以回其陽。若執泥常法,則誤矣。(《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如果腫脹、發紅、煩躁、發熱、畏寒、便祕、口渴,脈象洪數而實,這叫做「五實」,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應該用強力清熱瀉下的藥物,瀉掉陽氣來拯救陰氣。如果脈象細弱、皮膚冰冷、腹瀉腸鳴、飲食不能進食、嘔吐不止、手腳冰冷,這叫做「五虛」,即使在盛夏,也應該用強力驅散寒氣的熱性藥物,散掉陰氣來讓陽氣回到身體。如果固守常法,就會出錯。(《準繩》)

張景岳曰:愚意羅先生以舍時從證之法,垂訓後人,誠百世不磨之要道也。但時之遷變,本所難知,而證之幽顯,尤不易識,何也?蓋常人之所謂時者,春夏秋冬之時也,歲歲時常之主氣也。誰不得而知之。

白話文:

張景嶽說:我認為羅先生用舍時從證的方法,留給後人的教訓,真是百世不磨的中心思想啊。但是時代的變遷,主要的是難於知道,而症狀的隱伏和顯露,更加難於識別,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所謂的時,是指春秋冬夏的時令,是年年經常的主導氣候。誰都容易知道。

而不知五六周環,則長夏有寒淫之令,三冬有炎暑之權,此則雖若舍時,而實以從時,昧者固能知此乎!又如察證之法,則凡脈細皮寒,泄瀉厥冷之類,是皆已見之寒證也,又誰不得而知之。不知其來有源,有甚有漸,即諸證未見之前,而本來已具,此際便難錯認,使必待焦頭爛額,而後曲突徙薪,則已晚矣。此羅先生之所以明已,然則余更為慮未然,蓋恐人之見之,遲而無及於事也。

白話文:

不懂得五六週環的原理,那麼長夏就會寒冷,三冬就會炎熱,這雖然好像違反了時序,但實際上是順應時序的。淺薄的人當然不能理解。又如觀察病情的方法,凡是脈搏細弱、皮膚寒冷、腹瀉和手腳冰冷等症狀,都是已經出現的寒證,這又有誰不知道呢。不知道病症的源頭,病因有深淺、有漸進,也就是說,在各種症狀還沒有出現之前,病因其實就已經存在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錯過診斷,等到病情惡化到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才來亡羊補牢,那已經太晚了。這就是羅先生所謂的「預見」,然而我擔心的是別人的見解,太遲了,對事情沒有幫助。

雖然余常見今人之於已然者尚不能見,而復欲其見未然,誠哉過矣!然余慨然之念,則不能不道其詳,而深望於知音者。

白話文:

雖然我常常看見現代人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都還不能預見,但是卻又希望他們能夠預見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這真是差得太遠了!但我心中總是滿懷感嘆,不能不詳細地闡述我的看法,並殷切地希望有識之士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