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足太陽膀胱經

歌曰:

足太陽膀胱六十三,至陰通谷二穴藏,束骨與京骨,金門同關梁,申脈在外踝,僕參仔細詳,崑崙二穴,跗陽飛揚,承山魚腹,承筋腨腸,合陽在膝之中央,委中又委陽,浮郄殷門之旁,承扶秩邊共胞肓志室,肓門到胃倉,意舍與陽綱,魂門膈關譩譆,神堂膏肓俞,魄戶相將,附分,會陽,下髎中髎次髎,上髎要費平章,白環俞,中膂俞,膀胱俞,小大之腸腎三焦,胃脾膽肝膈,心厥陰肺,一一分張,風門名熱府,大杼在兩旁,天柱玉枕各相當,絡郤通天方承光,五處曲差攢竹處,睛明五脈會三陽。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有六十三個穴位。

至陰穴和通谷穴都位於骨與骨的間隙中。

束骨穴與京骨穴連在一起,金門穴和關梁穴也是如此。

申脈穴位於外踝上,僕參穴的位置要仔細查找。

崑崙穴和二穴都在腳踝上,跗陽穴的位置很高。

承山穴在腓腸肌上,承筋穴在腨腸穴上。

合陽穴在膝蓋的中央,委中穴,僕參穴的位置要仔細查找。

委中穴和委陽穴都在膝蓋後面。

浮郄穴和殷門穴都在膝關節內側,承扶穴和秩邊穴都在腹部。

胞肓志室穴和肓門穴都在胃部,意舍穴和陽綱穴都在胸部。

魂門穴和膈關穴都在膈肌上,俞穴和魄戶穴在心臟附近。

附分穴和會陽穴都在背部,下髎穴、中髎穴和次髎穴都在腰部。

上髎穴的位置很重要,務必要弄清楚。

白環俞穴、中膂俞穴和膀胱俞穴都在背部。

小腸、大腸、腎臟、三焦、脾胃、膽、肝、膈肌、心臟、厥陰肺經以及一一分張穴都在體內。

風門穴就是熱府穴,大杼穴位於兩側。

天柱穴和玉枕穴相對應,絡郤穴和通天穴連在一起。

方承光穴、五處曲差穴、攢竹穴和睛明穴都是三陽經的交匯點。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迴轉,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眼角,向上額頭,交會於頭頂;它的分枝,從頭頂到耳角;它直行的部分,從頭頂進入聯絡大腦,然後從另一側出來,向下經過頸項,沿著肩和胳膊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並沿著脊柱,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的分枝,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大腿後方;它的分枝,從胳膊內側左右兩側,分別向下貫穿肩胛骨,挾著脊柱內側,經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連結到大腿後方;再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之後出來,沿著足跟骨,到達小腳趾外側端。如果這條經脈有病,就會頭痛,眼睛好像脫落,頸項好像被拔起來,脊背疼痛,腰好像要折斷,大腿不能轉動,小腿後方好像結塊,小腿肚好像要裂開,這種病叫做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也。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菜葉。)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陽蹺脈所生。)

僕參二穴(一名安邦,在跟骨下陷中。)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跗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傷山、肉柱,在兌腨腸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在腨腸中央陷中。)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委中二穴(在膕中約文中動脈。)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

承扶二穴(一名肉部,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文中央。)

秩邊二穴(在第廿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譩譆二穴(肩膊內廉挾脊,第六椎兩旁各三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

膏肓俞二穴(第四椎近五椎兩旁三寸。出《千金》《外臺》《內經》。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

附分二穴(在第五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

會陽二穴(在陰尾尻骨間兩旁,督脈所發。)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挾脊陷中。)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白環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中膂內俞二穴(二十椎下,相去一寸五分。)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小腸俞二穴(十八椎下兩旁,相去一寸五分。)

腎俞二穴(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厥陰俞二穴(第四椎上兩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坿經》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各挾脊相去一寸五分。)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下同。)

玉枕二穴(在絡郤後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

天柱二穴(在頸大筋外廉,挾項發陷中。)

絡郤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通天後一寸五分。)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

五處二穴(俠上星旁一寸五分。)

曲差二穴(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

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

睛明二穴(在目內眥,手足太陽少陽五脈之會。)

2. 手厥陰心包經

歌曰:

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中衝勞宮與大陵,內關間使郄門竅,曲澤天泉各二門,天池與天會,總是一般名。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共有九個重要的穴位,分別是:

  1. 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

  2. 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

  3. 大陵穴:位於手腕橫紋正中處。

  4. 內關穴:位於腕關節內側,橫紋上兩寸處。

  5. 間使穴:位於手背橫紋上三寸處。

  6. 郄門穴:位於手背橫紋上四寸處。

  7. 曲澤穴:位於肘橫紋正中處。

  8. 天泉穴:位於肘橫紋外側一寸處。

  9. 天池穴:位於肘橫紋內側一寸處。

  10. 天會穴:位於肘橫紋正中處。

這九個穴位都屬於手厥陰心包經,都有各自的不同功效。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善笑不休,目黃。是主心包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也。

白話文:

手厥陰脈絡起始於胸中,通向心包,下膈通過三焦;分出的小支脈,沿著胸部出來,進入脅部,在腋下三寸處,向上抵達腋下,向下沿著臑的內側行走,在太陰和少陰之間經過,進入肘部,向下沿著手臂在兩條肌腱之間行走,進入手掌,沿著中指指出其末梢;分出的小支脈,從手掌中出來,沿著小指次指指出其末梢。當這條經脈發生病變時,則會出現手心發熱、臂肘攣急、腋下腫脹,嚴重時可出現胸脅支滿、心中煩躁不安、面赤善笑不休、目黃等症狀。主治心包脈絡所致的心煩、心痛、掌中發熱等症狀。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勞宮二穴(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

大陵二穴(在掌中後,兩筋間陷中。)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得之。)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