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5)

1. 黃水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黃水瘡又名滴膿瘡。(《啟玄》)

陳實功曰: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延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吹,暴感濕熱,或內飧濕熱之物,風動火生者有之。治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搽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頭面、耳項上突然長黃色的水泡,皰破流出黃水,頃刻間延展蔓延,並伴隨疼痛和瘙癢,這是由於日曬風吹,暴感濕熱,或內部積聚濕熱之物,風邪侵入,導致火熱生發所致。治療時可使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塗搽。(出自《正宗》)

馮魯瞻曰:面上耳邊生瘡,時出黃水,浸淫不愈,名曰香瓣瘡。(《錦囊》)

凡初起細瘡,手少動之即破,毒水流入何處,即生大水泡瘡,即為黃水瘡,此熱毒鬱於皮毛也,當以湯洗之。(《秘錄》)

白話文:

凡是最初開始發生的細小瘡癤,只要用手輕輕一動它就會破裂,有毒的膿水流到哪裡,哪裡就會生出大水泡瘡,這便是黃水瘡了,這是熱毒瘀積在皮膚毛孔的緣故,應該用水洗一洗。(《祕錄》)

2. 黃水瘡門主方

四味異功散

松香(煉老),生礬,枯礬,銀粉

各等分,研細。先將撏豬湯或米泔水熬,洗去淨瘡靨,拭乾穢水,干則麻油調搽,濕則乾摻。

白話文:

將藥物各取適量,研磨成細粉。先用煮豬油的水或米泔水清洗傷口,將傷口清洗乾淨,擦乾多餘的水分。如果是乾燥的傷口,用麻油調和藥粉,塗抹在傷口上。如果是濕潤的傷口,直接將藥粉撒在傷口上即可。

面上黃水瘡。

酸棗,荊芥,羊胡(各煅灰存性,一錢),鉛粉(五錢)

研細。先以槐條煎水洗淨,將藥敷上,其瘡自好。

洗法(岐天師)

雄黃防風(各五錢)

水十碗,敷滾去渣取汁洗瘡,即愈。

又方,鉛粉用菜油調塗磁碟內,多捲紙板點著合熏,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將靨剝去搓上,立愈。

又方(周氏抄方),雄豬膽一個,黃柏一兩浸,焙乾為末,摻之。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周氏抄寫的方子):用一個公豬的膽囊,一兩黃柏浸泡,烘乾後研成粉末,混合使用。

又方,松香研細,真麻油調搽。

又方,銀粉井水調塗碗底,以艾團燒煙燻轉綠色,刮下研細,濕則乾摻,干則油調搓。

3. 香瓣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香瓣瘡又名浸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後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香瓣瘡又名浸淫瘡,開始時很小,先癢後痛,汁液流出浸淫,濕爛肌肉,蔓延到全身,多長在面部和耳邊。(《啟玄》)

4. 香瓣瘡門主方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煅存性,三錢)

白話文:

羖羊須、荊芥、幹棗(去核,各炒至表面呈焦狀,但不能燒焦,三錢)

研細,入銀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先以溫湯洗淨,拭乾塗上即愈。

小兒身上起白累如珠綴,一二日即破,膿水外流癢甚,一處方好,一處又起。如意草搗爛敷之,以長布縛定,一夜即安。

白話文:

小兒的身上會浮起像珍珠般的白色水泡,幾天後就會破裂,流出膿水,非常癢。一個地方好之後,又會在另一個地方出現。這時,使用如意草搗爛敷在患處,並用長布條綁定。過一夜後就能夠痊癒。

又方,雞蛋殼煅存性,研細,豬油調搽。

又方,紫草一錢,麻油浸,先搽一塊,好了再搽一塊。

白話文:

另一個配方:紫草一錢,用麻油浸泡。先塗抹一塊皮膚,好了之後再塗抹另一塊皮膚。

5. 金絲瘡門主論

金絲瘡形如繩線,鉅細不一,上下至心即死。治法將瘡頭截住刺之出血,再用藥治。(《集驗》)

6. 金絲瘡門主方

驗方,嚼浮萍草塗之,即愈。

7. 火珠瘡門主論

火珠瘡其形如珠,始於發中相染不已,亦有傷命者。其熱如烙,四畔紅赤,中藏明亮如珠,此心肝二經積熱熾盛而成。

白話文:

火珠瘡的形狀像一顆珠子,開始於頭髮中,並不斷地傳染,甚至有致命的可能。它像烙鐵一樣熱,周圍紅赤,中間藏著明亮的東西像一顆珠子,這是心肝二經熱盛熾烈所造成的。

8. 火珠瘡門主方

驗方,生蘿蔔搗爛,將滴醋浸敷瘡上。

9. 熱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心神煩躁,遍身發瘡,赤爛如火。(《啟玄》)

李東垣曰:熱瘡遍身發瘡,膿血赤爛如丹,儼如火燒瘡。

10. 熱瘡門主方

驗方(劉禹錫《傳信方》)。雞蛋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亂髮如雞子大,相和於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瘡上,即以苦參細末敷之如神。

白話文:

驗方(出自劉禹錫的《傳信方》)。用五個雞蛋,煮熟後剝去蛋清,只取蛋黃,再將頭髮弄亂,像雞蛋般大小,一起放入鐵鍋中,用炭火熬煮。剛開始會很乾,過一會兒就會開始變焦,這時會有液體冒出來,趕緊把液體取出來倒進碗裡,直到液體完全沒了為止。把液體塗在患處,再用苦參末敷在患處,效果立竿見影。

黃連黃柏(各三兩),赤小豆綠豆粉(各一兩),寒水石,紫蘇,漏蘆(各七錢)

白話文:

川黃連、黃柏(各三兩)

赤小豆、綠豆粉(各一兩)

寒水石、紫蘇、漏蘆(各七錢)

共研細末。麻油調搽,一日三次。

11. 寒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寒瘡令人面上及遍身生瘡似貓眼,有光彩,無膿血,久則近脛,此乃脾家濕熱所化。宜服雄黃解毒丸清肌滲濕湯,多食魚、雞、蔥、蒜自愈。惟鯉、鮎、魚、蝦、蟹不可食。(《全書》)

白話文:

竇漢卿說:寒瘡在臉上或遍身生瘡,狀似貓眼,有光彩,無膿血,時間久了就會接近脛部,這是因為脾胃濕熱所致。宜服用雄黃解毒丸、清肌滲濕湯,多吃魚、雞、蔥、蒜,自然能痊癒。只有鯉魚、鮎魚、魚、蝦、蟹不能吃。(《全書》)

《心法》曰:貓眼瘡一名寒瘡。每生於面及遍身,由脾經久郁濕熱,覆被外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貓眼,光采閃爍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宜服清肌滲濕湯,外搓妙貼散

白話文:

《心法》中記載:貓眼瘡也叫寒瘡。它通常長在臉上和身上,是由於脾經長時間鬱積濕熱,覆蓋在外寒凝結而成的。剛開始時形狀像貓眼,閃閃發光沒有血色,但是疼痛和瘙癢不定時發作。時間長了,可能會發展到小腿。治療時應服用清肌滲濕湯,外敷妙貼散。

12. 冷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身觸風寒冷氣,以致血澀不行,其瘡頑滯不知痛癢,經久不愈。宜用椒附雄礬膩粉油調敷。(《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人體接觸了帶有風寒的寒冷空氣,導致血液流動不暢,傷口頑固地停留在一個狀態,不知疼痛或瘙癢,很長時間都無法癒合。此時適合使用含有花椒、附子、雄黃、礬石、豬油調製的藥膏敷在傷口上。(出自《啟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