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夫寸關尺者,脈之位也。浮沉滑澀者,脈之體也。奠位分體,指文語證者,診脈之要道也。《脈經》曰:大凡診候,兩手三部,脈滑而遲,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去來齊等者,無病也。

白話文:

寸關尺是脈搏的位置,浮沉滑澀是脈搏的體質。確立脈搏的位置,分辨脈搏的體質,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是診脈的重要方法。《脈經》說:一般來講,診脈時,兩手三部脈搏滑而遲,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往來一致的,是沒有病的。

寸口脈浮者,傷風也;緊者,傷寒也;弦者,傷食也;浮而緩者,中風也;浮而數者,頭痛也;浮而緊者,膈上寒,脅下飲冷也;沉而緊者,心下寒而積痛也;沉而弱者,虛損也;緩而遲者,虛寒也;微弱者,血氣俱虛也;弦者,頭痛,心下有水也;雙弦者,兩脅下痛也;偏絕者,不遂也;⿱艹滋⿱艹滋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連連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浮起的,是傷風;寸口脈搏緊的,是傷寒;寸口脈搏弦緊的,是傷食;寸口脈搏浮而緩的,是中風;寸口脈搏浮而數的,是頭痛;寸口脈搏浮而緊的,是膈上寒,脅下飲冷;寸口脈搏沉而緊的,是心下寒而積痛;寸口脈搏沉而弱的,是虛損;寸口脈搏緩而遲的,是虛寒;寸口脈搏微弱的,是血氣俱虛;寸口脈搏弦緊的,是頭痛,心下有水;寸口脈搏雙弦的,是兩脅下痛;寸口脈搏偏絕的,是半身不遂;寸口脈搏如羹上肥的,是陽氣微弱;寸口脈搏連連如蜘蛛絲的,是陽氣衰弱。

關主中焦胸腹中事,去來徐而緩者,無病也。浮者,腹滿而不欲食,胃虛脹也;滑者,客熱在內也;數者,熱結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氣,或嘔逆而吞酸也;弱者,胃氣虛也,雖有虛熱,不可大攻,須防熱去則生寒也;牢而實者,腹滿向向,噎塞而不通,或腹大痛澀者,氣逆也;芤則瀉血,澀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實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熱不消,蛔動心悸也。

白話文:

關脈主宰中焦胸腹內的事,脈象來去緩慢而從容,是無病的狀態。浮脈,表現為腹滿而不愛吃東西,這是胃氣虛弱脹滿的;滑脈,表示有外來熱邪在體內;數脈,表示熱邪結聚在中焦;沉伏脈,表示中焦有水氣,或有嘔逆、吞酸的感覺;弱脈,表示胃氣虛弱,即使有虛熱,也不可大劑量攻下,以免熱去而生寒;牢而實脈,表示腹滿脹大,噎塞不通,或肚子疼痛、大便乾澀,這是氣逆的表現;脈象散漫且有力的,則需要瀉血;堅硬、大實且有力的,在按壓的時候沒有鬆軟的感覺,這是中焦有實邪結聚在胃裡;脈象微微浮動,表示積熱不消,蛔蟲在體內蠕動,導致心悸。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尺脈浮者,風熱小便難也;沉者,腰背痛而神氣不足;數者,臍下熱痛,小便赤色而惡寒也;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緊者,臍下小腹急痛也;緩者,腳弱下腫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腎氣衰也;軟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伏者,小腹痛而疝瘕,穀不化也;細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澀血而下虛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腳下隱隱疼痛也;細而急者,筋攣不能行也;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也,婦人月水不利也。

白話文:

尺脈主管人體下焦,也就是腰部、腎臟、膝蓋、小腿和腳部等相關疾病。

  • 尺脈浮:表示風熱侵襲,小便困難。
  • 尺脈沉:表示腰背部疼痛,精神氣血不足。

  • 尺脈數:表示臍下熱痛,小便赤色,並伴有惡寒。

  • 尺脈遲:表示下焦寒冷,陰虛。

  • 尺脈緊:表示臍下小腹急痛。

  • 尺脈緩:表示腳部無力,下肢腫脹,痿痹。

  • 尺脈弱:表示下肢寒冷,腎氣衰弱。

  • 尺脈軟:表示腳部麻木不仁,風痹,小便困難。

  • 尺脈伏:表示小腹疼痛,疝氣瘕積,食物不能消化。

  • 尺脈細:表示腹瀉,下肢寒冷。

  • 尺脈芤:表示小便澀痛,血色暗紅,下虛。

  • 尺脈牢而小:表示足膝部寒冷,痹痛,腳下隱隱疼痛。

  • 尺脈細而急:表示筋攣,行走困難。

  • 尺脈來而斷絕:男子表示小腹有滯氣,女子表示月經不調。

2. 論三部所主臟腑病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辛苦,勤於記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此,安能知聖神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賾索隱之妙。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神,豈容易可至哉!

白話文:

診斷方法,是醫生難以熟練掌握的。如果不借助燈下努力學習、勤於記憶背誦、諮詢老師拜訪朋友、晝夜不停學習、遇到緊急情況也能鎮定自若、不論是睡覺還是醒著、不論是工作還是休息,時時刻刻都把心思放在上面,怎麼可能知道聖賢的妙法呢!古人說:「摸脈就能知道疾病,這叫神奇。」這是說醫生能領悟探究事物精微深奧奧祕的妙法。又說:「把脈治病,這叫巧妙。」這是說醫生能辨別手指下傳來的不同脈象,具有很高的靈活性。三根手指之間距離很小,但診斷出來的疾病卻可能千差萬別。可見,辨別脈象的功夫很不容易,所以被稱為「神」,豈是容易就能達到的!

常考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寸至尺曰尺澤,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上焦,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兩手三部,為之六脈也。

白話文:

在中醫經典著作中,脈搏被分為三部,分別是寸部、關部和尺部。從手腕掌側橫紋處到高骨之間橫量一寸的部位,叫做寸部。從寸部上一分的位置到掌側橫紋,叫做魚際。從寸部到尺部的部位,叫做尺澤。寸部和尺部之間的部位,叫做關部。關部的前端屬於陽脈,也就是寸口脈。關部的後端屬於陰脈,也就是尺脈。陽脈外顯陰脈內斂,以關部作為分界線。寸部主導上焦,包括頭部、手部和皮膚。關部主導中焦,包括腹部和腰部。尺部主導下焦,包括小腹和足部。這是三部脈搏所主導的概略範圍。另外左右兩手各有三部脈搏,一共是六部脈搏。

又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人迎,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脈法》贊曰:肝心主左,肺脾主右,腎為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小腸合為腑;左手關上,肝之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膽合為腑;左手關後,腎之部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膀胱合為腑;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大腸合為腑;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胃合為腑;右手關後,命門之部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裡,三焦合為腑;此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

白話文:

此外,人迎、氣口和神門所主,各不相同。蓋左手關前稱人迎,右手關前稱氣口,兩關之後一分,稱神門。所以《脈法》贊說:肝、心主左,肺、脾主右,腎為命門,都出在尺部,魂、魄、穀神都見於寸口,左手關前は心的部分,它的經絡是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而小腸合為腑;左手關上,肝的部分,它的經絡是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而膽合為腑;左手關後,腎的部分,它的經絡是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而膀胱合為腑;右手關前,肺的部分,它的經絡是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而大腸合為腑;右手關上,脾的部分,它的經絡是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而胃合為腑;右手關後,命門的部分,它的經絡是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裡,而三焦合為腑。這就是所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

又《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白話文:

又《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在寸關脈兩側,就表示季肋有病;尺脈外側用來觀察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觀察腹部;尺脈靠近寸脈(脈的上部),左側是檢查肝臟,右側是檢查膈膜;尺脈靠近關脈(脈的中部),左側是檢查胃,右側是檢查脾臟。尺脈的上面靠近關脈脈的上部,左側是檢查肺,右側是檢查胸中。尺脈的下面靠近關脈脈的上部,左側是檢查心臟,右側是檢查膻中。尺脈靠前側是檢查前面的事情,靠後側是檢查後面的事情。脈向上一直通到頭頂的,表示胸部和喉嚨有問題。脈向下一直通到腳底的,表示小腹、腰、股、膝、脛、踝、足有問題。脈搏粗大的人,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所以容易上火。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眗僕;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白話文:

如果發病急,退病緩慢,上部實、下部虛,是厥顛之疾;如果發病慢,退病快,上部虛、下部實,就是惡風的病。所以中風的病人,是陽氣受到侵犯,脈象又沉、又細、又數的,是少陰厥證;脈象沉、又細、又數、而散亂的,是寒熱證;脈象浮、散亂的,是眗僕證;所有脈象浮數的,都在陽經,是熱證,其中煩躁是在手。所有脈象細而沉的,都在陰經,是骨痛證,其中安靜是在足;脈象數而動,一波接著一波,是病在陽經的脈,會泄瀉、排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諸疾,若非指明心了,焉可得而妙也。

白話文:

各種過度的情況,用手切取(脈象),澀脈是陽氣過剩,滑脈是陰氣過剩;陽氣過剩,會出現身體發熱卻不流汗,陰氣過剩,會出現多汗而身體怕冷,陰陽都過剩,就會出現不流汗,身體怕冷的情況。推而廣之,內部有症狀而外部沒有的,是心腹有積滯;推而求之,外部有症狀而內部沒有的,是身體有熱;推而上之,上面有症狀而下面沒有的,是腰部和腿腳疼痛;推而下之,下面有症狀而上面沒有的,是頭部和頸部疼痛;用手指按壓到骨頭,脈象微弱,是腰和脊椎疼痛,而且身體有麻痹症狀。以上這些病症,如果不詳細地辨明病情,怎麼能夠很好地治療呢。

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行五動,為以大息,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平人之常氣稟乎胃,胃氣者,平人之常氣也,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也。《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合。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中提到,人一呼一吸之間,脈搏兩次跳動,呼吸規律,脈搏跳動五次,這一種呼吸節奏,稱為「以大息」。這種呼吸不過長不過短,不過滑不過澀,不過浮不過沉,不過遲不過快,才稱之為「平人」。「平人」就是指身體健康的。這是胃氣正常,胃氣是一種平和正常的氣。這種氣遍佈全身,所以人才能吸取食物中的元氣,所以脈搏以胃氣為本。《正理論》中提到,食物進入胃中,脈搏運行就和諧了。

《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又曰:脈應四時曰平,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脈微弦曰平,余皆仿此,逆四時則病矣。

白話文:

《靈樞經》上說:胃是儲存水穀的海洋。又說:脈搏應合四時,四季的脈象都要以胃氣為根本。所謂春脈弦緊,夏脈洪大,秋脈毛糙,冬脈石硬。春季胃脈微弱而弦緊是正常的,其他季節以此類推。如果脈象違反了四季的變化,就會生病。

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陰脈動甚,則有子也。又曰:陰搏陽,則有子也。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有妊也。蓋重身者,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主治不可忽也。

白話文:

如果診治婦女脈象,懷孕了就要謹慎不要亂用湯藥,婦女脈象,診得少陰脈搏動很明顯,就有孩子了。又說:陰搏陽脈,就有孩子了。又說:全身出汗而脈象消失,那就是懷孕了。凡是懷孕,詢問月經以及觀察體態,但主要的治療原則不可忽視。

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沉也。以部言之,則尺寸也。故經云: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味在中也。以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應在臟腑,則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腎俱沉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道:觀察氣色,按脈診斷,首先要區別陰陽。陰陽是天地之規律,因此治療疾病,一定要探究其根本,根本在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的根源。從脈象來說,有浮沉之別,從部位來說,尺寸之分。經書上說:脈是陰陽的法則,與五臟相呼應。呼氣時心與肺呼出,吸氣時腎與肝吸入,呼吸之間,脾胃接受穀物味道,味道在中央。從浮沉來分析,浮的是陽,沉的是陰。以臟腑而言,浮而大散的是心,浮而短澀的是肺,所以心肺俱浮。牢而長的是肝,按之而大,舉起手指來感覺是實的是腎,所以肝腎俱沉。

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沉而遲,熱則脈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澀則煩心,大則病進,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遲為在臟,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斃。

白話文:

脾臟是指功能遲緩而持久的臟器,它是人體的中樞,因此脈搏就位於中間位置。仲景說:浮、數、動、滑的脈象都是屬於陽脈,而沉、澀、弱、弦、微的脈象都是屬於陰脈。陽脈是熱盛的,陰脈是寒冷的,因此寒冷時脈搏就會沉而遲緩,炎熱時脈搏就會浮而數。所以說:一切數的脈象都是熱證,一切遲的脈象都是寒證,沒有比這更準確的檢驗了。《脈經》上說:浮脈主風,緊脈主痛,伏脈主聚,弦脈主飲,芤脈主失血,脈長主正氣治病,脈短主邪氣犯病,澀脈主煩躁,大脈主病情加重,浮脈主病在表,沉脈主病在裡,遲脈主病在臟,數脈主病在腑。在人體情況下,體格強壯,但脈細、氣短、不能正常呼吸的,危險;體格消瘦,脈大,胸中氣多的,也往往致命。

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聖診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之,無候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易已,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似滑者,是有胃氣,此皆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益堅,皆不可治,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白話文:

形體和氣血相互協調才能生存,如果三部九候都不協調的人就會死亡,這是古代聖賢診脈的大原則。因此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和神態來進行治療,而不是等待時機。所以形體和氣血協調的人很容易治療,面色浮華的人病情容易好轉,脈搏順應四時變化的人可以治癒,脈搏微弱但又稍稍滑動的人,是有胃氣的,這些病症都很容易治癒。如果形體和氣血不協調,或者面色枯槁、沒有光澤,以及脈搏逆亂四時,或脈搏越發堅硬,都無法治療,經書上說一定要觀察四種難治的症狀,然後明明白白地告之病人。

又若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瘻膿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患肺瘡也,咳嗽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矣。大凡診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熱而脈搏緩緩,腹瀉而脈搏洪大,氣血不足而脈搏實大,出汗後脈搏躁動,這些病症都很難治療。如果患有瘡疽的人,膿血大量排出,脈搏滑數,也很難治療。凡是瘻管膿液很多,或者像清澈的泔水一樣,脈搏滑大而分散,出現寒熱發渴的症狀,治療也無濟於事。如果患有肺瘡,咳嗽膿血,脈搏洪滑,治療起來也很難痊癒。一般來講,診脈時發現脈象浮數,應該會發熱,但反而惡寒,即使頭頸部拘急,四肢煩痛,或者又發抖、口渴厲害的,只要有疼痛的地方,就有可能發展成瘡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