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五臟六腑脈病虛實例

(肝臟脈病虛實)

肝象木,王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為腑,而主表,肝為臟而主裡。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額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白話文:

肝象徵木,在春季主宰人體。肝脈跳動如琴絃,主神魂,與眼睛相應,華表現在指甲上,精氣充滿於筋。肝的聲音是呼,氣味是腥臊,味道是酸,液體是淚,顏色是青色,藏血,足厥陰經是它的經絡。肝與膽相合為腑,主表。肝是臟,主裡。肝氣旺盛,血液充盈,就會出現眼睛發紅,兩脅疼痛,並向下腹延伸,容易發怒。肝氣逆亂,則會頭暈,耳聾耳鳴,額頭腫脹。這些都是肝氣實證的症狀,應瀉肝火以治療。

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而青,善怒,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禁當風。

白話文:

如果肝氣不足,就會導致視力模糊,兩脅疼痛緊繃,筋脈抽搐不能長舒一口氣,指甲枯黃青綠,容易發怒,恐懼得好像有人要抓他,這是肝氣虛弱的表現,應該要補益肝臟,並且避免吹風。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關部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旺,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謂之賊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當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乘肝,母之克子,為虛邪,雖病當愈。

白話文:

肝臟位於左手關節的上方。關部脈象來得綽綽然,就像按壓琴瑟的琴絃,就像揭開長竿;春天以胃氣為根本,春天肝木旺盛,脈象弦細而長,這是平脈。如果反過來脈象微澀而短,這是肺氣乘勝肝臟,金氣剋制木氣,叫做賊邪,嚴重的不治之症。如果反過來脈象浮大而洪,這是心氣乘勝肝臟,子氣乘勝母氣,是實邪,雖然生病了應該會痊癒。如果反過來脈象沉濡而滑利,這是腎氣乘勝肝臟,母氣剋制子氣,是虛邪,雖然生病了應該會痊癒。

反得緩而大者,是脾之乘肝,是土之凌木,為微邪,雖病不死。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病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如果肝病的人脈象反倒變得緩慢而洪大,那麼這是脾臟侵犯肝臟,是土屬的脾臟剋制木屬的肝臟,屬於輕微的邪氣,即使生病也不會死亡。肝病患者的脈象來勢充盈、實大而滑利,就好似沿著長竹竿走動一樣,叫做平脈。肝病突然加重,脈象來得急促且有力,就像新張的弓弦一樣,叫做肝死。真正的肝病脈至,內外急迫,就像走在刀刃上一樣,又像新張的弓弦,顏色青白無光澤,毛孔閉塞,死亡在即。

(心臟脈病虛實)

心象火,王於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為腑而主表。心氣盛主神有餘,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膊髀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禁溫衣熱食。

白話文:

心臟五行屬火,是夏季的主令之官。其脈搏像是魚鉤一樣,而且洪大,其舌相應候,人聲言多,其氣味焦臭,酸苦,其液體汗液,其營養血氣,其顏色赤紅,其藏藏神,手少陰經絡與之相應。心臟與小腸為腑,主導人體的表層。心氣旺盛,精神有餘,就會表現出胸內疼痛,脅部脹滿,脅下疼痛,胸背及大腿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喜歡笑個不停,這是心氣過盛的表現,需要進行瀉法。心氣不足,則胸腹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疼痛,心悸,精神恍惚,面色蒼白,舌根強硬,容易悲傷憂愁,這是心氣虛弱的表現,需要進行補心,忌諱溫熱的衣服和飲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心以胃氣為本,夏心火旺,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是脾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不死。

白話文:

心臟部在左手寸口位置上。寸口的脈搏跳動,猶如連珠一般綿密規律,就像沿著琅玕的紋路跳動,這就是正常的脈搏,心臟以胃氣為根本。夏季心火旺盛,脈象就會浮洪大而散亂,這種脈象叫平脈。反過來,如果脈搏沉細濡弱而滑利,這是腎臟侵犯心臟,水克火的表現,病情嚴重,難以治癒。反過來,如果脈搏呈弦象而較長,這是肝臟侵犯心臟,母親剋制兒子的表現,儘管有病,但最終會康復。反過來,如果脈搏緩慢而加大,這是脾臟侵犯心臟,兒子剋制母親的表現,儘管有病,但最終會康復。反過來,如果脈搏微弱而澀滯且短促,這是肺臟侵犯心臟,金克火的表現,屬於輕微的病邪,儘管有病,但不會致命。

心脈來,湍湍連屬,冥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心脈跳動,脈搏連續不斷,在中間有一點點曲折,這表明心臟有病。死心脈,前面彎曲,後面僵直,就像拿著釣魚鉤,這表明心臟已經死亡。真心的脈搏,堅實有力,就像一串薏苡種子,顏色赤黑,沒有光澤,毛孔閉塞,這表明人已經死亡。

(脾臟脈病虛實)

脾象土,旺於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為腑,主表,脾為臟,主裡。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若飢,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脾臟的特性猶如土,在夏季最為旺盛。脾臟的脈搏舒緩,與口相應,發出的聲音如歌唱,散發出芳香,味道甘甜,分泌出的液體為唾液,滋養人體的肉,顏色是黃色的,收藏著人的意念,足太陰就是脾臟的經絡。脾臟與胃合稱為腑,主管人體的表面,脾臟是臟,主管人體的內部。脾氣旺盛,身體就會多餘,就會出現腹脹、小便不利、身體沉重、飢餓感、雙腳痿弱無法行走、善於流汗、腳下疼痛等症狀,這是脾氣實証,應當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大便稀溏、食物不消化,嘔吐、腹脹、腸鳴等症狀,這是脾氣虛証,應當補之。禁止進食溫熱的食物、飽食、在潮濕的地方穿著濕衣服。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長夏以胃氣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當瘥。

白話文:

脾臟是位於右手關節上方的地方。六月是脾土旺盛的季節,脾脈搏動強壯、緩慢,稱為「平脈」。夏天是以胃氣為主的季節,如果脾脈反而搏動緊繃、急促,這是肝臟乘克脾臟,木克土,屬於大逆不治的病症。如果脾脈搏動微弱、短促,這是肺臟乘克脾臟,子克母,這種病症不治療也會痊癒。如果脾脈搏動浮淺、洪大,這是心臟乘克脾臟,母克子,這種病症會痊癒但不會死亡。如果脾脈搏動沉緩、滑利,這是腎臟乘克脾臟,水克土,屬於輕微的病症,可以痊癒。

脾長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病脾脈來,實而盛。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絕。真脾脈弱而乍數疏,然其色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脾脈正常時,脈搏悠長而有力,如果脈搏逐漸變弱,趕來幾次,就稱為「平脈」;再經過幾次,就稱為「離經」;再經過幾次,就稱為「奪精」;再經過幾次,就稱為「命盡」;再經過幾次,就稱為「死」。

脾脈病態時,脈搏實大而有力,就像雞踮起腳走路一樣,稱為「脾病」。

脾脈死亡時,脈搏堅硬尖銳,如鳥嘴啄食、鳥爪抓人、屋頂漏水、流水飛逝,稱為「脾絕」。

真正的脾脈,脈搏微弱而有數,即使脈搏弱而數,但脈色不是紅潤明亮的,並且毛髮枯折,那麼這種情況就是死亡了。

(肺臟脈病虛實)

肺象金,王於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也。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裡。肺氣盛,為氣有餘,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腨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肺的象徵是金,在秋季主令。肺的脈搏如同毫毛一樣細微而浮表,與鼻子相應,發出的聲音是哭泣,散發出腥臭的味道,其味道是辛辣的,其液體是鼻涕,負責滋養皮毛,肺臟儲藏著人體的精氣,其顏色是白色的,與魂魄相關,手太陰肺經是其經絡。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腑,主宰身體的表面,肺是臟,主宰身體的內部。肺氣旺盛,則氣有餘,就會患上氣喘、咳嗽、上氣不接下氣,肩背疼痛,出汗,臀部、大腿、膝蓋、小腿和腳部疼痛,這是肺氣實證,宜瀉。肺氣不足,則氣少不能呼吸,耳聾、咽喉乾燥,這是肺氣虛證,宜補。

禁寒飲食寒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肺脈微短澀如毛,名曰平脈。秋以胃氣為本,脈來上下如循雞羽,曰病肺脈。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咳,其脈微遲,為可治。秋金肺王,其脈浮澀而短,是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大逆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而愈。

白話文:

  • 肺臟在右手關前寸口處。

  • 肺脈細微、短促、澀滯如毛,名為「平脈」。

  • 秋季以胃氣為根本,脈象上下往來,就像在撫摸雞毛,叫做「病肺脈」。

  • 肺脈的顏色是白色,人體只有寒冷,沒有發燒,經常想咳嗽,脈象微弱緩慢,可以治癒。

  • 秋季金肺為王,脈象浮澀而短,叫做「平脈」。

  • 反之,脈象浮大而洪旺,這是心臟乘克肺臟,火氣剋制金氣,大逆不治。

  • 反之,脈象沉伏濡滑,這是腎臟乘克肺臟,子臟乘克母臟,不治而愈。

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泛泛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金病。

白話文:

反過來脈搏變慢而綿長,呼吸洪亮有力,說明脾氣侵犯肺臟,是母臟(脾)回歸子臟(肺),即使有病也會好轉。反過來脈搏變弦長,說明肝氣侵犯肺臟,木火凌犯金氣,為輕微外邪,即使有病也會好轉。肺脈搏動輕浮而微弱,就像微風吹過鳥背上的羽毛,再診脈一次,為正常;三次診脈,為超出正常範圍;四次診脈,為精氣耗盡;五次診脈,為死亡;六次診脈,為壽終正寢。肺脈搏動浮起來,就像風吹羽毛一樣,稱為肺死。秋天胃氣輕微浮現為正常;胃氣少而脈搏弦長為肺病;只有脈搏弦長而沒有胃氣為死亡;脈搏弦長且有力為春天引起的疾病;脈搏弦長有力加重就是金屬性臟腑引起的疾病。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腎臟脈病虛實)

腎象水,王於冬,其脈如石而沉,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裡。腎氣盛,為腎有餘,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實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腎臟的性質屬於水,在季節上代表冬季。腎脈摸起來就像石頭一樣沉穩,腎臟的功能與耳朵有關,腎的聲音是呻吟,腎的氣味是腐敗的,腎的口味是鹹的,腎的液體是唾液,腎臟滋養骨骼,腎臟的顏色是黑色的,腎臟的神志,屬於足少陰經。腎臟與膀胱相合,膀胱是腑,主導身體的外表,腎臟是臟,主導身體的內部。如果腎氣旺盛,則腎臟功能過於旺盛,會導致腹脹、腹瀉、體腫、喘咳、出汗、怕冷、面色發黑、小便發黃,這是腎氣實證,需要瀉腎。如果腎氣不足,則會出現腰背冷痛、胸內疼痛、耳鳴耳聾等癥狀。這是腎氣虛證,需要補腎。

毋犯塵垢,毋衣炙衣,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咸以泄之,苦以補之。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屬水,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悸,以心萎者死。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名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大逆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可治。

白話文:

腎的位置在左手腕後的尺骨中間。腎脈象牽引葛藤一樣,按壓時會更加堅固,這叫做腎病。腎屬水,脈大而緊,身體沒有疼痛,形體不消瘦,不能吃東西,容易受驚悸,以致心慌意亂而死。冬季腎水旺盛,脈象沉著濡潤而滑利,叫做平脈。如果脈象反而浮大緩慢,說明脾乘腎,土克水,這是大逆之證,無法治癒。如果脈象反而浮澀而短促,說明肺乘腎,母子相歸,這是虛邪證,即使發病也可以治癒。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淩水,雖病不死。腎死脈來,發而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氣者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藏骨髓之氣。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死。

白話文:

如果(脈診後)反而是發現脈搏緊繃且細長,這是肝臟侵犯腎臟,兒子侵犯母親,為實邪,雖然生病最終會自己好轉。如果(脈診後)反而是發現脈搏浮大而洪盛,這是心臟侵犯腎臟,火氣凌駕水氣,雖然生病但不會死亡。腎臟衰竭的話,脈象會出現脈搏急速而無力,跳動時斷時續,如彈石相擊的聲音,稱為“腎死”。冬天脈象微弱並且堅硬,稱為正常;脈象微弱並且堅硬較多,稱為腎病;脈象堅硬且沒有胃氣的會死亡;脈象堅硬且有鉤狀的稱為夏病;鉤狀脈象非常明顯的稱為今病;臟腑的陰氣會下降到腎臟,藏著骨髓之氣。真正的腎臟脈搏到達,搏動之後就停止,像是彈石相擊的聲音,脈象顏色呈現黃黑色而且沒有光澤,毛髮枯萎。

諸真臟見者,皆不治。

(膽經虛實病候)

膽象木,王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諸腑臟皆取決斷於膽。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嗌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膽像是一棵木,它在春天最旺盛,它屬於足少陽經。膽是肝的腑,謀慮從膽而出,所有腑臟的決策都取決於膽。膽氣旺盛,就叫做膽氣有餘,就會導致腹內翻滾不安,身體不舒服,這叫做膽氣實,需要瀉掉多餘的膽氣。膽氣不足,就會導致氣往上衝到咽喉,出現口苦、喜歡嘆息、嘔吐宿食、心下恍恍惚惚、咽喉不利,時時吐 saliva,這叫做膽氣虛,需要補益膽氣。

(小腸虛實病候)

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也,流於小腸。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澀,小腹䐜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小腸屬火,在夏季旺盛,手太陽是小腸的經脈。小腸是心的腑臟,水液向下運行,成為小便,流入小腸。小腸之氣旺盛,就是過多,就會引起小腸發熱、焦枯乾澀、小腹部脹滿,這是小腸之氣太實,應該瀉掉。小腸之氣不足,就會受寒氣侵襲,腸道會劇烈跳動,說不出話來,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是小腸之氣虛,應該補益。

(胃經虛實病候)

胃象土,王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胃氣盛,為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虛不足,則飢而不受水穀,飧泄嘔逆,是為胃氣虛也,則宜補之。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關脈沉,胃中有寒,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關脈浮,積熱在胃內。

白話文:

胃性屬土,司令長夏季節,足陽明胃經是它的經脈。胃是脾臟的腑,是水穀的海洋,其他臟腑都從胃中接受水穀之氣。胃氣旺盛,有餘時,就會出現腹脹脹氣滿的症狀,這是胃氣實證,應該瀉胃。胃虛不足,就會出現飢餓而不思飲食,腹瀉、嘔吐、打嗝等症狀,這是胃氣虛證,應該補胃。胃脈實則腹脹,虛則腹瀉,關脈沉,胃中有寒,脈滑為胃氣實證,症見腹脹不欲食,關脈浮,積熱在胃內。

(大腸虛實病候)

大腸象金,王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變化糟粕出焉。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是為大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

白話文:

大腸的五行屬金,在秋季旺盛,手陽明經是它的經脈。大腸是肺的附屬臟器,負責傳導食物殘渣,將糟粕排出體外。大腸氣血充盛,容易出現腸道劇烈疼痛,就如同錐子或刀子刺痛一般,且疼痛連續不斷,伴隨腰背寒痹、攣急。這種情況就是大腸氣實,應該瀉之。大腸氣血虛弱,容易受寒邪侵襲,導致瀉泄。這種情況就是大腸氣虛,應該補之。診脈時,檢查右手寸口的脈搏,這是手陽明經的脈位。脈浮為陽,陽實就是大腸實證。

(膀胱經虛實病候)

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便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膀胱象徵水,在五行中屬冬,足太陽經是其經絡。膀胱是腎的腑,五穀五味的津液,都會匯集到膀胱,然後氣化,進入血脈,形成骨髓。而津液的餘液,則進入膀胱,成為小便。如果膀胱氣盛,即為有餘,那麼就會出現小便不通、小便偏腫痛等症狀,這是膀胱氣實的表現,應當瀉之。如果膀胱氣不足,就會招致寒氣侵襲,出現小便頻數、小便多等症狀,面色發黑,這是膀胱氣虛的表現,應當補之。

(三焦虛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上口,並咽以貫膈布胸內,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當與榮衛俱行,主納而不出也。中焦之氣亦並於胃口,出於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主不上不下也。

白話文:

三焦是指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之氣出自上口,經過咽喉、貫通膈肌,佈散於胸腔內,通往腋下,沿著太陰的部位運行,上達舌頭,下達足陽明,跟著榮氣和衛氣一起運行,作用是把水谷吸納進來而不排出。中焦之氣也聚集在胃口,在上焦運行的連接之下,受到中焦之氣的泌析而排出糟粕,轉承津液並將其化為精微之氣,精微之氣上灌於肺脈,化而為血,中焦的作用是飲食中的精華不上不下的分佈。

下焦之氣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納,故水穀常並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謂此三氣,焦乾水穀,分別清濁,故名三焦。

白話文:

下焦之氣,繞行於大腸,注入膀胱並滲透其中,主司排出而不負責吸收。所以水穀通常同時存在於胃裡,轉化為糟粕,並都向下進入大腸。這三種氣,將水穀烤乾,分別清濁,所以稱為三焦。

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瀉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白話文:

三焦是食物和水路過的通道,也是氣的轉化和結束的地方。三焦之氣充足,就會出現有餘的情況,表現為腹漲氣滿,皮膚鬆軟無彈性,小便不通暢,大便困難,這就是三焦實證,需要瀉下治療。三焦之氣不足,就會受到寒邪的侵襲,出現遺尿、腹瀉、胸滿、飲食不消等症狀,這就是三焦虛證,需要溫補治療。診察三焦虛實,可以通過寸口脈來判斷。寸脈遲緩,說明上焦有寒;尺脈遲緩,說明下焦有寒;尺脈浮起,說明陽氣客於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