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水熱穴論篇

《水熱穴論》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陰者,謂寒也。冬月至寒,腎氣合應,故云腎者至陰也。水旺於冬,故云至陰者盛水也。腎少陰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

白話文:

《水熱穴論》中說:為什麼少陰主宰腎?為什麼腎主宰水?腎是極至的陰,極至的陰就是水。肺是太陰,少陰是冬天經脈所經的部位,所以其根源在腎,其末尾在肺,都是積水的地方。(陰意為寒冷。冬月最寒冷,腎氣與之相應,所以稱腎是極至的陰。水在冬天最旺盛,所以稱極至的陰就盛水。腎少陰經脈,從腎上貫穿肝隔,進入肺中,所以說根源在腎,末尾在肺。)

腎氣上逆,則水氣客於肺中,故云皆積水也。)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閉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腎主下焦,膀胱為府,主其分注,關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䐜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水積則氣停,水積氣溢,氣水同類,故云關閉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也。

白話文:

腎的陽氣向上逆行,那麼水液就會停積在肺中,所以說都是積水。腎為什麼能聚集水液而致病?腎是胃之關的部位。關閉的功能不利,所以水液積聚並歸於同一類。關閉是指掌管出人。腎主下焦,膀胱為腎的府,主其分泌排泄,通調二陰,所以腎的陽氣通暢則二陰通暢,二陰閉塞則胃部脹滿,所以說腎是胃之關的部位。關閉的功能不利則水液積聚,水液積聚則氣停滯,水液積聚氣溢出,氣水同類,所以說關閉的功能不利,水液積聚並歸於同一類。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上謂肺,下謂腎,肺腎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伯曰:腎者牝臟也。(牝,陰也。主陰位,故曰牝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於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而勞甚,謂力房也。

白話文:

當水分佈於皮膚而溢出時,即形成腫脹。身體的腫脹,是因水液積聚而造成的。帝問:一切水液皆由腎臟所生嗎?伯回答:腎為牝臟(陰性臟腑)主陰位,所以稱為牝臟。地氣上升,則蒸潤腎臟,而生水液,故稱至陰。若是因勇敢而過度勞累,腎氣就會外洩,當腎氣與風交會,無法進入臟腑,也難以汗出體表面,卻壅滯在腹中,並傳於皮膚,形成腫脹,稱之為風水。

勞勇汗出則玄府開,汗出逢風則玄府復閉,閉則余汗未出,內伏皮膚,專化為水,從風而水,故名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汗液色玄,從空而出,以汗聚於裡,故謂之玄府。此言風水之病,本之於腎,傳之於肺也。)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白話文:

勞動而大量流汗則汗毛孔會張開,汗水排出後遇風寒則汗毛孔又會閉合,汗毛孔閉合後汗水沒有排出體外,鬱積在皮膚下,全部轉化為水,隨風而動,所以稱之為「風水」。所謂「玄府」指毛孔。 (汗水顏色偏黑,從毛孔排出,因為汗水積聚在體內,所以稱之為玄府。這裡說「風水」的病因源於腎,傳至肺。)

腎俞穴有五十七個,這是因為什麼呢?腎俞穴是陰氣積聚的地方,水出入的通道。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背部之俞,凡有五行,當其中者,督脈氣所發,次兩旁四行,皆太陽脈氣也。)故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水下居於腎,則腹至足而跗腫。若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而大呼也。)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標本者,肺為標,腎為本。是肺腎俱水為病也。

白話文:

臀部有五條五行行的路線,就是腎俞穴。

(背上的俞穴,都有五行,位於中間的俞穴,是督脈的氣發出的地方,旁邊的四條路線,都是太陽脈的氣。)

所以水病,往下走會導致腳背腫脹和肚子變大,往上走會導致喘息和呼氣,

不能平躺著睡覺,是因為標本都生病了,

(標本是指,肺是標,腎是本。是肺和腎都得了水病。)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分其居處以名之,則是氣相輸應。本其俱受病氣,則皆水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街,謂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俠臍兩旁則腎臟足少陰脈及衝脈氣所發,次兩旁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白話文:

它們分居不同部位,都是水邪停留的地方。(如果根據它們的位置來命名,那是因為氣息相互影響而產生相應。如果從它們都受到病邪侵襲這點來說,那麼是水邪停留在這裡造成的疾病。)伏兔針灸穴位以上有兩行,每行有五個,這些都是腎臟的通道。(通道,即道路的意思。腹部正中俞穴共有五行,肚臍兩旁是腎臟足少陰脈和衝脈的氣發出的地方,次於兩側的是胃腑足陽明脈的氣發出的地方,這四行穴位就在伏兔針灸穴的上面。)這是三陰經在腳部的交會點。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經所謂五十七者,尻上計有五行,每行計有五穴,此腎之俞也。其中行系督脈一經,旁四行系足太陽膀胱經,以腎與膀胱為表裡也,伏兔上各二行,每行有五穴者,此腎脈所通之街,謂夾中行任脈兩旁衝脈也。且足經三陰之所交者,必結於腳內踝上三寸,有穴名三陰交。

白話文:

在腳踝以上,各有六條經絡,總共有六條,這是腎脈向下運行的地方,叫做太衝穴。所有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絡,是水氣停留的地方。(經書上說的五十七個穴位,是在臀部上面,共有五行,每行有五個穴位,這是腎臟的背俞穴。其中間一行屬於督脈,旁邊四行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因為腎與膀胱是表裏關係,在伏兔穴上面各有二行,每行有五個穴位,這是腎脈所通行的道路,是指夾在中行任脈兩旁的衝脈。而且足三陰經的交會處,一定會在腳內踝上三寸處,有一個穴位叫做三陰交穴。

腎肝脾三經之所交也。其踝上各一行,每行六穴者,此腎脈之所行,名曰太衝,以腎與衝脈並皆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其穴在內踝之上,凡此五十七穴者,皆陰臟之陰絡,水之所客處也。故治水者,治此諸穴耳。)

白話文:

腎、肝、脾三條經絡在這裡交會。所有連線該區域的脈絡中,每側都有11條,各有6個穴道,這些都是腎脈經過的地方,稱做太衝。因為腎臟和衝脈同時向下通過足部,合在一起匯聚,所以稱為太衝。這個穴道位於內腳踝的上方。所有這57個穴道都屬於陰臟的陰絡,是水的熱門款待處。所以治療和水有關的疾病,只要治療這些穴道就可以了。

2. 標本病傳論篇

《標本病傳論》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可,施必中焉。)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白話文:

《標本病傳論》中提到:有的疾病在外在上,就要直接治療外在上;有的疾病在根本上,就要直接治療根本上;有的是疾病在根本上,但需要治療外在上才能治療好;還有的是疾病在外在上,但治療時反而需要先治療根本上。所以,治療疾病的方式有:有的取在標上而獲得治癒,有的取在根本上而獲得治癒,有的反著取而獲得治癒,有的順著取而獲得治癒。(如果瞭解疾病的實情,懂得治病的大原則,那麼反著取或順著取都可以,只要施治得當,就一定能治癒。)因此,懂得標本的醫師,治療疾病都是萬無一失的。

(道不疑惑,識既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識猶偏淺,道未高深,舉且見違,故行多妄。)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別陰陽,知順逆,法明著,見精微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小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白話文:

如果有效的方法沒有疑惑,你對治療方法已經理解透徹,就不需要再向他人詢問,法則自然合乎規範。如果不知道根本方法,就是虛妄。

如果對治療方法瞭解淺薄,當時的方法就不精通,提出的方法很可能會跟本質違背,所以施行治療的方法會有很多虛妄。

陰陽順逆是醫術根本法則,從小處到大事,只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就能知道所有病之所以為病。

陰陽、順逆的道理,廣大深遠,條理分明卻又精微玄妙、繁博浩瀚,如果領悟陰陽順逆的精微道理,就能舉一反三,類推而知其他問題。

(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雖事極玄,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之。然而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話文:

(通過簡短的語言可以通曉深奧的道理,通過觀察淺顯的事物可以推知深奧的大事,可以根據一個症狀而瞭解百病的道理。)通過淺顯的瞭解深奧的事理,通過觀察近處的事物而瞭解遠處的事物,通過語言來闡述事物的主次、本末,道理簡單易懂,卻難以完全做到。(即使事情非常深奧難懂,只要人並不遙不可及,都可以通過簡單淺顯的方法來瞭解並貫通它。但是,雖然事物的本末道理很容易說清楚,世間的人們的識見和眼界卻無法達到這個境界。)疾病發作時,標本兼治,先治療其根本原因,後治療其症狀。疾病發作時,標本兼治,先治療其症狀,後治療其根本原因。

(本而標之,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先發輕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所以先治其標,而後治其本也。)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證而輕易。少,謂少形證而重難。審量標本不足有餘,以意調之也。

白話文:

本而標之,就是說原本有舊病,後來又出現新病。因為舊病還有餘,所以先治療舊病,再治療新病。標而本之,就是說先發作的症狀輕微緩慢,後發作的症狀嚴重急迫。因為新病的症狀不足,所以先治療新病,再治療舊病。仔細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用自己的意念來調治它。間,就是多的意思。甚,就是少的(嚴重的)意思。多,就是說病症多種多樣,但都比較輕微容易。少,就是說病症種類少,但都比較嚴重難治。審察標本的不足有餘,用自己的意念來調治它。

)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並,謂他脈共受邪而合病也。獨,謂一經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並甚則相傳,傳急則亦死。此論病有標本,刺有逆從也。)

白話文:

那些同時患有好幾條經脈的疾病,嚴重的是單獨發生的。先治病因之後,再去治療它,就會使疾病逐漸地消失。

(並,是指那些同時患有好幾條經脈的疾病。獨,是指那些只患有一條經脈的疾病。同時患有好幾條經脈的疾病較為嚴重,容易互相傳染,傳染快的話,甚至會致命。在這種情況下,治療要抓住病因,分清主次,使用逆從的手法。)

3. 天元紀大論篇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猶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周,氣象雖殊,參應一也。)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已知之矣,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謂《六節藏象論》也。運,謂五行。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中說:天有五運,統御五行,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生喜、怒、思、憂、恐。天運無時不在,氣象雖有差異,但相互參應,是一致的。文中說五運交替相襲,都進行管理,最終到了一定時間,循環不息,從頭開始,這已經很清楚了。那麼,(五運)與三陰三陽的變化時序是否吻合呢?

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故曰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對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

白話文:

上天賦予的五運,各運週期三百六十五天,這就是紀年。所以說終期的日子,是周而復始的。用六合五,兩數不一致,所以才問這個問題。回答說:五運的陰陽變化,是天地運行之道,是萬物的綱紀,是變化萬物的父母,是生殺的根本,是神明藏聚的地方,怎麼可以不融會貫通呢?(道,是指化生之道。綱紀,是指生長化成收藏的綱紀。父母,是指萬物形體生成的先兆。)

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凡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原始者,以其是其神明之育故也。)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謂變化神聖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

白話文:

本始是指生和殺都是因此而產生的。凡是有形體承受氣而不在五行和陰陽所控制之內,是沒有的。凡是造化不窮盡,能夠成為萬物生化的原始之氣,是因為它是神明所孕育的緣故。所以,事物生長稱之為變化,事物窮盡稱之為變異,陰陽難以測度稱之為神,神妙的作用沒有方向稱之為聖。(這是指變化、神聖的道理而言。變化是指施加化育。變異是指散發變化。神是指沒有期限。

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由化與變也,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矣。)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玄,遠也,天道玄遠,變化無窮。)在人為道,(道,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

白話文:

聖潔的神聖,其實是無所思慮的狀態。生長化育的運行轉化被稱作生,散失變易迅速消失被稱作極,無窮盡的儲藏在陰陽五運之中被稱作神,沒有任何思慮的測量判斷被稱作聖。是由於運化和變易,所以世間萬物沒有一樣能夠逃離五運(木、火、土、金、水)和陰陽;是由於聖潔的神聖,所以各種微妙奇妙的事物沒有一樣能夠脫離幽玄的道理。變化奧妙的運行產生作用,在於天便是玄奧廣遠的氣,玄奧廣遠的氣,天道玄遠,變化無窮;在於人便是妙用之道,妙用之道,聖賢的法術,政治的教化,沒有道就無法形成。

)在地為化,(化,生化也。生萬物者地,土氣孕育,則形質乃成。)化生五味,(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道生智,(智通妙用,惟道所生。)玄生神。(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神在天為風,(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白話文:

)在地作育萬物,(化育,指生養萬物。生長萬物的是大地,大地以氣化孕育,於是形成具體的形體。)化育出五味,(金石草木,根葉花果,酸、苦、甘、淡、辛、鹹六味,都是由化生之氣產生的,隨著季節而變化。)道生出智慧,(智慧精妙,通達有用,只有道才能生出智慧。)玄妙生出神靈。(玄遠幽深,所以生出神靈。神靈的作用,觸發感應,通達玄妙,與萬物化合變化,無不應驗。)神靈在天則為風,(風,是教化之始,是天的使者,是天的號令。

)在地為木,(東方之化。)在天為熱,(應火為用。)在地為火,(南方之化。)在天為濕,(應土為用,)在地為土,(中央之化。)在天為燥,(應金為用。)在地為金,(西方之化。)在天為寒,(應水為用。)在地為水,(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耳。

白話文:

地上的木,有天地交合化生之象,在天上為熱,應合火為作用。地上的火,有天地交合化生之象,在天上為濕,應合土為作用。地上的土,有天地交合化生之象,在天上為燥,應合金為作用。地上的金,有天地交合化生之象,在天上為寒,應合水為作用。地上的水,有天地交合化生之象。神靈的作為就像上面這五種變化一樣,木是風生出來的,火由熱發旺,金由燥而發展,水由寒而滋生,土由濕而形成,任何事物都是依靠初始原因而形成的。雖然是依靠初始原因而形成的,但是最終還是依靠它而敗壞散失。

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耳。)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造化生成之大紀。)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故萬物自生自長,自化自成,自盈自虛,自復自變也。

白話文:

那五行的法則難道只有這些嗎?所有事物都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形成,也會因為某種原因而消散。所以,在天空的是氣,在地上的就成為形(氣,指風熱濕燥寒;形,指木火土金水)。形與氣互相感應,就化生出宇宙萬物(這是天地造化生成的大規律)。但是,天地是宇宙萬物的上下,(天覆蓋著地,天地相接,化生萬物,沒有遺漏。所以,萬物自然產生自然生長,自然轉化自然形成,自然興盛自然衰亡,自然恢復自然變化。

夫變者何?謂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天有六氣御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歲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北而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之也。

白話文:

變化是指什麼呢?是指生髮之氣到達盡頭而再次開始化育。西行和東行,是陰陽的道路。

在天空上有六氣,由上往下運轉;在地上有五行,由下往上奉送。正逢季節的那氣為上,主管上天;承接著季節的那氣為下,主管大地。不逢季節的那兩氣,在西方運轉,在南方運轉。金、木、水、火四氣運行,在北方制約它,經常左邊的變為右邊,右邊的變為左邊,則左邊的就向南運行,右邊的就向北運行而相互轉化。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徵,信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木主發生應春,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始不息,其化常行,故萬物生長化成收藏自久。)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白話文:

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金木是生成終始的關鍵,氣有多有少,形有盛有衰,上下相呼應,損益就明顯了。

(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由是多少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也。)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一運之日,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王時也。

白話文:

氣有多少,是指天上的陰陽之氣各有不同的等級和次序。形有盛衰,是指五運之氣,有過盛和過衰的情況。由氣的多少和形的盛衰,天地相互感召,陰陽的增損就會顯露出來。帝說:我希望聽聽五運主宰時運的時期。鬼臾區說:五氣運行,各有結束的日期,不只是主宰某個時期而已。(一個運的日期,結束於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度之後才改變,不是主宰某個帝王的時期。

此言五運治政令於內,合於六氣之治政令於外者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天則為天干之五行,如甲乙屬木之類;在運則為氣化之五行,如甲己化土之類;在中運則為甲己太宮少宮之類;在地則為地支之五行,如子醜寅卯之類;在歲氣則為子午屬少陰君火之類;故天有五行生六氣,天之六氣又生在地有形之五行,無非五行之妙也。五位者,東西南北中央也。

白話文:

這句話是說,五運在體內治理政令,這與六氣在體外治理政令相吻合。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在天上,就是天干的五行,比如甲乙屬木之類;在運,就是氣化的五行,比如甲己化土之類;在中運,就是甲己太宮少宮之類;在地,就是地支的五行,比如子醜寅卯之類;在歲氣,就是子午屬少陰君火之類;所以天有五行生六氣,天之六氣又生在地有形之五行,無非五行之妙也。五位,就是東西南北中央。

寒暑燥濕風火者,即六氣也。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喜怒思憂恐者,五志也。三陰者,少陰、太陰、厥陰也。三陽者,少陽、太陽、陽明也。天地初分之時,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於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干,當是時黃氣橫於甲己,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天有此五行之氣,以御於東西南北中央之五位,而寒暑燥濕風火所由以生,正謂之六氣也,在人則有心肝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思憂恐之五志,所由以生也。《六節臟象論》云:五日謂之候,言五日即有一候,如立春初五日東風解凍之類。

白話文:

寒、暑、燥、濕、風、火,就是六氣。心、肝、脾、肺、腎,就是五臟。五臟之氣,就是五氣。喜、怒、思、憂、恐,就是五志。太陰、少陰、厥陰,就是三陰。少陽、太陽、陽明,就是三陽。

天地初分的時候,天分了五氣,地立了五行。五行定了方位,政令布於四方。五氣分流分散到十干。當時,黃氣橫貫於甲己,白氣橫貫於乙庚,黑氣橫貫於丙辛,青氣橫貫於丁壬,赤氣橫貫於戊癸。所以,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天有這五行之氣,用來掌握東西南北中央五個方位,而寒、暑、燥、濕、風、火由此而產生,這正是所說的六氣。

人體則有心、肝、脾、肺、腎五臟,用來化生五臟之氣,而喜、怒、思、憂、恐五志由此而產生。

《六節臟象論》說:「五日謂之候」,意思是說,每隔五日就有一個季節,比如立春初五日東風解凍之類。

三候謂之氣,言半月有三候,則為一氣,如立春正月節為一氣之類。六氣謂之時,然六氣則有三月而為一時,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而為春,自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而為夏之類。四時則合春夏秋冬而為一歲,皆各從其所旺之時而主治之。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水,水而木,五運之氣,相為承襲,而皆治之。

白話文:

三候、六氣、四時交替,便謂之氣候。一個月有三個候,則為一氣,像是立春、正月節等等是一氣。六氣為一時,一年中每三個月為一時,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為春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為夏季,依此類推。四時則包含春、夏、秋、冬。治療疾病時可以從其所旺之時來主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運之氣循序相生,治療時也應該考慮這些因素。

每終一歲之日,周而復始,今歲之候如此,明歲之候亦然,帝言已知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但五運者,地之木火土金水,治政令於內者也。三陰三陽者,天之風熱濕燥寒,治政令於外者也。故五運相襲而治者,其於三陰三陽外治之候,如何合之?區言太極分為陰陽,陰陽分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彼五運乃天地初分之氣,而列之於五方者也。

白話文:

每當一年結束又開始的時候,如此周而復始,今年是這樣,明年也是如此。我已經知道五運相繼而統治,並在每年的最後一天周而復始地治理。但五運是指木、火、土、金、水等地之五氣,用來治理政令的。三陰三陽是指風、熱、濕、燥、寒等天之六氣,用來治理外部政令的。所以,五運相繼治理,其與三陰三陽外部治理的時候,如何相配合呢?我說太極分為陰陽,陰陽分為五行,所以五行包含陰陽,陰陽包含太極。那五運是天地初分時的氣,而將其列在五方。

陰陽者,雖有三陰三陽之分,而天氣運氣地氣舉不能外之也,天干主於降,地支主於升,而五運則主於升降,行於天地之間,乃謂之中運,是謂天地之道也。萬物以之為綱紀,變化以之為父母,生殺以之為本始,真有神明為之府也。

白話文:

陰陽的概念,雖然有三個陰和三個陽的區分

但不管天上的氣象、造成的運氣,或是大地的氣息,都無法擺脫陰陽法則的框架。

天干的首要任務是使動能量降下來

地支的首要任務是使靜止的能量上升

五運的作用是在於能量的升降

能量的存在是在天地之間

這可以稱之為中運

這是天地運行的方式。

萬物以中運為綱領

變化以中運誕生為根本

生殺也以中運作為開始

這一定有神明來執掌其中的規律。

蓋萬物初生,謂之化,物之已極謂之變,陰陽莫測謂之聖,神用無方謂之神,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茂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白話文:

萬物剛開始產生,叫做化;萬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陰陽變化莫測,叫做聖;精神的作用沒有固定的法則,叫做神。由於化與變,所以萬物都不能逃脫五行和陰陽。由於聖與神,所以各種奧妙都無法超出幽玄的道理。事物產生於化,發展極致於變,變化交替交互作用的現象,就是事物興盛衰敗的根源。另外《五常政論》中說:元氣首先存在,然後產生變化,元氣分散就有了具體形狀,元氣佈散就滋生萬物,元氣終結就必然物象變化,總的來說,原因都是一致的。

在天為玄,其理玄遠,而玄之所生者為神。在人為道,其性咸備,而道之所生者為智。在地為化,孕育萬物,而化之所生者為五味。惟玄生神,而為風、為熱、為濕、為燥、為寒,此乃三陰三陽之氣也。故風之氣為木,熱之氣為火,濕之氣為土,燥之氣為金,寒之氣為水,而成五運之形,由是在天之氣,與在地之形相感而化生萬物也。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

白話文:

在天上是玄,它的道理深奧而遙遠,玄的 essence 物為神。在人身上是道,人的天性都具備了道,道的 essence 物是智。在地下是化,孕育萬物,化的 essence 物是五味。玄產生神,並形成風、熱、濕、燥、寒,這就是三陰三陽之氣。所以,風的氣是木,熱的氣是火,濕的氣是土,燥的氣是金,寒的氣是水,構成五運的形狀,由此,天上的氣,與地下的形相互感應而化生出萬物。然而,天地是萬物的上和下。

《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五運行大論》曰:左右者,俱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白話文:

《五運行大論》說:所謂「上下」是指歲月之間陰陽所在的位置。所謂「左右」是指陰陽之道路。《五運行大論》說:左右者,同時向上見到厥陰,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見到少陰,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見到太陰,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見到少陽,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見到陽明,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見到太陽,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所謂面朝北方而命名其位置,就是說它出現的地方。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王注云:面北者面向北而言之也。

白話文:

帝皇問道:「什麼是『下』?」

岐伯回答:「厥陰在上的話,則少陽在下;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少陰在上的話,則陽明在下;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太陰在上的話,則太陽在下;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少陽在上的話,則厥陰在下;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陽明在上的話,則少陰在下;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太陽在上的話,則太陰在下;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名部位,指的是要看到部位之相。王冰注說:面北者是指面朝北方說起。」

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白話文:

上,是指南方。下,是指北方。左,是指西方。右,是指東方。主歲的人,他的位置在南方,所以他面向北方,他的左右就在下。主歲的人,他的位置在北方,所以他面向南方,他的左右就在下。上,是天的位置。下,是地的位置。面向南方,左是東方,右是西方,上下不同,左右也不同。

此在天三陰三陽之氣,右旋於外,以加地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此在地五運之形,左轉於內以臨天也,天上之氣有多少,地下之形有盛衰,故天上多少之氣,與地下盛衰之形相召,而損益彰,以為物極之變也,其氣之多。與形之盛相召者,益益為變之盛也。

白話文:

天上之三陰三陽之氣,從右向外旋轉,施加在地球上。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這是地球上五種運行的狀態,從左向內運轉以面對天空。天上的氣體有多少,地下的形狀就有盛衰,因此天空中的氣體有多少,與地下盛衰的形狀相互呼應,而損失和收益都非常明顯,因為這是物極的變化。其氣體之多,與形狀之盛相互呼應,使變化越來越盛。

氣之少與形之衰相召者,損損為變之虛也。蓋物生之化者,天地之常,氣在五運曰平,氣在六氣曰常化也。物極之變者,天地之變,氣在五運曰太過不及,在六氣曰淫勝反勝相勝也。其變之盛者,則五運之太過,六氣之淫勝也,其變之虛者,則五運之不及,六氣之反勝相勝也。

白話文:

當身體機能(氣)衰退與形體衰老相互作用時,就會產生損耗,這種損耗是變化的徵兆。萬物生長變化,這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氣在五運中運行時,稱為「平和」;氣在六氣中運行時,稱為「常化」。當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就會發生變化,稱為「天地之變」;氣在五運中運行時,稱為「太過」或「不及」;在六氣中運行時,稱為「淫勝」、「反勝」或「相勝」。變化強烈時,稱為「五運之太過」或「六氣之淫勝」;變化虛弱時,稱為「五運之不及」或「六氣之反勝相勝」。

凡此五運六氣,所謂變化盛虛,本經後篇,千言萬語,皆所以發明此四者,學者當清心以究之也。五運氣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者,言木火土金水治政,各終一歲之期日,不獨治歲內六步之時令也。)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白話文:

凡是這五運六氣,所謂的變化強弱,在《黃帝內經》的後篇裡,千言萬語都是為了闡明這四者,學習的人應該清淨自己的內心來研究它。五運之氣運行,各有終止的日期,它不只是主宰某個時節,它說的木火土金水治理政事,各有終止一年日期,不只是治理一年內六個時序的時間。黃帝說:怎麼說氣有盛衰,形體有強弱?岐伯說:陰陽之氣各有盛衰,所以說有「三陰三陽」。

(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為二別也。陰陽之三也何謂?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氣至不足,太過迎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白話文:

(根據氣的多少,因此隨著它的升降,分為陰陽兩類。陰陽的第三類是什麼?太陰是正陰,太陽是正陽,次少的是少陰,次少的是少陽,再次是陽明,最後是厥陰。)形體有盛衰,是指五行各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氣過於不足,就用過多的氣來迎合它,氣過多,就用不足的氣來順應它,天地之氣,盈虧交替,於是就說「形體有盛衰」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言虧盈無常,互有勝負耳。)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應天,謂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為天符也。

白話文:

因此,開始的時候,有餘的就往前走,不足的就跟隨後頭;不足的就往前走,有餘的就跟隨在後。知道迎接,知道跟隨,氣就可以協調運作。(意思是虧損與盈滿沒有固定的常態,只是互相勝負而已。)順應自然規律就是天符,承奉歲氣叫做歲直,按照三合的關係來施治。(應天,是指木運的年份上面出現厥陰,火運的年份上面出現少陽、少陰,土運的年份上面出現太陰,金運的年份上面出現陽明,水運的年份上面出現太陽,這五種天氣下降,就像合乎符運,所以說順應自然規律就是天符。)

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亥卯;火運之歲,歲當寅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巳酉;水運之歲,歲當申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水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丑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為治也。歲直亦曰歲位,三合亦為天符。

白話文:

承歲,是指木運之年,歲當亥月或卯月;火運之年,歲當寅月或午月;土運之年,歲當辰月、戌月、丑月或未月;金運之年,歲當巳月或酉月;水運之年,歲當申月或子月。這五者是歲所正值,所以說承歲為歲直。三合,是指水運之年陽氣初升,年辰臨午;土運之年,少陰顯現,年辰臨丑月或未月;金運之年,陽明顯現,年辰臨酉月。這三者是天氣、運氣和年辰同時會合,所以說三合為治。歲直也稱歲位,三合也為天符。

《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此承上文而明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之義,不外乎天氣、地氣、運氣而已,陰陽之氣合有多少者,謂三陰三陽之氣各分多少,陰多者為太陰正陰,次少者為少陰,而又次者為厥陰也。陽多者為太陽正陽,次少者為少陽,而又次者為陽明也。

白話文:

《六微旨大論》上說:天符歲會,稱為太一天符。是指天、運與歲同時會合。這段內容順著上文的脈絡,說明氣有多少,形有盛衰的道理,不外乎天氣、地氣、運氣而已。陰陽之氣合有多少呢?就是說三陰三陽之氣各自分多少。陰多者為太陰正陰,次少者為少陰,再次者為厥陰。陽多者為太陽正陽,次少者為少陽,再次者為陽明。

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者也。五運之形,各有盛衰。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而太者太過,少者不及也。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運氣全書》曰:運有盛衰,氣有虛實,更相迎隨,以司歲也。

白話文:

萬物都有興盛和衰弱的時候,這是說五行各有過盛和不及之處。五運的形態,各有興盛和衰弱。土太多叫少宮,金太多叫少商,水太多叫少羽,木太多叫少角,火太多叫少徵,而「太」就是過多,「少」就是不足。開始,是指甲子年。《六微旨大論》說:天之氣始於甲,地之氣始於子,子甲相合,稱為歲立。《運氣全書》說:運勢有興盛和衰弱,氣勢有虛和實,互相交替更替,以主宰歲運。

陽盛陰衰,如土運甲陽而己陰,陰虛陽實,如六氣子實而醜虛,迎隨如六十甲子,一陽一陰,盛衰虛實,遞相接送,以司歲次而推之以終。六甲故有餘,已則不足,隨不足,已則有餘,從亦有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復余,少已復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苛疾至矣。知其來而迎之,知其往而隨之,則歲氣自可與期也。

白話文:

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就是上奉的。(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這些都是它們的本源在天,所以說天的陰陽。)木火土金水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就下應。(木,是最初的氣。火,是第二種氣。相火,是第三種氣。土,是第四種氣。金,是第五種氣。

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

白話文:

水,是終極的氣。因為它在地球上與天相應,所以說是下應。氣在地球上,所以說是地球的陰陽。天以陽氣生長,陰氣發展。地以陽氣消滅,陰氣隱藏(生長是天的法則,隱藏和消滅是地的法則。天的陽氣主導生長,所以以陽氣生長陰氣。地的陰氣主導消滅,所以以陽氣消滅陰氣。雖然天地的高下不同,但是都有各自的陰陽運行。)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天有陰氣所以能夠下降,地有陽氣所以能夠上升,所以各自都有陰陽。)

陰陽交泰,故變化由之成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滿,此其義象也。

白話文:

陰陽交融,所以變化由此而產生。木火土金水,是大地的陰陽,掌管著生長、化育、收藏。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氣,極盛則過度亢奮,所以各兼備陰陽。陽中兼有陰,陰中兼有陽。易經的卦象,離卦中間是空的,坎卦中間是滿的,這就是陰陽交合的象徵。)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復始也。

白話文: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該知道,天之氣動而不息,所以五年間會向右移動,而地之氣靜而守位,所以六年間會環繞相遇。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運臨於地,地以五位承接於天,這是因為天氣沒有增添君火所以這樣。用六加五,便會得出五年間剩一氣,因此向右移動一位。若是用五承六,便會得出六年才能備盡天元的氣,所以六年會環繞相遇,所謂周而復始。

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也。

白話文:

地氣向左流動,一去不返,天氣向東運行,經常從火開始。從五歲開始,其次氣恰好位於君火之上,法規不能施加影響,於是向右移動,君火之氣上升,以臨相火之上,所以說五歲以後就向右移動。由於這種運動和靜止,上下相互依存,從而天地萬物的情感和變化規律可以看得到。)運動和靜止相互引導,上下相互依賴,陰陽相互交錯,而變化由此產生。(天地之道,變化精微,其過程就是如此。

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位是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六節,謂六氣之分。五制,謂五位之分。

白話文:

孔子說:天地之間,陰陽五行各就其位,而變化無窮的易理就在其中運行,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五行」。寒暑相違,上下相合,如果氣候適宜,萬物和諧;如果不適宜,則會生病。又說:天上的運行是右行的,地上的運行是左行的,左右旋繞天空,最後又回到原位。

天以六種五行作為法則,地以五種五行作為法則。運行在天空中的五行,六個階段是一個循環;運行在地上的五行,五年為一個循環。

位應一歲,歲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歷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以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耳。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

白話文:

年令有一歲,一歲統率一年,所以五歲成為一個輪迴,六年是一個完整的天氣輪迴。完整,也就是經歷過所有的天氣。輪迴,也就是周而復始的運行。之所以地位是六,但年份是五,是因為天氣沒有直接臨到君火。君火以名稱來確定,而相火以方位來確定。(君火在相火右側,但名稱叫做君位,不像年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而是代表一個位階,君火之氣沒有直接運行,因此君火就只是奉行天命,宣佈火令而已。因為君火以名稱來奉行天命,所以稱為君火以名稱。)

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曆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白話文:

堅守自己的位置,接受命令,所以說相火有嚴格的位置。)五與六相合而成七百二十氣,稱為一個紀,共計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計六十年,而成一週,不足或超過,這些都能清楚的看到。(根據曆法,一氣等於十五天,因此相乘,積累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累一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素問·靈蘭祕典論篇》中說:有餘則往,不足則隨之。不足則往,有餘則從之。

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此承上文論上下相召之義,而合之以周紀之數也。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上下相召,天右旋之陰陽加於地下,地左旋之陰陽臨於天上而相召,以治歲治步也。

白話文:

因此在六十年之中,不會過量出現這兩種情形,這些道理都已經顯現了。這是承接上文所論述上下互相感召的理論,並結合了周朝的紀年法。上是指天,下是指地。上下互相感召,天右旋的陰陽施加於地下,地左旋的陰陽顯現在天上而互相感召,用來治理歲月和曆法。

天之陰陽,風熱燥濕寒,又增火為六數者,在天之熱分為暑火二氣,故三陰三陽各上奉之也,地之陰陽,木火土金水,亦增火為六數者,在地之火分為君相二形,故生長化收藏各下應之也。

白話文:

天上的陰陽,風熱燥濕寒,再增上火,共為六種,在天上,熱分為暑火兩種氣體,所以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都向上供奉這兩種氣體;地上的陰陽,木火土金水,再增上火,共為六種,在地上的火分為君火和相火兩種形式,所以生長化收藏這五種過程都向下順應這兩種火。

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陽中有陰,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陰中有陽,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天惟有陰,故能下降,地惟有陽,故能上升,是以謂之各有陰陽也。即如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天之陰陽下加地氣,共治歲也。

白話文:

生長萬物是上天賦予的規律,收藏、殺滅是土地的規律。天主生,太陽主生,陽氣中包含著陰氣,所以陽盛陰長。地主殺,太陰主殺,陰氣中包含著陽氣,所以陽光殺戮,陰氣收藏。天地雖然高低不同,卻各有陰陽的運行。天只有陰氣,所以能下降,地只有陽氣,所以能上升,所以說天地各有陰陽。如同木火土金水一樣,地也具有陰陽。生長、變化、收藏、殺戮,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此要了解天地陰陽,就要將天之陰陽加之地氣,共同管理歲月。

則應天之氣動而不息,蓋地之治歲,君火不主運,惟五運循環,故天之六氣加之,常五歲右餘一歲,與地遷移,一位而動不息也。地之陰陽,上臨天氣,共治步也,則應地之氣靜而守位,蓋地之治步,其木君相土金水無殊,皆各主一步以終期,故其上臨天之六氣,共治也常六,期齊周復於始,治之步環會而靜守位也。

白話文:

上天之氣流動不息,是出自於地之治步,君火沒有參與運行,只有五運循環,故而天之六氣會加於地氣,通常5年之後再加一年,與地之治一步一步移動,不停的進行。地的陰陽之氣,在上面受到天之氣的影響,雙方共同作用於治步,則應地之氣靜止守位,因為地之治步,不管是木、火、土、金、水,都沒有差別,各主一步直到結束,故而上臨天之六氣,通常是6個,週期結束後再重新開始,治之步環環相扣且靜守其位。

故治歲動者,與治步靜者相召,外旋上者與內運下者相臨,則陰陽相錯,而損益盈虛之變所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者,上下相召之數也。蓋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一備,地之六位,其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故五歲一周,五六相合,凡三十歲為一紀,六十歲為一周,其間相錯之陰陽,或氣類同,多而益,為太過之盛者,或氣類異,少而損,為不及之虛者,斯皆可見其變也。

白話文:

所以治癒因外邪引起的運動型(熱症)疾病,與治療因體內自發引起的靜止型(涼症)疾病,是互相依賴的。靠外面旋轉上升的氣機與靠裡面運行下降的氣機是互相配屬的,那麼陰陽互相交錯,盈虛變化的道理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天以六為時令,地以五為規律,這是上下互相配合的數目。的確,天的六種氣各自掌管一年的時間,所以六期運行一週,地的六個方位,它把「君火」作為名稱,把「相火」作為位置,所以五年運行一週,五行和六氣互相配合,三十年為一大紀,六十年運行一週,期間互相交錯的陰陽之氣,有的氣類相同,多了就益於人體,這是太過於旺盛的;有的氣類不同,少了就損傷人體,這是不及於虛弱的,這些都說明瞭事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