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刺禁論篇

《刺禁論》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肝象木王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肺藏於右,(肺象金,王於秋,秋陰收殺,故藏於右。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臟。)心部於表,(陽氣主外,心象火也。)腎治於裡,(陰氣主內,腎象水也。

白話文:

《刺禁論》中說:臟腑有重要的部位,不可以不瞭解。肝臟在身體左邊(因為肝臟五行屬木,木王在春天,春天陽氣生長,所以肝臟在左邊)。肺臟儲藏在身體右邊(肺臟五行屬金,金王在秋天,秋天陰氣收斂,所以肺臟藏在右邊。肝臟是少陽,是陽氣增長的開始,所以說生。肺臟是少陰,是陰氣收藏的開始,所以說藏)。心臟屬於表(陽氣主外,心臟五行屬火)。腎臟屬於裡(陰氣主內,腎臟五行屬水)。

心為五臟部主,故稱部。腎間動氣,內治五臟,故曰治。)脾為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穀,故使者也。)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故為市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又云,心下鬲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其榮衛於身,故為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謂真心神靈之宮室。

白話文:

心臟是五臟的中心,所以稱為「部」。腎臟通過動氣,來控制五臟,所以說:「治」。脾臟是幫助者的角色,運化不斷,將水穀輸送、消化,所以是「使者」。胃臟是運化水穀的地方,五味都匯聚於此,所以是「市」。膈膜以上、橫膈膜以下的位置,是氣海的所在地,氣是生命的來源,也是生命的主人,所以氣海是人的父母。又說,心臟以下、膈膜以上的位置是「肓」,心臟屬陽,如同父親;肺臟屬陰,如同母親。肺臟主氣,心臟主血,統領身體的氣血運行,所以是父母。七節的旁邊,是真心神靈的宮室。

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得名為志者,為心之神也。)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此陳禁刺臟腑之有定次也。)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

白話文:

脊椎骨有三十七塊,腎臟位於脊椎骨最下端的七塊骨頭旁邊,腎臟的神叫做「志」,五臟的神都稱之為「志」,「志」之所以稱為志,是因為它是心臟的神。順從它就會有福,違背它就會有災禍。(人所以能夠生存、形態所以能夠形成,都是因為這八件事,順從它就會福澤延綿,違背它就會招致災禍。這是陳述禁止刺傷臟腑要有固定次序的原因。)不要在酒醉時針灸,會讓人氣血混亂。不要在盛怒時針灸,會讓人氣機逆亂。不要在過度勞累時針灸。(因為經絡氣血會越發紊亂。)

)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無刺大飢人,(氣不足也。)無刺大渴人,(血脈干也。)無刺大驚人。(神蕩越也。此舉不可輕刺之人,刺禁之大義也。)

白話文:

  1. 不能刺新近吃飽的人(胃氣盛滿)。

  2. 不能刺極度飢餓的人(針刺會引起虛脫)。

  3. 不能刺極度口渴的人(血液乾澀缺水無法承受刺激)。

  4. 不能刺受驚嚇的人(驚嚇會導致精神渙散無法承受刺激)。

以上四種情況的人,都不能輕易針刺。這是針刺的禁忌,也是針刺的基本原則。

2. 刺志論篇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歸氣,故虛實同焉。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脈氣。形,身形。)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營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氣傳於肺,精者上行經隧。故穀氣虛實,占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

白話文:

《刺志論》中提到:氣實時形體也實,氣虛則形體也虛,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相反,就會發生疾病。形體依歸於氣體,所以虛實皆相同。形體與氣體相違背,所以會產生疾病。氣體是指脈之氣,形體是指身體的形體。

飲食充實,氣體就充實;飲食虛少,氣體就虛少,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相反,就會發生疾病。營氣運行,內裏飲食充實就是實,飲食進入胃中,氣氣傳於肺部,精氣沿著經脈上行。所以飲食之氣的虛實,是透過取證來確認的。症狀不符合,就會生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為病也。)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虛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白話文:

脈象有力,表示血氣充足,脈象微弱,表示血氣不足,這是正常的。如果脈象與血氣虛實相反,就是疾病。(脈是血的儲藏之處,所以虛實狀況相同。如果相反就不相應,就是疾病。)怎麼會相反?氣虛而身體發熱,這叫做相反。(氣虛是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應該身體寒冷,反而身體發熱,脈氣應該旺盛,脈不旺盛卻身體發熱,證候不符,所以叫做相反。《甲乙經》說:氣盛身體寒冷,氣虛身體發熱,這叫做相反。)

)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今谷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並之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

白話文:

)胃裡食物很多而元氣不足,這種情況稱為反常。(食物進入胃中,脈道才能通行,現在胃裡食物很多而元氣不足,這是因為胃氣不宣散,所以是反常。)胃裡沒有食物而元氣很多,這種情況稱為反常。(胃氣向外散發,肺氣也跟著向外散發。)脈搏強盛而血氣不足,這種情況稱為反常。脈搏微弱而血氣很盛,這種情況稱為反常。(經脈運行氣,絡脈容納血,經氣流入絡脈,絡脈接受經氣,如果氣血不相協調,都會反常。)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傷,謂感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3. 皮部論篇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廩,積也,聚也。)邪之始入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沂然,惡寒也。起,謂毛起豎也。腠理,謂皮空及文理也。)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盛,謂盛滿。

白話文:

《皮部論》說:各種疾病的最初產生,必定是從皮膚開始的。邪氣進入人體後,肌膚的腠理就會鬆弛,一旦鬆弛,邪氣就會進入經絡,並且停留在經絡中而無法排出,然後傳入臟腑,再積聚在腸胃之中。(積聚,指積累、聚集。)邪氣剛進入皮膚時,會讓人感到惡寒,汗毛直豎,皮膚腠理也會鬆弛。(惡寒,指感到寒冷。汗毛直豎,是指汗毛豎立。皮膚腠理,是指皮膚表面的紋理。)邪氣進入經絡後,經絡中的氣血就會旺盛,顏色也會發生變化。(旺盛,是指氣血充盈。顏色發生變化,是指經絡中的氣血顏色會變得更加紅潤或暗沉。)

變,謂易其常也。)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經虛邪入,故曰感虛。脈虛氣少,故陷下也。)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攣,急也。弛,緩也。消,爍也。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勝為痛,熱勝為氣消。䐃者肉之標,故肉消則䐃破毛直而敗也。

「變」是指事物改變了它的常態。邪氣侵入人體經絡,會因為經絡虛弱而深入陷下;(經絡虛弱,邪氣容易侵入,所以說「感虛」。脈絡虛弱,氣血不足,所以陷下。)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則筋脈攣急,骨頭疼痛;熱邪多則筋脈鬆弛,骨頭消瘦,肌肉腐爛潰破,毛髮直立而枯敗。(攣,是指筋脈急迫。弛,是指筋脈鬆緩。消,是指肌肉消瘦。寒邪盛則筋脈急迫,熱邪盛則筋脈鬆緩。寒邪盛則疼痛,熱邪盛則氣血消散。䐃是肌肉的表面,所以肌肉消瘦,則䐃破,毛髮直立而枯敗。)

4. 骨空論篇

《骨空論》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言任脈之所起所止也。任脈,奇經八脈之一也。中極者,臍下四寸,起於中極之下,始於會陰穴也。

白話文:

《骨空論》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以下,向上沿著肚臍上方的毛際,循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經過下巴,沿著臉頰進入眼睛。(這句話描述了任脈的起點和終點。任脈是奇經八脈之一。中極穴位於肚臍下四寸,任脈起於中極穴以下,開始於會陰穴。

兩陰間,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從會陰以上,曲骨之毛際橫骨上,中極下一寸陷中,動脈應手,復循腹裡之中極,上關元、氣海、下脘、中脘、上脘、巨闕、膻中至廉前、承漿,以上咽喉中,其脈至上頤循面以入於目也。)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兩條陰脈,任脈從會陰直行在腹中,督脈從會陰直行在背部。任脈從會陰以上,行到小腿彎曲的部位,橫骨之上,中極穴下一寸的凹陷中,用手指能摸到動脈。再順著腹中正中線的動脈循行,經過關元穴、氣海穴、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闕穴、膻中穴,直到喉頭前面、承漿穴,再往上到咽喉的中央,任脈的經脈由此一直到上頤,沿著面部而達到眼睛。衝脈,來源於氣街,與少陰經並排,緊靠臍部向上行,到達胸中而散開。

(言衝脈之所起所止也。衝脈,亦奇經八脈之一也。任脈當臍中而上行,衝脈挾臍兩旁而上行,起於氣街,並足少陰腎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氣街者,穴名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而衝脈起於氣街者,亦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而至於是,乃循腹也。

白話文:

衝脈的起止點。衝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任脈在肚臍中向上行,衝脈在肚臍兩旁向上行,從氣街穴開始,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在肚臍向上行至胸中而散開。氣街穴,穴位名稱,在毛髮邊緣兩側,鼠蹊部上方,與人體寸一同身寸(約3.3公分)。衝脈從氣街穴開始,也從少腹內部與任脈並行到這裡,然後沿著腹部。

又曰:衝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從少腹之內上行,並由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言任脈之為病也。內者,腹也。腹之中行,乃任脈所行之脈路,則宜其為病。

白話文:

另外又說:衝脈、任脈,都是起始於胞中,向上沿著脊柱的內側,是經絡的海洋;它浮出體外後,沿著腹部各處行,會合在咽喉,分成支脈絡合脣口。由此可以知道,任脈、衝脈從小腹內部上行,並且從中極穴之下,氣街穴的內側可以證明。任脈有病,男子可結七疝,女子則會帶下、瘕聚。(指任脈出現病症,內部指腹部,腹部之中央是任脈所經過脈路,因此會導致疾病產生。)

若是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七疝者,按《內經》各篇有狐疝、風疝、肺疝、脾風疝、心風疝、心疝、腎風疝、肝風疝,有婦人㿗疝、有男子㿗疝、厥疝、㿉疝、疝氣,且嘗總計其數,乃五臟疝及狐疝㿗疝也。其大義俱見各篇後。丹溪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

白話文:

如果男性患有七疝,女性患有積聚。七疝是指:按《內經》各篇所述,有狐疝、風疝、肺疝、脾風疝、心風疝、心疝、腎風疝、肝風疝,還有婦人陰疝、男子陰疝、厥疝、㿉疝、疝氣,並曾總計其數,僅有五臟疝及狐疝、陰疝。其主要意義均見於各篇之後。丹溪的七疝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陰疝。

《袖珍方》七疝:厥、癥、寒、氣、盤、附、狼。似丹溪合於經旨,雖名色各異,豈出《內經》範圍耶!然世但知病在下部者為疝,豈知五臟皆有疝。又但知男子有疝,豈知婦人亦有疝,蓋皆不考《內經》故耳。瘕聚者,即積聚也。《大奇論》曰:三陽急為瘕,後世有八瘕者,亦因七疝之名,而遂有八瘕名色也。

白話文:

《袖珍方》中所說的七疝: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附疝、狼疝。這似乎是丹溪依照經書的旨意而定的,雖然名稱各不相同,但難道不是出自《內經》的範圍嗎?然而,世人只知道位於下部的疾病是疝,難道不知道五臟都有疝的可能嗎?又只知道男子有疝,難道不知道婦女也有疝嗎?這都是因為不考查《內經》的緣故。瘕聚就是積聚。《大奇論》說:三陽急則為瘕,後世有八瘕的說法,這也是因為七疝的名稱,而纔有了八瘕的種類。

即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是也。《內經》則無之。)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言衝脈之為病也。衝脈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則里者其所行之脈絡也。病則氣逆而不能上,何以至胸中而散也。氣聚腹中而不能散,何以免在裡之急也。

白話文:

也就是蛇積塊、脂積塊、青積塊、黃積塊、乾枯積塊、血積塊、狐積塊、鱉積塊這類。而《內經》並沒有記載。衝脈發生病變,逆氣就會讓腹中發急。(講的是衝脈發病的情形。衝脈起源於氣街,並與足少陰循著肚臍上行,到達胸膛之後散開,那麼「裡」就是它行經的經脈。一旦發病,氣逆就無法上行,無法到達胸中散開。氣積聚在腹中無法散開,腹中自然會發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亦奇經也。任脈衝脈督脈者,本一源而三歧,故經或謂衝脈為督脈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經脈流注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背腹陰陽別為名目。任脈自胞中過帶脈貫臍而上,故男子為病內結七疝,女子為病則帶下瘕聚。

白話文:

督脈發生病變,就會脊柱強直反折。(督脈,也是奇經之一。任脈、衝脈和督脈是由同一個來源分歧而形成的,所以有經典把衝脈稱為督脈。如何證明呢?如今的《甲乙經》和古代的《經脈流注圖經》以沿着背部循行的那條經脈稱為督脈,從少腹直直向上的是任脈,也可以被定義為督脈,這就表明背部和腹部的陰陽之別形成了不同的名稱和內容。任脈從胞宮中經過帶脈,貫穿臍中的脈絡,然後向上運行,所以男性患者會得內結七疝的病症,而女性患者則會得帶下、瘕聚等病症。

衝脈挾臍而上,並少陰之經上至胸中,故衝脈為病則逆氣裡急也,以督脈上循脊裡,故督脈為病則脊強而反折也。)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亦猶任脈衝脈起於胞中也,其實乃起於腎下,至於少腹,則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也。系廷孔者,謂窈漏,近所謂前陰穴也。

白話文:

衝脈沿著肚臍向上,與少陰經一同到達胸中,因此衝脈發生問題,就會出現逆氣上沖、呼吸急促的症狀。督脈向上沿著脊椎中部的督脈(督脈,是指脊柱中央的督脈,又稱脊脈或督脈,是人體最重要的經脈之一,主宰全身的陽氣與精氣,並支配全身的運動機能。)行進,因此督脈發生問題,就會出現脊椎強直、反折的症狀。督脈起源於下腹部骨骼的中央,女性的督脈進入會陰孔(督脈的起始點在小腹下方骨骼中央,女性的督脈進入會陰孔,男性則進入肛門),(就像任脈和衝脈起源於胞宮一樣,但實際上都是起源於腎臟下方,到達小腹後,向下行至腰椎橫骨的中央。會陰孔是指窈漏,也就是俗稱的前陰穴。)

以其陰廷系屬於中,故名之。)其孔,溺孔之端也,(孔,則窈漏也。窈漏之中,其上有溺孔焉。端,謂陰廷在此溺孔之上端也。而督脈自骨圍中央則至於是。)其絡循陰器合篡後,繞篡後,(督脈別絡,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陰器,乃合篡間也。所謂間者,謂前陰後陰之兩間也。

白話文:

從陰都裡面開始,分出後,環繞到篡後。)在臀部下面至少有少陰和巨陽相絡絡之處,與少陰相合,走向上股內後側,貫過脊椎連接到腎臟。(「別」意指分出後,各走各的道。「足少陰之絡」,從股內後側貫過脊椎,連接到腎臟;至於「足太陽」絡之外行者,沿著髀樞,環繞股陽下行;其中行者,向下貫過臀部,到達膕中,和外行者會合。所以說「少陰與巨陽中絡」,就是指與少陰相合,向上股內後側,貫過脊椎,連接到腎臟。

自兩間之後,復分而行,繞篡之後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別,謂別絡分而各行之也。足少陰之絡者,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太陽絡之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膕中與外行絡合。故言少陰與巨陽中絡,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接繞臀而上行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自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下至女子等,並督脈之別絡也。

白話文:

其督脈直行的部分,從臀部開始,沿著脊椎骨內側向上走行,到達人中。督脈從少腹向上直行,到達兩眼的下方中央,與任脈的走行重合,因此說督脈與任脈相繫。由此可知,任脈、督脈、衝脈,名稱不同,但都是同一個體。(這種病症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疼痛不定,稱為衝疝。(尋究這種病症的原因,正是任脈。經典上說:造成衝疝的原因,正是督脈,它是與任脈分開而主宰不同部位的。)

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裡而至於人中也。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脈之行,而云是督脈所繫,由此言之,則任脈、督脈、衝脈,名異而同一體也。)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尋此生病正是任脈,經云:為沖疝者,正明督脈以別主而異目也。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咽乾。(亦以衝脈任脈並自少腹上至於咽喉,又以督脈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故不孕、癃痔、遺溺、嗌乾也。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故經云:此病女子不孕也。謂之衝脈者,以其氣上衝也。故經云: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也。

白話文:

如果少陽經脈有病,就會導致女性不孕、大小便失禁、喉嚨乾澀。

《素問》裡說:督脈、任脈和衝脈都起於小腹,止於咽喉。督脈環繞著陰器,經過陰阜,又繞著臀部,所以患了這種病的女人就會不孕、大小便失禁、喉嚨乾澀。任脈之所以叫做任脈,是因為女人有了任脈才能懷孕生育。

《素問》裡說:得這種病的女人就不會懷孕。衝脈之所以叫做衝脈,是因為它的氣往上衝,所以《素問》裡說:患了這種病,病人會感到小腹往上衝到心臟,疼痛不已。

謂之督脈者,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由此三用,經或通呼,然任督沖三脈一源而三歧,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氣衝而行足少陰,惟督脈由會陰而起,而會陰在少腹之下,橫骨之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陰器合篡間,又自兩間之後,又別絡者分而行之,繞其臀肉,內廉,貫脊屬腎。

白話文:

所謂督脈,是因為它督導、統領諸經脈的氣血說法。因此,三用之氣,統稱之為經,但任脈、督脈、沖脈是同出一源,而三歧分出。督脈從會陰向上沿背後而行,任脈從會陰向上沿腹部而行,沖脈從氣衝向下沿足少陰經而行,只有督脈從會陰向上開始而行,而會陰在少腹之下,橫骨的中央,女性的胞系廷孔,沿著陰器會合會陰間穴,再從兩間之後,又分出一條別絡,繞著臀肉,內側沿線,貫穿脊椎連屬腎臟。

彼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從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膕中,與外行絡合足少陰腎經,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又與足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一如足太陽經脈之所行也。

白話文:

太陽膀胱經的別絡,分為外行和中行兩部分。外行絡從髀樞循行,絡於股陽然後向下,中行絡下貫臀部,到達膕中,與外行絡會合,然後與足少陰腎經相合,從股內後廉貫穿脊柱,屬於腎臟,還與足太陽經一起起源於目內眥,上行額至頭頂,進入腦內然後分出別絡,下行至項部,循行肩膊,內挾脊柱到達腰部,進入循行膂部,絡於腎臟,與足太陽經脈的循行相同。

然而督脈、任脈,名色雖異,而氣脈不殊,其督脈所行者,一如任脈之行,故自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央,其督脈為病者,又如任脈之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所生之病,一如任沖之病,故其脈相交,引病亦互名耳。)

白話文:

督脈和任脈,雖然名稱不同,但氣脈都是相同的。督脈的運行就像任脈一樣,從少腹直上貫穿肚臍中央,向上通向心臟和喉嚨,然後到達下巴環繞嘴脣,並且連接到兩眼的中間。督脈生病時,症狀就像任脈生病,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無法前後移動,這叫做沖疝。婦女的疾病,症狀就像任沖的疾病一樣,因此這兩條脈絡相交,引發的疾病也會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