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7)

1. 龍泉疽、虎鬚毒門主論

《正宗》曰:龍泉疽生人中之中,虎鬚毒生地角之上。此二毒乃腎督二脈分合行布,驟被外邪所搏而成。初起疙瘩,次生腫痛,漸發寒熱,甚者噁心、乾嘔、吐,項俱腫。

白話文:

《正宗》裡面說:龍泉疽發作於人中穴,虎鬚毒發作於地角穴。這兩種毒都是由於腎脈和督脈分合運行時,突然受到外邪侵襲而形成的。初期會出現疙瘩,然後腫脹疼痛,逐漸發熱,嚴重者會有噁心、乾嘔、嘔吐,脖子也腫起來。

又曰:此證多生於元氣壯實者,故多不必服藥,自愈。

又曰:初起宜線針挑破患頂,以蟾酥餅貼膏蓋,使毒有門而泄。四邊焮腫,如意金黃散敷之。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在疾病的初期,應該用火針刺破患部的頂端,然後敷上蟾酥餅膏,讓毒素有個出口宣洩出來。如果四邊出現腫脹,可以用如意金黃散塗敷。

又曰:此穴忌灸。

《鬼遺方》云:鼻下一處,人中兩處為發髭,此患多因摘髭,外風侵入而結。攻作不常,寒熱並作。此亦害人。

王肯堂曰:髭毒癰生於地角,屬足陽明風熱所致。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癢,寒熱大作,煩悶嘔逆者,髭疔也。(《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髭毒癰生長在地角部位,是屬於足陽明經風熱所引起的。如果搖晃它,有根部,肌肉失去知覺,或者麻木或者癢,寒熱嚴重,煩悶嘔吐者,是髭疔。

申鬥垣曰:髭毒乃風邪積熱,脾經受證;須毒髯毒,皆屬手陽明大腸經受證。(《啟玄》)

《心法》曰:龍泉疽,生水溝穴,(即人中)虎鬚毒,一名虎髭毒,亦名頦癰,腫痛焮赤,速潰易治;又名承漿疽,堅硬腫痛,遲潰難治,皆由過食炙煿,以至胃腎二經積熱,上攻任脈而成。

白話文:

《心法》說:龍泉疽,生在水溝穴(即人中),虎鬚毒,又名虎髭毒,也叫頦癰,腫痛紅赤,潰瘍快易治;又名承漿疽,堅硬腫痛,潰瘍慢難治,都是過量食用火烤食物,造成胃腎二經熱毒積累,上攻任脈而形成。

2. 羊須疔門主論

申鬥垣曰:羊須疔,乃怒氣交感,流注經絡,心經受證。初起根深,形如粟米小豆;三四日面目浮腫;五六日寒熱交作;七八日體倦頭痛。如添嘔逆神昏氣喘,十無一活。生於下頦須中是也。初起同疔瘡門施治(《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羊須疔,是因憤怒之氣交感,流注於經絡,心經受到病證。發作之初,根深蒂固,形狀像小米或小豆;三四天後,面目浮腫;五六天後,寒熱交作;七八天後,身體倦怠,頭痛。如果出現嘔吐、神志昏迷、氣喘等症狀,十個病人中很難有一個活下來。長在下巴須中的就是羊須疔。發作之初,與疔瘡一樣,按規定的方法治療。(《啟玄》)

3. 獨骨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大人小兒,頤頦生瘡,津淫不止,名曰獨骨瘡。宜百合散治之。(《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大人小孩,下巴長了瘡,瘡水流個不停,這種瘡叫做獨骨瘡。應該用百合散來治療。(出自《啟玄》)

4. 獨骨瘡門主方

百合散(《啟玄》)

百合黃柏(各一兩),白芨(三分),輕粉(五分),萆麻仁(五十粒)

白話文:

百合和黃柏各一兩、白芨三分,輕粉五分,萆麻仁五十粒。

共為細末搽之。如干用朴硝水和作餅,貼之。

5. 頦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頦癰又名承漿癰,生地角下,屬足陽明胃經積熱所致。(《準繩》)

竇漢卿曰:頦上癰,不為風。頦下癰,要成漏,不可輕視。(《全書》)

6. 頰車癰門主論

申鬥垣曰:頰車穴,在耳下三分,下頦軸動之處便是。其生癰也,乃怒傷於心,停滯於肝,風熱壅盛。聚於頰車而生。久多成漏。(《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頰車穴,在耳朵下三分,下巴軸動的地方就是。它長癰,是因憤怒傷了心,鬱滯在肝,風熱壅盛,聚集在頰車穴而生。長期多發會變成漏。

又曰:頦毒癰生於頰之下,乃心腎經絡,怒氣傷於心,流滯血分,風熱壅盛結聚而成。頦上屬風熱,頦下防成漏瘡,不可輕忽。

白話文:

頦毒癰是發生在下顎部位的疾病,屬於心腎經絡的問題。當一個人生氣時,情緒會傷及心臟,導致氣血凝滯,風熱之邪乘虛而入,積聚而成頦毒癰。頦毒癰的上半部分屬於風熱之邪為主,而下半部分則容易化膿、破潰形成漏瘡。因此,不能輕視這種疾病,需要積極治療。

竇漢卿曰:頰疽皆出於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漸銼其骨,久則成漏。難愈。(《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