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三部九候論篇

《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之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至髎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白話文:

《三部九候論》中說:人體有下部、中部、上部,每一部位都有三個候診脈搏,這三個脈搏分別代表天、地、人。上部的脈搏與天相通,兩額的動脈代表天,兩額動脈的脈搏動應於手和腳,是足少陽經脈的氣血運行的地方。上部與地相通的脈搏,兩頰的動脈代表地,兩頰動脈的脈搏動應於手和腳,是足陽明經脈的氣血運行的地方。上部與人相通的脈搏,耳前的動脈代表人,耳前動脈的脈搏動應於手和腳,是手少陽經脈的氣血運行的地方。

(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脈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中部地;手陽明也;(大腸脈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

白話文:

(在耳前陥窩中,動脈與手相應,是手少陽脈氣運行的地方。)中部天,是手太陰肺經;(肺脈也。在手掌後寸口,名為經渠,動脈與手相應。)中部地,是手陽明大腸經;(大腸脈。在手拇指和食指的分岔骨之間,合谷穴的分支,動脈與手相應。)中部人,是手少陰心經;(心脈也。在手掌後銳骨的末端,神門穴的分支,動脈與手相應。)

)下部天,足厥陰也;(謂肝脈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也。)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動應於手也。)下部人,足太陰也。(謂脾脈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屬下焦之天,肝經循行在足大小腳趾的分界線上,以羊矢穴下一寸半處為合穴,稱之為太衝穴。位置在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陷中,從合穴到分穴,臥著取之,動則手指也動。

(足少陰腎經)屬下焦之地,腎經循行在足內踝與跟骨上的陷中,合穴稱之為太谿穴。位置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該穴若有病變,動則手指也動。

(足太陰脾經)屬下焦之人,脾經循行在魚腹穴上,越過筋間,直下五寸,合穴稱之為箕門穴。寬衣緩帶,赤足,沉取,取之可見效果,動則手指隨之而動。

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之脈行其中。)地以候腎,(足少陰脈行其中也。)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陰脈行其中也。)中部之候奈何?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手太陰脈當其處也。)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脈當其處也。

白話文:

想要觀察胃氣,應該取小腿腳背之上,足衝陽經與足陽明經的分界線的中穴。所以身體下部的天部可以觀察肝臟,(足厥陰脈就在其中。)身體下部的「地」部可以觀察腎臟,(足少陰脈就在其中。)身體下部的「人」部可以觀察脾胃之氣,(足太陰脈就在其中。)身體中部的天部可以觀察肺,(手太陰脈就在其中。)身體中部的「地」部可以觀察胸中的氣,(手陽明脈就在其中。)

經云: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人以候心。(手少陰脈當其處也。)上部以何候之?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位在頭角之分,故以候頭角之氣也。)地以候口齒之氣,(位近口齒,故以候之。)人以候耳目之氣。(以位當耳前,脈抵於目外眥,故以候之。

白話文:

古書上曾說過:腸胃同時應答。因此,烹飪方法可以推測出人的心。手少陰脈在這個部位,因此來推測。上半身部位應如何推測呢?頭部 、下部、 人體。頭部要推測頭角之氣。(位置在頭角部分,所以用它來推測頭角之氣。)下部要推測口齒之氣。(位置靠近口齒,所以用它來推測。)人體要推測耳目之氣。(位置部位相當於耳朵前,脈絡抵達眼睛外眥,所以用它來推測。)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詳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分,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以是故應天地之至數。)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神臟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臟五也。

白話文:

三種部位(即上、中、下三焦)各自有天、地、人三部分。三種部位組合起來成為天,三種部位組合起來成為地,三種部位組合起來成為人。將三種部位再分為三份,組合起來成九種,九種再分為九野,九野就是九臟。(所以要遵循天地之間的最終數字。)所以神臟有五種,形臟有四種,組合起來是九臟。(神臟是指肝臟儲藏魂,心臟儲藏神,脾臟儲藏意,肺臟儲藏魄,腎臟儲藏志。因為這些臟器都屬於神氣的居所,所以稱為神臟五臟。)

形臟者,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臟也。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謂死色,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矣。臟敗則見異常之色者,死候也。)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白話文:

形臟就像外露的器物,包藏在肉身之中,被其他臟腑包圍,不是蜷曲。一個人有一顆頭、二隻耳朵、兩隻眼睛、三部分的嘴巴和牙齒、四個胸腔。當五臟敗壞,臉色必定異常,臉色異常肯定會死亡。(死亡的臉色稱為異常的現象。臉色是精神的旗幟,臟腑是精神的住所,所以精神離開就會導致臟腑敗壞,臟腑敗壞就會出現異常的臉色,這是死亡的徵兆。)身體強壯,脈搏卻很細,呼吸淺弱、無法緩解的是危險的。(身體與氣相輔相成,便是可以治療的。

今脈氣不足,形盛有餘,證不相扶,故危者也。)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是則形氣不足,脈氣有餘,形瘦脈大,胸中氣多,形臟已傷,故死也。凡如是類,皆形氣不相得也。)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參,謂參校。伍,謂類伍。參校類伍,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則病也。

白話文:

如果三部九候完全不相符合,那麼人就會死亡。(「失」,是指氣候不相類似。相失的候脈,一共診斷出有七種,七診的症狀,如下文所述。)上、下、左、右的脈搏相互呼應,就像舂米一樣,那麼病情就會很嚴重。上、下、左、右的脈搏相互不一致,無法計算出脈搏的次數,那麼人就會死亡。(三部九候,指上下左右,總共有十八種診斷方式。舂米,是指脈搏數目多且有力,就像舂米的杵子上下杵動一樣。脈搏數目多,那麼病情就會加重。所以病情會很嚴重。)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失,謂氣候不相類也。相失之候,診凡有七,七診之狀,如下文云。)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三部九候,上下左右,凡十八診也。參春者,謂大數而鼓,如參舂杵之上、下也。大則病進。故病甚也。

不可數也,謂一息十至已上了。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中部左、右,凡六診也。上部下部已不相應,中部獨調,故非其久,減於上下,是亦氣衰,皆死者也。減,謂偏少也。)目內陷者死。(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目內陷者,太陽絕也,故死。

白話文:

  1. 呼吸速度不可計算,也就是說,每分鐘呼吸超過10次以上。(死亡)

  2. 中部脈象雖然獨自調和,但與其他臟腑失去相應的人會死亡。

  3. 中部脈象互相減少的人會死亡。(中部包括左、右,總共有六種診斷。上部和下部已經不相應,中部獨自調和,所以不能維持很長時間,減少於上下,這也是氣衰,都是會死亡的人。減少,是指偏少。)

  4. 眼睛內陷的人會死亡。(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內眥。眼睛內陷,表示太陽經絕了,所以會死亡。)

所以言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故獨言之。)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經云: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蓋不足,未至脫也,脫則大肉去盡,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矣。九候雖平調,猶必死也。)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白話文:

因此談論太陽經,因為太陽經主導所有陽氣,所以單獨討論它。肌肉、血肉已經掉光了,即使九種脈象都調和,人還是會死亡。(這也意味著形氣不相適應。醫經上說:脈氣有餘,形氣不足,就會生病。不足,還沒到掉光的地步,掉光則全身的肌肉都消失了,脾主肌肉,肉掉光了,脾也就不存在了。即使九種脈象都調和,人必定還是會死亡。)觀察九種脈象,單獨小(微弱)的會生病,單獨大的會生病,單獨快的會生病,單獨慢的會生病,單獨熱的會生病,單獨冷的會生病,單獨沉陷的會生病。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也。然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耳。此言九候之中,有七診之法也。)脫肉身不去者死。(穀氣外衰,則肉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真谷並衰,死之至矣。去,猶行去也。)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白話文:

在中醫的診脈中,有七種特殊的診脈方法,稱之為「七診」。「七診」是指脈象中出現的七種異常變化,分別是:沉、細、懸、絕、遲、數、滑。這七種脈象的出現,代表著不同的疾病,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七診」也出現在中醫的「九候」診斷方法中。「九候」是指醫生在診斷疾病時,需要觀察患者的九種體徵,包括:神、色、言、脈、診、問、切、按、候。「七診」是「九候」中的一種,醫生在診斷疾病時,需要綜合考慮「九候」的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脫肉身不去者死」是指患者身體消瘦,肌肉萎縮,但仍然沒有死亡。「穀氣外衰,則肉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真谷並衰,死之至矣。去,猶行去也。」是指患者體內的穀氣衰竭,導致肌肉萎縮、身體虛弱,最終死亡。「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是指患者脈象沉細懸絕,屬於陰脈,主冬,因此容易在夜半死亡。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位無常居,物極則反也。乾坤之義,陰極則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脈,死於夜半日中也。)寒熱病者,以平旦死。(亦物極則變也,平曉木王,木氣為風,故木王之時,寒熱病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陽之極也。

白話文:

  • 患有煩躁、呼吸急促、脈搏快速的人屬於陽症,與夏天相應,所以會在正午死亡。(位置沒有固定的地方,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乾坤的道理是,陰極則龍在野外爭鬥,陽極則亢龍有悔,所以陰陽極脈的人會在夜半和正午死亡。)

  • 患有寒熱病的人,會在黎明時死亡。(這也是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黎明時木王,木氣為風,所以木王的時候,寒熱病的人會死亡。)

  • 患有中暑和熱病的人,會在正午死亡。(這是陽症的極致。)

)病風者,以日夕死。(卯酉沖也。)病水者,以夜半死。(水王故也。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寄王之,脾氣內絕,故脈無定,則日乘四季而死也。此詳言諸病死期也矣。)

白話文:

  1. 病風的人,會在早上或晚上死亡。(因為卯時和酉時是相衝的。)

  2. 病水的人,會在半夜死亡。(因為水是腎臟的本源。其脈搏時而疏鬆,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迅速的人,會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交替時死亡。(辰、戌、醜、未,土寄居於腎臟中,脾臟的功能內絕,所以脈搏沒有規律,則會在四個季節交替時死亡。這詳細地說明瞭各種疾病的死亡時間。

2. 經脈別論篇

《經脈別論》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變,謂變易常候。)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交,氣合幽冥,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淫氣病肺。(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病肺也。)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

白話文:

《經脈別論》裡說:人的居住環境、動靜、勇氣和膽怯,脈搏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嗎?凡是人的恐懼、害怕、憤怒、勞累、運動和靜止,都會導致變化。(變化,是指改變正常的狀態。)所以夜間行走,喘氣出自腎臟,(腎臟主導交合,氣息與幽冥相合,所以夜間行走,喘息由腎臟內發出。)淫邪之氣發病於肺臟。(夜間行走使腎臟勞累,因而喘息,氣息混亂不按次序,就會使肺臟發病。)有所驚嚇恐懼,喘氣出自肝臟,(恐懼生於肝臟,驚嚇損害筋血,因而喘息不止,所以出自肝臟。)

)淫氣害脾。(肝木妄淫,害脾土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淫氣傷心。(驚則神越,故氣淫反傷心也。)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僕,喘出腎骨矣。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

白話文:

  1. 淫邪之氣傷害脾臟。(肝經過旺,脾土受傷。)

  2. 受到驚嚇,喘氣從肺出來的。(驚嚇時心神無依,氣亂於胸中,所以喘氣從肺裏出來。)

  3. 淫邪之氣傷害心臟。(驚嚇時神志失去控制,所以淫邪之氣反過來傷害心臟。)

  4. 渡水跌倒,喘氣從腎與骨出來。(濕邪通連於腎和骨,腎主骨,所以渡水跌倒,喘氣從腎和骨出來。摔倒時,腳先著地。僕是身體倒在地上的意思。)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氣有強弱,神有壯懦,故殊狀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通達性懷,得其情狀,乃為深識,診契物宜也。)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下,勇敢的人氣血運行暢通,膽小的則會阻滯而生病。(氣有強弱,精神有堅強軟弱,所以症狀不同。)所以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觀察人的勇敢膽小和肌肉、皮膚,能夠瞭解他的情緒,作為診斷的方法。(通達人的性情志趣,瞭解他的情緒狀態,纔是深刻的認識,診斷才能符合實際情況。)飲食過度飽足,汗液從胃液中排出。(飽足胃滿,所以汗液從胃液中排出。)受到驚嚇而魂不附體,汗液從心中排出。

(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薄之,故其汗出於心也。)持重遠行,汗出於腎。(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白話文:

受到驚嚇,心神氣浮越,熱氣上攻到體內,因此汗出於心。

搬運重物走遠路,汗出於腎。(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速行走及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體力勞動,汗出於脾。(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肝養筋,故胃散穀精之氣入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濁氣,穀氣也。心居胃上,故穀氣歸心,淫溢精微入於脈也。何者?心主脈故。)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於肺,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朝會。乃布化精氣,輸於皮毛也。

白話文:

(食物的精氣)進入胃中,散發精氣於肝,充滿精氣於筋。(肝臟滋養筋脈,因此胃散發穀精之氣進入肝臟,然後浸潤滋養筋絡。)食物的精氣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充滿精氣於脈。(濁氣,就是穀氣。心臟位於胃的上方,因此穀氣歸於心,精微之氣溢滿於脈中。為什麼呢?因為心臟主宰脈搏。)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部統領百脈,將精氣輸送至皮毛。(脈氣流動,形成大經,經氣歸宗,上達肺部,肺臟像華蓋一樣,位置居高,統治節律,因此接受百脈朝會。然後散佈化精氣,輸送至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謂氣之所聚處也。是調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於氣街,上者走於息道,宗氣留於海,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也。如是分化,乃四臟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

白話文:

(人體之)毛脈精氣合而為一,運行氣息於腑。(腑,即氣息所聚集之處,是調節氣息之海洋,在兩乳之間,名為膻中。)腑氣精明而通達,並留在四臟之中,氣息歸於樞紐。(膻中的流通氣息分為三條通路:下面的通向氣街,上面的通向息道,元氣留在海洋,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如此分佈,使得四臟安定,三焦平衡,中外上下各得其所。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三世脈法,皆以三寸為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水飲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變,乃注於脾也。

白話文:

)脈象平穩,氣口脈象(即脈搏)長一寸,可以判斷生死。(三世脈法的脈法,都以三寸為關尺的標準,因此,無論是高還是低,氣血、情緒都很平穩,則氣口處的脈象就會長一寸。氣口脈,是脈象中最主要的部分,百脈都匯集於此,所以通過這個部分可以判斷生死)飲水進入胃裡,滋補了精氣,精氣上輸到脾臟。(水飲流入中焦,水分化為精微的氣體,上升而形成雲霧狀,雲霧狀的氣體散發變換,便注入了脾臟。)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是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註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

白話文: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註下焦,膀胱稟化,乃為小便。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