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醫門法律》~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比類《金匱》水寒五則

仲景《卒病論》既亡,昌於卒暴中寒證,歸重少陰腎藏之真陽,惟真陽衰微不振,外寒始得卒然中之,著陰病論,暢發其義矣。透此一關,於以讀仲景之書,無往非會心之妙,如《金匱》水氣病證治條下,泛而觀之,以為論水而已。初不解其所指也,詳而味之,乃知水雖有陰陽之分,要皆陰象,要皆少陰腎所專司。

白話文:

張仲景《卒病論》一書失傳以後,張昌宗研究中醫學,特別注重因猝然受寒而導致的急病症狀,認為這是少陰腎臟中的真陽虧虛所引起的,只有真陽衰弱到極點,外來的寒氣纔能夠突然侵入。張昌宗寫了《陰病論》,詳細地闡發了這個道理。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再讀張仲景的著作,遇到的問題,處處都能洞悉其中的奧妙。比如在《金匱要略》的「水氣病證治」篇章中,粗略地看,以為只論述水病,但最初讀時,並不懂是指什麼。仔細地探討,才明白,水雖然有陰陽之分,最終都是陰象,都是少陰腎臟主管的。

少陰之真陽蟠據,屹然不露,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無水患之可言也。必腎中真陽虧損,然後其水得以氾濫於周身,而心火受其湮鬱,脾土受其漂沒,其勢駸成滔天莫返矣。故特發《金匱》奧義數則於下,以明治之一斑。

白話文:

少陰之真陽盤踞,穩如泰山,不露出任何端倪,則水液皆能內附,與腎氣一同收藏,沒有水患可言。一旦腎中真陽虧損,水液就會氾濫於全身,心火被水液壓抑,脾土被水液淹沒,勢頭兇猛,無法挽回。特發《金匱要略》深奧的治療方法,以說明這一點。

《金匱》五水之分,曰風水、曰皮水、曰正水、曰石水、曰黃汗。

其風水、皮水、黃汗,雖關於腎,屬在陽分。至於正水、石水,則陰分之水,一切治陽水之法,所不得施之者矣。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北方壬癸自病,故脈見沉遲。腎藏水,肺生水,子病累母,標本俱病,故外證自喘。《內經》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於皮膚,跗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金匱》正水之名,蓋本諸此。

白話文:

他的風水、皮水、黃汗,雖然與腎相關,是屬於陽的體質部分。至於正水、石水,則是屬於陰的體質部分的水,各種治療陽水的方法,都不能用在治療正水、石水上。正水的脈象是沉緩遲鈍的,外表症狀是自然而然地喘氣,北方壬癸水之人容易得這種病,所以脈象會出現沉緩遲鈍的現象。腎臟儲存水液,肺臟產生水液,腎臟的疾病會影響到肺臟,根源和症狀同時出現,所以外表症狀是自然而然地喘氣。《內經》說:腎臟是胃的關卡,關卡不利於通行,所以積聚水液而生病,上下溢出於皮膚,小腿浮腫腹部增大,上部表現為喘促呼吸,不能平躺睡覺。《金匱要略》中正水的名字,就是根據《內經》而來的。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此因腎氣並於水而不動,故脈沉。水蓄膀胱之內胞,但少腹滿硬,氣不上干於肺,故不喘。《內經》曰:陰陽結斜,陰多陽少,名曰石水。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以肝腎兩藏之氣,皆得貫入胞中故也。而《巢氏病源》又謂:石水者,引兩脅下脹痛。

白話文:

石水脈象:脈沉取,患者的表面症狀為小腹脹滿,但不喘。這是因為腎氣與水氣結合後,不流動,脈象因此沉取。水積存在膀胱和胞衣之內,因此少腹的部位脹滿,但是氣不往上升到肺部,所以不喘。《內經》中說,陰陽交錯,陰多陽少,就是石水的病症。又說,腎和肝脈都沉取,是石水病症,這包括腎臟和肝臟的氣,都貫入胞衣之中的情況。而《巢氏病源》中又說,石水會導致兩脅以下產生脹痛。

或上至胃腕則死,其說果何所據耶?蓋石水既關肝腎二藏,然則腎多即下結而難上,肝多則挾木勢上犯胃界,亦勢有必至耳。葉永言少腹有瘕,即石水之證。偶因感發,痛楚叫喊,醫不察,誤以柴胡藥動其肝氣,且微下之,嘔血如汙泥而死。巢氏所指,殆此類矣。門人問葉永言病,施何法則愈?答曰:《經》言先痛而後病者,治其本。

白話文:

如果向上發展至胃脘則死亡,這種說法到底有什麼依據呢?蓋石水既然關係到肝腎二臟,那麼腎多就會往下凝聚而難以上行,肝多就會挾帶著木的氣勢向上侵犯胃的領域,這也是勢必如此的。葉永言左側腹部有腫塊,就是石水症的徵兆。偶然因感受外邪而發作,疼痛難忍,哭喊不止,醫生沒有觀察清楚,誤用柴胡藥引動了他的肝氣,還用藥微瀉其下,結果嘔吐汙泥樣的淤血而死。巢氏所指出的,大概就是這類情況。學生問葉永言的病,用什麼方法治療才能治好?巢氏回答說:《黃帝內經》上說,先疼痛然後發病的,治療它的根本。

當先溫其疝瘕,用附子肉桂勝其寒,救其陽,止其痛,後治其感可也。醫不知此,而用小柴胡湯,不應。見其大便不通,用導法,不應,又微下之。詎知濁陰上逆,必用溫藥。陰竅乃通。

白話文:

首先應該溫暖他的疝氣部位,使用附子和肉桂來增強陽氣,幫助它抵抗寒氣,緩解疼痛,等將來治好寒氣後,再治療他感受的風寒就可以了。醫生如果不知道這個原理,而使用小柴胡湯,是沒有用的。看到他大便不通,就用導瀉的方法,也沒有用,又用微量的瀉藥。哪知道他體內的濁陰上逆,就必須使用溫暖的藥物,才能讓陰竅通暢。

設行寒下,則重陰沍寒,助其橫發敗濁之物,傾囊倒上,貫胃出口,所不免矣,仲景既有動氣在下,不可汗下之戒,又謂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早見及此,蓋不溫其疝瘕,反用寒下,虛其胸中之陽,則陽不布化,陰得上干,乃至胸滿短氣,敗濁一齊上湧而死也。即是推之,凡有疝瘕腹痛之證,重受外寒,其當溫經救陽,允為定法矣。

白話文:

如果一遇到腹痛就使用寒涼藥下行療法,那麼會加重陰寒之氣,刺激腹中寒瘀之物橫行發作,從胃中衝出口腔,這是無法避免的。仲景不僅說過,「元氣有脫離下焦的傾向,不可用發汗、下吐的方法去除病邪」,還說過「趺陽脈本應隱伏,現在反而緊盛。這本來就有疝氣腫塊,腹部疼痛,醫生反而用下吐下瀉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胸悶氣促。」如果能早點發現,是因為沒有溫補疝氣腫塊,反而用寒涼藥下行治療,消耗了胸中的陽氣,那麼陽氣就不能佈散化解,陰邪就會乘虛而上,最終導致胸悶氣促,敗濁之氣一齊上湧而死亡。由此推斷,凡是患有疝氣腫塊、腹痛的症狀,再受到外感寒邪,就應該溫經救陽,這是確定的治療方法。

本卷後採仲景治寒疝,用烏頭煎方,可參閱。

《金匱》云: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少陰脈又緊又沉,脈緊表示有疼痛,脈沉表示有水,小便就會排不出。如果脈搏很沉,就要考慮有水。身體浮腫,伴有水病的脈象出現,則病人將會死亡。

此論少陰病水之脈,出見浮大則主死。然風水、皮水,其脈皆浮。妊婦病水,其脈亦浮,不在此例也。夫少陰者,至陰也,於時主冬。沉脈見者,水象與經氣,皆所當然。故其脈反出,即是少陰經氣,不得藏而外絕,必主死矣,究竟所謂脈出主死者,非但以其浮也。惟沉之而無脈,然後浮之而主死耳。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少陰病水之脈,如果出現浮大,就代表會死亡。但是風水、皮水,他們的脈象都是浮的。妊婦患有水病,他們的脈象也是浮的,不在此例中。少陰是至陰,在季節中主導冬季。脈沉見於寸口,是水象與經氣皆所應當的。所以脈反而是浮現的,這是因為少陰經氣不能收藏而向外外絕,一定會死亡,最終所謂脈出主死,不單單是因為脈浮的緣故。只有沉而不見脈,然後浮起來才主死亡。

《金匱》云: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寸口脈搏動緩慢而深沉,脈搏深沉表示有水,脈搏緩慢表示有寒,寒水交結在一起,趺陽脈就會消失,水穀不能消化,脾氣衰弱就會腹瀉,胃氣衰弱就會身體浮腫。少陽脈虛弱,少陰脈細弱,男子就會小便不利,婦女就會經血不通。經是指血,血不利,就會變成水,叫做血分。

寸口脈沉為水,遲為寒,水與寒,皆非外入之邪,乃由脾胃與衝脈血海合病所致。蓋胃海水穀之陽不布,則五陽虛竭,故生寒。衝脈血海之陰不生化,則群陰內結,故生水。水寒相搏於二海,故十二經脈所稟水寒之狀,應見於寸口也。趺陽脾胃之脈,隱伏難於推尋,其人必水穀不化,脾氣衰,則清濁不分於裡而鶩溏。

白話文:

寸口之脈沉細為水,脈搏緩慢為寒。水與寒皆不是外部入侵的邪氣,而是脾胃與衝脈血海相合而致病。由於胃中的水穀精微未能轉化成陽氣,導致五陽虛弱,所以產生寒證。衝脈血海中的陰精不能生化,導致陰邪內結,所以產生水證。水寒交結成一,阻搏於胃與血海兩經,因此十二經脈所反映的水寒證狀,也會出現在寸口之脈上。趺陽是脾胃之脈,脈絡隱伏難以觸診。如果趺陽之脈難以診出,則必定是水穀不能化生,脾氣虛弱,導致體內清濁不分,而出現腹瀉或溏便。

胃氣衰,則陽氣不行於表而身腫。兩有必至者,衝脈血之海。屬右腎之藏,三焦是其府,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同一源也。然在女則陰,血海多主病,在男則陽,三焦多主病。其流各有不同焉,且衝脈無可診也。男子診其少陽脈卑,知為三焦氣不化,而小便不利。婦人診其少陰脈細,知為血海受病,而經水不通。

白話文:

1.胃氣衰弱,則陽氣不得運行於體表而發生水腫。

2.衝脈是血的海洋,與右腎相連,三焦是它的宮殿。男子用它來儲藏精液,女子用它來繫住子宮,是同一個源頭。

3.然而,在女性是陰,血海多主疾病,在男性是陽,三焦多主疾病。它們的流向各有不同,而且衝脈是無法診斷的。

4.男子診斷時,如果少陽脈虛弱,就知道是三焦氣化不正常,小便不利暢。

5.婦人診斷時,如果少陰脈細弱,就知道是血海受到病邪侵襲,經血不通暢。

是則男子之水,由於氣不化。女子之水,由於血不通,誠一定之理矣,然而男子亦有病血者,女子亦有病氣者,仲景方中,氣病多有兼血藥者,血病多有兼氣藥者,蓋必達權通變,然後可造精微之域耳。

白話文:

所有男子的陽精水液失調的症狀,是由於氣無法轉化而造成的。所有女子的陰血水液失調的症狀,是由於氣血不通暢造成的。這些都是確切的道理。可是,也有患病的原因是氣血不行的男子,也有患病的原因是氣血不行的女子,仲景在方劑中,治療氣病的方劑中,多有兼用補血的藥物,治療血病的方劑中,多有兼用益氣的藥物。因為一定要權衡斟酌緩急,通達變化,纔可以到達精微妙奧的境界。

《金匱》舉治水寒次第之法,設為問答。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

白話文:

《金匱》中記載了治療水寒的順序和方法,並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闡述。

問:病人因為水氣而痛苦,臉部、身體和四肢都腫脹,小便不利,脈象上卻沒有提到水,反而是說胸中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就像是在烤肉一樣,還會微微咳嗽喘息,如果驗證如老師所說,那他的脈象是怎麼樣的呢?

師:寸口脈沉且緊,沉脈代表水氣,緊脈代表寒氣,沉脈和緊脈互相搏動,結在關元穴的部位。剛開始的時候症狀還很輕微,年紀正值壯盛的時候可能不會察覺。但是在陽氣衰弱之後,榮衛之氣阻滯,陽氣受損,陰氣旺盛,就會導致寒氣凝聚,輕微地運動,腎氣往上衝擊,引起咽喉堵塞、脅下急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系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

白話文:

醫生以為是濕飲停滯,而用了大量的瀉藥來治療,可是,氣滯沒有去除,疾病還是沒有治癒。於是又用了很多的嘔吐藥,結果導致了胃中虛煩、咽喉乾燥、口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以及面目、手腳浮腫的症狀。另外,又用了葶藶丸來利水,當時好像有稍微好轉一些,但如果飲食過度,腫脹的症狀又會復發,而且胸脅疼痛,好像奔馳的豬一般,水氣上揚溢出,就會出現浮咳、喘逆的症狀。此時,應該先治療衝氣,待其平息之後再治療咳嗽;等到咳嗽停止,喘逆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脈沉為水,脈緊為寒為痛,水寒屬於腎。足少陰之脈,自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凡腎氣上逆,必衝脈與之並行,隨脈所過,與正氣相沖擊,遂成以上諸病。陽衰之後,結寒之邪,發而上衝。

白話文:

脈沉為水,脈緊為寒為痛,水寒屬於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面連接肝和橫膈膜,進入肺中,並沿著喉嚨走。分支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貫穿胸中。凡是腎氣上逆,必定衝脈與它並行,隨著脈絡所經過的地方,與正氣相沖擊,遂成以上諸病。陽氣衰弱之後,寒邪凝結,發作並向上衝擊。

醫不治其沖氣,妄吐下之,遂損其腐熟水穀傳化津液之胃,於是渴而飲水,小便不利,至積水四射,沖氣乘虛愈擊,尚可漫然治其水乎?故必先治沖氣之本,沖氣止,腎氣平,則諸證自瘥。未瘥者,各隨所宜,補陽瀉陰,行水實胃,疏通關元之積寒久痹可也。立一法而前後次第,瞭然無忒,學者可不知所宗乎?

白話文:

醫生不治療沖氣,卻魯莽地使其吐瀉,從而損傷了能消化吸收水穀精華並化為津液的胃,於是患者會口渴而喝水,小便不利,直至積水四散,沖氣趁虛而愈加猛烈地衝擊,還能輕率地治療其積水嗎?因此,必須先治療沖氣的根本,沖氣停止,腎氣平穩,那麼各種症狀就會自然消失。未痊癒的患者,可根據各自的病情,採用補陽瀉陰、行水實胃、疏通關元的治療方法,去除長期的寒邪痹阻。這個治療方法有先後次序,分明而不雜亂,難道學習醫術的人可以不知道如何依循嗎?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即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白話文:

老師說:寸口脈搏遲緩而澀,遲緩是寒氣的表現,澀是血氣不足的表現。趺陽脈搏微弱而遲緩,微弱是元氣虛弱的表現,遲緩是寒氣的表現。寒氣和元氣不足,就會手足發冷。手足發冷,榮衛之氣就會不通暢。榮衛之氣不通暢,就會出現腹脹、脅肋鳴叫交替發生的症狀,氣機傳到膀胱,榮衛之氣全都衰敗了。陽氣不通就會感到身體發冷,陰氣不通就會出現骨頭疼痛。陽氣通徹就會惡寒,陰氣通徹就會麻痺、失去知覺。陰陽調和,氣機才能通暢;大氣一循環,氣機才能散開。

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二十二)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論見本方下)

白話文:

虛證則失氣,不能斂藏小便;實證則遺尿,這是因為氣分不協。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寸口以候榮衛,趺陽以候脾胃。脾胃虛寒,則手足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故逆冷也。逆冷之氣,入積於中而不瀉,則內之溫氣去,寒獨留,故腹滿也。脾之募在季肋章門,寒氣入於募,正當少陽經脈之所過。

白話文:

寸口的脈象可以觀察體內榮衛之氣的盛衰,趺陽的脈象可以觀察脾胃的虛實。脾胃虛寒,則手足不能獲得水穀之氣的滋養,日益衰弱,所以逆冷。逆冷之氣,積聚於中而不瀉散,則內臟的溫氣散去,寒邪獨留,所以腹滿。脾的募穴在季肋的章門穴,寒氣侵入募穴,正好是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

少陽之府三焦也,既不能行升發之氣於上焦,必反引其在腹與入募之寒,相逐入於膀胱,留積不去,榮衛愈益不通,腹滿胡由而散耶?有時陽雖前通,然孤陽獨至,衛氣終不充於腠理,故惡寒,陰雖前通,然孤陰獨至,終不溫分肉,故痹而不仁。必陰陽二氣兩相協和,榮衛通行無礙,而膻中之宗氣始轉。

白話文:

少陽之府的三焦,既然不能運行升發之氣於上焦,必定反過來引導其在腹中和入於募原的寒氣,互相追逐進入膀胱,停留積聚而不能散去,榮衛之氣就更加不通暢,腹滿又怎麼能夠散去呢?有時陽氣雖然在前通暢,但只是孤陽獨至,衛氣始終不能充實於腠理,所以就畏寒;陰氣雖然在前通暢,但只是孤陰獨至,始終不能溫暖分肉,所以麻痺而失去知覺。必須陰陽二氣兩相協和,榮衛之氣通行無礙,纔能夠使膻中的宗氣開始運行。

宗氣一轉,則離照當空。濁陰之氣,自從下焦二陰之竅而散。第其散分虛實兩途,氣實則從後陰喧吹而出,氣虛則從前陰淋滴而出。是則寒氣之聚散,總關於溫氣之去存,故名之曰氣分也。此等竿頭進步之言,讀其書者,明飲上池而不知其味,豈非腥穢汨之耶?

白話文:

宗氣一轉動,那麼離火真陽之光便照臨空中。陰濁之氣,從下焦的腎和膀胱兩條陰經之竅,而分散出去。第一,其分散為虛實兩途,陽氣實則從後面的腎開竅向外吹送出陽氣,陽氣虛則從前面的膀胱開竅,一點點地滴淋而出。因此,寒氣的聚散,總的來說與溫氣的去留有關係,所以稱之為氣分。此等登峯造極的精闢言論,讀其書的人,懂得飲用上池的泉水,而不知道它的味道,豈不是可恥地污濁混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