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痰飲統論

人之有形,藉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脈之所終始也。若三焦調適,氣脈平均,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設三焦氣澀,脈道不通,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古方論痰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是也。

白話文:

人體之所以有形狀,是因為有水的滋養。而水的運輸必須依賴氣脈才能順利進行。三焦系統是水穀的道路,也是氣脈的終點和起點。如果三焦功能正常,氣脈通暢,就能輸送水液,把它融入經脈,最後轉化成血液,滋養全身。但如果三焦氣血不暢,脈道不通,水液就會停滯,無法正常運行,最終形成痰飲,引發各種疾病。古人把痰飲分為四種: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詳見《金匱要略》。然又有留飲、癖飲、流飲、伏飲之異。其聚而不散者曰留飲;僻處脅下者曰癖飲;流移不定者曰流飲:沉伏於內者曰伏飲。又因酒而成癖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熱邪所傷者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否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為病,在人最多。

白話文:

詳見《金匱要略》。但是飲邪又有留飲、癖飲、流飲、伏飲之異。它們聚積而不消散的叫做留飲;偏聚在脅部叫癖飲;流到這裡,又流到那裡,不固定的地方叫流飲;沉伏在內臟的叫伏飲。此外,因喝酒而成的癖叫做酒癖。因寒氣多所致的飲邪叫做冷痰。因熱邪所傷的飲邪叫做熱痰。疾病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由於三焦失調,氣道阻塞而引起的。所以,氣運行則水運,氣滯留則水也滯留,因此知道飲邪為病在人身上最多。

善治者,以宣通其氣脈為先,則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蓋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

白話文:

醫術高明的人,把疏通氣脈放在首位,那麼體液就不會凝滯。所以治療痰飲病證,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和解。因為人的氣血,得到溫熱就會宣暢流通。等到痰飲凝結成為堅硬的積塊,就兼用消痰破飲的藥物來攻治。

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因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虛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痛癲疾。熱痰則成煩躁懊憹、頭風爛眼。風痰則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

白話文:

痰液的來源不一,有的因為熱而產生;有的因為氣而產生;有的因為風而產生;有的因為驚嚇而產生;有的因為積飲而產生;有的因為多吃而產生;有的因為暑熱而產生;有的因為受到寒冷的東西而產生;有的因為脾虛而產生。它們所引起的疾病是,驚痰會成心痛、癲癇。熱痰會成煩躁、憂慮、頭痛、眼爛。風痰會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會成脅痛、四肢不舉,每天嘔吐。

食痰成瘧痢,口臭痞氣。暑痰頭昏眩暈,黃疸頭疼。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攻注,走刺不定。(丹溪)

白話文:

食物積滯形成瘧疾和痢疾,口臭和腹部聚積中有邪氣。暑熱之痰使人頭昏眼花,黃疸病和頭痛。寒痰使人骨節痠痛,四肢不能舉動,氣痛刺痛。酒痰飲酒後不消化,只能等到下一天才吐出。脾虛生痰,飲食不佳,反胃嘔吐。氣痰攻注,不定時地疼痛。(丹溪)

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過,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節齋)

白話文:

痰液是由脾胃的功能失調而產生的,所以治療痰症,應該以增強脾胃功能、化濕止咳為主。痰液還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升降,所以治療痰症,應該以順氣化痰為主,纔可分清燥濕,各個擊破。痰氣升降屬火,所以順氣化痰應該以清火為主。痰液有熱性就清熱化痰,有濕性就燥濕化痰,有風性就祛風化痰,有鬱性就理氣化痰,有頑性就軟堅化痰,有食性就消食化痰。痰液在上焦的時候就應該吐出來,痰液在中焦的時候就應該用瀉藥往下引。另外脾胃虛弱的人,應該增強脾胃功能以運化痰液,如果伐痰的藥物太過分了,反而會使脾胃更加虛弱,痰液就會更盛。(節齋)

2.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積既甚,譬如溝渠瘀壅,久則倒流逆上,汙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決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故須攻逐之劑。

白話文:

古人云:治理痰症,首先要補益脾胃。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痰液自然會化解。但是痰液積滯嚴重,如同溝渠淤塞,時間久了就會倒流逆上,污濁臭穢,無所不有。如果不決而去之,而想澄清已經淤塞的水,使其清澈,是不合理的。所以必須使用攻逐之劑。

白話文:

神仙墜痰丸

【組成】

生南星二兩,生半夏一兩,石菖蒲半兩,姜半夏半兩,川芎半兩,附子一個,防風半兩,麻黃半兩,白芥子半兩。

【製法】

上藥各為細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

痰涎壅盛,昏亂失語,口噤。

【服法】

每服一丸,噙化,用米湯送下。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皂角(酥炙用,一兩),白礬(生用,一兩)

白話文:

黑牽牛(取莖葉末端,三兩),皁角(油炸酥脆後使用,一兩),白礬(生用,一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白話文:

最後,丸藥大如桐子,用酒送服三到五十丸。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白話文:

最後,將水糊丸製成桐子般大小,於睡前以薑湯服用五到七丸,漸漸增加至十丸。痰液較多者,可增加丸數。

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成癲癇。入肺則壅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一名妙應丸。又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隨氣攻注,隧道閉塞所致。誤認癱瘓,非也,須以此藥治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痰涎在人體裡是一個流動的物質,跟著氣息上下運行,無處不到。如果痰涎進入心臟,就會引起癲癇。進入肺臟就會堵塞呼吸道,引起喘咳、背部發冷。進入肝臟就會引起膈肌疼痛、乾嘔,寒熱交替。進入經絡就會引起麻痺、疼痛。進入筋骨就會引起牽引性疼痛。進入皮肉就會引起瘰癧、癰腫。陳無擇在《三因方》中,用「控涎丸」來治療這些疾病, 效果很好,又稱為「妙應丸」。

有些人突然出現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疼痛,走動也不一定能緩解,有時候手足發冷、麻木,氣脈不通,這就是痰涎積聚在心膈上下,跟著氣息運行,導致經絡閉塞所造成的。如果誤認為是癱瘓,那就錯了,應該用這個藥來治療。

十棗湯

芫花(醋炒黑色),甘遂(麵裹水煮),大戟(各等分)

白話文:

芫花(用醋炒至黑色)、甘遂(用麵粉裹住,用水煮)、大戟(三種藥材等量)

上為細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合,去滓調藥末。強人一錢匕,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後以糜粥調養之。河間云:芫花之辛以散飲,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飲之聖藥也。

白話文:

將芫花、大戟、甘遂研磨成細末,用一升半的水和十枚大棗一起煮,直到水煮剩下八合,去除渣滓後與藥末調和在一起。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一次服用一錢匕,身體虛弱的人一次服用五分,每天早上服用。如果沒有腹瀉,就增加五分的量,腹瀉後就用稀粥調理。河間人說:芫花辛溫,可以散飲水,大戟苦寒,可以泄水,甘遂甘寒,可以直達聚集水氣的地方,是泄水飲的聖藥。

礞石滾痰丸,王隱君曰:痰病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痛癢;或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或齒頰痛,牙齒浮痛;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穢,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如墨,或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夢寐奇怪,失志癲癇;或足腕痠痛,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或手臂痛麻,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黏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癘;或胸腹間有如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或中風癱瘓;或癆瘵荏苒之疾;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嘔吐;或嘔冷涎、墨汁、綠水;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用滾痰丸以愈諸疾,今特相傳於世云。

白話文:

礞石滾痰丸,王隱君說:痰病自古以來都很難說得清楚,方書裡雖然有五種飲和各種飲症,但卻不知道它們的病源是什麼。有的表現為頭風眩暈,眼睛發黑、耳朵發鳴;有的表現為嘴巴、眼睛蠕動,眉毛、耳朵輪廓發癢疼痛;有的表現為四肢遊走性腫脹、僵硬,似疼非疼的樣子;有的表現為牙齒、臉頰疼痛,牙齒浮腫疼痛;有的表現為打嗝吐酸水,胸腔內嘈雜;有的表現為疼痛或胸腔內發臭,咽喉不通暢,吐不出嚥不下,痰液像墨汁,或像碎絮、桃膠、蜆肉的樣子;有的表現為心臟的下方像停了一塊冰一樣,心臟氣冷疼痛,做夢奇怪,失去意志,癲癇發作;有的表現為腳腕痠痛,腰背骨節突然疼痛;有的表現為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形容,沒有固定的位置;有的表現為手臂疼痛麻木,像風濕的樣子;有的表現為脊柱上有一條線那樣寒氣上升;有的表現為渾身上下就像躺在刺針上那樣難受;有的表現為眼睛黏濕發癢,嘴巴潰爛,舌頭糜爛,喉嚨疼痛等症狀;有的表現為脖子上有結核,像是淋巴結腫大;有的表現為胸腹之間有像兩種氣纏繞在一起,造成氣管阻塞呼吸困難煩躁,就像煙火衝上來的感覺,頭面部位發熱;有的表現為中風導致癱瘓;有的表現為瘵疾慢慢加重;有的表現為毒風腳氣,或心臟下方心悸,好像怕人抓捕;有的表現為喘咳嘔吐;有的表現為嘔吐冷痰、墨汁、綠水;嚴重的會變成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各種各樣的病症,都是痰引起的。它們的症狀不同,很難全部說完。可能是津液凝結成痰,不再周流潤澤三焦,所以嘴巴乾燥、喉嚨發乾,大便便祕,臉色像枯樹枝一樣,頭髮焦黃粗糙,女性因此月經不暢。如果能夠祛除這些壞痰,自然就能有效治療疾病。我用滾痰丸來治癒各種疾病,現在特地傳授給世人。

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熟,切曬),黃芩(各八兩)

白話文:

青礞石(60克),沉香(30克),大黃(以酒蒸熟,切片曬乾),黃芩(各480克)

上將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間,徐徐而下,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然後動作,食湯水,方能中病,明日當下痰積惡物。若不下,加十丸。

白話文:

將礞石打碎,加入一兩焰硝,一起放入瓦罐中,用鹽泥封口,曬乾後用火煅燒,直到石頭顏色變成金色即可。研磨成粉末,與其他藥物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水丸,飯後用白開水服用。如果人體強壯,氣力充沛,可以服用至一百丸。服藥後仰臥,讓藥物在胸膈之間慢慢下行,清除並逐出上焦痰滯和各種有害物質,等藥物通過膈肌後,才能活動、進食和喝水,這樣才能藥到病除。第二天早晨就能排出痰液和有害物質。如果沒有排出,可以再加服十丸。

愚按:痰之與飲,同類而異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飲者,水飲所成,故痰質稠而飲質稀也。痰多從火化,飲多從寒化,故痰宜清而飲宜溫也。痰多膠固一處,飲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潤而飲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棗,為逐飲之真方,礞石滾痰,乃下痰之的藥。易而用之,罕有獲效者矣。學者辨之。

白話文:

依據我的看法:痰與飲,是同類卻有不同名稱的東西。痰是食物轉化而來,飲是水液積聚而成,所以痰的性質黏稠,而飲的性質稀薄。痰多是由於火熱引起的,飲多是由於寒涼引起的,所以痰應該清化,飲應該溫化。痰多黏滯固定在一處,飲多流溢上下,所以痰可以滋潤,飲可以燥化。因此,控涎、十棗是祛除飲的有效方劑,礞石滾痰丸是化痰的特效藥。如果能辨證辨病,正確地使用這些方藥,很少有不獲效的。希望學習中醫的人能理解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