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雲鵬

《慈幼新書》~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總訣

痘曰胎毒,由男女交媾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此火蘊釀於胚胎之中,為血液之賊。外有感觸。忽然而生,莫可止遏。間有輕重不等者,或父母稟受所致,或天行運氣使然。善治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何難皆中理解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體子宮裡,就像小雞在蛋殼裡,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嘴巴也沒有開孔,依靠母親的血液通過臍帶輸送營養,就像太初之氣那樣渾渾沌沌。生孩子的時候,母親的血液會流出來,滲入嬰兒的嘴裡,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民間傳說嬰兒口中含著血塊吞下去,寄存在命門,積蓄成毒,這是錯誤的。那些有臍帶液體的嬰兒,就像瓜果中的汁液,哪能是吃了血餅形成的呢?如果說在肚子裡靠這個滋生,那麼這可是血液中的珍寶,怎麼會變成毒藥呢?

兒在胞中,如雛在卵,形體未全,口無透竅,賴其母血液灌溉於臍帶中,渾渾然太初之氣也。產時母血橫流,滲入兒口,容或有之,俗謂口含血餅嚥下,寄於命門,蘊蓄成毒誤矣。其有臍矢者,猶瓜果中漿汁,豈食血餅而成。若云腹中賴此滋生,則此乃血液之寶,焉得成毒哉?

沈旬仲曰:此益都翟氏之旨也,鳳雛淵源翟氏,一番推出一番新。翟氏得未曾有,鳳雛又發明其所以然,開聾瞶而濟夭枉。二先生寧止為斯道之功臣。

白話文:

沈旬仲說:這都是益都翟氏的主旨,鳳雛淵源翟氏,一次提出一次新意見。翟氏的見解不曾有過,鳳雛又解釋他之所以這樣的緣故,啟發聾子瞎子,挽救那些夭折枉死的人。這兩位先生不只是此學術界的功臣。

痘毒稟自胚胎,或數年而後發,或十數年而後發,或數十年而後發。其未發也,深藏潛伏,聲臭俱泯。正如閭閻無事時,未可執人而誅之曰,爾將為寇也。奈何世有預解痘毒之說者。

白話文:

痘毒在胚胎時就已經存在,有的幾年後才發作,有的十幾年後才發作,有的幾十年後才發作。痘毒沒有發作的時候,深藏在體內,沒有任何症狀。就像閭閻(指民間)沒有發生事情的時候,不能抓個人來說,你將來會成為強盜。怎麼會有人說可以預先消除痘毒這種說法呢。

預解痘毒方法,有偶中者,小兒胎毒本輕也。一或不中,當奈之何?嘗見富貴之家,珍愛太過,遍覓方士金丹,及出痘時,反極重不可救藥。良由所服損虛臟氣,不得使痘毒宣暢故爾。

白話文:

預防痘毒的方法,如果偶爾感染了痘瘡,小兒的胎毒本來就不重。但是,如果沒有感染,該怎麼辦呢?我曾經見過富貴人家,對孩子過於寵愛,到處尋找方士和金丹。等到出痘時,反而病情極其嚴重,無法醫治。這是由於所服用的藥物損傷了臟腑之氣,不能使痘毒正常發散的緣故。

痘毒在人身中,無處不有。然其發也有次第,自骨髓而達於筋,腎主骨,血氣壯盛,毒盡送出於筋,則腎經毒解,自筋達於肌肉。肝主筋,氣血充足,毒盡送出於肌肉,則肝經毒解,自肌肉達於血脈。脾主肌肉,血氣充足,毒盡送出於血脈,則脾經毒解,自血脈達於皮毛。心主血,氣血充足,毒盡送出於皮毛,則心經毒解,自皮毛達於瘡窠。

白話文:

痘毒在人體內無處不在,但痘毒發作也有先後順序,先是從骨髓開始,然後到達筋骨,腎臟主導骨骼,如果氣血旺盛,就能把毒都趕出筋骨,這時腎經的毒就解除了,毒素會從筋骨到達肌肉。肝臟主導筋骨,如果氣血充足,就能把毒都趕出肌肉,這時肝經的毒就解除了,毒素會從肌肉到達血脈。脾臟主導肌肉,如果氣血充足,就能把毒都趕出血脈,這時脾經的毒就解除了,毒素會從血脈到達皮膚。心臟主導血液,如果氣血充足,就能把毒都趕出皮膚,這時心經的毒就解除了,毒素會從皮膚到達痘瘡的根部。

肺主皮毛,氣血充足,毒盡送出於瘡窠,則肺經毒解。五臟毒解,血化為膿,毒從膿化,痂結靨落而功成矣。若出於筋而少留於骨髓,則壯熱口乾悶亂。出於肌肉而少留於筋,則搐搦牽掣,紫黑潮熱。出於血脈而少留於肌肉,則得癰腫於四肢。出於皮毛而少留於血脈,則痘不圓肥。

白話文:

肺主皮毛,當氣血充足時,毒素就會全部被排出在瘡口,則肺經的毒素就消除了。五臟的毒素消除後,血液就會轉化為膿液,毒素會隨著膿液的化膿而排出,結痂脫落後,瘡口就會癒合了。如果毒素停留在筋脈中,而少部分留在骨髓中,就會出現壯熱、口乾、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毒素停留在肌肉中,而少部分留在筋脈中,就會出現抽搐、牽掣、皮膚紫黑、潮熱的症狀。如果毒素停留在血脈中,而少部分留在肌肉中,就會出現四肢發生癰腫的症狀。如果毒素停留在皮毛中,而少部分留在血脈中,就會出現痘痘不圓潤、不飽滿的症狀。

出於瘡窠而少留於皮毛,則痂落遲而多麻癍。

痘毒與諸瘡毒不同,諸瘡毒未成形,可解散內消而愈。既成形而未成膿,猶可逐散不成膿而愈。痘毒發自先天,應期開落,不可內消,不能逐散,全仗氣血送毒歸痘。(翟氏秘奧在此四字)以灌膿結痂,生理沛然。一用寒涼冰伏,變症叢生矣。況有不必解者,又有不可解者,小兒稟賦強壯,素無疾病,飲食如常,其氣血足以運送,變化成功,順症也,焉用解。

白話文:

痘瘡之毒與其他瘡毒不同,其他瘡毒未成形時,可以使其內消而痊癒。已經成形但未化膿時,亦可使其消散,而後痊癒。痘瘡之毒發自先天,應期而發,不可內消,亦不可消散,全靠氣血將毒引歸痘瘡,使之化膿結痂,而後身體才能康復。一旦使用寒涼之藥物使毒氣伏住,便會產生各種併發症。況且有些痘瘡不必治療,有些痘瘡則不可治療,對於稟賦強壯的小兒,平素無疾病,飲食如常,其氣血足以運送毒氣,使之順利發展變化,痊癒,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治療。

若先天稟賦素虛,後天脾胃復弱,出痘時飲食減少,或瀉利腹脹,或手足冷,或氣短促失聲,或出不快,或根窠不紅活,或色白頂陷,或當膿而不膿,當靨而不靨,此氣血不能運送變化,宜速用溫補。若參、耆、歸、術,力不及者,即丁香、桂、附佐之,亦不為害,焉可解為?

白話文:

如果先天稟賦虛弱,後天脾胃功能減弱,那麼長痘時就會飲食減少,或者腹瀉、腹脹,或者手腳冰冷,或者氣短急促、失聲,或者痘疹生長不良,或者痘根、痘坑不紅潤、不活躍,或者痘疹顏色發白、頂部凹陷,或者到了該化膿的時間卻沒有化膿,或者到了該結痂的時間卻沒有結痂,這些都是因為氣血運送和變化功能不良,應該及時用溫補方法治療。如果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藥物力量不夠,那麼就加入丁香、肉桂、附子等藥物輔助治療,也是無害的,怎麼可以解釋為有害呢?

痘毒蘊結於臟腑骨肉之間,與血氣渾成一塊,未曾破解,有感之後,漸漸分離。如胎之將產,此解字乃分形解體也。故痘出一分,毒解一分,痘出二分,毒解二分,痘盡出,則毒盡解,特在肌肉之間而未化耳。出不齊,脹不起,膿不化,痂不結,氣血弱也,速宜助之。助之者,恐膠結難解也。

白話文:

痘毒發作時,毒素深埋在臟腑、骨髓和肌肉之間,與血氣混和在一起,沒有破裂,受到刺激後,逐漸分離出來。就像胎兒即將出生一樣,痘毒破裂就是分裂和解體的過程。所以痘痘出來一分,毒素就解除了十分之,痘痘出來二分,毒素就解除了二分之,痘痘全部出來,則毒素全部解除,只留在肌肉之間,沒有完全化解而已。痘痘出的不整齊,不膨脹,膿不化,痂不結,都是因為氣血虛弱,需要立即幫助。幫助的方法,是因為擔心痘毒粘連固結,不易化解。

若曰未出可解之不出,多出可解之少出,將使胎之在腹者,可使之不產,將產亦可使之有不產乎。

痘之發與雜症不同,雜症只在一經,痘則五臟之症俱見。古云似傷寒者,亦大概言也。孟春沂曰:寒出外入(故惡寒),痘由內出(故惡熱),故惡寒無汗,頭痛脊強,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痘症之所無也。兩目含淚珠如水精,鼻氣出粗,睡中微驚,耳紋現(淡紅者吉,青紫者凶),惡熱不惡寒,此痘症之所有,傷寒之所無也。有云中指獨冷,耳尻冷等說,理亦信焉。

白話文:

痘瘡的發作與其他疾病不同,其他疾病只在一經脈發作,痘瘡則是五臟的症狀都可見。古人說痘瘡類似傷寒,這也只是一種概略的說法。孟春沂說:傷寒是由寒邪從外侵入人體(所以會惡寒),痘瘡是由內部發出(所以會惡熱),所以惡寒不流汗,頭痛脊背強直,左額青筋暴露,面色晦暗而萎靡,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而痘瘡不會有這些症狀。兩隻眼睛含著淚珠如水精般清澈晶瑩,鼻氣粗重,睡覺中略有驚醒,耳廓上出現紋路(淡紅色的是吉兆,青紫色的是凶兆),惡熱不惡寒,這些都是痘瘡的症狀,而傷寒不會有這些症狀。有人說中指獨自發冷,耳垂發冷等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痘者豆也,肖其形則生,不肖其形則死。形之不肖,元神竭矣。尖圓而突,周淨而鬆,形之有神者也。如麩(色白)如沸(空殼),如疥(無根顆)如蠶種(黑小)如蛇皮(一片),如蚊跡(血,散)如瘙斑(根散),如湯泡(皮肉,先爛)如火刺(血乾),形之無神者也。

白話文:

痘瘡就像是豆子一樣,與豆子的形狀相似的痘瘡就會生長,與豆子的形狀不相似的痘瘡就會壞死。形狀與豆子不相近,痘瘡的元神就已經耗盡了。痘瘡尖圓而凸起,周圍乾淨而鬆軟,這是痘瘡具有元神的情況。痘瘡像麩皮一樣白色、像沸水一樣空虛、像疥瘡一樣沒有根根,像蠶種一樣黑色而細小、像蛇皮一樣一大片、像蚊子叮咬的痕跡一樣,呈現出散亂的血點、像瘙癢的斑塊一樣,根根是分散的、像用熱水泡過一樣皮肉首先會潰爛、像火刺一樣流乾血液,這些都是痘瘡沒有元神的情況。

形而無神,可冀生乎?至於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紅活光潤),不欲如秋草之經霜(黑暗干黃。)紅白兩分,明潤光活,色之有彩者也。如膩粉,如枯骨,如紅米飯,如豬肝色,色之無彩者也。形不有神,色不現彩,生意可知矣。嗚呼,神彩其生死之門戶也。

白話文:

如果形體沒有精神,怎麼能夠期望它有生命呢?至於顏色,要像春天的花朵在露水中的樣子(紅潤光亮),而不是像秋天的枯草被霜打過後那樣(枯萎發黃)。紅白兩色分明,明潤光亮,這是顏色的有彩的方面。像膩粉、像枯骨、像紅米飯、像豬肝色,這是顏色的無彩的方面。如果形體沒有精神,顏色不顯示彩麗的色彩,生命的活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唉,神采是生死的門戶啊。

凡痘之看,先看元氣。痘兒元氣,非有非無,唯心領意會而已。如形色初善而終變惡者,元氣內竭也。形色初惡而終歸善者,元氣內強也。元氣本也,形色未也,故善治者必求本。

白話文:

凡是治療痘瘡,首先要觀察病人的元氣。痘瘡患者的元氣,既非有,也非無,只能憑藉醫生個人的體會和領悟。如果病人的形色良好,但最後卻轉變為邪惡,說明病人的元氣已經衰竭。如果病人的形色一開始不好,但最後卻恢復正常,說明病人的元氣很強。元氣是根本,形色是末梢,所以高明的醫生一定會探求根本。

程書焉曰:昔人用人參黃耆甘草保元湯,始終不易,正欲使元氣內強耳。

白話文:

程書焉說:過去的人用人參、黃耆和甘草來製作保元湯,始終不 تغيير,正是想讓元氣內在增強。

桂岩子曰:人知痘藉氣血,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於氣血者,蓋元氣盛,則氣血流通,而領逐,而負載,並行祛毒,痘必應期而開落。元氣一虧,則在外者內不續,在內者外不固,毒肆妄行,或出或入,而為外剝內攻矣。調養真元,補益氣血,誠治痘完策。不得已而欲攻他症,中病即止。

白話文:

桂巖子說:人們知道痘瘡是藉由氣血而生成的,卻不知道痘瘡所藉的,還有遠遠高於氣血的東西,那就是元氣。元氣旺盛,那麼氣血就能流通運行,衛氣和営氣就可以順利抵抗,並運送體內的毒素,痘瘡自然會按照時間順利的發出然後消失。元氣一旦虧損,那麼元氣就會在外不能夠得到補充,在體內就不能夠固護固實,毒邪就會到處亂竄,有的痘瘡會出現在體表,有的會向體內侵攻,形成痘瘡的內陷。所以,調整養護真正的元氣,補益氣血,纔是治痘瘡的完美方法。不得已而需要攻治痘瘡的其它證候,那麼攻治到痘瘡的證候消失為止,不要再繼續攻治了。

經曰: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夫包血成圓者,氣也,氣能拘血製毒,則痘暈必光明而紅活。頂陷者,氣之虛,塌陷者,氣之離,暈枯者,血之虛,根散者,血之離。圓也暈也,氣血之所為也。而所以成圓成暈者,氣血不得專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毒藥治病,十次裡會有八次見效,沒有毒的藥物治病,十次只剩一次效果。血液包裹成圓形的,是氣的作用,這種氣能夠控制血液,調配毒性,痘痘和皮疹便一定會光澤紅潤。痘頂凹陷的,是氣虛所致;痘頂塌陷的,是氣離散所致;痘疹枯萎的,是血虛所致;痘根散開的,是血離散所致。痘疹的圓潤和光澤,是氣血共同作用的結果。之所以形成圓形和光澤,是由於氣血的力量並沒有集中在一起。

吳東園曰:根顆者,血之運,膿者,血之腐。六日前專看根顆,無根顆者,必不灌膿(毒在內也)。六日後專看膿色,無膿色者,必難收靨(元氣不足)。此理也勢也。

白話文:

吳東園說: 腫脹的根部,是血運轉的徵兆,膿,是血腐敗的徵兆。在六天前專門查看腫脹的根部,沒有腫脹的根部,一定不會化膿(毒在裡面)。在六天後專門查看膿色,沒有膿色,一定難以收口(元氣不足)。這就是道理和形勢。

無形者依有形,有形者附無形,互相依附,天地之道,亦氣血之道也。氣之離,不由血之散乎,故自氣血交後,常觀根暈為憑準。粗緊紅活,生意沛然。若微細而不現不斂,且黯淡,則氣將飛去而必不剋制毒矣。是故內攻根散者死,內攻而根血猶附,非毒作楚,必三因致之(因體虛、因穢觸、因誤藥)。

白話文:

無形之氣 依附於有形的血中,有形之血 依附於無形之氣中,互相依附,這就是天地運行的法則,也是氣血運行之道。氣的離去,必定是血的散失所導致的,所以從氣血交匯之後,應時常觀察舌根的顏色變化,以作為判斷的依據。若舌根粗壯結實、紅潤活性,表示生命力旺盛。但若舌根細小而不明顯,沒有光澤,且顏色暗淡,則表示氣將流失,一定無法抑制毒素。因此,內攻而舌根散失者死亡,內攻而舌跟血液依舊粘附的,如果不是因為中毒發作所造成的,那麼一定是由於這三個原因所造成的(身體虛弱、接觸到病毒和服錯藥)。

氣血有常,但不能盈於常,而能自虧於常。然亦有盈者,何也?毒壅於氣,火搏於血耳。斑者,血有餘也;疱者,氣獨盛也。經曰:邪氣盛則實,真邪奪則虛。

白話文:

氣血本有常限,卻不能超出常限,而能夠自我減少至常限。但也有盈滿的情況,是怎麼回事呢?是毒氣壅滯於氣,邪火攻搏於血的緣故。斑疹是血有餘的表現;水皰是氣獨盛的表現。經典上說:邪氣盛則身體實,正氣被邪氣奪去則身體虛。

氣居親上之尊,則痘頂尖圓白潤;血安親下之分,則四圍色暈紅活。若通頂紅色,必不能漿,八九日癢塌而死。此非血之過,由氣虧而失其尊,故血得妄行而僭居其位也。大補其氣,猶或可救,誤認血熱,以涼治之,斃矣(真血熱則枯焦紫黑,甚至無痘處亦紫)。

白話文:

氣居於最尊貴的地位,則痘頂尖圓白潤;血安於較賤的部位,則周圍的痘疹顏色紅潤鮮活。如果痘疹都呈紅色,一定不能成膿,八九天之後就會癢塌而死。這不是血的問題,而是由於氣虛而喪失了其尊貴的地位,所以血才得以妄行而僭居其位。大量地補益其氣,或許還可挽救,誤認為是血熱,用涼藥治療,就會被耽誤致死(真正的血熱則痘疹乾枯焦黑,甚至痘疹長出的位置也會發紫)。

凡形色大惡,氣不交,漿不成,似為死矣。若精神爽朗,便食如故,而天庭有一二悅目者,猶可發毒,作臭痘而愈。何也,毒在外,不在內也,故如此云。

白話文:

凡人的形體顏色惡劣,氣息不通暢,血脈凝結,死去了。如果神志清爽,飲食跟往常一樣,天庭部位有幾個亮點,患者仍然可能會發毒,長出惡臭的痘瘡而康復。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毒在皮肉外表,不在內臟,所以會這樣。

陳氏云:痘以太陰脾肺二經為主,肺宜溫而脾宜燥。萬氏云:痘始終以脾胃為主,胃當養而脾當補。馬氏云:痘以少陰心經為主火不可太清,而血不可太寒。夫脾為孤臟,主肌肉,化水穀而生津液,灌溉諸經,而熏蒸發育。肺主氣,心主血,氣血充盈。呴濡流貫,而痘有不得其天者乎。

白話文:

陳氏說:痘瘡以足太陰脾經和足太陰肺經為主,肺喜溫暖乾燥,脾喜溫燥。萬氏說: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胃應當滋養,脾應當補益。馬氏說:痘瘡以足少陰心經為主,火氣不可以太弱,血氣不可以太寒。脾是人體的孤臟,主肌肉,將水穀轉化為津液,灌溉各條經絡,並且燻蒸發育。肺主氣,心主血,氣血充盈。周而復始,川流不息,痘瘡還能得不到好的發展嗎?

心主血而屬火,痘藉之以運用一身,溫則流行,寒則凝滯,世以犀角涼之,此不知陰陽之屬也,惡能使之運化痘毒而成功乎?故予只於痂後餘毒用之。若天行癘氣,與氣血爭盛者,脈洪數,痘初出即帶紫色,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煩悶躁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量入清涼之味解之,或酒炒大黃微利之,甚有口鼻出血者,犀角暫用之。若毒盛而氣血不盛者,雖曰解毒,必兼活血補氣,參、耆、歸、芍,安可缺耶?

白話文:

心臟主血氣,並且屬火,痘瘡依靠它來運作於全身,溫熱則流行,寒冷則凝固。世人以犀角清涼來治療,這是不明白陰陽的屬性,怎麼能夠使痘瘡毒運化排出而康復呢?因此,我只有在痘瘡結痂後,治療殘餘的痘毒時才使用它。如果遇到流行的癘氣,與氣血爭勝而發病的,脈搏洪數,痘瘡初出即帶紫色,出齊後稠密而紅紫色,內症煩悶躁渴,小便赤澀,大便祕結,我酌情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或用酒炒大黃稍微瀉一下,甚至有口鼻出血的,暫時使用犀角。如果痘毒盛而氣血不盛的,即使說是解毒,也必須兼用活血補氣的藥物,人參、黃耆、當歸、芍藥,怎麼可以缺少呢?

黃連、犀角皆瀉心之品,時下恃為治痘神良,不論虛實寒熱,一切用之,更益以石膏、明粉、生地汁、羚羊角之屬,冰伏其生生之氣,噫異哉。

白話文:

黃連、犀角都是瀉心的藥物,當下卻依賴它們作為治療痘痘的良藥,不論虛實寒熱,一律使用,還加上石膏、明粉、生地汁、羚羊角等藥物,抑制人體的生生之氣,真是奇怪啊。

痘始終藉熱成功,先三日熱而後出,出齊則退,漿將行又熱,漿足則退。回漿前又熱,漿回則退,結痂收靨落痂又熱,名曰燒瘢。凡此皆不宜涼解,涼解則氣血凝滯不行,痘毒留中而禍作矣。(初熱未退,痘即出日火苗,宜辛涼托表。)

白話文:

痘瘡的產生始終是藉著熱才能成功,先有三天發熱,然後出痘,痘瘡出齊了,熱度就退了,膿水將要流出來的時候又發熱,直到膿水流盡熱度才會退。膿水迴流前又發熱,膿水迴流了熱度才會退,結痂、收斂、痘痂脫落時又發熱,這個過程稱為「燒瘢」。凡是這些情況都不適合用涼藥來治療,如果用涼藥來治療,則氣血凝滯不通,痘毒留在體內而發生禍患。(第一波熱度還沒退,痘瘡就出來了,稱之為「火苗」,適合用辛涼藥來託表。)

痘不為害,惟毒為害,毒盡附於痘中不為害,惟不盡附於痘中則為害(秘奧法門)。故無論隨所因而用何劑,必少加穿山甲末,透其竅而逐之,使毒歸於顆粒而後已。又必加白芍,斂其血而收其毒,使無一分滲漏傍溢。治痘之法,其庶幾乎?

白話文:

痘瘡本身並不會造成危害,唯有毒素才會造成危害,毒素全部附著在痘瘡中就不會造成危害,但如果毒素沒有全部附著在痘瘡中,就會造成危害(摘錄自祕奧法門)。因此,無論根據什麼原因使用哪種藥劑,都必須少加一些穿山甲粉末,可以穿透痘瘡的孔洞並將毒素排出,使毒素歸於痘瘡顆粒中纔算是治癒。另外必須加入白芍,可以收斂氣血並收斂毒素,使其不會一分一分地滲漏溢出。治療痘瘡的方法,大概就是這樣了。

痘未出前,升發微汗,使毒氣宣通,毒出外而內自安也。既出後,調氣助血,使漿路充盈,漿始化而毒無不盡也。

白話文:

在痘痘尚未長出之前,讓人體輕微出汗,使毒氣宣洩通暢,毒氣排出體外,內部自然安寧。在痘痘已經長出之後,調理氣血,使血液充盈,膿漿充滿,膿漿化開,毒氣也就完全消失了。

毒停肌肉則發腫,毒滯皮膚則作臭,肌肉陽明主之,屬土,皮膚太陰主之,屬金,癰腫土象,腥臭金象,亦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毒邪停留在肌肉就會發炎腫脹,毒邪停留皮膚就會產生異味。肌肉屬於陽明經,屬土;皮膚屬於太陰經,屬金。癰腫是土的象徵,腥臭是金的象徵,所以各種毒邪歸屬於不同的經絡。

書謂紅癍者生,紫癍者死,黑癍藍癍,百不救一。雖然,亦有紅癍死,而紫癍藍癍得生者,夫癍、血熱也,失於解利則發癍,惡痘癍出,勢所必然,無論顏色,癍與不癍皆死。但天庭疏朗,形色善而斑出,又當別論。昔一癍症,諸醫莫治,召予視之,已七日矣。斑分上中下,上斑紅,中斑紫,下斑青,視其痘,則綻突疏朗,內含清水,色黑黯而精神爽健。視唇舌,則多苔燥。

白話文:

醫書上說,紅色痘瘡的人會存活,紫色痘瘡的人會死亡,黑色痘瘡和藍色痘瘡的人,一百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救活。儘管如此,也有紅色痘瘡的人死亡,而紫色痘瘡和藍色痘瘡的人卻活下來。痘瘡是由於血熱引起的,如果不能及時解熱通便,就會發痘瘡。痘瘡出現,是必然的結果,無論痘瘡的顏色如何,只要出現痘瘡,都會死亡。但是,如果病人的額頭寬闊明亮,精神狀態好,而且痘瘡分佈均勻,那就另當別論了。以前有一位痘瘡病人,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便請我去診治,那時痘瘡已經出現七天了。痘瘡分佈在上中下三部,上面的痘瘡是紅色的,中間的痘瘡是紫色的,下面的痘瘡是青色的。觀察他的痘瘡,發現痘瘡飽滿、間距適中,裡面含有清水,痘瘡顏色雖然是黑色,但病人的精神卻很爽朗。觀察他的嘴脣和舌頭,發現有許多乾燥的苔蘚。

予曰:失解故也,進以清涼自愈。後果然。由是書不可拘也,察形色,驗唇舌是准。

痘前後有衄血者,毒氣外泄,衝於肺也,此非惡候,只宜發灰散清肺湯調之,不可用犀角等峻劑。

白話文:

長痘的人如果同時有流鼻血的情形,是體內的毒素排出,衝擊到肺了,這不算壞現象,只要用發灰散、清肺湯調理就好,不要用犀角等猛烈的藥物。

疔之結也,亦熱毒壅盛,失於解和,內不能入,而結隧道空隙之處,惡痘疔結,逆轉為順矣。但結前後心必死,結耳門喉下者死。辨疔有法,慎無以黑痘作疔,黑痘猶痘也。疔則陷入肉中,形如螺蓋,捏之則有核,割之不知痛,其根白或長寸許,醫多誤認,靨後疔爛,七日前後者,四聖丹主之。

白話文:

疔瘡的形成,也是由於熱毒壅盛,毒邪不能散解,向內不能侵入,而聚集在隧道空隙的地方。惡瘡與疔瘡都是毒邪結聚,但惡瘡方向逆轉,疔瘡方向順轉。但是,疔瘡如果長在前後心,必然會死亡,長在耳門和喉嚨下的,也會死亡。辨別疔瘡的方法有規律,要小心不要把黑痘誤認為疔瘡。黑痘還是痘瘡。疔瘡深入肉中,形狀像螺旋狀的蓋子,捏起來有硬核,割開後不知疼痛,其根部是白色的,或長約一寸左右。很多醫生都誤認,靨後疔瘡化膿之後,前後七天,可以用「四聖丹」治療。

痘起脹,或收結時,驟然泄瀉不止,危在旦夕。有用異功散仍不效者,豆蔻丸白朮散止之(熱毒作瀉用行經)。起脹灌膿時,有六七日不大便而煩悶作痛者,毒盛而秘也,清毒活血湯去參、耆。加牛膝,倍紫草當歸,服時入生蜜半杯,甚者加酒炒大黃三錢利之。若仍不通,用豬膽汁滴入穀道中,即通,切不可用硝黃大下,使生變症,禁絕葷腥是矣。

白話文:

青春痘發作,腫脹化膿時,或者即將收結時,突然腹瀉不止,危在旦夕。有用異功散止瀉仍無效的,可用豆蔻丸、白朮散止瀉(熱毒化膿時會使用行經治療)。痘瘡開始腫脹、膿化時,有五六天才大便一次,並且煩悶疼痛的,是毒素太盛,不通暢所致,可用清毒活血湯,去除人參、黃耆,加入牛膝、紫草、當歸,服藥時加入半杯生蜂蜜,症狀嚴重的加酒炒大黃三錢一同服用。如果還是不通暢,可用豬膽汁滴入肛門,就可以通暢了。切不可用硝石、大黃大量瀉下,以免引起變症,禁止吃葷腥食物。

然亦有富貴之子,其脾胃賴此以養成者,一旦使之不食,則生生之氣,將何賴以熏蒸長育乎?是又不可以常法論者。

白話文:

但是也有富貴人家的孩子,他的脾胃靠這些食物來滋養,如果一旦讓他不吃,那麼生生不息的元氣,怎麼靠什麼來燻蒸滋養呢?這又是不能用常法來規定的。

痘之所恃者,血為養而氣為充也,故眼鼻必欲封塞,眼封則神不外馳,鼻塞則氣不外逐,神氣內榮,而毒不為之制伏者鮮矣。然又有鼻塞而有涕,美之徵也。鼻塞而竅外乾黑者死,眼封而有淚,生之兆也。封而沿眶塗煤者死,封眼五六日間未腫,過封后必眼疾,痘少者不封,或封而才靨,即退。

白話文:

痘瘡所依賴的是,血液為養分,氣息為充實充裕,所以眼睛和鼻子一定要封閉,眼睛封閉才能讓精神不外散,鼻子封閉才能讓氣息不外散,精神和氣息在體內滋養,毒素就無處可攻,就很少有被毒素制伏的了。但是也有鼻塞但有鼻涕,這是吉祥的徵兆。鼻塞而竅外乾枯發黑的人會死亡,眼睛閉合但有眼淚,這是生存的徵兆。封閉眼睛並在眼眶塗煤的人會死亡,封閉眼睛五到六天了還不腫脹,過度封閉後一定會得眼病,痘瘡比較少的不需要封閉,或封閉後才剛剛出現,就會退去。

氣血之分,猶清濁之本於上下也。氣血之交,猶陰陽之互為依附也當分不分毒結之,當交不交毒隔之。知陰陽散郁,何不分之有知清熱解毒,何不交之憂。

白話文:

氣血的區分,就像清濁在上下之間的區分一樣。氣血的交合,就像陰陽互相依存一樣。當它們應該分開的時候,毒就會聚集,無法分離,當它們應該交合的時候如果不能交合,毒氣就會隔絕,無法宣泄。知道陰陽能夠化散阻鬱,為什麼就不知道氣血應該分開呢?知道清熱解毒,為什麼就要擔心氣血不能交合呢?

痘之形症有四:曰毒壅,曰血熱,曰氣虛,曰血虛。又虛實有四:表裡虛實是也。見點稠密,形不尖松,色慘黯而皮膚間欲出不出,此毒壅也。見點深紅,而漸變紫黑,夾疔夾癍,此血熱也。頂陷皮薄,平塌不振者,此氣虛也。色淡根散,或痘色與肉色無異者,此血虛也。身微熱而有汗曰表虛。

白話文:

痘瘡的症狀有四種:毒壅、血熱、氣虛、血虛。虛實也有四種:表虛、裡虛、實、裡實。痘點稠密,形狀不尖銳疏鬆,顏色暗淡,皮膚之間似乎有痘點要冒出來但又沒有冒出來,這是毒壅。痘點深紅色,逐漸變成紫黑色,夾雜著膿瘡和毒瘡,這是血熱。痘瘡頂部凹陷,皮膚薄,平坦不振,這是氣虛。痘瘡顏色淡,根部分散,或痘瘡顏色與肉色沒有差別,這是血虛。身體微微發熱並出汗,稱為表虛。

壯熱無汗,喘促,脈浮皮毛焦,肌肉痛,表實也。精神疲倦,唇舌淡白,曰裡虛。狂亂氣盛,渴飲善食,唇燥而舌見黃白苔者,裡實也。毒壅血熱,同表裡之實。氣虛血虛,同表裡之虛。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壅者疏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平劑以調之。

白話文:

  1. 壯熱無汗,喘促,脈浮皮毛焦,肌肉痛為表證實熱。

  2. 精神疲倦,脣舌淡白,為日久虛證。

  3. 狂亂氣盛,渴飲善食,脣燥而舌見黃白苔者,為裡證實熱。

  4. 毒壅血熱,同表裡之實。

  5. 氣虛血虛,同表裡之虛。

  6. 辨證論治中,壅者疏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平劑以調之。

明此數者,思過半矣。雖然,辨寒熱虛實,尤須用舌作綱維。

三等:順、險、逆。順者,血氣充和,痘毒宣暢,不必施治。險者,氣血不舒,痘毒壅遏,或雜症攪擾,當急施治。逆者,痘毒凝結,氣血乾枯,治之無功。五要:一、出欲盡。二、起發透。三、膿稠滿。四、收靨齊。五、結痂厚。五善:一、飲食如常。二、大小便調。三、瘡紅活堅實。

白話文:

三種情況:順利、危險、危急。順利的情況是指,血氣充盈和諧,痘毒宣洩暢通,不必治療。危險的情況是指,氣血不舒暢,痘毒壅塞,或者合併其他疾病,應當緊急治療。危急的情況是指,痘毒凝結,氣血乾枯,治療也無濟於事。

五種治療原則:

  1. 痘瘡要全部出盡。

  2. 痘瘡要發透,不能被抑鬱。

  3. 膿液濃稠、飽滿。

  4. 痘瘡收斂後,疤痕齊整。

  5. 結痂厚實。

五種良好的症狀:

  1. 飲食正常。

  2. 大小便通暢。

  3. 瘡口紅色鮮亮,堅實。

四、脈靜身涼,手足溫暖。五、聲音清亮,動止安和。(五者不能全得,得一二亦自清吉。)七惡:一、煩躁悶亂,譫妄恍惚。二、嘔啘泄利,飲食不能。三、黑陷焦枯,癢塌破爛。四、頭面預腫,鼻煽肩抬,目張唇裂。五、喉舌潰爛,食入即啘,水入即嗆。六、寒戰咬牙,聲啞色黯。

白話文:

四、脈搏微弱、身體寒冷,手腳卻溫暖。五、聲音清亮,動作安閒和緩。(這五種症狀不可能全部同時出現,即使出現一、兩種,也算是吉兆。)七種不吉利的狀況:一、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精神恍惚。二、嘔吐、腹瀉、飲食困難。三、頭髮枯黑,皮膚乾枯,破爛潰爛。四、頭面腫脹,鼻孔扇動,肩膀聳起,眼睛睜大,嘴脣裂開。五、喉嚨潰爛,食物入口即嘔吐,水入口即嗆咳。六、寒戰、咬牙切齒,聲音嘶啞,臉色暗淡。

七、腹脹喘促,四肢逆冷。(七者不必皆有有一二亦自難為)七惡之外,又有渾身血疱,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尋衣撮空,是又卒死而不可救者。

白話文:

七、腹脹氣急、呼吸短促,四肢冰冷。(七種症狀不一定全部都有,一兩項也會讓人非常 uncomfortable)除了這七種症狀外,還有全身起血泡,心腹刺痛,身體凹陷不出來,大小便都是血,尋找衣物卻找不到,這是忽然死亡而無法救治的症狀。

葉天士曰:逆症亦有得生者,未可舍之不治也。險症必無死理,死者醫之過,非痘之過也。今且有揀順症治之,以混俗沾名,而捨棄其險者,吾是以惡金鏡錄等書分症之言,為不仁也。

白話文:

葉天士說:即使病情危重也有可能康復,不可放棄治療。病情危重一定有道理,病人死亡是醫生的錯,不是痘瘡的錯。現在有些人專門挑選比較容易治癒的病例來治療,藉機沽名釣譽,卻放棄了那些病情危重的病人。因此,我討厭《金鏡錄》等書中把病情分門別類的說法,認為這些說法缺乏仁慈。

痘有至佳者,隨出隨長,隨長隨灌,頂尖圓而色紅潤,稍見漿而即靨。又有至奇者,隨出隨長,隨長即靨,通不見膿汁,名為旱痘。二者俱不宜施治,庸妄者每至殺人。先出疹,疹靨而痘始出,曰墊疹。疹與痘並出,疹靨而痘始長,曰夾疹。痘出即有小小顆粒堆於痘之上,曰罩痘痧。

白話文:

最理想的痘瘡,痘瘡出現後很快就生長,生長後很快就會化膿,痘瘡頂部圓潤且顏色紅潤,稍微見到膿液就立刻結痂。還有一種很奇特的痘瘡,痘瘡出現後很快就生長,生長後立即結痂,根本看不到膿液,這種痘瘡叫做旱痘。這兩種痘瘡都不適合治療,庸醫往往會因此殺人。先出現疹子,疹子結痂後痘瘡纔出現,叫做墊疹。疹子和痘瘡同時出現,疹子結痂後痘瘡才生長,叫做夾疹。痘瘡出現後,痘瘡上面就堆積著小小的顆粒,叫做罩痘痧。

痘出時,皮肉間隱隱有癍點,大小不一,曰夾癍。皮肉間豔色紅赤如雲頭,而突起成片,曰丹毒。靨後痂落而疹出,曰蓋疹。種種不同,要皆痘毒之浮游散漫於皮膚間者,只當於痘中用治法,不可與正經麻疹癍毒同科。

白話文:

當痘疹出現時,皮膚與肉之間隱約會出現癍點,大小不一,這稱為「夾癍」。皮膚與肉之間呈現鮮紅的顏色,並且突起成一片,這稱為「丹毒」。臉頰上結痂後,疹子才會出現,這稱為「蓋疹」。這些症狀雖然種類繁多,但都是痘疹的毒性浮游散佈在皮膚之間,因此只需使用治療痘疹的方法來治療即可,不能與麻疹和癍毒放在一起治療。

大都症候相似,運氣使然也。彼與此一,症狀無殊,非氣運而何。乾涸者火鬱勝,吐瀉而肉腫者土鬱勝,咽燥喘促者金鬱勝,彼此凝伏者水鬱勝,鬱而不出者木鬱勝。火則清之,土則平之,木則發之,金則潤之,水則溫之。不泥於法,求之於經,自可斡旋造化。

白話文:

大多數的症狀相似,都是由於運氣造成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症狀也可能不同,這不是運氣造成的又是什麼呢?體內乾涸是火氣太旺造成的,嘔吐腹瀉而肉腫是土氣太旺造成的,咽喉乾燥、喘息急促是金氣太旺造成的,彼此凝結潛伏是水氣太旺造成的,鬱結不出是木氣太旺造成的。遇到火氣太旺的情況就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遇到土氣太旺的情況就用健脾益氣的方法治療,遇到木氣太旺的情況就用疏肝理氣的方法治療,遇到金氣太旺的情況就用滋陰潤肺的方法治療,遇到水氣太旺的情況就用溫陽化濕的方法治療。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要根據經絡理論來辨別症狀,這樣才能掌握好治療的分寸。

諒形體用藥上工也。小兒臟腑易虛易實,體實過劑,尤為之損,況弱乎?凡痘極光潤,極榮灌,至回謝日而忽變逆,誰之咎歟?形體本虛,理宜補益,不察而行攻劫,使人元氣一驅而出,外雖榮灌,內實耗蠹,欲不死得乎?諒形體者,非泥於形體之形,而審形體之神也。

白話文:

根據體質用藥是高明的醫術。小兒臟腑虛實容易轉化,體質實,藥方用量過大,特別容易損傷身體,何況小兒體弱呢?凡是出痘後痘疹極其光潤,極其紅潤,到回謝痘痂脫落這天,忽然發生了變故,該怨誰呢?體質本來虛弱,應該補充益氣,不瞭解病情而使用攻伐劫奪的藥物,使人生機一去不復返,外表雖然光彩紅潤,但體內已經耗損枯竭,想要不死,可能嗎?瞭解體質的人,不是拘泥於體表的形式,而是診察體質的精氣神。

痘症之陷有四:有白有紅,有灰有黑。魏桂岩皆責氣虛,而後人以四者俱用補,誤矣。彼之論陷,有深究其源。唇舌滋潤,身不壯熱,惟色變遷而陷,故責以氣虛。若唇燥舌苔,壯熱燎人,焦紫其色,而凹陷不起,果虛耶,抑毒耶?補益妄投,按圖索驥,予治不然,有外實則解之,有內實則清之下之,內外無症,則平劑調之。不獨治陷,痘終始皆然。

白話文:

痘瘡陷落有四種:有白色、有紅色、有灰色、有黑色。魏桂巖都歸咎於氣虛,後人就用四種補藥一起使用,這是錯誤的。魏桂巖對陷落的論述有深入的探討。如果嘴脣和舌頭滋潤,身體不壯熱,只有顏色發生變化而陷落,所以歸咎於氣虛。如果嘴脣乾燥,舌苔厚,壯熱令人感到灼熱,顏色焦紫,而且凹陷不起,這真的是虛嗎,還是中毒呢?盲目進補,依樣畫葫蘆,我的治療方法不是這樣,有外實就解表,有內實就清熱下火,內外無症狀,就用平劑調理。不僅是治療陷落,痘瘡的始終都是如此。

藥隨舌轉,症用舌痊。嗚呼!舌之功大矣。

舌通乎五內,人知之而莫之用,不由指示,臨局必迷,不知此乃用藥樞紐也。藥有寒者、涼者、溫者、熱者,一唯樞紐在手,則縱橫顛倒,皆自我出,而是非而利害,姑置勿論。夫易虛易實,小兒也。使無定見,而謂不枉人命,吾未之信。

白話文:

舌頭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但卻沒有人懂得利用它。如果不通過舌頭的觀察,在臨牀看病時就一定會迷惑不解,不知道舌頭纔是用藥的關鍵。藥物有寒性、涼性、溫性和熱性,只要掌握了舌頭這個樞紐,那麼無論怎麼變化和轉換,都可以駕輕就熟,信手拈來,至於是非和利害,暫且不予討論。醫家的高明在於懂得變通,做到因人而異,如果沒有固定不變的見解,卻聲稱不枉害他人的生命,我實在難以相信。

此吳氏秘法,旬仲得自孫其猶而語予者。因思凡一切藥,欲通乎臟氣者,皆曰放舌底噙化,非舌能通百脈之竅乎?況痘假心火成功,運用造化,全在此靈臺方寸,至論不刊。

白話文:

這個吳氏祕法,是我從孫其猶那裡得知的,並告訴了我。因此我想到所有藥物,想要通達臟腑之氣,都說放在舌頭底下含化,難道舌頭能夠通達所有的經脈嗎?況且天花藉助心火而成功,運用造化,全在此靈臺方寸之間,這至理名言是無法磨滅的。

治痘之藥不可過,過於熱則涸,過於寒則凝,過於燥則耗血,過於潤則滑腸,過於攻則損真,過於補則助邪。古有云,藥須病更,機非在我。我者不通變之謂也。

白話文:

治療痘痘的藥物,不可以過量。過熱則會導致乾燥,過寒則會凝滯,過燥則會消耗血氣,過潤則會導致腸滑,攻伐過度則會損傷元氣,過度滋補則會助長邪氣。古人云,藥物的使用要根據病情而變化,不能由醫生單獨決定。醫生如果墨守成規,不變通,就會損害病人。

邪熱壅盛,隧道阻塞,而卒無死者有之,禁絕寒涼過也。若根顆不散尚活,宜置涼處以徹其熱,亦能復甦,毋因其氣絕而遂捨去。

白話文:

邪熱旺盛,堵塞經絡,結果沒有死亡的有的是,都是因為禁止服用寒涼藥物的緣故。如果邪熱沒有散開,人還活著,應該將人放在陰涼的地方,以便徹底散去熱邪,也就能夠蘇醒過來,不要因為他的氣絕了就放棄搶救。

治痘有四節次,務要不紊,紊則氣血顛倒,火毒肆瘧,而諸症蜂作矣。故驚者狂者,吐者瀉者,癍者疹者,腰痛腹痛者,肉腫痘不腫者,水嗆錯喉者,皆當發不發,毒壅三焦,停氣道也。焦紫者,枯黑者,渴者,躁者,發疔毒者,胃爛口臭者,皆當清不清,陽明內熱所致也。

白話文:

治療痘痘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務必要按部就班,如果混亂了,則氣血顛倒,火毒肆虐,各種症狀蜂擁而至。所以,受到驚嚇的人會發狂,嘔吐的人會腹瀉,發癍的人會發疹子,腰痛腹痛的人,痘痘長不起來,半夜水嗆到喉嚨的人,都是應該發作的症狀沒有發作,毒氣壅塞在三焦,停滯在氣道。痘痘焦紫色的、乾枯黑色的、口渴的、躁動的、長疔瘡發毒的、胃爛口臭的,都是應該清熱卻沒有清熱,是陽明內熱引起的。

當補不補,則為白陷,為泄瀉,為癢塌,為倒靨,外剝內攻,中氣虛也。當滲泄不滲泄,則反壯熱,或少食,或吐瀉不止,或肌肉作疰癤而疤爛,何者?脾濕內淫也。標離而異,本合而同,藥當其節,變症息矣。不應四法,必三因乘之。六氣外襲為外因,驚恐內動為內因,調理失宜為不內外因。

白話文:

如果應該補益的時候卻沒有補益,就會導致臉色蒼白、腹瀉、倦怠、面容憔悴,外在的邪氣會侵襲內部,中氣虛弱。如果應該滲泄的時候卻沒有滲泄,就會出現高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不止,或肌肉生瘡潰爛。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脾臟濕熱內盛造成的。表面上看症狀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只要用藥恰當,這些變化的症狀就會消失。如果不能根據四種治法來治療,就會受到三種原因的影響。六種外在邪氣侵襲人體是外因,驚恐等內在因素導致疾病是內因,調理不當是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內因的原因。

四法正也,三因奇也。奇正互用而得之矣。

治痘症不治雜症,萬古秘論也。雜症有日,痘症只兩七日而已。且痘中之症,緣失治而作。今猶治症不治痘,將症愈甚,而痘愈憊矣。

白話文:

專注於治療痘症,不治療其他雜症,這是歷代醫家祕而不宣的治療法則。痘症和雜症不同,痘症的病程只有短短兩七天,而雜症的病程往往很長。而且,痘症的併發症,往往是因治療不當而引起的。現在如果還是隻治療併發症,不治療痘症,那麼併發症只會越來越嚴重,痘症也會更加惡化。

程既莘曰:雜症非痘中所有,醫實誤之,願世人著眼,治雜症一寸,則痘症落後一丈。昔人固嘗言之,今人慾故犯之何也。

白話文:

程既莘說:雜症不是出痘期間會有的症狀,都是醫生誤診造成的,希望大家睜大眼睛看清楚,治療雜症前進一寸,出痘等症狀就會被落下十萬八千里。以前的人早就說過這種情況了,現在的人卻故意要違背這些原則,真是令人費解。

痘有當吐者吐之,吐中有發意存焉,滴水不入者,毒壅氣道也,宜吐之。食飲痰停,形色生變,陽氣鬱遏也,宜吐之。惟氣虛多汗者忌之(吐法用升麻梔子豆豉煎服探吐之)。

白話文:

如果痘瘡應該吐的,就讓它吐出來,吐的時候要注意,如果一點水都喝不下去,是毒氣堵塞氣道,這時要吐。如果飲食不消化,痰停在體內,而臉色變形,是陽氣鬱結,這時也要吐。但是,如果身體虛弱容易出汗的人,就忌諱吐(吐法是用升麻、梔子、豆豉煎服,然後探吐)。

痘有當汗者汗之,當汗不汗,後必變症,壯熱皮燥,喘促面浮,可汗也。痘隱隱不出,肉腫瘡不腫,毒停不成漿,或因寒倒靨,皆可汗也。但兼解補有殊耳。可清也,可下也,舌之黃白盡之矣。可溫也,可補也,舌之淡紅盡之矣。其詳審諸。

白話文:

對於痘症的治療,要看痘症發生的原因。如果痘症是因外感熱邪阻滯,應該發汗使汗液流通; 如果痘症已經該發汗時不發汗,後期必定出現證候變化,病人壯熱皮膚乾燥,喘息急促面浮,可以發汗治療。痘疹隱隱不出,皮肉浮腫瘡不腫,毒氣積聚不成膿漿,或是因為受寒導致面部浮腫,都可以用發汗法治療。但是,在發汗治療的同時,還要兼顧解毒和補益,這是不同的。痘症可以清熱,可以攻下,看舌苔的顏色如果是黃白色的就用清熱法,如果舌苔是淡紅色的就用溫補法。具體情況需要詳細辨證。

出痘之童,嗜欲開而血氣耗,虛火炎蒸,或煩或渴,或咽喉痛,或鼻時出血,腫盛不任溫補,當是時參麥清補湯,頻服於五六日前,猶或可救。若七八日不成膿,非參歸鹿茸湯不可。

白話文:

出痘的孩子,因嗜好慾望開始發作,血氣耗損,虛火上炎,出現煩躁、口渴、咽喉痛、偶爾流鼻血等症狀。此時,痘瘡腫盛不能溫補,應服用參麥清補湯,並在痘瘡出現的五六天前頻繁服用,還有可能挽救。如果痘瘡在七八天內沒有化膿,則必須服用參歸鹿茸湯。

女人月事,時至必行,將行經,忽然暴至,險之險也。痘之成功,全藉氣血,氣虛可為,血虛難為。如痘不倒陷,根暈不散,猶可冀生。若倒陷根散者必死。治療之法,在重養其陽以生陰,症屬血熱。又有得行經而反吉者,然在見點起脹時,非灌膿時宜也。

白話文:

女性月經,到了時間就會來。如果在月經即將來臨的時候,突然暴發痘痘,那就很危險了。痘痘的成功形成,全靠氣血。氣虛還可以治療,血虛就難以治療了。如果痘痘不倒伏陷沒,根暈不散,那還有生還的希望。如果痘痘倒伏陷沒,根暈散去,那肯定會死。治療的方法,在於重視養陽生陰。症狀屬於血熱。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女性在月經期間,痘痘反而好轉了。但是,在痘痘開始腫脹的時候,並不是灌膿的好時機。

凡治孕婦,務要無失時,胎之墮也,非血熱必氣虛。藥投其時,皆有安胎之妙。四五日唇燥舌苔,雖硝黃亦可下。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謂胎亦無殞也)。有實症不下,胎可保乎?故傳曰:變而通之存乎人。

白話文:

在治療孕婦疾病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胎兒流產,要不就是血熱,要不就是氣虛。只要藥物投放的時機恰當,都能夠起到安胎的妙用。若孕婦四五天嘴脣發乾,舌苔發黃,即使是硝石和黃連,這些寒涼藥物也可以服用。經書上說:自然流產了,就不會有什麼不測了(指胎兒也不會流產了)。如果有實際的症狀而不把胎兒打掉,那又能保得住胎兒嗎?所以,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變通使用藥物,關鍵在於醫生。

痘症墮胎,務審在何時,在初出則補而升之,在起脹則補而清之。在行漿則峻補之。又當以根暈散不散為生死證驗。

白話文:

痘瘡發作時導致的流產,務必審慎判斷在何時發生。在痘疹初起時,以補益氣血、升陽之法治療;在痘疹起脹時,以補益氣血、清熱之法治療;在痘疹漿水形成時,以峻補之法治療。此外,以痘瘡根部是否暈散作為生死判斷的證據。

痘之失治,必至於死。然死之日死之狀何如?沈虛明曰:鬱而不出者三日死,出而不齊者六日死,不起脹者九日死,不灌漿者十二日死。凡內攻之痘,皆死於十二日之前,不成痂者十五日死。又毒陷於脾者,泄瀉而死,毒壅於胃者,乾枯焦黑而死,郁毒未解,喘促而死,火毒未解,外剝而死。此勢之所必有也。

白話文:

天花如果不治療,病人可能會死亡。但死亡的日期和症狀是怎樣的呢?沈虛明說:鬱悶,三天內不起痘就死亡;痘疹出現,但分佈不均勻,六天死亡;不起發脹,九天死亡;不出漿,十二天死亡。由內在原因導致的天花,一般在十二天之前死亡。如果瘡口不結痂,十五天死亡。此外,毒性侵犯到脾,會導致腹瀉而死;毒性積聚在胃,會導致身體乾枯焦黑而死;毒氣鬱結不解,會導致呼吸急促而死;火毒不解,會導致皮膚脫落而死,這種現象是必然存在的。

節齋曰:重症屬虛寒者,九日後變症而死,或延至十數日變症而死。屬實熱者,毒蒸內傷五臟也,不過六日而已。余又不然,不斷以日,唯斷以死。若曰某日變某日死為神奇,吾不羨也。

白話文:

節齋說:重症屬於虛寒體質的人,九天後會出現變症而死亡,有的人可能會延遲到十幾天後出現變症而死亡。屬於實熱體質的人,因為毒邪內傷,侵襲五臟,死亡時間不會超過六天。我不太同意分類死亡時間的做法,死亡時間的長短不能作為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的標準。如果有人說某天會出現變症,某天會死亡,認為這是神奇的預測,我不羨慕這種說法。

世有神痘家,其術在能定嬰兒稟賦,出痘不死,然後種之,百無一失。間有壞事者,偏屬富貴之子,蓋非不能灼見,未免貪利心切,即不可種而意圖僥倖,遂至失手。此醫之過。抑富貴者自取,果能聽造化主持,出痘雖重,高明猶可著手,乃必勉強矯揉其正氣,使之根本脫離而不可救,不亦可哀也夫。

白話文:

民間有一種做法,是專門為痘子做治療的。他們會判斷嬰兒是否容易出痘,並告知他們該如何治療,以避免孩子死於痘子。通常這些治療都有效,但是偶爾也會有人失敗。那些失敗的案例,大多都是富貴人家的孩子,因為醫生見財起意,知道孩子的痘子很嚴重,難以救治,卻為了賺錢而說謊,答應他們可以治療,結果卻導致孩子死亡。這是醫生的錯,但是富貴人家也難辭其咎。如果他們能夠相信自然的力量,那麼即使孩子得的是嚴重的痘子,也有可能治癒。但是他們卻想要勉強改變孩子的體質,讓孩子的正氣脫離,導致孩子無法被救治,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