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 卷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 (5)

1. 雪魿

粵語:魿魚廣人池塘多蓄之,以魚秧長成,與鯽性相反。鯽屬土,其性沉,長潛水中;魿屬水,其性浮,長躍水上。鯽食之可以實腸,魿食之可以行氣,鯽守而魿行,性各不同如此。其物以冬而肥,故名。喜泳浮波上,得渀流則跳躍尋丈。生食之,益人氣力。梧潯雜佩:魿魚形似鰱而稍短,味甚美,作膾尤佳。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

白話文:

魿魚在廣東的池塘裡常見養殖,它們通過魚苗長成,與鯽魚的習性相反。鯽魚屬於土性,性情沉穩,喜歡在水中潛水;魿魚屬於水性,性情浮動,喜歡在水中跳躍。吃鯽魚可以填充腸胃,吃魿魚可以疏通氣血,鯽魚固守一地而魿魚則喜歡遊動,兩者習性完全不同。魿魚在冬天最肥美,因此得名。魿魚喜歡在水面上遊動,一旦遇到水流就會跳躍,跳躍高度可達數丈。生吃魿魚可以增強人的體力和氣力。《梧潯雜佩》記載:魿魚的形狀類似鰱魚但稍短,味道非常鮮美,做成生魚片尤其美味。魿魚可以增強筋骨,活血行氣,利水消腫。

2. 帶魚

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干之作銀光色,周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綱,惟釣斯可得。漁戶率以干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

白話文:

在遠離海岸的深海裡,有一種形狀像腰帶的魚,牠的頭尖、尾巴細,長的可以長到五、六尺,大小不一。牠沒有鱗片,身體上有粘液,曬乾後會呈現銀光色,全身沒有小骨頭,正中間有一根像扇子邊緣形狀的脊骨,兩邊都有肉包著。現在的人們常常把它當作海鮮食用。據漁民說,這種魚在八月會從外洋遊來,成千上百條聚集在一起,在海中常常一條銜著一條的尾部遊動,不會受網捕獲,只有用釣餌才能釣到。漁民通常用曬乾的帶魚肉作為釣餌,當一條魚上鉤後,其他的魚也會跟著不斷地銜住前面的魚,漁民可以一次拉起滿滿一船的魚。

此魚之出以八月,盛於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云。綱目無鱗魚條,獨遺此品,故為補之。五雜俎:閩有帶魚,長丈餘,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潔。福清志: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無鱗,入夜爛然有光,小者俗名帶柳。

白話文:

這種魚在八月出現,十月最盛,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通常視霧的多少來決定它的貴賤。綱目沒有鱗魚的條目,獨獨漏掉了這種魚,所以在此補上。五雜俎記載:福建有帶魚,長一丈多,沒有鱗片且腥臭,是諸魚中最為低賤的,獻給客人時不把它擺在祭祀的盤中,然而一般人家用油煎炸它來吃,也非常香潔美味。福清志記載:帶魚身薄而長,形狀像腰帶,沒有鱗片,入夜後閃閃發光,小一點的俗稱為“帶柳”。

,物鑑:帶魚形纖長似帶,銜尾而行,漁人取得其一,則連類而起,不可斷絕,至盈舟溢載,始舉刀割斷,捨去其餘。玉環志:帶魚首尾相銜而行。釣法:用大繩一根,套竹筒作浮子,順浮洋麵,綴小繩一百二十根,每小繩頭上拴銅絲一尺,銅絲頭拴鐵鉤長三寸,即以帶魚為餌,未得帶魚之先,則以鼻涕魚代之,凡釣海魚皆如此。釣期自九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謂之魚汛。

白話文:

物鑑:帶魚外形細長,就像腰帶,只要漁夫捕獲一條,就會接連不斷地捕到,無法割斷。一直到船艙裝滿了才拔刀割斷,並將其餘的魚丟棄。

玉環志:帶魚的首尾相連而行進。

釣法:使用一根粗繩,套上竹筒作為浮子,沿著海面漂流,再繫上120根小繩,每根小繩的末端都拴著一根長三寸的銅絲魚鉤,魚鉤上再以帶魚作為餌。如果沒有帶魚,就用鼻涕魚代替。這種釣法可以用來捕撈所有海魚。

釣魚的季節從九月開始,到第二年的二月結束,這段時間稱為魚汛。

,朱排山柑園小識:帶魚生海中,狀如鰻,銳首扁身,大眼細齒,色白無鱗,脊骨如篦,肉細而肥,長二三尺,形如帶,亦謂之裙帶魚。冬時風浪大作,輒釣得之。藁為鯗,以致遠。

白話文:

朱排山柑園小識:

帶魚生活在海中,形狀像鰻魚,頭尖身子扁,眼睛大,牙齒細,身體白色沒有鱗片,脊骨像梳子,肉質細膩肥美,可長到二三尺長,形狀像腰帶,也叫裙帶魚。冬季時,風浪很大,我們經常釣到帶魚。把它們做成魚乾,以方便運輸到遠方。

味甘性平,和中開胃(食物宜忌)。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有調和脾胃、開胃的作用(適合食用者及禁忌食物)

帶魚形長扁薄似帶,色白無鱗,肉細佳;膾醃䱒風乾,久藏不敗。煎烹味美,多食發疥。(注)帶魚銜尾而行,得一可連數十。醃食佳。黑夜有光,故有毒(藥性考)。

白話文:

帶魚形狀長扁薄,像腰帶一樣,顏色白色,沒有鱗片,肉細膩味道好;可以做成膾、醃漬、風乾,長時間收藏也不會壞。煎煮烹調味道鮮美,但是食用太多會導致疥瘡。(注)帶魚銜著尾部一起遊行,抓到一條就能連續抓到幾十條。醃製後食用味道鮮美。黑夜中有發光,所以帶魚具有毒性。(藥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