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2)

1. 小兒疳疾其症數端其候不同

發作不常,治療不一方論,不等該載,不盡輕重,斟酌隨宜設方

加減審量,從長調治,必有可理者,良工順症而已

議曰:疳者甘也。疳因脾家有積虛而所致,其積不下,後食黏膩甘甜,生冷炙爆之物,故得名曰疳。初作為疾,名曰疳氣。皆由飲食不節,生冷相投,積傷久滯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是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食不生肌肉,作渴煩躁,名疳虛候。時發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

白話文:

評論說:疳是甜的。疳是由於脾胃有積虛引起的,積食不消,再吃黏膩甘甜的東西,生冷炙爆的食物,所以得名疳。起初作為疾病,叫疳氣。都因飲食不節制,生冷食物相互投放,積聚損傷長時間滯留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就是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然吃飯不長肌肉,口渴煩躁,名疳虛候,時常發出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

腹大喉細,手足無肉者,名丁奚候。自丁奚翻食吐蟲,虛熱來去,名曰哺露。十歲以下名曰疳,十歲以上名曰勞。治勞之理,悉不用疳藥。蓋疾作傳足非常。治疳之法,理其氣虛其血弱,調令脈壯,消其蟲子,散去疳熱,和順三焦,詳而後已。無用急力攻治,亦無勉強投柏,只可循候而設,不得過劑。

白話文:

腹部膨大、頸部細小、手腳瘦弱的人,稱為丁奚候。從出現丁奚翻食症狀後吐出蟲子,虛熱反覆發作,稱為哺露。十歲以下的稱為疳病,十歲以上的稱為勞病。治療勞病的原則,完全不用疳病的藥物。因為這種疾病的傳變進程非同尋常。治療疳病的方法,是調理氣虛血弱的體質,使脈搏強壯,消除體內的蟲子,散去疳病的熱氣,調和三焦功能,仔細地治療,直到痊癒。不要用急迫的方法攻治,也不要勉強投用柏葉,只能根據病情而決定治療方法,不能過量使用藥物。

若冷藥易動臟腑,燥藥易損三焦,審察端的,丸散隨其輕重,故無得失之嘆矣。

2. 小兒諸症悉皆著載方

藥療理法度,惟有咳嗽一症,究莫能盡。月內牙兒難醫,百日嬰孩亦難調理。前人既有此言,豈不盡心究竟?若也輕易,有乎得失?學者當知之。

議曰:所言牙兒及嬰兒咳嗽難治之者,蓋為初生血氣微弱,五臟未充,肌體未固,應變蒸未周之兒,所感寒邪攻及腠理,表裡相干,邪正相勝,陰陽未和,不可強生攻治,妄吐妄下妄汗妄補,皆令兒疾轉盛,不惟無益,甚有傷害。幼幼咳嗽,乳母之過;丸散狼虎,醫人之罪。豈特牙兒及嬰兒難為調理?隱小兒有患咳嗽,未敢輕許一二服藥便見安樂,雖傷寒傷風症候已歸平復,且咳嗽尚作。大抵究竟小兒咳嗽,先有有無熱與痰,有熱在表,無熱傳過,或是未傳(近則未傳,遠則傳過),痰桐熱盛,痰壅即吐,宜服補肺散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蚵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有痰加半夏,風熱加防風天麻。服之自然痰化熱散,咳嗽漸愈。未可直用粗澀藥:白礬、南星、石膏、雄朱、砒粉之類。宜先滋潤脾肺,次用王氏(金華散)少少時時與服,或以白丸子如雄朱腦子隨大小作丸。凡兒患嗽,須究表裡,未可一向攻嗽。若用金石藥直入胃脘,乃成提脾風候,手足勾曲,又何所益?巴豆、輕粉、砒霜藥下之,腸胃不禁,須更成風,亦何所宜?只用溫平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和順三焦,其痰漸化,其熱自退,不必攻擊。所謂理嗽宜且補氣化痰,益肺生胃,胃開氣壯即嗽漸減,胃正即痰不生,肺滋即嗽不有。在乳毋當忌食,稍長父用安存,避風回滋,忌毒慎冷。然小兒氣弱,其嗽作熱與夫大人同,且用藥調理實不同耳。又有時氣咳嗽,謂其天時冷熱不調,幼幼虛怯受患者眾,其嗽日夜不輟,或吐或喘,痰熱壅盛,至重者利之即愈。謂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心神煩悶,胸膈不快,方宜與服。無熱與痰亦不可下伏。請鑑辨,毋致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