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1)

1. 小兒傷寒正受夾驚夾食

議曰:正受傷寒,所由感受邪冒冷脫著,傷於腠理,輕即傷風,重即壯熱,頭痛,鼻塞,流涕,斯乃正傷寒候。又有傷風,傷著,傷冷,傷濕,皆能作熱,困乏,但不咳嗽。又有夾驚,因驚之時而又傷寒,故云夾驚傷寒。又有因食之時而感受寒邪,故曰夾食。大抵傷寒,或有他症,似積之類,切不可妄下。

白話文:

討論說:正傷寒,是因感受邪氣侵襲冷脫著涼,傷於皮膚腠理。輕則傷風,重則壯熱,頭痛,鼻塞,流涕,這是典型的傷寒症候。還有傷風、傷著、傷冷,傷濕,都能引起發熱,睏乏,但不咳嗽。另外還有夾驚,因為受驚時又傷寒,所以說夾驚傷寒。還有因飲食時感受寒邪,所以說夾食。總的來說,傷寒或有其他症狀,似積食之類,不可妄下決斷。

若下之太早,表裡俱虛,雖以調理,謂之壞症。大人壞症,由尚可藥,小兒壞症,救療無門,哀哉!凡傷寒有驚候,亦不可下驚藥餌。是夾驚症,亦不可用驚藥。幼幼傷寒,只可表解。雖曰用表,不可令兒汗出。如王氏杜薄荷散,和劑方,人參羌活散之類,名熱在裡譫語,鄭聲。

白話文:

如果瀉得太早,表裡都會虛弱,即使用藥調理,也是壞症。成人的壞症,還可以治療,但小孩子的壞症,則無藥可救,令人悲哀!凡是傷寒有驚恐症狀的,也不可用瀉的藥物。如果是夾雜驚恐症狀的,也不能用驚恐的藥物。幼小的傷寒,只能解表。雖然說要解表,但不能讓小孩出汗。像王氏的杜薄荷散、和劑方的參羌活散之類的藥,名為熱在裡面,神志胡言亂語,叫鄭聲。

於症當下者,只用散末藥,七寶洗心散四順飲之類,不可用以丸子,或以取積藥下之,其熱不去,反成無辜。夾食者,於理用下宜紫霜。凡下之,量其虛實而用,須究門。先傷寒後夾食,或先夾食後傷寒。然傷寒夾食,乃在於食時之間。惟母覺知其先後,多是不覺。若知其理,以後受者,而先調理。

白話文:

對於症狀發作當下的人,只能夠使用散末藥,像七寶洗心散、四順飲這種藥物,不能夠使用丸藥,或者使用取積藥物來下瀉,這樣做不僅不能去除熱氣,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傷害。如果是夾食的人,在治療上應該使用下瀉藥,紫霜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論是使用哪一種藥物來下瀉,都應該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來使用,並且要找出病因。有些人是先傷寒,後夾食,或者先夾食,後傷寒。但是,傷寒夾食都是在飲食的時候發生的。只有母親才會知道孩子生病的先後順序,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果知道其中的道理,以後生病的時候,就可以先調理身體。

既不明其先後,即可表解,以候里症有者,方可與下,尤為善也。且下與表二理,不可並行,有乎得失。旦如家寶,有云三日前在表,三日後在裡。斯乃大概約而言之,恐後人傳之不當,及為其害。凡傷寒在表即解,在裡即下,不可以日限為拘。其或有在表裡之間,亦宜和解。

白話文:

既然不知道先後順序,就可以根據症狀加以治療,等候裡症出現,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樣最好。另外,瀉下與表解這兩種治療方法,不可以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家寶說,有的人感冒在前三天在表,後三天在裡。這只是大概地說一下,恐怕後人傳承時不恰當,就會造成危害。 所有傷寒病人,在表證時就立即解表,在裡證時就立即瀉下,不可以以天數為限制。如果遇到介於表裡之間的情況,也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

又不愈,小柴胡湯治之,又不愈,候傳裡下為良。(大者譫語,小即煩啼)切不可意急取愈,宜在用心明究表裡。若也審察,妄恣用藥,不當籲哉!

白話文:

仍然沒有治癒,服用小柴胡湯治療,仍然沒治癒,等待傳裡下,便是最好的(大人胡言亂語,小孩煩躁啼哭)。絕對不能心急求快,應該用心明白表裡情況。如果隨便審察,胡亂用藥,不應該哀嘆嗎!

2. 小兒有患驚風痰熱四症如何用藥

議曰: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作風,風盛發搐,又盛牙關緊急,又盛反張上竄,痰涎擁牙關緊,風熱極閉經絡,即作搐搦,涎壅胃口悶亂不省,才入中脘,手足攣,是諸關竅不通,百脈凝滯。有退熱而愈者,有治驚而愈者,有截風而愈者,有化痰通關而愈者,皆是依症用藥,不可不究竟其所以受病。

白話文:

評論說:小兒發燒,發燒嚴重產生痰,痰多則產生驚嚇,驚嚇厲害就會變成抽風,抽風厲害則牙關緊閉,牙關緊閉厲害則嘴巴張開(指牙關)向上翻動,痰涎壅塞牙關緊閉,風熱極度閉塞經絡,就會出現抽搐,涎水壅塞胃口,感到胸悶不適,神志不清,才進入中焦,手腳抽搐,是全身的關竅不通,脈絡都凝滯。有的退燒就治好了,有的治療驚嚇就治好了,有的截斷風邪就治好了,有的化痰通關就治好了,這些都是根據症狀用藥,必須弄清小兒發病的原因。

凡病在熱,不可妄治痰;病在驚,不可妄治風;病在痰,不可便治驚;病在風,不可便治搐。凡治小兒病在驚,驚由痰熱得,只可退熱化痰,其驚自止;病在風,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病在痰涎,急須退熱化痰,若也有搐,須用截風散驚。此乃謂醫工至妙之道。

白話文:

所有與發熱相關的疾病,不可輕率地治療痰症;跟驚嚇有關的疾病,不可輕率地治療風症;與痰症相關的疾病,不可輕率地治療驚症;和風症有關的疾病,不可輕率地治療抽搐症。凡是治療小兒驚症的疾病,驚症是由痰熱引起的,只要能夠退熱化痰,驚症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是風症,風症是由驚嚇引起的,只要能夠治療驚嚇化痰,風症自然就會消散;如果是痰涎引起的疾病,應立即退熱化痰,如果還有抽搐的情況,必須使用截風散驚的藥方。這就是醫術高超的妙處。

若以意急,雖治驚痰不化,熱亦不退,驚如何自止?化其痰熱,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如何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之謂歟?學者深可留心,操志於此一端,究竟無至得失,乃謂之醇全通道已矣!

白話文:

如果以急切的心情治療,儘管治驚,痰不會消除,熱也不會退去,驚嚇怎麼能自行停止?消除痰熱,如果不驅散風邪,痰也不會散去,該如何消除?由此可知,以不治療的方式治療,纔是真正意義的治療,難道不是這樣嗎?學習者應該用心體會,把志向放在這一點上,最終不至於得到和失去,這就叫做醇全通道了!

3. 小兒(泄瀉)除疳瀉為虛熱瀉余皆臟腑虛寒弱得之

議曰:小兒臟寒腑冷,大腸不禁,總謂之瀉。分別輕重,究竟緩速,有溏,有泄,有滑,有利,有洞,五者不同,豈可一概而理之?溏者,糟粕不聚,由其尚濃,似瀉非瀉;泄者,無時而作,或出不知;利者,直射濺溜,氣從中脫;滑者,穀食直過,腸胃不化;洞者,頓然下之,如桶散潰,余更不留。即知其兒臟寒腑冷,瀉之作疾,其來緩速,輕重可知。

白話文:

大家議論說:小兒臟寒腑冷,大腸不禁,總稱之為瀉。但要區分輕重緩速,有溏瀉、泄瀉、滑瀉、利瀉、洞瀉,五者不同,豈能一概而論呢?所謂溏瀉,就是糟粕不聚,由於糞便尚算濃稠,似瀉非瀉;所謂泄瀉,就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有時腹瀉自己都不知道;所謂利瀉,就是直射濺出,氣從中脫出;所謂滑瀉,就是穀食直接通過,腸胃不消化;所謂洞瀉,就是突然一下子瀉出,就像桶散開潰爛一樣,其餘的糞便不再殘留。這樣就可以知道小兒臟寒腑冷,瀉疾的發生,其緩速、輕重,就可以知道了。

凡兒瀉糞出青色者,蓋脾受肝經所制,肝屬乙木,能克己土,所勝之功,故現本質,由其臟之虛寒,非謂驚也。又瀉初黃,良久變青色,乃臟寒之微。又瀉藥物直過,尤為寒滑。凡虛滑三五次,即困乏,若不急與溫其臟,調其胃,平順三焦,和正榮衛,不爾,即慢驚。症候傳變,如此之急,欲以止瀉藥次第理之,往往不及。

白話文:

凡是孩子的糞便出現青色的情況,是因為脾臟受到肝經的剋制。肝臟屬乙木,能夠剋制己土,因此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是由於臟腑的虛寒造成的,而不是因為驚嚇。又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一開始是黃色的,但是過了一會兒就變成了青色,這是臟寒的輕微表現。另外一種情況是,大便中含有藥物,這也可能是導致大便青色的原因。凡是虛滑的腹瀉,出現三次到五次,就會讓人感到睏乏。如果不趕緊溫暖臟腑,調理脾胃,使三焦平順,陰陽調和,就會導致慢驚。症狀的傳變非常迅速,想要用止瀉藥來逐漸治療,往往來不及。

惟務溫其臟腑,臟腑既溫,寒何能留於腸胃之間?或以熱藥頓止,則熱反為它疾。須先投殢腸藥,然後生胃正氣與服,切不可意急過劑,投之熱藥稍或臟腑至虛寒,孩童困之,四肢厥冷者,是謂逆症。當用黑附子白朮乾薑,即量輕重而用。凡投熱藥瀉止,即痢作,無疑。

白話文:

只要致力於溫暖臟腑,臟腑溫暖了,寒氣怎麼能留在腸胃之間呢?或者使用熱藥立刻止瀉,則熱反而轉變為另一種疾病。必須先投予清腸藥,然後再服用生胃正氣的藥,千萬不可心急而用過量,投予熱藥。稍微有所不慎,臟腑就會虛寒,小孩受不了,四肢冰涼的人,就稱為逆症。此時應該使用黑附子、白朮、乾薑,並依照病情輕重來使用。凡是投予熱藥止瀉,就會出現痢疾,這是無庸置疑的。

理瀉良方,已著在後,請意度之,為得即妙矣。

4. 小兒(痢疾)醫云五疳八痢

究其理種數多端,輕重不一,豈可定言

議曰: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及至積化成痢,且脾胃亦虛,即不可更下。善痢者,生其胃,溫其脾,厚其腸,和其氣,無不愈也。若成痢疾,故不可下,下之反虛,作渴、浮腫、痞滿、脹急,不食亦未可便補,補則傷熱,能令脫肚不收。先與禁卻一切毒食之物,頻與生胃調氣。

白話文:

譯文:議曰:痢疾,是一種急迫下利的疾病。痢疾的發生,沒有積滯就不會形成。等到積滯化為痢疾,此時脾胃也虛弱了,就不能再繼續下利了。善於治療痢疾的醫生,會生養胃氣,溫暖脾臟,增厚腸道,調和氣血,沒有治不好的。如果已經形成了痢疾,就不能再用瀉下法治療,瀉下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口渴、浮腫、痞滿、腹脹,不能吃東西。也不能急於進補,進補會助長熱邪,可能導致脫肛不收。首先要禁止一切有毒的食物,頻頻給予生胃、調氣的藥物。

或赤或白,即是冷熱不調。或受暑致濕,即與分陰陽氣,利水穀道。若裡急,即與厚腸胃。腹肚痛,即與和順氣溫臟腑。或純白者,乃積冷毒加之,即與挨去其毒,卻與溫其脾胃,其痢自止。凡痢疾能飲食,可以治之,妙藥調理,無不瘥愈。稍夫胃氣不能飲食,疾名禁口,有不食至死。

白話文:

無論是紅色或白色的痢疾,都是冷熱不調引起的。如果受到暑熱而導致濕氣,就是要分別陰陽之氣,有利於水分和穀物在腸胃的運行。如果裡急後重,就要補益腸胃。如果腹肚疼痛,就要調和氣溫,溫養臟腑。如果痢疾純粹是白色的,那是積聚的寒毒加重,就要攻下毒素,然後溫補脾胃,痢疾自然會停止。凡是痢疾患者能進食的,都可以治療,用藥物調理,沒有不好轉的。如果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就稱這種病為“禁口”,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死。

又有毒氣侵胃口亦不飲食。或患痢疾,因食毒物,不見腸頭鮮血頻滴,肛門寬大,深黑可畏。腹肚㽲痛,裡急後重,名曰刮腸。日夜頻並飲食直過者,名曰滑腸。此三種痢疾,最為惡候。乃是二十二種中,皆能傳受而作此候。凡言小兒美飲食者,飲謂飲乳,食謂食飯。若病中能飲水漿,喜食果子、魚肉之類者,亦助其虛,不能令臟腑充實。

白話文:

另外,中毒氣就會傷及胃口,而且也不想進食。或是患了痢疾,由於吃了有毒的食物,可以看到腸子裡有鮮血滴出,肛門口寬大,深黑且令人害怕。肚子又痛又脹,還想上廁所,但又解不出來,叫做「刮腸」。日夜不停地拉肚子,而且吃進去的東西直接排出,叫做「滑腸」。這三種痢疾,最為兇險。是二十二種中,都能互相傳染而引起這種症候的。凡是說小孩能吃喝,喝是指喝奶,吃是指吃飯。如果生病中能喝水或吃粥,喜歡吃水果、魚肉之類的東西,那也會更加虛弱,不能讓臟腑充實。

須是白棕子爛煮飯可矣。若以糍粿𥬲黏膩不堪脾胃之物,猶其增困。幼者吻乳克化漸安,五臟平和,六腑調貼,然後陰陽自均,氣脈自壯。丸散陽劑,不必抑之。或有餘毒,宜以順調緩助,不可攻擊。又有時氣作痢,熏習相染而成。而由天氣睛雨不常,陰濕之氣,冷熱相干,腸胃糟粕不聚,遂成其疾。

白話文:

只要用白棕子煮熟來當飯吃就可以了。如果把餈粑、湯圓這些黏膩的東西當做食物,脾胃承受不了,反而會增加困擾。年幼的孩子,能夠慢慢消化母乳,就會逐漸安穩,五臟平和,六腑調和,然後陰陽平衡,氣脈強壯。丸藥、粉末、陽性藥劑,不必抑制。如果有餘毒,應該用順暢的藥來緩慢幫助,不可攻擊。有時候由於時氣引起痢疾,互相傳染而成。而且天氣晴雨不常,陰濕之氣,冷熱相交,腸胃糟粕不消化,於是形成疾病。

腹肚㽲痛,裡急後重,他藥莫治者,宜與服木香黃連地榆、川當歸白芍藥治豆蔻為末,蒸烏梅肉丸棗子湯下,三五十丸如麻子,大加減神。

白話文:

如果肚子肚子疼痛難忍、有便意卻排便困難的症狀,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應該服用木香、黃連、地榆、川當歸、白芍藥、豆蔻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蒸過的烏梅肉丸與棗子湯一起服用,每次服用三五十丸,如麻子般大小,功效顯著,可大幅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