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1)

1. 痘疹受病之由

痘疹之由,因兒在胎,食母五臟血穢,伏於命門,或至天行時氣,或驚駭跌撲,或飲食所傷,因而發之,狀類傷寒。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耳冷尻冷,多睡睡驚,耳後有紅絲赤脈,此其候也。五臟各具一證,肝藏水疱,肺藏膿疱,心藏癍,脾藏疹,歸腎變黑。

蓋以太陽起於右腎之下,煎熬左腎,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上流,上頭下額,逆手太陽,丙火不得傳道,逆於面上,故顯是諸症。蓋壬癸寒水克丙丁熱火故也。凡瘡疹初起,一發便出盡者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稀少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太重,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2. 痘疹正狀

痘疹正病,蒸熱一日稍涼現癍,一日至三日足心齊,漸大如珠結成膿窠飽滿,漸至蒼蠟色。自初紅癍為始,計七日當成靨結痂,此則言其大略也。人有虛實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脾胃充實,血氣調和,皆依期而愈。若調治失宜,虧損脾胃;或寒暄失度,必致遷延。大抵形勢既正,而無他症,不必用藥,此先哲之格言也。

鄭氏云:凡瘡痘欲出,先發熱,輕者三日,次五日,遠者不過七日,此約法也。一日太陽傳膀胱,二日陽明傳胃,三日少陽傳膽,四日太陰傳脾,五日太陰傳腎,六日厥陰傳肝,七日還經,五臟六腑傳遍,故七日而止也。又有因傷寒至七日以後,或已汗、或未汗,或吐下後熱不除,此毒氣盛而未發,熱毒入胃,發於皮膚。成癍者,狀如蚊蟲所齧,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及有胃熱發黃者,狀如橘色,下利者死。又有成隱疹者,或白泡者,此皆傷寒熱毒不除,多變此疾。故發癍不可用表汗藥也。

3. 痘疹輕重

輕者作兩三次出,大小不等,頭面稀少,胸前、眼中皆無,根窠紅活,肥滿光澤,形似水珠,不渴瀉,不煩躁。

重者一齊出,密如蠶種,頂陷如茱萸樣,或平頭灰白色,渴瀉煩躁,頭溫足冷,身熱不除。治之如法,十全八九。

輕變重所犯者七:不忌口味,不慎飲食,致傷脾胃。先曾泄瀉裡虛,毒氣不能發出。冒風寒,所謂春夏之氣為順,秋冬之氣為逆,大忌感冒風寒損表。犯房室。餌涼藥,宜用滋補血氣壯脾之藥,不宜清涼宣利之劑,裡寒則毒氣不能攻出。穢氣相觸血氣,聞香則順,聞臭則逆,順則易出易靨,逆則難愈。

生人輒至,恐外人由生產房室,或臨喪而來,或帶醉、或食腥氣,因此穢惡之觸,皆為害也。

重變輕所慎者五:謹避風寒,及房內有風亦宜避之,惟夏不忌,如遇狂風輒寒,亦宜避之。常和暖,寒則添衣,熱則減去,務得中和,毋令太過不及。節飲食,忌柿、橘、西瓜菱角、水蜜等冷物,恐內傷胃氣;尤忌肥肉油膩,恐泄瀉;忌咸物,恐作渴;忌酒、蔥、蒜、魚、羊等腥物恐致瘡癢。務使脾胃充實,其瘡易出易靨也。

大便稠,飲食調和,不致泄瀉。一日二日一次為調,日行二三次為利,三四日不行為秘。依方調理,避風寒,節飲食,詳證用藥,庶不致輕變為重矣。

4. 不治五症

咳嗽聲啞,飲食挫喉。腹脹氣促,悶亂不寧。渴瀉不止,咬牙寒戰。瘡嫩易破,癢塌不止。紫黑灰色,頂陷喘渴。

紅癍標現之圖

一日:一日先退熱放標者必輕,又放標後一日身涼稀密已定,仍熱煩躁尚未盡,有兩三次出熱方定,紅現者吉,或隱或現者凶。

二日:二日如粟米大,稀而紅滿者吉。二日頂陷,灰白色者次之。

三日:三日尖滿如珠者吉,灰白色者次之。三日必出定,已後身反發熱,悶亂煩渴者凶。

標瘡綻灌濃之圖

初發:有兩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先出者先灌漿,後出者後灌漿,如水珠光澤。根窠紅活者吉。

如珠:不渴瀉悶煩者,不必服藥。微渴微癢不瀉者不妨,亦不須服藥。

根活:若一齊並出稠密灰白色,頂陷煩躁渴瀉者,急宜治之。

瘡已飽滿如膿窠將收,漸至蒼蠟色,有等無膿有黃白色。自放標一日為始,至七日收靨,至十日收完,此為正病。有遷延八九日方靨,至十四五日方完亦有之。但不瀉渴悶亂,其瘡飽滿無陷,手按之堅硬皆好。將收時漸退紅腫或瘡中收靨,覺有黃蠟色,或外面先靨根下皺皮。

男從面收至頭背,女從面收至胸腹,收後離肉不黏易脫俱好。有微渴癢痛,有身收完足收遲亦不妨,身微熱不能食者亦有之,只怕瘡嫩易破,悶亂癢塌者凶。

靨後餘症

瘡疹收靨之後,預宜調理。就有出外,不避風寒,不節飲食,偏無病者,莫非胃實體壯,亦宜仔細。病初痊,臟腑初安,脾胃尚弱,動止飲食過度復病,喘咳腹脹必凶。又血氣尚弱,動止太早,病復皆凶。況肌肉嬌嫩,冒風易得感寒,頭痛身熱,則難治矣。

腹脹氣促根窠不赤之症

陳文宿先生云:痘瘡已出未愈之間,或瀉渴腹脹氣促,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謂之表虛也。先與十一味木香散,以和五臟之氣,後與十二味異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以助臟腑之氣。

竊謂痘瘡既出,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或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或氣促作喘,寒戰咬牙,或手足指冷,肢體攣縮,作渴飲湯,陽氣虧損,內虛寒而外假熱也,用十二味異功散。若作渴飲湯,手足不冷者,脾胃虛弱也,用五味異功散。凡痘瘡先出不如式,後出而紅活,或成片,色赤而穢氣者俱無妨。

一小兒出痘,四日腹脹瀉渴,脾胃虛寒也,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又用參耆內托散,貫膿靨而忽寒熱咬牙,此膿貫而陽氣虧損也,用參附湯獨參湯而愈。

一小兒痘,四日腹脹瀉渴,氣促體倦,此脾氣虛也,用人參白朮散木香煎四神丸一服,諸症頓止。但膿遲作渴,此表裡血氣俱虛,用參耆四聖散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痘瘡作渴腹脹,小便不利,此邪氣壅滯也,用木通芍藥湯一劑,諸症稍愈;用參耆四聖散,其漿漸貫,用參耆內托散,結靨而愈。

一小兒痘瘡將愈,腹脹,手足或冷或熱,此陽氣虛寒也,先用十二味異功散,手足不冷,此陽氣漸復也,乃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痘瘡,大便利而小便秘,腹脹作喘,手足並冷,此脾氣虛也,先用葶藶、木香一劑,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二劑而愈。後腹脹不食,口角流涎,仍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痘瘡將愈,忽腹脹泄瀉,侵晨為甚,飲食不化,余謂脾胃虛弱,朝用人參白朮散,夕用二神丸而瀉止;又用參耆內托散兼托裡散而靨。

一小兒痘瘡腹脹泄瀉,飲食不化,此脾腎氣虛,用人參白朮散豆蔻丸而愈。

參耆內托散,治裡虛發癢,瘡不潰,倒靨。

人參,黃耆(炒),當歸川芎厚朴(薑製),防風(各五分),桔梗白芷,官桂(各三分),紫草(五分),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量服之。寒戰咬牙,飲水瀉渴,亦宜服之。

參耆四聖散,治痘瘡已出六七日,不能長,不生膿,或癢塌。

當歸,芍藥(炒),黃耆,川芎(各五分),白朮茯苓,紫草(如無,紅花代之),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百粒)

上水煎,母同服。

葶藶木香散,治大便自利,小便澀滯,喘嗽腹脹,不能食。多服為妙。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官桂(各五分),滑石(二錢),葶藶,木通,木香,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量大小服之。

木通芍藥湯,治痘瘡作渴腹脹,小便不利。

木通,芍藥,白朮(各五分),川芎,陳皮,乾葛(各三分),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熟地黃,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炒),黃耆(炒),官桂(各等分)

上水煎,量兒大小服。

參附湯,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不妨。但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

獨參湯,治陽氣虛弱,痘瘡不起發,不紅活,或膿清不滿,或結痂遲緩,或痘痕色白,或嫩軟不固,或膿水不幹,或時作癢,或畏風寒。用好人參一兩、生薑五片、大棗五枚,水二鍾,煎八分,徐徐溫服。嬰兒乳母亦服。

胡荽一把,以好酒二鍾煎一兩沸,令乳母含噴兒遍兒頭面,並房中須燒胡荽香,能闢除穢氣,使痘疹出快。若痘疹已出而飲食少思,宜用棗子燃炙,兒聞棗香尤能開胃、進飲食、解毒氣。若因飲食停滯,未及消導者,不宜用。

托裡消毒散

托裡散(二方見痘癰)

七味白朮散(即人參白朮散,方見痘瘡屬陰屬陽)

十一味木香散

十二味異功散(二方見痘灰白色)

五味異功散(方見痘寒戰咬牙)

肉豆蔻

二神丸

四神丸三(方見瀉渴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