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

1. 卷第十一

(癇論候法)凡十二門

2. 癇論第一

《千金》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亦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嬰兒方》云:其一月三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皆由五脈不流、骨怯不成,或乳養失所、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

白話文:

《千金方》中說:小孩子之所以會患有癲癇和痙攣疾病,都是由於臟腑氣機不平和協造成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有癲癇,這是因為他們的五臟不能收斂,血氣不能凝聚,五脈不通暢,骨骼怯弱不健壯,大多不能健康成長。那些滿月後到一歲之內發作癲癇的,也是由於哺乳失調,血氣不和,外感風邪所致。(《嬰兒方》中說:滿月後到一歲之內發作癲癇的,都是由於五脈不通暢、骨骼怯弱不健壯,或者哺乳失調、外感風邪所致。)疾病發作前會有發熱、抽搐、驚恐啼叫的表現,然後才會出現癲癇,脈象浮的是陽癇。

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裡耳。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六腑,或者在外表的肌膚,那麼比較容易醫治。如果病症發作前,患者感到身體發冷、沒有驚嚇、抽搐、哭叫等徵兆,並且脈搏沉伏,這就是陰癇。如果疾病在五臟,或者是內在骨髓,那麼是非常難以醫治的。如果病症發作時,患者的身體柔軟而且清醒,這就是癇。如果患者的身體強直、反張像弓一樣,而且不能清醒過來,這就是痙。各種反張的病症,如果成年人脊背下能插入側手、小孩能插入三根手指,那麼就無法醫治了。診脈時,脈搏浮沉的不同,可以判斷疾病是在陰陽表裡哪個部位。

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駃諸證,各依脈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

白話文:

脈搏的浮沉還會有大小、滑澀、虛實、遲緩等證狀,根據脈搏的形狀來進行治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狀與常人略有不同,就是癇候。孩子剛出生時,血脈不收斂,五臟未長成,稍有不慎,就會生病。及時沒有成為人,在經脈變化後生病,其他證狀都常見,只有中風最為突然。小兒四肢經常抽搐,呼吸有些不正常,就要發作癇了。

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方見一切癇門中)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人之中惟有一二是食癇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方見變蒸門中。)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

白話文:

小兒的癲癇症狀有三個類型:風癲、驚風以及食積引起之癲癇。然而,風癲、驚風此兩種情況經常發作。十個孩子之中可能只有一個是屬於食積引起之癲癇。一般來說,先發冷後發熱的症狀都屬於食積引起的癲癇。驚風應該按照圖示進行艾灸。風癲應該服用豬心湯。食積引起之癲癇要下藥治療才能痊癒,紫丸效果最好(配方請參閱變蒸門章節)。小兒之所以會患上風癲,肇因於穿著保暖衣物之後汗水排出,風因此而入侵人體。患有風癲的人,若在最初發病時先蜷曲手指,接著才發作,這種情況便是風癲。

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本無赤丸方,諸醫方並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

白話文:

驚風症是因驚嚇大聲啼哭所引發的,這就是驚風。輕微的驚風症,趕快抱住小孩,不要再驚嚇他,或許能自行停止。若孩子原先不喝奶,後來吐奶並發熱,之後出現驚風,這是食物引起的驚風,及早治療就能痊癒。四味紫丸能夠消除體內的異物,療效最好,能夠迅速治好疾病,而且不會虛弱。赤丸的療效較差,病重的人才需要服用。(原典中沒有赤丸方,各家醫書都沒有記載。按:服用四味紫丸無法治癒的,就應該服用赤丸。)

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今《千金》癖結脹滿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雙丸者,用硃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此紫丸當駃。疑此即赤丸也。)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

白話文:

赤丸治療藥物中毒症、急病危重者應該使用它。現在《千金方》癖結脹滿篇中第一個方子:八味名為紫雙丸的,用硃砂色當做赤色;用巴豆,又用甘遂,這個紫色的丸藥當做駃(藥)。懷疑它就是赤色的丸藥。凡是嬰兒不能吃奶,應該用紫色的丸藥給他服用。小孩子剛出生,元氣還很旺盛,只要有一點兒不舒服,就應該給他服用這個丸藥,肯定沒有害處。等到小孩慢慢地痊癒,身體就會變得更加強壯。如果不及時給他吃藥,就會變成大病,大病形成了就不好治了。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以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方見一切癇門中。)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方見壯熱門中,)不可大下也。

白話文:

四味紫丸是最合適的,儘管能通利卻不傷人,足以清除疾病。如果服用了四味紫丸後卻通利不通,應服用赤丸來通利。赤丸無法讓身體通利,應增加劑量。如果通利後卻有餘熱未盡,應按方劑製作龍膽湯,逐步服用,同時塗抹赤膏(方劑參考一切癇門)。風癇也同樣需要通利,但是應該服用豬心湯,並順時針輕拍赤膏。驚癇則只需要根據圖示灸療,並塗抹生膏(方劑參考壯熱篇)。對於驚癇,則不可以用強烈的瀉藥。

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

白話文:

突然受到驚嚇會導致心神不定(另一種說法是足部),如果此時瀉下,內部就會變得虛弱,會更加嚴重。驚嚇嚴重的人,特別難以治療。因此,在養育嬰兒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驚嚇,不要讓他們聽到巨大的聲音。在抱持嬰兒時,動作要輕柔緩慢,不要讓他們受到驚嚇。另外,在打雷的時候,要塞住嬰兒的耳朵,並用其他輕微的聲音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總之,在養育嬰兒的過程中,要避免驚嚇,才能讓他們順利長大。但是,如果嬰兒受到驚嚇,也不要過於驚慌,可以灸驚脈來進行治療。如果嬰兒在出生五六十天內就進行灸驚脈,可能會導致驚嚇症狀加重。因此,最好在嬰兒出生一百天後再進行灸驚脈治療。

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二方並見壯熱門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

白話文:

如果兒童有發熱、不願意哺乳、睡不安穩、並且頻繁驚嚇的症狀,這是癲癇的前兆。服用紫丸就可以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再服一次。兒童睡覺時出現輕微的驚嚇,每個月發作一次,就用紫丸來治療。以減少孩子體內的旺盛之氣,讓孩子不發作癲癇。兒童在立夏之後生病,治療時要謹慎,不要亂用灸法。不要讓兒童嘔吐或腹瀉,只要用除熱湯水幫兒童洗澡,用除熱散粉塗抹兒童的全身(這兩種方法都載於壯熱一節),並用除熱赤膏塗抹兒童的肚臍眼。讓兒童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禁止兒童喝水,並經常給兒童喝新鮮的水。

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

白話文:

如果是給孩子穿很薄的衣服,那麼肚子裡的乳食消化不了,消化不了就會讓大便都有酸臭味,這將使孩子逐漸得病。這時就將紫丸用來稍微消化一下。服藥方法:起初稍微吃一點,經常大便稀,不要大下瀉。等大便稀了,藥物就逐漸減少,大便不酸臭了就停止用藥。只要孩子在冬天不用受寒,不用擔心。但到了夏天就難以治療。但仍然有生病的孩子,不能不下,下後肚子應會稍微脹滿,所以應節制幾天餵奶,不可胡亂下。

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

白話文:

另外,哺乳幼兒時,要經常讓幼兒多少吃點有規律的加料,幼兒漸漸長大時,加料要逐漸增加。如果幼兒減少了飲食,這說明幼兒腹中已經有小小的不舒服了。趕快給幼兒服點藥,不要再給幼兒餵奶,只能給幼兒喝乳汁,病情重的幼兒十幾天,病情輕的幼兒五六天就可以了,然後再餵奶,餵奶時,幼兒自然會像往常一樣吃奶。如果幼兒一點奶都不願意吃,只想吃乳汁,這說明幼兒有積癖,病情很重,必須馬上給幼兒服瀉藥,不能不瀉,不瀉會導致幼兒發冷發熱,或者嘔吐而抽搐,或者進一步導致幼兒腹瀉。這些都是病情很重,不早點瀉藥造成的。

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矣。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者,此挾宿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下是難以治療的。但在輕微的時候就先治療,孩子不會耗損元氣且病恢復的快。凡是兒童的大便黃色且有臭味,是肚子裡有伏熱,這時候應該服用少量龍膽湯。如果是白色且稀的,表示有宿寒未消,應該服用紫丸。病情輕微時少給藥,讓內部消解;嚴重時增加藥量,讓小便減緩;都要恢復餵奶,讓胃氣平和。如果不恢復餵奶,疾病容易復發。再用下藥的話則會損壞胃氣,導致肚子脹滿。

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常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也。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白話文:

小兒身體狀況只能承受三次通便,超過這個次數就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凡是患有小兒抽搐症的小孩,他的脈搏一定很大且快速,這種叫做飲食引起的抽搐症,服用瀉藥便能痊癒。經常審察小孩掌中的脈搏,以及三個手指的脈象,不可讓脈跳上升。如果不適時服用瀉藥,導致抽搐症發作,那就很難治療了。如果早期服用瀉藥,這種脈象就不會升上來。脈象在手掌中還可以及早治療,若是到了手指,病情就會加重了。凡是小孩腹部有病症產生,就會身體發冷發熱,發冷發熱就會使血脈跳動,跳動就會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會容易驚嚇,驚嚇就會快速引發抽搐症。

《嬰孺》論小兒驚啼,睡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勿針灸爪之也,動其百脈,因驚成癇也。唯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爾。

白話文:

《嬰孺》篇裡提到幼兒受到驚嚇而哭鬧,睡著時四肢抽動,這是神氣未恢復的緣故,千萬不要針灸或是抓捏他,這樣做會擾動他的百脈,使原本的驚嚇演變成嚴重的痙癇。唯獨陰癇伴隨痙攣的情況,纔可以針灸或抓捏。

《嬰童寶鑑》論病有變癇證。凡小兒如有小疾,早為尋醫,勿致稽遲,皆能害命。凡小兒有數疾,久而不醫,盡變為癇。壯熱久不治為癇;夾驚傷寒不瘥為癇;痰飲不瘥為癇;發驚不已為癇;洞泄不止為癇;咳嗽不瘥為癇;夜啼不瘥為癇;客忤發不止為癇;霍亂吐瀉不止為癇;哯乳不瘥為癇;臍瘡不幹,常有青黃水出,久則為癇。以上病狀,皆能變為癇疾也。

白話文:

《嬰童寶鑑》中提到一種叫做「變癇證」的疾病。凡是兒童如果有輕微的疾病,應儘早就醫,不要延誤治療,否則可能會危及生命。兒童如果有以下幾種疾病,久治不愈,最終都可能轉變為癇疾:

  • 壯熱久治不癒:發燒長時間不退,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夾驚傷寒不瘥:夾雜驚嚇的傷寒症狀,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痰飲不瘥:痰飲停滯,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發驚不已:驚嚇發作不斷,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洞泄不止:腹瀉頻繁,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咳嗽不瘥:咳嗽長時間不癒,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夜啼不瘥:夜間啼哭不止,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客忤發不止:異物入體,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霍亂吐瀉不止:霍亂、嘔吐和腹瀉不止,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哯乳不瘥:吐奶不止,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 臍瘡不幹,常有青黃水出,久則為癇:肚臍瘡口未癒,經常有青黃色的膿水流出,時間長了,可能會轉變為癇疾。

以上這些疾病的症狀,都可能轉變為癇疾。因此,家長應當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如果發現有以上症狀,應儘早就醫,積極治療,以防止疾病轉變為癇疾。

《惠眼觀證》論:夫小兒驚不醫者成風,風不醫者成癇,癇不醫者成痙,既成痙則難以用藥。癇亦分數種,有驚風癇,多驚即發;有乳風癇,食乳沖肺即發,發即吐乳急急;有肝風癇,四季多發,發即寒熱噤;有肺風癇,冬月多發,發即口噤面黑。大抵癇病不能害命,只邪氣在心,須重吐下,常服鎮心湯藥。

白話文:

《惠眼觀證》討論:孩子受驚嚇如果不治療會演變為風,風不治療會演變成癲癇,癲癇不治療會演變成痙攣,一旦演變成痙攣,就很難用藥物治療了。癲癇也有好幾種,有驚風性癲癇,受驚嚇後容易發作;有乳風癲癇,吃奶時衝擊到肺部就會發作,發作時會急速嘔吐奶水;有肝風癲癇,四季都容易發作,發作時會發冷、發熱,身體僵硬;有肺風癲癇,冬天容易發作,發作時會口齒緊閉、臉色發黑。總的來說,癲癇病不會致命,只是邪氣在心中,必須要大量地催吐、瀉下,並長期服用鎮定心神的湯藥。

如覺發時一邊手足動,此不可吐。微覺麻痹不能舉手,兼說話亦不分曉,牙齒皆黑,此風涎及邪氣閉塞竅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