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10)

1. 身有赤處第三十六

(血疽附)

《巢氏病源》小兒身有赤處候:小兒因汗為風邪熱毒所傷,與血氣相搏,熱氣蒸發於外,其肉色赤而壯熱是也。

《葛氏肘後》治身上有赤腫處者。

上熬粉令黑,和唾塗之。

《千金》治小兒半身皆紅赤,漸漸長引者方。

牛膝,甘草(炙)

上二味㕮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龍肝末敷之。

《千金》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

伏龍肝,亂髮(灰)

上二味末之,以膏和,塗之。

《聖惠》治小兒身上有赤引於頰上或口旁、眼下,赤如燕脂,面上皮即皴剝,漸漸引多,此是心熱血凝所為。

其治法宜以小刀子鋒頭鐮破,令血出後宜服,丹參散

丹參黃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葛根(銼),犀角(屑,以上各一分),麻黃(半兩,去根節)

白話文:

丹參、黃芩、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葛根(切碎)、犀角(研成屑,以上各一錢)、麻黃(半兩,去根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十片、竹茹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加入一小盞水,放進十片竹葉、半錢的竹茹,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去掉藥渣放涼,不限時間服用。

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身上有赤,煩熱。麥門冬散

麥門冬(去心),蘆根(銼),葛根(銼),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銼),漏蘆(各半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中心),蘆根(切碎),葛根(切碎),犀牛角(切成小塊),甘草(烤至微紅,切碎),漏蘆(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十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用粗羅篩過成為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放入十片竹葉煎至五分之三,去掉藥渣後待放涼,不限於服用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身上有赤,或瘀腫,或如火丹,煩渴,渾身赤引壯熱。鉛霜散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的治癒小兒身上出現紅色或瘀腫、像火丹一樣,煩渴、全身發紅、壯熱的方劑:

鉛霜散:

  1. 鉛霜:30 克

  2. 孩兒茶:15 克

  3. 滑石:15 克

  4. 珍珠粉:15 克

  5. 牡蠣粉:15 克

  6. 龍骨粉:12 克

  7. 赭石粉:9 克

  8. 犀角粉:6 克

  9. 升麻:3 克

  10. 玄參:3 克

  11. 黃芩:3 克

  12. 知母:3 克

  13. 麥門冬:3 克

  14. 生地:3 克

  15. 黨參:3 克

  16. 黃耆:3 克

  17. 當歸:3 克

  18. 川芎:3 克

  19. 白芷:3 克

  20. 防風:3 克

  21. 荊芥:3 克

  22. 薄荷:3 克

  23. 連翹:3 克

  24. 金銀花:3 克

  25. 菊花:3 克

  26. 茵陳:3 克

  27. 木通:3 克

  28. 牛蒡子:3 克

  29. 赤小豆:3 克

  30. 綠豆:3 克

  31. 薏苡仁:3 克

  32. 冬瓜子:3 克

  33. 西瓜子:3 克

  34. 茯苓:3 克

  35. 山藥:3 克

  36. 芡實:3 克

  37. 蓮子:3 克

  38. 扁豆:3 克

  39. 薏苡仁:3 克

  40. 山楂:3 克

  41. 甘草:3 克

製作方法:將所有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

使用方法:將藥末裝入紗布袋中,浸泡在溫水中,然後用紗布袋輕輕擦拭患處,每天一次。

鉛霜,綠豆粉(各半兩)

上件藥細研為散,以蕓薹菜汁調塗之。

《聖惠》又方

桃仁湯浸去皮,研令爛,以面脂和塗。

白話文:

把桃仁湯浸泡去除外皮,研磨成很爛的狀態,加入面脂混合在一起塗抹。

《聖惠》又方

上黃蒿穗,以水濃煎湯,入鹽少許,溫溫洗之。

《聖惠》又方

白礬細研,以生油調塗之。

《聖惠》又方

芭蕉根搗,絞汁塗之。

《聖惠》又方

上水中苔搗末,以水調塗之。

《聖惠》又方

上川芒硝以水研塗之。

《吉氏家傳》治小兒腿上並座處血疽方。此疾但有赤色如燕脂,漸引闊如錢大,或手掌大,皮膚光緊,此名血疽。此因心熱,心主血,血得熱即凝聚不散,宜用此藥。

白話文: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腿上並座處血疽的方子。這個病症只會出現一種像胭脂的紅色,逐漸擴大至銅錢般大小,或手掌般大小,皮膚光滑緊繃,這就是血疽。這是因為心臟發熱,心臟主導血液,血液變熱就會凝結成塊而不散開,所以要使用這個藥方。

上以石灰炒令極熱即以水沃之,澄清三度,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