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3)

1. 瘡疹未見乃可疏利第三

《聖惠》:凡斷乳嬰孩、童子患疹痘疾候,初覺多似傷寒。面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背疼,足多厥冷,眼睛黃色。脈息但多洪數、絕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覺四肢色候及脈息雖是疹痘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餌。勻和臟腑,疏利遂下。若疹已結在皮毛穴處微微似出,即不可疏泄也。或疹出太盛、痘穴膿水者,卻可疏利也。

白話文:

《聖惠方》:凡是斷奶的嬰兒和兒童患了疹痘病,剛開始的時候症狀很像傷寒。面色和四肢都發紅,發高燒、頭痛、腰背疼痛,腳經常冰冷,眼睛發黃。脈搏大多數又快又強,很難確定,小便量少、顏色較紅,大便大多數便祕。剛開始時,四肢的顏色和脈象雖然像疹痘病,但還沒有攻破皮毛穴位出疹子,就可以服藥。使臟腑協調,通利下行。如果疹子已經結在皮毛穴位上面,微微地好像要出來了,就不能再疏通和瀉下。或者疹子出的太多,痘穴裡化膿了,也可以疏通和瀉下。

《王氏手集》:世之論瘡疹者,莫不以古書之說,才覺便與疏利為非。以錢氏之說,治以溫涼之藥,不可妄下為是。遂以謂近世小兒瘡疹之出得無橫夭者,皆錢氏之功也。蓋小兒腸胃嬌嫩,若妄取轉,便見內虛,熱氣反入,必能殺人。故以瘡疹倒黶而死者,皆取轉之罪也。此說誠是。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提到,世人都依照古書中的論述,認為一旦發現瘡疹,就要立即疏通利便,否則就會引發問題。而錢氏提出的觀點是,使用溫涼的藥物來治療,避免隨意使用瀉藥。於是就有人說,近世小兒瘡疹的存活率提高,都要歸功於錢氏的治療方法。

這是因為小兒的腸胃嬌嫩,如果隨意使用瀉藥,很容易導致內虛,熱氣反入,危及性命。因此,那些因為瘡疹併發症而死亡的病例,都應該歸咎於亂用瀉藥。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不考其言,遂失其意。殊不知古書所謂疏利者,乃云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方利臟腑,即熱氣漸解。又曰:嬰兒之性,自然陽勝而陰微也。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覺是此疾,即可便與疏利,即輕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利,又曷嘗使人瘡疹之出,便即取轉耶?況疏利與取轉相去遼遠。

白話文:

然而不考究醫師的言論,就失去了醫師的原意。殊不知古書所說的疏通利便,是指首先調和節制陰陽,調整榮衛之氣,才能使臟腑通利,即熱氣逐漸消散。又說:嬰兒的本性,自然陽氣強盛而陰氣微弱。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祕不通。剛剛感覺到是這種疾病,就可以立刻給予疏通利便的治療,即為輕症。如果疹痘已經出現,就不能再疏通利便了,又怎麼會使人瘡疹一出就立刻轉移呢?況且疏通利便與驅邪轉移相去甚遠。

疏利者必以輕涼之藥,微利動之,如青黛黃連之類是也;取轉者,以峻快之藥極轉下之,如巴豆芒硝之類是也;不可同日而語。愚醫不詳古意,輒以疏利便為取轉,得不誤耶?況取轉之際,曾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乎?小兒已大小便不通乎?才覺之說,即是瘡疹未見。

白話文:

疏通大便的方法,必須以輕涼的藥物,輕微地刺激腸道使大便通暢,像是青黛、黃連這類的藥物便是如此;轉移大便的方法,則是以峻烈迅速的藥物,極力地將大便導出,像是巴豆、芒硝這類的藥物便是如此;兩種方法不可同日而語。愚昧的醫生不詳細探究古人的原意,常常把疏通大便的方法當作轉移大便的方法,難道不會出錯嗎?況且,在實施轉移大便的方法之前,難道曾經先和順、調節陰陽,調整榮衛之氣嗎?小孩已經大小便不通了嗎?所謂等痘疹顯現的說法,正是瘡疹尚未出現的意思。

醫者取轉之時,知瘡疹之已出未出乎?又曾知疹痘出,即不可疏轉之語乎?蓋庸醫往往見是瘡疹便與取轉,云使瘡疹出快,所以多誤也。錢氏之說云此天行之病,唯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亦曷嘗有此證不得疏利之語乎?妄下非疏利之比。至如初虞世猶具誤解其意,乃以瘡疹比傷寒,至陽明亦用利藥,殊不知傷寒至陽明則宜下。

白話文:

醫生選擇轉藥方,用藥需要適時,辨清瘡疹出沒出過嗎?難道不知道一旦出疹痘了,就不可隨意轉藥方嗎?其實庸醫通常一看到瘡疹就馬上轉藥方,說這樣可以讓瘡疹快點出來。因此容易犯錯。錢氏說,這種病是受天氣影響,只能用溫涼藥方治好,不能隨便用瀉下藥或溫熱驅病藥方。以前哪有證據證明這種病不能用瀉藥治療過?用瀉下藥或溫熱驅病藥方並不等於用瀉藥治療。如李初虞還誤解這句話的意思,竟把瘡疹與傷寒比較,甚至在陽明病時期也用瀉藥治療,實在不瞭解傷寒病到陽明病時期,就必須用瀉藥。

既庸醫不曉古意,又使善醫者以此印證其說不疑為非,故特為辨。其瘡疹之初,果有此證,則宜與疏利,特不可取轉耳。

白話文:

既然庸醫不瞭解古代醫學的含義,又讓那些善於醫術的人用這個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毫不懷疑是錯誤的,因此必須特別加以辨別。瘡疹初起,果然有這些症狀,那麼就應該給予疏利藥物,但不能用轉換的方法。

《聖惠》治小兒熱毒盛,發疹痘瘡,初發早覺者,宜服此方。

上用黃連一兩,去須,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又方

上用波斯青黛如棗核大,以水調服之。(《疹痘論》同,用溫磨刀水調下。)

《疹痘論》,當歸散

當歸(一兩),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豆豉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服,以利動為度,逐日冷吃甘草汁。三歲以下一歲以上加減服。

白話文:

將甘草研磨成細小的末狀。每次取二錢的細末,加入一杯水和十粒豆豉,一起煮到剩下六分之四的水量,然後過濾渣滓。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服用,以服後大便暢通為度,每天服用甘草汁,三歲以下一歲以上的兒童減量服用。

《疹痘論》:如瘡候未作膿,心膈燥,睡不安者方。

上用黑豆煮汁溫,徐徐服之亦解。

《疹痘論》又:凡有時氣天行瘡痘者,則急預之豆湯。

小豆,黑豆,綠豆(各半升),甘草(一兩,炙)

上用水九升煮,候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七日後,瘡必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