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30)

1. 囟陷

巢氏云:小兒臟腑有熱,渴引水漿,致成泄利,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滿也。《聖濟》用當歸散(方見腹痛)地黃丸。(見前)

白話文:

巢元方說:小兒臟腑有熱氣,口渴引飲水漿,導致腹瀉不止,時間久了,血氣衰弱,不能上升充滿腦髓,因此囟門凹陷如坑,不能平滿。《聖濟總錄》中使用當歸散(配方請參照腹痛)地黃丸。(配方請參照前面)

〔曾〕囟陷者,虛之極也,胃氣虛寒則囟陷,慢驚中有之。胃寒脾困吐瀉者為虛極,急以金液丹固真湯(俱慢驚)及諸救元等藥治之,外則貼以烏附膏。有後枕陷者,其證尤重,治法以囟陷藥同,不效,亦為難療,此大虛極,百無一活耳。

白話文:

囟門凹陷的是虛症極端,胃氣虛弱寒冷,就會導致囟門凹陷,這在慢驚中常見。胃寒脾弱,嘔吐腹瀉的人,這是虛症極端,需要立即用金液丹、固真湯(都是治療慢驚的藥物)和各種救元等藥物治療,外敷烏附膏。有的後枕部位凹陷,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治療方法和囟門凹陷的相同,如果沒有效果,也很難治療,這是虛症極端,百人中很難有一人能活命。

烏附膏,理囟門陷。

綿川烏(生用),綿附子(生用。各五錢),雄黃(二錢)

白話文:

綿川烏(生用):是一種生長在四川一帶的中藥,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綿附子(生用):是一種生長在中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中藥,具有溫陽補腎、益氣生精、強筋壯骨的功效。

雄黃(二錢):是一種礦物藥,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

上件為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爛杵,入前藥末同煎,空心作成膏,貼陷處。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成細末,用生蔥連根葉一起切細,搗成泥,加入前一個藥方的藥末一起煎煮,趁熱敷在患處。

《聖惠》,生乾地黃散,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

乾地黃(二兩),烏雞骨(一兩,酥塗,炙令黃)

上搗,細羅為末,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

又治小兒囟陷方

上,取豬牙車骨髓,煎如膏。塗囟上良。

又方以狗頭骨炙令黃,搗羅為末。以雞子清調塗。

又方以天靈蓋炙令黃,搗羅為末,以生油調塗。

《千金》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2. 囟填

囟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衝,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起,自汗出,毛髮黃而短是也。若寒氣上衝則牢𩊅(音昂,履頭也,腫,硬如履頭突起。)熱氣上衝即柔軟。

白話文:

囟門腫起稱為囟填,脾臟主管肌肉,乳食哺育不規律,飢飽不節制,時而受寒時而受熱,侵襲脾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氣上升,造成囟門腫脹,突出增高,好像東西堆積在上面,同時伴有自汗,毛髮枯黃而短小。如果寒氣上升,囟門腫脹堅硬,像踩踏過留下痕跡一樣。如果熱氣上升,囟門腫脹柔軟。

又,小兒脅下有積者,咳且啼而氣上逆者,啼甚久其氣未定,因而乳之者,肝氣盛風熱上衝者,皆能令囟填,當一一審其因而治之,寒者溫之,熱者涼之,氣上逆者和而降之,肝氣盛者瀉青為主,熱證里多,大連翹湯,表多柴胡散,虛者以補中益氣湯送下地黃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言不盡意。

白話文:

另外,小兒脇下有積食,又腹脹、咳嗽、哭泣、氣逆的人,哭泣很久呼吸也無法平順,因此餵奶給他的人,可能是肝氣太盛,風邪熱氣往上衝,以致於囟門閉塞,應該詳細判斷原因,然後治療,受寒的用溫補法,上火的用清涼法,氣往上逆的用和胃氣、降氣的方法,肝氣太盛的以瀉肝青為主,體內有實熱的人,用大連翹湯,體表有實熱的人,用柴胡散,身體虛弱的人,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地黃丸。能夠靈活地運用,就看醫師的水平了,說不盡的意思。

〔曾〕世言囟腫皆以為熱,殊不知有陰陽二證,切宜詳辨,堅硬為陰,紅軟為陽,故《嬰孩寶書》云:寒氣上衝則牢𩊅,熱氣上衝則柔軟,正比之謂。若陰證,以勻氣散理中湯主之。陽證用玉露飲當歸散防風湯為治。《玉環集》歌曰: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須也不中,或若加坑如盞足,七日之間命必終。

白話文:

過去人們都說囟門腫脹都是因為熱,卻不知道有陰陽兩種證候,應該仔細辨別。堅硬的是陰證,紅軟的是陽證。所以《嬰孩寶書》中說:寒氣上衝,囟門就會堅硬;熱氣上衝,囟門就會柔軟。這是正確的比喻。如果是陰證,就用勻氣散、理中湯為主藥。如果是陽證,就用玉露飲、當歸散、防風湯治療。《玉環集》中有一首兒歌說:“囟門腫起來,一定是風,這種徵候應該立刻治療。如果囟門腫大並且凹陷如茶杯底,那麼七天之內必定死亡。”

《石壁經》歌曰:積聚脾中熱不通,致令面赤口唇紅,胸高夜嗽多䐜脹,休使流傳肺有風,喉里作聲涎上壅,囟門腫起熱來沖,但教涼膈安靈腑,能使三朝速有功。積有冷熱,皆能作腫,冷則糞白,或酸臭氣衝人,亦有蟲出,其食物皆不能化,腹脹滿而多困,喉中亦鳴也。熱則使多渴,其糞赤,面色亦黃赤,口內臭氣,亦蟲出。

白話文:

《石壁經》中說:積聚在脾胃中的熱氣不通暢,就會導致面色紅潤、口脣紅赤,以及胸部高聳、夜間咳嗽、多痰腹脹等症狀。如果任由這些症狀發展,就會蔓延到肺部,引起風寒,導致喉嚨中發出聲音,涎液上湧,囟門腫脹、發熱。因此,只要使涼爽的藥物進入胃中,安撫靈魂,就能在三天之內快速奏效。積聚有冷熱之分,都能引起腫脹。如果是冷積,則大便呈白色,或有酸臭之氣,甚至有蟲子排出,食物也不能消化,腹部腫脹滿脹,而且睏倦乏力,喉嚨中也會發出鳴叫聲。如果是熱積,則口渴,大便呈紅色,面色也發黃發紅,口中有臭氣,也有蟲子排出。

各看其證候調治,且須分水穀去積並調氣,冷則溫脾胃,熱則去其熱,化涎止渴。囟隱則冷也,腫則熱也。積熱囟虛腫,宜將時氣門中三十六種除濕散、濃煎桑白皮湯下。《形證論》云:肺熱生風,涎鳴囟腫,將白丁香膏一二服,或南星丸一二服,便退。《秘要指迷論方》凡小兒生下一月日內,或囟門腫,此乃受胎熱氣,即用黃柏膏塗於足心湧泉穴。如陷,即用半夏膏塗手心,此乃嬰兒腎流受冷氣,邪干心,致令病生。

白話文:

根據病情症狀進行治療,並且要分清飲食穀物和積食,同時調理氣息,如果是寒性體質,就要溫暖脾胃,如果是熱性體質,就要去除熱量,化解涎水,止住口渴。囟門隱藏是寒性體質,囟門腫脹是熱性體質。如果積熱導致囟門虛腫,應該服用《形證論》中記載的「除濕散」和「濃煎桑白皮湯」。《形證論》中說:肺熱生風,涎水鳴叫,囟門腫脹,服用一兩次「白丁香膏」或「南星丸」,就可以消除症狀。《祕要指迷論方》中記載:凡是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內,如果囟門腫脹,這是因為胎熱所致,可以用「黃柏膏」塗抹足底湧泉穴。如果囟門凹陷,則用「半夏膏」塗抹手心,這是因為嬰兒腎臟受到寒氣,邪氣侵入心臟,導致疾病產生。

黃柏半夏皆為末皆冷水調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