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八·脾臟部(下) (1)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1)

1.

《內經》曰: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氣未全,而穀氣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調將,惟務姑息,舐犢之愛,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飧暮啖,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痿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證作矣。

白話文:

《內經》中說到,經常食用肥甘的食物,容易導致體內熱氣過盛。經常食用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腸胃脹滿。疳病的病因是肥甘過度所導致的,所以命名為疳。

對於那些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和四五歲的幼童,他們的乳汁尚未斷絕,胃氣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穀氣尚未充盛。父母如果不能夠正確地調養他們的飲食,只知道溺愛他們,就像舐犢的母牛一樣對他們百般疼愛,就會導致他們肆意食用肥甘的食物,以及瓜果、生冷食物,以及各種烹飪調和的食物。這些食物早晚都吃,逐漸積累在體內,形成頑固的積滯,從而導致身體發熱、消瘦、面色萎黃。或者肚子大、青筋暴露,蟲痛、腹瀉、利便,各種疳病的症狀就出現了。

〔錢〕諸疳皆脾胃之病,內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醫又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失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法宜先補肝母,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自愈,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漸成疳也。

白話文:

錢乙說:各種疳疾都是脾胃的疾病,是體內津液不足造成的。因為大病或吐瀉之後,醫生又用藥物催吐瀉下,導致脾胃虛弱,津液喪失。而且小兒患上疳疾,都是庸醫造成的疾病。比如說潮熱,是一種臟腑虛弱,另一臟腑實熱,而引起的內在虛熱。治療的方法應該補益母臟而瀉下本臟,那麼疾病就會痊癒。比如說在日間出現潮熱,這是心臟虛熱。肝臟是心臟的母臟,治療的方法應該先補益肝臟這個母臟,肝臟實熱之後再瀉下心臟,心臟得到母氣的滋養,那麼內在就會平衡,潮熱自然就會痊癒。醫生看到潮熱,卻錯誤地認為是實熱,於是用大黃、牙硝等寒涼藥物來攻下,攻下太多而不能控制,那麼津液就會內乾,逐漸形成疳疾。

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反以巴豆硇砂輩快藥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成疳瘦。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少,即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亦成疳病。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煩躁,亦能成疳也。

白話文:

例如:癖病這種疾病,發作時有寒熱,病人想喝水,脅骨以下有腫塊,疼痛明顯,用藥應當逐漸消解、緩和病情。但醫師卻反用巴豆、硇砂等瀉下藥來清降,小孩子的體質容易虛實變化,過度瀉下藥物後,胃中的津液耗盡,漸漸變成疳瘦病。還有一種情形,是病患在傷寒五六天後,出現下痢的症狀。醫師用寒性藥物過度瀉下,導致脾胃虛弱,津液不足,便會引發口渴且不斷發熱的症狀。這種熱氣內耗,肌肉、體力外消的情形,與其他外邪相互影響,病症變化多端,也會形成疳病。另外,也有因長期嘔吐或腹瀉導致的疾病,或是醫師誤用瀉下藥而導致身體虛弱、津液減少、煩躁不安,也可能演變成疳病。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類,若不早治,必成勞疳,以其有癖症,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飲多,即盪滌脾胃,亡失津液,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能飲食,致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白話文:

小兒的疾病,是因乳食沒有消化,積存在腹中,忽冷忽熱,總是想喝水,有時呼吸困難及咳嗽,又有潮熱的現象,如果不及早治療,一定會變成勞瘦的疳病,因為有積病,造成孩子不想吃東西,使脾胃虛弱而發熱,所以會想喝水,喝得太多,就會沖洗脾胃,失去津液,無法消化吸收食物,脈搏沉細,更加不能飲食,以致脾胃虛弱,四肢無力,各種疾病隨之產生,瘦弱而成為疳病。

(楊)兒童二十歲以下,其病為疳,二十歲以上、其病為癆,疳與癆,皆氣血虛憊,腸胃受傷致之,同出而異名也。何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疳皆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或三兩晬後,乳食稍多,過飽無度,則疳以傷得。

白話文:

楊氏認為:小孩在二十歲以前,生病叫做疳,二十歲以上生病叫做癆,所有的疳病和癆病,都是由於氣血虛弱,腸胃受傷所引起的,都是同一個根源,只不過是名稱不同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小孩子臟腑嬌嫩,吃多了容易受到傷害,乳汁和飲食,如果有一點不正常,很容易生病。疳病都是由於乳食不適宜,吃甜食油膩食物沒有節制而得的。或者小孩沒有母乳可吃,太早吃稀飯和乾飯,損傷形氣,疳病的根子就生下來了。或者小孩在晚上睡覺後兩三小時,還吃很多人奶和食物,過於飽脹,沒有節制,就會損傷身體而得疳病。

或恣食甘肥黏膩,生冷咸醋,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而作也,有因吐瀉之後,妄施吐下,津液虛竭得之者。有因潮熱、大下利無禁約,胃中焦燥得之者。

白話文:

如果放任自己吃甘甜肥膩、黏滯不爽、生冷酸澀的食物,就會導致中脘壅滯,從而形成疳病。或者乳母寒熱失調,飲食不當,喜怒房勞,然後給孩子哺乳,那麼疳病就會通過母體的患氣而傳入孩子體內,這難道不是病人自己不能調理適應的過錯嗎?疳病都是脾胃受到病邪侵襲,內無津液而產生的。有的因為吐瀉之後,胡亂使用催吐、瀉下的藥物,導致津液枯竭而得病。有的因為潮熱、大下利沒有加以控制,胃中焦躁而得病。

有因傷寒里證,冷快太過,渴引水漿,變而生熱,熱氣未散,復於他邪得之者。又有病癖寒熱,脅下痛硬,或者不能漸與消磨,遽以硇、巴峻決,津液暴傷得之者,此非醫家輕藥壤病之過乎。

白話文:

有人因為感受寒邪而患了裡證,發寒又發熱,感到口渴而飲水,於是體內產生熱氣,熱氣還沒散發出去,又因為受到其他邪氣侵襲而導致發病。還有人患了寒熱病,脅肋下疼痛並變硬,或者不能逐漸消散,就急於用硇砂、巴豆等峻烈藥物攻下,津液受到嚴重損傷而導致發病。這些情況,難道不是因為醫生輕率用藥而損傷了患者身體嗎?

疳之為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鬥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鹹酸,炭米泥土而欲飲水者,皆其候也。

白話文:

疳病的症狀包括:頭皮油亮且緊繃,毛髮稀疏且燒焦般枯黃,臉頰凹陷鼻子乾燥,嘴巴乾渴嘴脣蒼白,雙眼昏花流膿,經常揉鼻子和皺眉,背部隆起身體發黃,牙齒向前突出、咬指甲,焦渴且自汗,小便清白且有酸味,肚子脹且腸胃蠕動明顯,身體發熱且有癖好,特別喜歡吃瓜果、鹹的或酸的食物,並且喜歡吃碳、米和泥土並想喝水等。

〔肝疳〕亦名風疳,亦名筋疳。〔錢〕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而瘦。〔湯〕肝疳眼白青,眼睛澀癢。《聖惠》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發竦頭焦,筋青腦熱,渾身瘡癬,腹中積聚,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曾氏〕目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利夾水,或如苔色。

白話文:

【肝疳】也叫風疳,也叫筋疳。【錢氏】肝疳有白膜遮住眼睛,筋疳瀉血而消瘦。【湯氏】肝疳眼白青,眼睛發澀發癢。《聖惠》記載的肝疳症狀是搖頭揉眼睛,汗流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頭髮豎起頭上生瘡,筋青腦熱,渾身瘡癬,腹中積聚,下痢頻多,時間久了不痊癒,越演越烈,消瘦得厲害。【曾氏】肝疳症狀是眼睛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眼睛微黃,瀉痢夾水,或如苔色。

〔心疳〕亦名驚疳。錢氏,面黃頰赤,身壯熱。湯氏,口內生瘡。《聖惠》渾身壯熱,吐利無常,頰赤面黃,胸膈煩滿,鼻乾心躁,口舌生瘡,痢久不痊,多下膿血,有時盜汗,或乃虛驚。楊氏,小便赤澀,五心皆熱。曾氏,咬牙舒舌,愛飲冷水,喜伏眠於地。

白話文:

〔心疳〕又叫驚疳。錢氏,面黃頰赤,身熱。湯氏,嘴裡長瘡。《聖惠》全身發熱,吐瀉不定,臉色發黃發紅,胸膈煩悶,鼻子乾燥,心躁,嘴裡長瘡,痢疾長久不愈,經常排膿血,有時盜汗,或者容易受驚嚇。楊氏,小便發紅且刺痛,五心都發熱。曾氏,咬牙伸舌頭,喜歡喝冷水,喜歡趴在地上睡覺。

脾疳亦名食疳。錢氏:面黃,腹大,食泥土。湯氏:脾疳,食不消。胃疳,多吐。《聖惠》腹多筋脈,喘促氣粗,乳食不多,心腹脹滿,多啼咳逆,面色痿黃,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胸膈壅悶,水穀不消,口鼻常干,情意不悅,愛暗憎明,腸胃不和,利多酸臭。曾氏,愛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

白話文:

脾疳也稱為食疳。錢氏說:臉色發黃,肚子大,吃泥土。湯氏說:脾疳,吃不消化。胃疳,經常嘔吐。《聖惠方》記載:腹部有許多筋脈,呼吸急促氣喘,喝奶不多,心腹脹滿,經常啼哭嘔吐,臉色萎黃,骨瘦毛焦,形體枯瘦體力衰弱,胸膈壅塞,吃喝飲食消化不良,口鼻經常乾燥,心情不愉快,喜歡陰暗憎恨光明,腸胃不和,大便多酸臭。曾氏說:喜歡吃冷的東西,過度飲水,身體和臉都發黃,頭髮稀疏像穗狀,頭大脖子小,肚子脹腳虛弱,偶爾會腹瀉,肌肉瘦削眼睛緩慢,白天怕冷晚上發熱,不想吃奶。

錢氏又云:肥疳,即脾疳也,身瘦虛黃,干而有瘡,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干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痢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白話文:

錢氏又說:肥疳,即是脾疳,人身體瘦弱並且臉色發黃,皮膚乾燥有瘡口,它的徵狀有很多種,不盡相同,現在簡單舉出一些:眼睛乾澀或長了白膜,嘴脣紅臉色乾黃或發黑,喜歡睡在涼爽的地上,或吃泥土,身上有瘡疥,瀉青、白、黃色的泡沫,水樣的痢疾顏色改變、容易腹脹,身上、耳朵、鼻子都有瘡口,頭髮鬢角像穗狀,頭大脖子細,極度消瘦喝水,都是它的徵狀。

按:此言脾疳證候,多與余疳相濫,蓋疳為脾經本病,固應兼之。

肺疳亦名氣疳。錢氏,氣喘,口鼻生瘡。《聖惠》咳嗽氣逆,皮毛乾焦,饒涕多啼,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壯熱憎寒,唇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大腸不調,頻頻泄利,糞中米出,皮上粟生。曾氏,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右腮㿠白。

白話文:

肺疳也稱為氣疳。錢乙說,氣喘,口鼻生瘡。《聖惠》記載,咳嗽氣逆,皮毛乾枯,流鼻涕啼哭多,咽喉不利,揉鼻子咬指甲,壯熱憎寒,嘴脣邊緣發紅發癢,腹內氣脹,乳食逐漸減少,大腸不調,經常腹瀉,糞便中帶有米粒,皮膚上長粟粒。曾氏說,鼻下發紅潰爛,手足枯瘦,口中帶有腥氣,右臉白色。

腎疳亦名急疳,亦名骨疳。錢氏,腎疳極瘦,身有瘡疥。骨疳,喜臥冷地。湯氏,齒爪黑。《聖惠》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作時,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減少,瀉利頻並,下部開張,肛門不收,疳瘡癢痛。曾氏,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

白話文:

腎疳也叫急疳,也叫骨疳,錢氏的說法是腎疳極度消瘦,身上有瘡疥,骨疳喜歡睡在寒冷的地方。湯氏的說法是,牙齒和指甲都是黑色的。《聖惠》的說法是,肌膚和骨頭消瘦,牙齦上生成瘡,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燥熱,口鼻乾澀,大腦像著火一樣,腳卻冷得像冰一樣,嘔吐增多,進食減少,腹瀉頻繁,肛門不收縮,疳瘡奇癢難忍。曾氏的說法是,在兩耳內外長瘡,腳像鶴膝一樣,頭縫不閉合,有的甚至不能走路,牙齒生長緩慢,牙縫裡又臭又爛,傳染成走馬疳之類的病症。

〔楊〕五臟疳傷,大抵然爾,析而論之,曰五疳出蟲,曰蛔疳,曰脊疳,曰腦疳,曰乾疳,曰疳渴,曰疳瀉,曰疳痢,曰疳腫脹,曰疳勞,曰無辜疳,曰丁奚,曰哺露。證狀非一,可不舉宏撮要而條析之乎。五疳出蟲者,疳傷之源,雖起於乳餔不調,然臟腑停積已久,莫不化而為蟲,其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醫,青黑則難療也。

白話文:

(楊氏說)五臟疳傷,大體上都是這樣的,分析來說,有五疳出蟲、蛔疳、脊疳、腦疳、乾疳、疳渴、疳瀉、疳痢、疳腫脹、疳勞、無辜疳、丁奚、哺露等。證狀不一,豈能不舉其大概而條分縷析?五疳出蟲是疳傷的根源,雖然起因於奶食失調,但臟腑停積食物已久,無一不化而為蟲,這些蟲有的像絲髮,有的像馬尾,大多生長在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紅色的還能醫治,青黑色的就難以治療了。

蛔疳者,失乳飯早,食肉太早,或腸胃停蓄甜膩,化為蛔蟲,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乍痛,肚脹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齒癢是也(蛔雖食蟲,蟲不可動,從口鼻出者難治)。脊疳者,蟲蝕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溫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是也。

白話文:

蛔蟲症是指:在嬰兒斷奶後,食肉太早,或腸胃積蓄甜膩食物,導致化生成蛔蟲。症狀為: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不時疼痛,肚皮脹起並可見到青色筋脈,嘴脣和口腔呈紫黑色,腸道出血(蛔蟲雖然會吃蟲,但蟲不可動,從口鼻出來的是難以治癒的)。脊蟲症是指:蟲子啃咬脊背,症狀為:身體發熱,營養不良,面色黃,積食導致身體發熱,煩躁溫熱,下痢,拍打背部像敲鼓一樣響,脊骨就像鋸齒一樣,或十指皆有瘡口,經常啃咬指甲。

腦疳者,胎中素挾風熱,生下乳哺越常,頭皮光急,滿頭餅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是也(臨產多欲亦然易損兒眼)。乾疳者,瘦悴少血、舌乾多啼,其病在心,目不轉睛、乾啼少淚,其病在肝,身熱尿干、手足清冷,其病在腎,聲焦皮燥、大便乾結,其病在肺,搭口癡眠、胸脘乾渴,其病在脾,總為五乾疳是也。

白話文:

腦疳:胎兒在母體內就受到風熱的影響,出生後需要比一般嬰兒更多的母乳餵養,頭皮光亮、緊繃,滿頭都是嬰兒瘡,腦袋發熱就像火燒一樣,頭髮糾結在一起像穀穗,全身多汗,腮腫、囟門高聳(臨產時過度用力或大聲喊叫,也會容易損傷孩子的眼睛)。

乾疳:身體瘦弱、血虛、舌頭乾燥、經常啼哭,其病在心;眼睛不轉動、乾啼少淚,其病在肝;身體發熱、小便乾燥、手腳冰冷,其病在腎;聲音沙啞、皮膚乾燥、大便乾燥結實,其病在肺;口脣發乾、嗜睡、胸脘乾渴,其病在脾;總稱為五乾疳。

疳渴者,臟中夙有疳氣,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爆,使小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引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爾。疳瀉者,毛乾唇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泄下糟粕是爾(勿用熱藥止之)。疳痢者,挾受風寒暑濕,或冷熱不調,或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爾。

白話文:

疳渴:嬰兒體內原先就有疳氣,再加上乳母任意吃辛辣、酒、麵粉、烤肉等食物,導致嬰兒心肺鬱熱,白天煩躁口渴、喝水不止,不吃奶不吃飯,晚上口渴才會停止。

疳瀉:嬰兒毛髮乾枯、嘴脣蒼白、額頭上有青筋,肚子脹、腸子咕嚕作響,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不要用熱藥來止瀉。

疳痢:嬰兒受風寒暑濕侵襲,或者冷熱食物吃多了,或者吃多了積滯在腸胃的食物,水穀不消化,反覆拉出帶有惡臭的穢物。

疳腫脹者,虛中有積,其毒與氣交併,故令腹肚緊脹,由是脾復受濕,故令頭面、腳手、虛浮是爾(法當磨積調氣)。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是爾,或渴而復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活。

白話文:

疳腫腹脹的人,體內虛弱中有積食,熱毒與氣血交併,所以導致腹部緊脹,由此脾臟又受濕氣侵襲,所以導致頭面、手腳浮腫。治療方法應該是研磨積食,調理氣血。疳勞的人,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前,發熱並長瘡,盜汗骨熱,咳嗽氣喘,身體枯瘦。或者口渴而又腹瀉,喝水就厭惡飲食,腹部堅硬如石,面色如銀,不能活命。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破之,則蟲隨熱氣流散,淫蝕臟腑以致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爾(針刺破膏藥貼),或浣濯兒衣,露於檐下,為雌鳥落羽所汙,兒著此衣,蟲入皮毛,亦致無辜之疾,兒衣已曬,須微火烘之。其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或生谷癥,是為丁奚。

白話文:

所謂無辜疳,是指腦後項邊出現核桃般大小的腫塊,按壓時可轉動,摸起來柔軟無痛,裡面有米粉狀的小蟲。如果不及時刺破膿包,蟲子就會隨著熱氣流散,侵蝕臟腑,導致肢體生瘡,大小便帶有膿血,身體虛弱消瘦,頭骨凸出。另外,在浣洗嬰兒衣物時,將衣物晾曬在簷下,若是雌鳥落羽汙染衣物,嬰兒穿著此衣物,蟲子就會進入嬰兒的皮毛,也會導致無辜之疾。因此,嬰兒的衣物在晾曬後,需要用微火烘乾。如果嬰兒的手腳非常細小,項骨高聳,臀部瘦削,身體虛弱,肚子很大,臍部突出,哭鬧時胸部凹陷,或者患有穀食不化的症狀,則稱之為「丁奚」。

虛熱來往,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化水穀以榮血氣,故肌肉消鑠,腎氣不足,復為風冷所傷,使柴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少血致之,此皆無辜種類之疾,病而至此,不幾殆哉。又有小兒久患腎疳,內虛不食,甚者天柱骨倒,治法當用錢氏地黃丸加驅疳等劑,仍與貼項強筋,若不識證,謂之五軟,非也。

白話文:

虛火來來去去,頭蓋骨縫隙分開,食物無法消化吐出蟲子,煩躁又乾渴想要嘔吐,這種情況稱為哺露。丁奚的哺露,都是由於脾胃虛弱已久,不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來滋養血液和氣息,因此肌肉消瘦,腎氣不足,又被風寒侵襲,使骨骼瘦削乾枯。也有在胎中受到毒害,臟腑血氣不足而造成的,這些都是無辜種類的疾病,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非常危險。還有一種小兒長期患有腎疳,體內虛弱不思飲食,嚴重的會導致天柱骨倒下,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錢氏地黃丸,並加入驅除疳疾的藥劑,仍然和敷貼在頸項強筋,如果不能識別證狀,而稱為五軟,那是錯誤的。

天柱骨倒,凡有三種,有吐瀉日久,羸弱成者;有肝膽伏熱,面赤唇紅,忽變此者;有傷寒不及發表成者;是皆風邪入肝,以致筋絡舒弛,吐瀉者當調胃氣,肝熱者隨輕重以涼肝,並與強筋貼項。惟傷寒天柱骨倒者難療,故並及之。

白話文:

天柱骨倒,總共有三種:

第一種是吐瀉日久,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的。

第二種是肝膽內有伏熱,面紅脣紅,突然出現此病的。

第三種是傷寒疾病,沒有及時發汗治療而引起的。

這些都是風邪侵襲肝臟,導致筋絡鬆弛,出現吐瀉的症狀,治療時應調理胃氣,肝熱者根據病情輕重,使用清涼藥物治療肝臟,並加上強筋貼項的膏藥。

但是,如果是傷寒引起的「天柱骨倒」,就比較難以治療,因此也一併提到了。

《莊氏家傳》小兒二十四候,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第二候,腳細肚高,胸前骨生,愛吃泥土酸鹹,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痢,腹內疼痛,是脾疳。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承熱物,或病奶所損心肺,加之咳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第四候,皮虛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提到小兒二十四種病候,第一種病候是瀉膿血,身體一天天消瘦,這是冷熱疳。第二種病候是腳瘦肚子大,胸前骨頭突出,喜歡吃泥土和酸鹹的東西,時間久了全身發黃,時常嘔吐腹瀉,腹內疼痛,這是脾疳。第三種病候是鼻下發紅潰爛,喜歡揉眼睛,並伴有血痢,這是肺疳,是因吃了熱的東西,或患病的奶水損害了心肺,再加上咳嗽,又服用了過多寒涼的藥物,於是上熱下冷,漸漸昏迷,日夜煩躁哭鬧。第四種病候是皮膚乾澀起皺,臉色發白,身上乾燥發癢,心煩意亂。

第五候,毛髮稀疏,鼻生瘡,是肺疳。第六候,頭生瘡,毛髮稀焦,是肝疳。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第八候,頭髮焦乾,鼻下瘡生,是肺疳。第九候,咬指甲,毛髮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第十候,肚上筋生,齒蟲蝕,是骨槽疳。第十一候,吐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奶疳。

白話文:

第五階段:毛髮稀疏,鼻子上長瘡,這是肺疳。第六階段:頭上長瘡,毛髮稀少焦黃,這是肝疳。第七階段:牙齒變黃發紅,時好時壞,這是腎疳。第八階段:頭髮焦黃乾燥,鼻下長瘡,這是肺疳。第九階段:咬指甲,頭髮成束,四肢沉重,這是心疳。第十階段:肚子上長筋,牙齒被蟲子咬蝕,這是骨槽疳。第十一階段:嘔吐反胃,腹脹,這是胃疳,也叫奶疳。

第十二候,齒斷臭爛,面無顏色,心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第十三候,愛合面臥,多睡如醉,腹脹氣急,蓋是因曾吃生肉如此,腹內有蟲,是心脾疳。第十四候,鼻內干痛,口中臭氣,齒根有鮮血,是肝肺疳。第十五候,腳細肚高,並肚上有青脈,是脾疳。第十六候,非時生瘡,愛吃冷水,是熱疳。

白話文:

第十二個中醫候症:牙齒斷裂腐爛、臉色蒼白、沒有食慾,這是脾疳,又名口疳。

第十三個中醫候症:喜歡趴著睡覺,睡覺多像醉了、腹脹氣促,蓋因曾經吃過生肉導致這種狀況,腹內有寄生蟲,這是心脾疳。

第十四個中醫候症:鼻腔內乾痛、口中發出臭氣、牙齒根部有鮮血,這是肝肺疳。

第十五個中醫候症:腳細肚子大,肚子上有青色脈絡,這是脾疳。

第十六個中醫候症:不是時候生瘡、喜歡喝冷水,這是熱疳。

第十七候,皮膚上生粟子,糞中米出,是脾冷疳。第十八候,氣滿腹脹及口乾,是心胃疳。第十九候,愛餐生米麵炭磚瓦,是脾胃疳。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及咬指甲,愛飲水,是肝渴疳。第二十一候,多寒熱,愛臥不起,是骨熱疳。第二十二候,愛飲水,眼目不開,是肝疳。

白話文:

第十七候:皮膚上長出粟米一樣的小疙瘩,糞便中有米粒狀的東西,這是脾臟寒冷引起的疳病。

第十八候:腹脹氣滿、口乾,這是心臟和胃部引起的疳病。

第十九候:喜歡吃生米、麵粉、木炭、磚瓦等異物,這是脾胃引起的疳病。

第二十候:揉鼻子、擦眼睛,咬指甲,喜歡喝水,這是肝臟陰虛引起的疳病。

第二十一候:常常感到寒熱,喜歡睡覺不起牀,這是骨頭發熱引起的疳病。

第二十二候:喜歡喝水,眼睛睜不開,這是肝臟引起的疳病。

第二十三候,肌體或熱或涼,發渴無時,是急疳。第二十四候,齒齦黑,唇懶開,開則赤,是心疳積熱。

《聖惠》凡小兒疳在內,眼澀腹脹,痢色無常,或如泔澱,日漸羸瘦,此候可療。若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生痂痛癢,漸漸流引,繞於兩耳,時時目赤,頭髮稀疏,腦皮光緊,頭大項細,肌體羸瘦,亦可治也。若唇口被蝕,齒齦作五色,或盡峭黑,舌下有白瘡,上齶有竅子,口中時有臭氣,齒齦漸染欲爛,亦可治也。若下部開張,有時赤爛,癢不可忍,下痢無常,亦可治也。

白話文:

《聖惠》中的小兒疳病,症狀為眼睛乾澀、腹部脹氣、痢疾顏色不正常,或像泔水一樣,身體一天比一天瘦弱。如果有以下症狀,也可以治療:鼻子下面發紅潰爛,孩子經常揉鼻子;鼻子上長瘡,結痂後又痛又癢,逐漸擴散到兩耳周圍;經常眼睛發紅;頭髮稀疏;頭皮緊繃、發亮;頭大脖子細;肌肉瘦弱。如果症狀有以下,也可以治療:嘴脣、牙齒被腐蝕,牙齦呈五種顏色,或呈黑色,舌頭下面有白色瘡,上顎有孔洞,口中時常有臭味,牙齦逐漸糜爛。下體開裂、潰爛,奇癢難忍,經常腹瀉。

若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指甲,頭髮作穗,脊骨如鋸,有時腹脹,有時下痢,若急治之,無不瘥也。

《聖惠》凡小兒肝藏疳,若目睛帶青脈,左脅下硬,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所沖,不可治也。心藏疳,若愛驚啼,常好飲水,便食辛味,耳邊有脈,舌上有黑靨者,不可治也。脾藏疳,若肚大唇無血色,人中平滿,下痢無度,水穀不消,好吃泥土,皮枯骨露,不可治也。肺藏疳,若咳逆氣促,多瀉白沫,身上有斑生如粟米大,色若黑者,不可治也。

白話文:

《聖惠》上說:兒童肝臟有疳病,如果眼球出現青色脈絡,左脅下面堅硬,常常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侵襲,這種病症是無法治癒的。兒童心臟有疳病,如果喜歡受驚嚇而哭鬧,常常喜歡喝水,便食辛辣食物,耳邊有脈搏,舌頭上出現黑色斑點,這種病症是無法治癒的。兒童脾臟有疳病,如果肚子大而且嘴脣沒有血色,人中平滿,腹瀉沒有節制,飲食不消化,喜歡吃泥土,皮膚枯萎骨骼露出來,這種病症是無法治癒的。兒童肺臟有疳病,如果咳嗽逆氣促,吐出很多白色泡沫,身上有米粒大小的斑點,顏色發黑,這種病症是無法治癒的。

腎藏疳,若愛食酸鹹,飲水無度,小便如乳,牙齒青黑,耳腦幹燥,肩竦骨枯,不可治也。又五疳有五絕候,一,襯著腳中指底,不覺疼。二,抱著,手足垂軃無力。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臟腑瀉青涎,及沫不止。五,項筋舒展無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凡醫用藥,切在審詳也。

白話文:

腎臟引起的疳病,如果病人喜歡吃酸鹹的食物,喝水沒有節制,小便像乳汁一樣,牙齒青黑,耳朵和腦子乾枯,肩膀聳起,骨頭枯瘦,這是無法治癒的。另外有五種疳病的絕症徵兆:一是,用針刺腳中指底部,病人沒有疼痛的感覺。二是,抱起病人,他的手腳無力垂下。三是,疾病沒有好轉,全身都不暖和。四是,臟腑排出青色的涎液和泡沫,而且不停地流出。五是,頸部的筋軟弱無力。出現了這些徵兆,都是無法治癒的。所有的醫生在用藥時,一定要仔細審視病情。

〔潔〕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痢色無常,漸加瘦瘠,久不痊可,是腸胃有風積,法當宣風散(痘發熱)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白話文:

疳病是一種兒童常見病,病因病機複雜。小兒由於年齡小,五臟嬌嫩,陰陽失調,如果過度食用辛辣油膩食物,或過食寒涼生冷食品,都可能導致胃腸不適,從而引起疳病。疳病的症狀有很多,包括腹脹、腹瀉、厭食、消瘦、發育遲緩、面黃肌瘦、精神萎靡等。疳病的治療原則是宣風散熱,導滯解毒,補益脾胃,健運中氣。在治療疳病時,應根據小兒的年齡、體質、病症等情況,辯證施治,不可盲目用藥。

〔錢〕諸疳,皆依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疳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使君子丸主之。疳在外,鼻下臭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肝疳,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無論哪種疳病,皆針對臟腑,補益其母臟,並配合治療疳病的藥物,冷疳可用木香丸治療,熱疳則用胡黃連丸治療。疳病在內,會出現眼睛腫脹,腹脹,大便顏色異常,或出現青白色泡沫,逐漸消瘦虛弱,這都是冷證的症狀,可用使君子丸治療。疳病在外,會出現鼻下發臭化膿,且會自行摩擦,鼻頭上會長瘡,且無法結痂,逐漸蔓延到耳朵周圍生瘡,可使用治療鼻瘡化膿的蘭香散,以及治療各種瘡的白色藥粉散治療。肝疳則需要補益肝臟,可用生地黃丸治療。

心疳,當補心,安神丸主之。脾疳,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腎疳,當補腎,地黃丸主之。筋疳,當補肝,地黃丸主之。肺疳,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骨疳,當補腎,地黃丸主之。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胡黃連丸,冷熱之疳,尤宜如聖丸(疳瀉)。

白話文:

心疳,應該補心,使用安神丸。脾疳,應該補脾,使用益黃散。腎疳,應該補腎,使用地黃丸。筋疳,應該補肝,使用地黃丸。肺疳,應該補脾肺,使用益黃散。骨疳,應該補腎,使用地黃丸。

總體來說,疳病應該辨別冷熱肥瘦,剛開始發病的是肥熱疳,長時間發病的是瘦冷疳。

寒症的疳病,使用木香丸。熱症的疳病,使用胡黃連丸。冷熱之疳,特別適合使用聖丸(疳瀉)。

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朮散主之,惟多則妙。

白話文:

因此小兒的臟腑柔弱,不可使用強烈的大下藥,否則會損耗津液而成為疳病。凡是有可以瀉下的證狀,應根據大小虛實而適當瀉下,這樣就不至於成為疳病。剛開始發病,津液不足的,應該生出胃中的津液,白朮散是主要的藥方,藥量多則效果好。

〔楊〕熱者涼之,冷者溫之,冷熱者溫涼之,此其要也。熱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瘡濕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引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一證,躁渴臥地,似有熱狀,惟飲食不進,滑泄無已,亦冷疳也。

白話文:

楊:(對於疳病的治療)熱的用涼藥治之,冷的用溫藥治之,冷熱交替的用溫涼藥治之,這是主要的治法。熱疳,是病症多在外,鼻下發紅發爛,頭瘡潮濕發癢,五心煩熱,掀開衣服依然感受很悶熱,口渴愛喝冷水,煩躁不安臥地,肚子熱而腳冷,潮熱往來,這些都是熱疳。冷疳,是病症多在內,臉色時常變色,分泌的膿液呈青白色,肢體軟弱,眼睛腫脹,臉色發黑。還有一種情況,煩躁口渴臥地,似乎有發熱的症狀,但就是不吃東西,腹瀉不止,這也是冷疳。

其有瀉多膿血,日加瘦弱,此則謂之冷熱疳。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故錢氏又曰: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是果非幼幼之網領乎。上醫處此,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之,淡薄飲食以養之,榮衛調和,臟腑自然充實,一或過焉,君子未保其往也。

白話文:

當患有瀉出大量膿血,日益消瘦、體弱的,則稱之為冷熱疳。基本上疳病的患病,都是虛弱所致,熱性的是虛弱中的熱,冷性的則為虛弱中的冷,治療熱性疳病不能盲目發散而過度寒涼,治療冷性疳病不能峻烈溫熱而驟然補益,所以錢氏又說:小兒容易發生虛實,脾虛不能接受寒溫,服用寒藥則產生冷,服用溫藥則產生熱,應當認識到這些而不要誤會。這確實不是幼兒的綱領嗎?高明的醫生治療這種情況,消除積食和胃,滋養血液調和氣息,依照藥物的特性來扶助它,用清淡飲食來養育它,使榮衛調和,臟腑自然充實,倘若有一點過度,君子也未必能夠保持原有的水平。

取積之法,又當權衡,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諸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須酌量虛實而取之,若積而虛甚,則先與扶胃,使胃氣內充,然後為之微利,若積勝乎虛,則先與利導,才得一泄,急以和胃之劑為之扶虛,然取積雖當疏利,如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消積等輩,亦不可無。

白話文:

消除積滯的方法,又應該權衡輕重。積滯是疳病的根源,由於積滯而虛弱,稱之為疳極。凡有積滯的人,無不腹熱腳冷,必須斟酌虛實而進行治療。如果積滯而虛弱嚴重,則先用扶胃的藥物,使胃氣內充,然後再用微利通便的藥物。如果積滯勝過虛弱,則先用通利導下的藥物,一但通洩一次,就趕快用和胃的藥物來扶助虛弱。在消除積滯時,雖然應該使用疏利通便的藥物,如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消積等類,但也不能完全不考慮扶助正氣。

脅間癖痛,亦虛中之積也,先寒後熱,飲水不食,或因飲水以致喘嗽,錢氏有癖為潮熱之說,治法解散寒熱,即與下癖。合是而觀,發作不同,療治不一,又可無權度於此哉。

白話文:

脅間癖痛,也是積聚於虛中的,先有怕冷症狀,後有發燒症狀,飲水時不思飲食,或者是因為飲水而導致喘咳,錢氏說癖病是潮熱引起的,治療方法是疏散寒熱,就像治療下癖病一樣。綜合來看,發病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難道就能以此為標準嗎?

〔曾〕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然脾家病,宜蘆薈丸沉香檳榔丸(積),或水晶丹(積)、烏犀丸(積),更察虛實療之。有蟲者投使君子丸(腹痛)、化蟲飲(腹痛)。

白話文:

(曾世榮)一般而言,疳症的發病,都是因為飲食過度,積存在脾臟,沒有及時治療,傳染到其他臟器,形成五疳之疾。如果脾臟的疾病治癒了,那麼其他臟器也會恢復健康。如果治療不當,時間長了必然會傳變。脾臟有病,宜服用蘆薈丸、沉香檳榔丸(積食)、水晶丹(積食)、烏犀丸(積食),再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有蛔蟲的,服用使君子丸(腹痛)、化蟲飲(腹痛)。

如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多投二聖丸(腹痛)。諸疳證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萬應丸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用茯神湯(驚悸),調肝用耆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不乳食),補肺用補肺散(咳嗽),補腎用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則前證不致再作。

白話文:

如果有心腹痛、吐清水、蟲子從下面跑出來,多次投以二聖丸(治療腹痛)。所有疳症都適合使用《局方》的五疳保童丸或萬應丸,作為日常服用,以化解積食、治療疳病,並同時投以調理各臟腑的藥物,寧心使用茯神湯(治療驚悸),調肝使用耆歸湯,調脾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不乳食),補肺使用補肺散(治療咳嗽),補腎使用調元散,這樣才能使各臟腑得到適當的調理,讓前面的證狀不再發作。

〔演山〕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所患疳證,泄瀉無時,不作風候者何?惟疳瀉名熱瀉,其臟腑轉動有限,所以不成風候,雖瀉不風,亦轉他證,作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皆疳候虛證,古云疳虛用補虛,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

白話文:

積食是疳病的根源,因此有積食不治,就會演變成疳病的徵候。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治療積食時沒有徹底去除積食,殘餘的積食存在體內,導致臟腑虛弱,形成疳病,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一般來說,小兒患疳證時,會出現不斷腹瀉的症狀,而不像風候那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疳瀉的名稱是熱瀉,其臟腑運轉有限,因此不會形成風候,雖然瀉而不風,但也會轉變為其他症狀,如口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等,這些都是疳候虛證。古人云「疳虛用補虛」,由此可知,疳病是一種虛證,不可再用瀉利之法,以免傷及臟腑。疳病發作之初,稱為疳氣。

腹大脹急名曰疳虛。瀉痢頻併名曰疳積。五心虛煩名曰疳熱。毛焦發穗,肚大青筋,好吃異物,名曰疳極(受病傳臟已極)。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無血色,名曰疳勞。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肚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

白話文:

  1. 腹部脹大,急迫難忍,叫做疳虛。

  2. 腹瀉和痢疾反復發作,叫做疳積。

  3. 五心煩熱,叫做疳熱。

  4. 頭髮枯焦,頭髮分岔,肚子很大,青筋暴露,喜歡吃奇怪的東西,叫做疳極(病情由體表傳入臟腑極重)。

  5. 發熱往來不定,形體枯槁,面無血色,叫做疳勞。

  6. 手腳細小,脖子細長,骨頭突出,臀部沒有肌肉,肚子脹大,肚臍突出,叫做丁奚。

  7. 吃東西就嘔吐,頭骨分開,口渴引飲,有蟲子從嘴裡爬出來,叫做哺露。

此皆疳候。又因多食生冷,甘黏肥膩,積滯中脘不化,久亦成疳。治疳之法,量候輕重,理其臟腑,和其中脘,順其三焦,使胃氣溫而納食,益脾元壯以消化,則臟腑自然調貼,令氣脈與血脈相參,壯筋力與骨力俱健,神清氣爽,疳消蟲化,漸次安愈。

白話文:

這些都是疳病的症狀。另外,由於多吃生冷、甘甜黏膩、肥膩的食物,積滯在中脘不消化,久了也會得疳病。治療疳病的方法,要根據症狀的輕重,調理臟腑,調和中脘,疏暢三焦,使胃氣溫暖而能攝入食物,增強脾臟功能以幫助消化,那麼臟腑自然調理順暢,使氣血相交,筋骨強健,精神清爽,疳病消失,蟲子化解,逐漸康復。

若以藥攻之五臟,疏卻腸胃,下去積毒,取出蟲子,雖曰醫療,即非治法,蓋小兒臟腑虛則生蟲,虛則積滯,虛則疳羸,虛則脹滿,何更利下,若更轉動腸胃致虛,由虛成疳,疳虛證候,乃作無辜,無辜之孩,難救矣。

〔薛〕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以調補胃氣為主。

後列諸方,其證候龐雜,不能名為何等疳者,即於通治諸疳方內檢之,若證候的與五疳等條下證候對者,即檢本疳方,分寒熱虛實,擇而用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話文:

後面列出的各個處方,它的證候複雜,無法命名為哪一種疳,即在通治各類疳的方劑裡尋找,如果有證候與五疳等條目下證候相符合的,即找到本疳的處方,區分寒熱虛實,選擇相應的處方使用。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不要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