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3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32)

1. 蠱痢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於腸胃,毒氣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氣盛熱,食於人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

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身體柔弱,容易受到侵害,邪毒之氣與血氣相搏,侵入腸胃,毒氣蘊積,如果大腸虛弱,則會變成痢疾,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這是因為毒氣盛熱,侵害人體臟腑,狀如中毒,所以稱之為蠱毒痢。

《石壁經》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鳳髓經》歌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實熱)、香連丸(即吉氏香連丸見前條)。

白話文:

《石壁經》中的「脾毒痢歌」說:脾臟中的毒素,稱為純陽,是醫生開的熱性藥物所造成的,導致大腸多次結澀,枯腸中沾滿滴滴血跡,就像肚子脹氣難以睜眼,身體發熱、頭部溫熱、腳變涼了,舌頭發紅、胸部高聳就是這種病的徵兆,常啼哭喘氣更加急促,像發狂一樣。首先需要解除熱毒,再去調理脾胃,這樣纔是明醫用藥的良方。如果脾胃受到熱毒積累,沒有及時治療就會變成頑固的毒素,治療時應先清涼脾胃,其次去除積熱。如果胸前的骨頭突然變高,喘氣更加急促,那麼就無藥可治了。《鳳髓經》上也有類似的描述,並做了註解說:應服用金華散(適用於實熱)或香連丸(即吉氏香連丸,見前條)。

《形證論》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遠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白話文:

《形證論》中關於風毒痢的歌訣:在八種痢疾中,由於風毒而引發的痢疾最為嚴重,患者的大便就像青草汁一樣,帶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如果毒風夾雜著邪熱,胃部就會敗壞,大便中全是雞肝狀的碎片。如果大便中帶有紅色,則不一定是積滯引起的,但如果閉上眼睛不吃東西,就令人難以忍受。如果大便轉變成白色,則需要及時治療,以溫養臟腑,恢復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二兩),地榆,白蘘荷(各四兩)

白話文:

茜根、升麻、犀角(各120克),桔梗、黃柏、黃芩(各80克),地榆、白蘘荷(各160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圖經》治蠱痢方

側柏葉(焙乾,為末),川黃連(等分)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

白話文:

將上面兩種藥材一起煎煮為汁服用。可以用來治療男女老少的大肚子下端排出黑色血液,或像茶渣一樣的顏色,或膿血像沈澱物一樣的症狀,所謂的蠱痢,治療它有很顯著的效果,而且還能殺死五臟裡的蠱蟲。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

《聖惠》蘘荷散,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白蘘荷根,川升麻(各一兩),敗鼓皮(一分,炙黃焦),甘草(炙微赤、銼),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犀角屑(各三分)

白話文:

白蘘荷根、川升麻(各一兩)、敗鼓皮(一分,炙黃焦)、甘草(炙微赤、銼)、幹藍葉(各半兩)、赤芍藥、犀角屑(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白話文:

將上一個藥方所列的藥物搗碎成粉,每服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和五六粒豆豉,煎煮至藥液減少到五分之一,過濾除去藥渣,不拘泥於服用時間,根據兒童的身體狀況,酌情減少藥量,溫服。

《聖惠》黃連散,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敗鼓皮(炙令黃焦),白頭翁,甘草(炙微赤、銼),藍青(各半兩),犀角(屑),白蘘荷根,黃芩,茜根(銼。各三分)

白話文:

黃連(6公克,去除根須,略微炒過),敗鼓皮(烘烤敷過讓它焦黃),白頭翁、甘草(微赤色烘烤,切碎),藍青(各3公克),犀牛角(切碎),白朮根、黃芩、茜根(切碎,各2公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犀角散,治小兒蠱毒血痢,發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白話文:

《聖惠方》中的犀角散,用於治療小兒中毒造成的血痢,出現發熱、心煩意亂、腹脹、不想吃東西等症狀。

犀角(屑),白蘘荷根,地榆(微炙,銼),桔梗(去蘆頭),蘇枋木(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蘘荷根湯,治小兒蠱毒痢。

白蘘荷根(八分),犀角(屑),穀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

白話文:

白蘘荷根(四公克),犀角(研成粉末),穀皮(十二公分,蜜炙),升麻(六公克),甘草(二公克,蜜炙),藍青(二十四公克),豉(九公克),芍藥(三點五公克)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犀角煎,治小兒谷痢,挾毒。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粱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 12 公克),黃柏、竹茹、茜草(各 8 公克),蜂蜜(1 升),人參(6 公克),牡蠣(10 公克),粱州櫸皮(14 公克),幹藍(4 公克),犀角粉、甘草(各 5 公克)。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餘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白話文:

切碎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兩升半,過濾去除渣滓,加入蜂蜜,用火煎煮,至剩餘兩升。三歲以下一次服用一合,三至四歲一次服用一合半,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給予。

〔張渙〕白頭翁散,治蠱毒痢,及肛門脫出。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乾),蘇枋木,故舊鼓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白話文:

白頭翁、黃連(去鬚,微炒)、茜根(銼碎,焙乾)、蘇枋木、舊鼓皮(烤至黃焦。各一兩)、犀角(削成屑)、地榆(烤過、銼碎。各半兩)、甘草(一分,烤過)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地榆丹,消毒止痢。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白話文:

地榆(烘炙過後,切碎),黃連,幹藍葉,川升麻(各120克),川楝子,苦楝根(各60克)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白話文:

把上文中的藥材搗碎,研磨成細小的粉末。用軟飯和藥粉拌勻做成丸劑,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小米粒一般。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用藥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要在喝奶前服用。

宣連丸,治毒痢。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於瓦上燒乾,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白話文:

宣連(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和在一起做成餅,放在瓦片上烤乾,再研磨成細末),肉豆蔻(一個,去除果核,裡面放入適量乳香,用紙包裹,用火烤成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連皮一起燒焦),巴豆(四粒、燒焦,也可以用七粒)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蔔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小品方

薺苨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