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亭

《濟生集》~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子煩

心中煩滿不寧者,是也。責之心虛有火,簡易方以竹葉湯主之。

竹葉

茯苓(二錢),防風(八分),麥冬,黃芩(各一錢),竹葉(九片)

白話文:

白茯苓(二錢):具有健脾、益氣、寧心的功效,可治療脾虛、心悸、失眠等證。

防風(八分):具有解表、散風、清熱的功效,可治療感冒、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等證。

麥冬(一錢):具有養陰、潤肺、清心的功效,可治療陰虛、肺燥、咳嗽、心煩等證。

黃芩(一錢):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證、痢疾、瘡瘍等證。

竹葉(九片):具有清熱、除煩、利尿的功效,可治療發熱、煩躁、小便不利等證。

2. 子癇

孕婦痰涎壅盛阻塞,或時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治宜清氣化痰為主。蓋此症因於氣者多,治法與癇症同。眉批:(癇者俗名羊癲風,皆痰水凝聚心胞,男女皆有,最難除根。孕婦子癇又當別論。)唯劑稍小耳,若噁心甚者,煎二陳湯探吐。吐定則理氣化痰。兼用黃芩白朮保胎。古方羚羊角散,藥味偏於辛散,治者當因時制宜可以。

白話文:

孕婦痰涎淤積阻塞,或時常抽搐,失去知覺,稱為子癇。治療時,宜以清氣化痰為主。因為這種疾病大多是因氣而引起的,所以治療方法與癲癇症相同。眉批:(癲癇俗稱羊癲風,都是痰水凝聚在心胞,男女都有,最難根治。孕婦子癇又應當另當別論。)只是藥量稍小一點。如果噁心嚴重,可煎二陳湯探吐。吐定了,再理氣化痰。兼用黃芩、白朮保胎。古代方劑羚羊角散,藥味偏於辛散,治療時應當根據當時情況選用。

3. 子鳴

孕婦高舉,兒口所含血管脫出,故啼。令母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令入兒口,既止。

4. 子滿

凡孕婦至七八個月,其胎長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臥不安。宜服束胎飲二三劑。

白話文:

凡是懷孕婦女,到了七八個月時,胎兒已經長大,肚子脹滿,壓迫到子宮和腹部,坐臥都不舒服。此時宜服束胎飲二三劑。

束胎飲

白朮黃芩,紫蘇,枳殼大腹皮(各一錢五分),炙草(三分),帶殼砂仁(五分炒姜引)。

白話文:

白朮、黃芩、紫蘇、枳殼、大腹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三分),帶殼砂仁(五分,用姜引)。

5. 激經胎漏尿血三症總括

婦人受孕之後,仍復行經者,名曰激經。為血有餘。若孕婦無故下血,或下黃汁、豆汁,而腰腹不痛者,謂之胎漏。若其胎已傷,而下血者,其腰腹必疼。孕婦又有尿血一證,腹亦不痛然與胎漏之證又不同,蓋尿血出於溺孔,漏血出於人門,三者俱下血,而各有不同,治者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婦女懷孕後,如果仍然有月經來潮的現象,稱之為「激經」。這是因為血氣過剩所致。如果孕婦沒有原因的下血,或排出黃色的汁液、豆汁,但腰腹沒有疼痛的症狀,這稱為「胎漏」。如果胎兒已經受傷,而出現下血的症狀,那腰腹一定會疼痛。孕婦還有一種小便帶血的證狀,但腹也不痛,這與胎漏的證狀又不同。尿血是從尿道口排出,漏血則是從陰道排出。這三種情況都出現下血的症狀,但各有不同,在治療時必須詳細辨別。

6. 三症辨治

激經無他症相兼者,不須用藥。其胎壯,子大能食其血,而經自停。若胎漏下血,多屬血熱,宜阿膠湯清之。或漏下黃汁,或如豆汁甚多,其胎乾枯,必倚而墜,宜用黃耆湯煎服,或銀苧酒煎服。若尿血,則是膀胱血熱,宜生地四物加血餘,白茅根以涼之。

白話文:

刺激經脈時並無其他症狀的人,不用用藥。如果胎兒健壯,胎兒很大能夠吸食孕婦的血液,那麼就會自己停止來月經。如果胎兒脫離子宮而流血,多數是因為血熱,需要用阿膠湯清熱解毒。或者流出來的是黃色的汁液,或者像豆汁一樣特別多,胎兒乾枯了,肯定會流產,應該用黃耆湯煎服,或者銀薴酒煎服。如果尿血,說明膀胱有血熱,應該用生地四物加上血餘,白茅根來清熱解毒。

7. 胎前動紅

此因失跌動傷,惡血破,來如水流不止,急用膠艾湯,以止其血。眉批:(胎即欲墜,此方須一日頻服二三帖,方可安固。)再服安胎散,以護其胎。

白話文:

這是因為跌倒造成傷害,惡血破裂,血流不止,趕快使用膠艾湯來止血。(備註:胎兒即將掉落,此方劑量須一日服用二至三次,方能安固。)再服用安胎散來保護胎兒。

艾湯

治妊婦下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白芍熟地(各二錢),艾葉(三錢),川芎(八分),棗(三枚)

白話文:

阿膠(炒過的蛤粉),白芍藥,熟地黃(各二錢),艾葉(三錢),川芎(八分),紅棗(三枚)

空心服

安胎散

阿膠,人參茯苓當歸(各二錢),生地(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小茴,八角茴(各八分)

白話文:

  • 阿膠、人參、茯苓、當歸(各12克)
  • 生地(6克)
  • 川芎(4.8克)
  • 甘草(3克)
  • 小茴香、八角茴香(各4.8克)

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