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乾地黃

苦微甘寒,無毒。產懷慶者丁頭鼠尾,皮粗質堅,每株重七八錢者力優。產亳州者頭尾俱粗,皮細質柔,形雖長大而力薄。產江浙者細軟無力,僅可清熱,不入補藥。無問產於何地,但枯槁質輕者謂之天黃,不堪入湯藥。

白話文:

苦味偏微弱,甘味較明顯,性寒涼,無毒。產地在懷慶的,丁字狀的頭、老鼠尾巴似的細長,皮粗質堅硬,每株重七八錢的藥效最佳。產地在亳州的,頭和尾都粗壯,皮細質柔軟,形狀雖然長大,但藥效弱。產地在江浙的,細軟無力,只能清熱,不能用作補藥。不論產地在哪裡,只要是乾枯、質地輕的,稱為“天黃”,不能用於湯藥。

發明乾地黃心紫通心,中黃入脾,皮黑歸腎,味厚氣薄,內專涼血滋陰,外潤皮膚榮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戴元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陰虛火旺之證,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同人參茯苓、石蜜,名瓊玉膏,治虛勞咳嗽唾血。同天麥門冬熟地、人參,名固本丸,治老人精血枯槁。於固本丸中加枸杞熬膏名集靈膏,治虛羸喘嗽乏力。其瓊玉膏雖用鮮者搗汁桑木熬膏,散中寓止,與乾者無異。固本丸、集靈膏並用乾者,而集靈變丸作膏,較之固本差勝。《易簡方》曰:男子多陰虛宜熟地,女子多血熱宜生地黃。虞摶云:生地黃涼血,而胃氣弱者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恐泥膈;或言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薑製則不泥膈,然須詳病人元氣病氣之淺深而用之。若產後惡食泄瀉,小腹結痛,虛勞,脾胃薄弱,大便不實,胸腹多痰,氣道不利,升降窒塞者,咸須遠之。浙產者專於涼血潤燥,病人元氣本虧,因熱邪閉結而舌乾焦黑,大小便秘,不勝攻下者用此,於清熱藥中通其秘結最妙,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潤之患也。愚按:《本經》地黃雖列上品,而實性稟陰柔與鄉愿不異。譬諸宵人內藏隱隙,外示優容,是以舉世名家靡不藉為滋陰上藥,止血神丹。雖或用非其宜,得以稍清旺氣,服之仍得暫安。非若人參之性稟陽明,象類君子,苟有過人皆知之,是以師家斂手不敢用,病家緘口不敢嘗,直至濱危不得已而用之,每至下咽即斃,是以左右之人靡不交口歸咎於人參,曷知其為從前誤藥所致。夫藥之遺患於病比比有之,莫如地黃、門冬之屬,陰柔最甚,至死不覺其非,故不憚瑣屑,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生地黃,乾地黃的中心是黃色,表面是紫紅色,入脾臟。外皮是黑色的歸腎臟。味道濃鬱,氣味淡薄,內部專門清涼補血滋陰,外部滋潤皮膚容光煥發。體虛有熱的病人應該加上服用。戴元禮說:陰性微弱陽性旺盛,相火過於熾烈,來侵犯陰位,逐漸消耗陰液,陰虛火旺的情況,應該使用生地黃來滋陰退陽,加上人參、茯苓、石蜜,稱為瓊玉膏,治療虛勞咳嗽吐血。同天麥門冬、熟地、人參,稱為固本丸,治療老人精血枯槁。在固本丸中加入枸杞熬膏,稱為集靈膏,治療虛羸喘嗽乏力。瓊玉膏雖然使用新鮮生地黃搗汁桑木熬膏,其中包含有收澀作用,和乾地黃沒有分別。固本丸、集靈膏都用乾地黃,集靈膏是將丸劑改為膏狀,比固本丸稍微好一點。《易簡方》說:男子多陰虛應該服用熟地黃,女子血熱多應該服用生地黃。虞摶說:生地黃清涼補血,但是胃氣虛弱的人恐怕會影響食慾。熟地黃補血,但是痰飲多的人恐怕會積聚在胸膈;有人說生地黃用酒炒過就不會影響胃,熟地黃用薑製過就不會積聚在胸膈,但是必須詳查病人的元氣、病氣虛實情況,再決定使用。如果產後厭食腹瀉,小腹疼痛,虛勞,脾胃薄弱,大便不實,胸腹多痰,氣道不利,升降窒塞,都必須遠離。浙江產的地黃專門清涼補血滋潤燥熱,病人元氣本來虧虛,因為熱邪閉結而舌乾焦黑,大小便祕,不能承受攻下作用的,使用這個藥最妙,因為它有滋潤燥熱的作用,而沒有滋潤的弊害。

我認為:《本經》地黃雖然列為上品,但是性質稟承陰柔和鄉願沒有不同。比喻像小人在內心隱藏缺點,外表卻表現得寬容忍讓,因此舉世聞名的名醫都藉著地黃作為滋陰的藥,止血的妙藥。雖然有時使用不適當,然而可以稍微緩和旺盛的氣,服用後仍然能暫時安穩。不像人參性質稟承陽明,形象像君子,只要有缺點大家都知道,所以醫家不敢輕易使用,病家不敢嘗試,等到危急不得不使用,每每服下後就死亡。所以左右的人都說人參是罪魁禍首,哪裡知道那是以前用錯藥的緣故。藥物的遺患於疾病比比皆是,沒有像生地黃、麥門冬一類,陰柔得最厲害,致死都不發覺它們的錯誤,所以不厭其煩,特別表而出之。

2. 熟地黃

甘溫,無毒。制地黃法,擇取原株重六七錢者,以好酒浸,入縮砂仁末拌,木甑瓦鍋九蒸九曬,得太陽真火入劑,方始得力。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竄,而通調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也。

白話文:

甘溫,無毒。製作熟地黃的方法是,選擇重六七錢的原條地黃,浸入好酒中,加入研磨的縮砂仁拌勻,用木甑或瓦鍋蒸曬九次,得到太陽的真火入藥,才開始發揮功效。因為地黃的性味泥濁,而砂仁的香味竄味,能夠通調五臟沖和之氣,將藥力歸宿到丹田中。

發明熟地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必須蒸曬多次,得太陽真火,確有坎離交濟之妙用;若但煮熟,不加蒸曝,雖服奚益。好古曰:生地黃治心熱,手心熱,益腎水,涼心血,其脈洪實者宜之。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錢氏六味丸以之為君,天一所生之源也。若命門真火素弱者,必須崔氏八味丸,得桂、附共襄之力,方得陰陽兼濟之功。湯液四物湯以之為主,乙癸同源之治也,其功專於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滋腎水真陰,療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坐而欲起,目𥉂𥉂如無所見。蓋臍下痛屬腎藏精傷,脛股痠痛系下元不足,目𥉂𥉂如無所見乃水虧不能鑑物,皆腎所主之病,非熟地黃不除。今人治目翳內障,往往用六味丸配磁朱丸服,良非所宜。地黃禁鐵,磁為鐵之母,安得不忌。予嘗用當歸代地黃,借其辛溫以助焮發之勢。火盛則用芍藥代山茱萸,借其酸寒以收耗散之陰,藥雖異而功不殊也。愚按:地黃本手少陰經藥,功專清熱散血,非經蒸曝不能入足少陰經,得水火既濟之功,轉苦成甘,變紫為黑,故直入腎臟填補真陰,兼培黃庭后土,土厚戴物,諸臟皆受其蔭,是以崔氏八味、錢氏六味為培養真陰真陽之總司。後人藉此各隨所稟之偏而為增減,無往非受其益。如陰氣不固則加鰾膠、蒺藜。陽氣不充則加鹿茸、河車。中氣不舒則加沉香、縮砂。下氣不吸則加牛膝、車前。上氣不津則加門冬、五味。肝氣內盛則減萸倍澤。精氣下脫則減澤倍萸。各得補偏救弊之妙用。其陰火旺者加知柏於六味方中,此與鴆酒止渴無異。他如四物湯中之芎、歸,即六味丸中山萸之義。十全大補中之耆、桂則八味丸中桂、附之義,方得陰陽相濟之妙用。須知八味、十全平調血氣,且湯液性味易過,地黃與參並用略無妨礙。六味丸中切不可雜一味中焦藥,如人參白朮甘草之類,咸非所宜。昔人有以六味丸加參而服,下咽少頃輒作迷迷不爽;或令增麥冬、五味功力倍常,深得金水相生之妙用,非專工藥性者之可與討論也。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熟地」是經過特殊加工製成的,它將中藥生地黃利用蒸曬的方法,讓其苦澀的性質變成甘甜,使其成為陰中之陽,能夠溫補腎臟中元氣,用來治療由於腎水不足、陰火旺盛而引起的疾病,並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滋陰降火等功效。

在使用熟地黃時,必須經過多次蒸曬,使之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這樣才能發揮坎離交濟的妙用。如果僅是煮熟,而不經過蒸曬,則效果很微弱。

古人有言:生地黃可以治療心熱、手心熱,溫補腎水,滋陰降火,適用於脈洪實的人羣。如果是脈虛的人羣,則適合使用熟地黃。錢氏六味丸以熟地黃為君藥,是天一所生的源泉。

對於命門真火素弱的人,必須使用崔氏八味丸,利用桂枝和附子的輔助作用,才能達到陰陽兼濟的效果。在湯液中,四物湯以熟地黃為主,具有乙癸同源的治療作用,其功效在於填補骨髓,增強肌肉,生精補血,補五臟內傷不足,補氣血,利耳目,黑鬚發,治療男性五勞七傷,女性胞漏下血、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滋補腎水真陰,緩解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坐而欲起,目𥉂𥉂如無所見。

臍下痛屬於腎臟精氣受損,脛股痠痛是下元不足,目𥉂𥉂如無所見是水虧不能鑑物,這些都是腎臟所主之病,非熟地黃不能去除。現在有些人治療目翳內障,往往使用六味丸配磁朱丸服用,但這並不合適。生地黃忌諱鐵,而磁石是鐵的母親,怎麼能不忌諱呢?我曾經用當歸代替生地黃,借用它的辛溫之性來幫助蒸發發散。如果火氣旺盛,則用芍藥代替山茱萸,借用它的酸寒之性來補陰。雖然藥物不同,但功效是相同的。

根據經驗,生地黃主要作用於手少陰經,功效在於清熱散血,經過蒸曬後才能進入足少陰經,具有水火既濟的作用,苦轉甘,紫變黑,因此能夠直接入腎臟填補真陰,並培補黃庭后土,土厚戴物,諸臟皆受其蔭,所以崔氏八味、錢氏六味是培養真陰真陽的總司。後人根據個人的體質加以增減,都受益匪淺。

例如,如果陰氣不固,則加入鰾膠、蒺藜。陽氣不充,則加入鹿茸、河車。中氣不舒,則加入沉香、縮砂。下氣不吸,則加入牛膝、車前。上氣不津,則加入門冬、五味。肝氣內盛,則減少山茱萸,增加澤瀉。精氣下脫,則減少澤瀉,增加山茱萸。各得補偏救弊之妙用。

如果陰火旺盛,則在六味方中加入知母、柏子仁,這與鴆酒止渴無異。其他如四物湯中的川芎、當歸,即六味丸中山茱萸的意思。十全大補中的人參、桂枝,則八味丸中桂枝、附子的意思,才能達到陰陽相濟的妙用。

需要了解的是,八味、十全可以平衡氣血,而且湯液性味容易過度,生地黃與參一起服用並無妨礙。六味丸中絕對不可加入一味中焦藥,如人參、白朮、甘草等,都不合適。以前有人把六味丸加參服用,吞嚥後不久就感到昏昏沉沉,頭腦不清醒;或者加入麥冬、五味,功效倍增,充分體現了金水相生的妙用,這不是專門研究藥性的醫生所能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