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竹葉湯

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者。此湯主之。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竹葉(一把),葛根(三錢),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錢),附子(一枚,炮製過的),生薑(五錢),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白話文:

把以上十味藥材混合後,加入一斗水一起煮,煮到只剩二升半的水即可。將煮好的藥汁分成三份,趁溫熱時服用。服用後蓋好被子,使汗液排出。如果頸項僵硬,則在大附子中加入一枚,將其搗碎成豆子大小。在服用前將藥汁中的泡沫去除。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半升的半夏並洗淨。

歌曰,喘熱頭疼面正紅。(勢欲成痙。)一(兩)防桔桂草參同。(同用一兩。)葛(根)三(兩生)姜五(兩)附枚一。棗十五枚竹(葉一)把充。

白話文:

歌謠說,喘氣發熱頭疼臉色通紅。勢態欲成痙孿,應當防備生薑、橘子皮、肉桂、五加參同用。葛根3兩、生薑5兩、附子一枚,大棗15枚、竹葉一把即成。

加減歌曰,頸項強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體。嘔為氣逆更議加。半夏半升七次洗。程云來云。證中未至背反張。而發熱面赤頭痛。亦風痙之漸。故用竹葉主風痙。防風治內痙。葛根療剛痙。桂枝治柔痙。生薑散風邪。桔梗除風痹。辛以散之之劑也。又佐人參生液以養筋。附子補火以致水。

白話文:

加減歌中提到,如果頸項強直,可以用大附子來抵擋。大附子和大棗易經不同,有不同體質。如果嘔吐是因為氣逆,可以再考慮添加半夏,每次半升,連續洗七次。程雲和來雲都提到,如果症狀還沒有到背反張的程度,但是已經有發熱、臉紅、頭痛的現象,這也是風痙的早期表現。因此,可以使用竹葉來治療風痙,防風來治療內痙,葛根來治療剛痙,桂枝來治療柔痙,生薑來散風邪,桔梗來去除風痹。這些都是辛散之劑。另外,還可以加入人參來生津液,養筋骨;加入附子來補火,通調水道。

合之甘草以和諸藥。大棗以助十二經。同諸風劑。則發中有補。為產後中風之大劑也。

2. 竹皮大丸

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

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白話文:

  • 生竹茹:二分。

  • 石膏:二分。

  • 桂枝:一分。

  • 白薇:一分。

  •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歌曰,嘔而煩亂乳中虛。(謂乳子之時氣虛火勝。內亂而上逆也。)二分石膏與竹茹。攻薇桂一(分)兮草七分。棗丸飲服效徐徐。

白話文:

歌訣說,嘔吐煩躁都是乳汁不足所致。(是說嬰幼兒氣虛火旺,內部混亂而向上逆反。這時)石膏、竹茹各用二分,威靈仙、肉桂各用一分,甘草七分。將這些藥和棗肉作成藥丸,服用後效果慢慢就會顯現。

加減歌曰,白薇退熱絕神異。有熱倍加君須記。柏得金氣厚且深。葉葉西向歸本位。實中之仁又寧心。煩喘可加一分餌。

白話文:

加減歌中說,白薇退燒藥效神奇又奧妙。如果還有發熱的情況,倍量添加白薇須牢記。柏樹受金氣滋養而繁茂蒼翠。葉葉都朝西生長,歸向根本之位。柏樹果實中的仁能寧心安神。煩躁喘促可以加一分柏子仁服用。

男元犀按。血者中之所生也。乳者血之所變也。血雖生於中焦。尤藉厥少之氣傳變而為乳。乳中虛者。謂乳子去汁過多而致虛也。中虛無血奉心則煩。心神不安則亂。陽氣上升則嘔。逆者嘔之甚也。用竹皮大丸者。以竹茹降逆止嘔。白薇除熱退煩。石膏通乳定亂。重用甘草。

白話文:

男元犀說:血液是身體內部產生的,乳汁是血液轉化而成的。雖然血液產生於中焦,但更依賴厥陰少陽之氣的傳遞和轉化才能生成乳汁。乳中虛弱是說乳汁中的營養成分因哺乳過多而變得虛弱。中虛無血供養心臟就會煩躁,心神不安就會混亂,陽氣上升就會嘔吐。逆嘔是嘔吐得厲害。使用竹茹大丸是因為竹茹能夠降逆止嘔,白薇能夠清熱退煩,石膏能夠疏通乳汁,安定混亂。重用甘草。

定安中焦以生津液。血無陽氣不運。妙以桂枝一味。運氣血奉心通乳。則嘔逆止而中即自安。煩亂退而氣即自益矣。復申明其立方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

白話文:

安定壯實中焦以生津潤液。血如果沒有陽氣的推動,就無法運行。精妙地用桂枝一味,使氣血運行、奉心養性、通利乳房。那麼嘔吐反胃就會停止而自身中氣自然就能安穩。煩亂症狀退去而氣機自然就能增益。再次說明其立方的本意是安定中氣,增加氣血。竹皮大丸真是神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