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第三十七章,腎俞發、腎俞虛痰、鸛口疽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十七章,腎俞發、腎俞虛痰、鸛口疽

1. 第三十七章,腎俞發、腎俞虛痰、鸛口疽

腎俞發,即腰疽,生於腰兩旁,或生兩腰中間,最為險候。若高腫紅活可治,潰膿去腐收功。若色紫乾枯,堅硬不作膿者,死在十五日前後。

治法:黨參黃耆當歸白芍陳皮、角刺(膿已透去之),廣皮、麥冬、五味。

腎俞虛痰,生腰間腎俞穴。初起隱隱痠疼,後漸漸漫腫,色白,微微寒熱,神氣委頓,漸漸微軟,似乎有膿,及至刺破,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敗,延至勞怯而死。若初起色白,後漸轉紅,潰出稠膿者可治,名腎俞癰。

治法:黨參、黃耆、熟地、萸肉、茯苓肉桂杜仲、歸身、廣皮。大抵此證以補為主,或清或溫,隨證加減。

鸛口疽,生於尾閭穴之高骨尖上,亦名尾閭發。由陰虧濕火而生。初起一粒,四圍漫腫,潰後腐爛孔深。若寒熱不止,血出不停,飲食不進者危。若能食熱退可治。

治法:黨參、茯苓、黃耆、當歸、白芍、知母黃柏、大生地、廣皮、銀花、苡仁。外用紅玉膏塗之。

紅玉膏方:紫草三錢,細生地三錢,白芷二錢,亂髮一團,麻油一斤,煎枯去渣,入白佔一兩,血竭末二錢,乳香沒藥各二錢,珍珠二錢,金銀花二錢。共為末,調入油內,連白占烊化,冷定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