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第一章 辨證總論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 辨證總論 (1)

1. 第一章 辨證總論

凡外瘍名目雖多,以癰疽為提綱,疽屬陰而癰屬陽也。癰疽之外,有疔有痰。疔與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痰與癰有別,痰形小而癰形大也。

凡初起有頭一粒者,為疽。發於項名項疽,發於腦名腦疽,如肩、背、腰、脅、肋、胸、腹及腿、臂、股、臀等處,各隨其部而名之曰「某疽」、「某癰」。

古人雖云疽屬陰,由五臟而生,然陽證居多。總以形色為辨,如色紅高腫者,為陽;色紫暗黑平坦者,為陰。痛者,為陽;不痛者,陰也。《外科正宗》開卷總論幾篇,言之極詳,所當熟讀者也。

如初起一粒發於面部及手足指間者,即名之曰疔。如額疔、眉疔、鼻疔、顴疔、唇疔及手足指蛇頭疔、蛇腹疔、足指之黑疔,皆起一粒椒,即發寒熱。疔腳堅硬,四圍腫大者,其疔必重,防走黃之險。

前言疔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然疔之害速而疽之禍慢。疔若走黃,八九日必死。疽毒內陷,早則二十餘日,多至四十餘日而死。又如額疽、鬢疽、手大指之調疽、足大指之敦疽,其實皆疔之類,治亦相同,但形比疔為大耳。

至於癰腫雖屬陽,然陰者極多。初起漫腫無頭,色雖白而身發寒熱,三四日即有塊高腫者,仍屬陽證。惟身不熱,微惡寒,瘍處微微漫腫,色白不紅,無甚痛楚,及至數十日始覺漸大者,乃為陰證耳。

肩癰、臂癰、腿癰、脅癰、腹癰、背癰等,皆因其漫腫無頭而名之耳。其中根盤極大者,惟腿癰為最。嘗見腿癰之大者如斗,小者如升,中等者至如五升斗大小。若臂膊、腹肋等處,從未有如此大者。除腿癰之外,惟流注亦有極大者。曾見揹包流注形大一種,上至肩膊,下至腰間,長大如冬瓜樣者。

至如肩髃之部漫腫色微紅,大如茶杯樣者,名肩癰。若大如碗者,如盆者,即名掛肩流注。若腫在胛腋之間,形小如茶杯樣者,名胛癰;大者即名穿胛流注。又因其大小而分別名之也。

再言流注,少者一、二、三處,多者十餘處,或三或五或七,總以仄數(單數)為多。若獨腳流注,只有數處:生於背名揹包流注;生於肩名掛肩流注;生於胛名穿胛流注;生於環跳、腿股等處,名附骨流注。只此四處患流注獨一個。若在別處,或胸、脅、腿、臂、肩、頸,獨生一個者極少。

若夫痰核串癧,多生於頸間,或連及兩腋,其核小者如梅、如李,大者如雞蛋鴨卵之狀。初起皮膚鬆動,按之其核在內者是也。又有流痰,或生足踝,或生於臂肘,或生於指節,皆為虛證,收功不易。

又男子之囊癰與婦人之乳癰同等,皆消散者多。囊癰初起,挾疝氣者可消。乳癰初起,挾肝氣者亦可消。此二種皆腫而不甚硬,且不甚寒熱,故可見效。若濕火甚,寒熱交作,色紅焮熱者,不易消也。

乳房之證,有肝鬱乳癰,其色白;有火毒乳癰,其色即紅。又有乳癖,在乳旁,或大或小,隨喜怒為消長。又有乳痰,如鵝卵大,在乳房之中,按之則硬,推之則動者是也。若推之不動,釘著於骨,即屬乳岩,難治。又有乳頭碎爛,且癢且痛,名乳頭風,屬濕熱。以上諸證,皆常有之。

惟乳頭出血,名乳衄。更有乳懸,乃乳頭長至七八寸及三尺者,此二證罕見。余小時在先生(指其舅父高秉鈞)處,曾見乳懸長一尺余。依古方用川芎末燒煙燻之,內服川芎、當歸、膽草清肝藥效。

再論內癰,生於腹中,如肺癰,胃癰(即䐗癰),肝癰,大、小腸癰,皆以部位而名。肺癰咳唾臭痰膿血,胸前隱隱痛,最為易曉。胃脘癰俗名䐗癰,生於中脘,脘中痛而漸硬不移,久則成膿。又內䐗癰外形不高,但中硬痛,久而不愈,或膿從吐出,或從大便出,食少形瘦者,奄奄而死。若外䐗癰,中脘硬痛,漸漸高腫有頭,其人能食,膿從外出而愈。

肝癰由肝鬱氣滯血凝,其證兩脅滿,臥則驚,不得小便,期門穴隱隱痛,肉微起者是也。當臍以下腹板硬,外無形象而痛甚,口渴便秘者,大腸癰也。少腹硬痛,足屈不伸者,小腸癰也。然亦有膿從外出者。曾見一腸癰外潰,其孔在臍下偏右三寸,每日所食粥飯菜蔬之糞,強半皆從膿孔流出。

大用補托護膜解毒,喜其人能食,竟得收功。

此外又有癭瘤惡核,治之總不見效。惟瘤中有豆渣瘤一種可醫。潰破後,其膿如粉渣、豆渣一樣,去盡之後,再去包衣,如豆腐衣碎片,亦可收功。

癰疽、疔毒、痰瘤之外,另有奇特名色,今古相傳,亦不可不知。如生於腿灣名曲鰍;生於跨凹名魚口;生於頸間硬而不移,按之尚有情者,名馬刀痰;按之無情如石者,名失榮。此自古相傳,彰彰可考,不可強立名色也。

他如小便下面皮腫如水晶泡,名鵝肫疳;臂腫而塊長大一條者,名黃瓜毒。皆俗名也。又如疽發於背名發背;偏於左右,以手可搭,名搭手。疽發於手足之背,即名手足發背。其實皆俗名也,然無害於事,不妨隨俗稱呼。

至於咽喉、口舌諸證,古人另立一科。然名色亦不可不知:咽喉一邊腫如黃豆大者名單蛾,亦有如蠶豆大者;若兩邊腫者名雙蛾;如豆大腫而碎腐者,名爛頭蛾。若咽喉紅腫而無頭,但漫腫者,名曰喉癰;若初起喉間即碎腐者,名曰喉疳;如喉疳狀而胸前有紅點,或頸或遍身紅者,即名爛喉痧。

喉風一證極速,必喉腫而痰氣聲嘶,最為急證。又有一種馬脾風,小兒患者多,咽喉並不紅腫,但痰氣喘粗,而不能咽物,身雖寒熱,而面無火色,神氣不安,喘呼不止。三四日即死,死者多,活者少。用牛黃奪命散,間有生者。

喉痹一證,陰虛鬱火為多。視其喉不腫,且不甚紅,但覺喉間乾燥,嚥唾不利,食飲又不妨。此名喉痹,慎調即無妨於事。

喉癬如喉痹樣,但喉間有紅絲絆滿,且覺癢者是也。

又有一種結毒爛喉,如喉疳狀,久而不愈,然能咽物。

口中滿口有白屑碎腐者,名口疳。如豆瓣疳,梅花疳,糜口疳,皆隨其形而名之耳。

舌疳生於舌邊者多,四邊中間碎腐,若硬甚者,防舌岩。

牙咬癰生於盤牙盡處,口不能開。牙癰生於盤牙之前,門牙之後。牙疔生於門牙之間。牙疳,牙齦出血腐爛,因於風熱,或瘧後、痧後、痘後所發。若色黑而臭極者,難治。

舌下腫,名曰⿰舌䪞舌。舌下腫而起泡,名涎包。刺之使流出雞蛋清,便愈。

餂唇疳,唇紅碎裂,喜以舌餂唇。繭唇疳,唇腫碎爛硬,突起如繭。以上皆口舌證也。

又有遍身可生無定位,在於皮膚者名瘡、名丹毒,各隨證名之。瘡名雖多,不外乾溼兩種。乾者名疥、名癩;濕者名瘡。又有驟起一二粒小泡,碎癢流水,十日半月之間,即四處俱有者,名遊風毒,其名最通。

又有面遊風,生於小兒面上,或多或少,或滿面,癢而碎爛。大人偶有之。

又鼻生瘜肉名鼻痔。耳生瘜肉名耳菌。眼胞生核名眼胞痰。睛明穴生毒潰後,名眼漏,不易速愈。

又有風熱痰毒,又名火痰,生頸間,小兒患者多。頸癰與火痰同類。耳根癰亦風熱證。土婆風,一名鸕鷀瘟,色白而軟,不成膿。

紅絲疔生於手上,有紅絲一條,延及手臂上是。

又有肛門腫痛,大者名肛門癰,小者名偷糞鼠。若肛門前、腎囊後生癰,名海底懸癰。此數者,皆易成管。

懸癰有二:生於海底名下懸癰;生於牙頦之下名上懸癰。

又有小兒遊火、赤遊丹毒,皆胎火風熱所成。然不能乳者不治。

小兒胎毒,必臀赤無皮。家秘化毒丹,服之極靈。

臁瘡生於脛臁,或大或小,皆不易速效。

毒瘡發於遍身,干而無脂水,形如棉子,故名棉子瘡;大如楊梅,故名楊梅瘡;色紫搔之起皮,皮去一層又生一層,故又名千層衣。手足掌心生者多。又名廣風。

毒生於口角如口丫瘡,名鉗口。毒生於肛旁,如痔而起白腐,名廣菌。毒生小便上,如馬口疳、蠟燭疳,皆隨形色名之也。總名下疳。

以上言其大略,只及三分之一。此外名目甚多,不能詳載。況有奇怪症,終身不能一見者,安能盡識?若欲細細考究,法無窮盡,俗云:做到老時學到老,學到老時學不了。誠哉是言也。

外瘍總在於血分,發於上部,風熱居多;中部濕熱不少;下部寒濕為甚。然不可拘泥,要以見證為憑。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故外瘍多火證,然每每兼風、兼濕。若真正陰寒之證,百中僅一二耳。